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田野与食物

刘忠魏(河南农业大学)

中国人对食物有足够高的敬意和足够丰富的情感,“民以食为天”就是形象的表述。“天”,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意味着神圣和权力,而君主祭天也离不开诸如“三牲六畜”一类的名堂。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总之,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食物,它至少意味着信仰、权威和品格。至于说吃饱了不饿,或说有维系生命的功能,当然也没问题。

我的田野点大理喜洲的食物也不例外。与大理其他地方一样,喜洲也有自己的“本主”庙和各种神佛的寺庙。据九坛神庙的王奶奶说:“佛吃素,不爱管闲事。本主管理我们,吃荤。”荤和素算是佛与神的区别吧,但二者在民间信仰中都是神圣的存在。此外,某些本主还“挑食”,如作为本主之一的“中央皇帝”不能吃鱼,传说他生前南征时受过伤,而鱼是“发物”,对伤口愈合不利。不管,反正大家都这么说这么做,人世间的道理也就对神仙产生了效力。神圣与世俗通过食物得以沟通和转换。或许,这点田野也足以颠覆结构主义的浪漫思辨了吧。

“喜洲粑粑”鼎鼎有名,作为中原人,我称它为西南烧饼,确实美味。彼时,我在那里田野,“法定起步时间” 是一年,品味自然与观光客不同。汗流浃背骑行而来的驴友,或被导游裹挟的拍照团哪能吃到正宗的烧饼?巡村完毕后,我会游荡到杨叔叔家的门楼下,泡上一杯茶,一边闲话家常,一边看杨叔叔两口子做最正宗的喜洲粑粑,和面、拌馅、生火、翻烤,等到哪个有缘的烧饼新鲜出炉了,我会点名吃它。杨叔叔有时收我3块钱,有时2块钱,有时免费。市场价是4块或5块钱,村里人4块钱,外地人5块钱。当地好友知道后说:“哎呀,你享受的优惠比我们还多呢。”谁让你们没时间陪老板聊天呢。田野,因食物而美好!

但如果说田野都是这么惬意,那也违心。食物,也意味着陌生或疑惧。大理有道名菜叫生皮:把猪去毛之后,用稻草烧,然后把猪皮和某些部位的猪肉加工成“生皮”。问题是,那丝丝嫩肉看上去太过新鲜,还是生的呀!最初,当地朋友热情地礼让时,我确实忐忑不已。但禁不住“生皮场域”(一桌子人都吃得津津有味)的诱惑或强制,于是也尝试着一点点吃起来。嗯,皮脆、肉嫩,蘸水有滋味,味蕾和想象融为一体,就是好吃呀!田野,也因“味道”和“体验”而熟悉起来。

美味还有很多。比如,苍山的花菜、各色的菌类,洱海的海菜、开海时节的鱼、用牛奶制成的乳扇、鲜美无比的泥鳅豆腐汤……当然,这些美味都是和鲜活的人物、特定的情境融在一起的。食物,同样意味着情谊。细想起来,不同的圈子会有不同的味道,食物同样是人际交往的内在构成。

因此,人类学家对食物的回味足以成为田野工作的关键线索。因为田野就是由这些有滋有味、有故事、有思考的食物串起来的。食物以及伴随食物的故事和思考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这或许就是田野中食物的意义所在。 hwJ+5AbGUW4PuZzbo9i2NLruwmPH6fzj41q4+uy4iPGcHVGKIIxh0ilcTpxmn3i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