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汽油桶里的腊肉

赵树冈(安徽大学)

几年前,我第一次到湘西,几乎每天饭桌上都有盘腊肉,湘西的朋友一方面殷勤劝菜,强调湖南腊肉全国闻名,另一方面也频频询问我是否适应重油、重盐的腊肉。当我夹了一块有着玫瑰红的瘦肉与半透明油脂、肥瘦相间、咸中带鲜、有着浓浓烟熏味的腊肉放入口中的时候,我告诉他们我不仅习惯,更感觉到一种相当熟悉的属于童年的记忆,甚至感受到一股莫名其妙的“乡愁”。在离台湾千里的湘西大山里勾起的童年记忆是这趟行程的一大收获,让我又回忆起我的邻居王妈妈和她家50加仑的铁皮大汽油桶。

我童年时邻居们来自五湖四海,似乎除了新疆、西藏、内蒙古地区以外,其余各省市的都有,其中又以四川、重庆、湖南最多。湖南大多数方言我都听不懂,有位湖南湘乡的老伯伯很喜欢和我说话,但我却从没听懂过,只能伫立傻笑、频频点头,就这样他还是始终没放弃和我交流。相较之下,四川、重庆等地的西南官话好懂些,我也能讲上几句不地道,甚至令四川、重庆友人“发指”的“四川话”。

过去台湾的闽南人没有制作腊肉的习惯,而客家聚落不经烟熏和曝晒,用五花肉腌制一天,再煎烤切片的“咸猪肉”应该也不能列入腊肉之列。我的邻居们来自各省,饮食习惯也相互影响,几乎每个家庭都能适应各地的口味,而过年前腌制香肠、腊肉更成为每家每户共同的活动。王妈妈院子里有个50加仑的汽油桶,平日里都闲置在角落,但每年过年前一个月左右,这个大铁桶立马成为邻居们的宝贝。铁桶下方开了个大约30厘米见方的口子,上方横摆着几根钢筋,桶底燃着米糠、柴枝,钢筋吊挂着腌制好的五花肉,汽油桶就成了熏肉桶。

王妈妈是湖南人,但她带有长沙口音略显急促的普通话,我倒是能听懂个七八成。王妈妈个头小,大人们都喊她“王瘦子”,每年过年前,王妈妈瘦小的身影就穿梭在巷道,王家也不时挤满了人。因为我们周边最近的邻居中就只有王妈妈家有熏肉桶,每家都排队等着熏腊肉。我到现在还纳闷,我们附近也不见稻田,王妈妈每年从哪里拿到那么多米糠和柴枝。

小孩通常会比大人更早吃上香肠、腊肉,几个小伙伴经常在每家每户用竹竿将香肠腊肉高挂在院子的时候,就会趁着大人不注意,拿小刀割下最后一节香肠,切下一小块腊肉,找个僻静的地方生火分食。反正香肠、腊肉被野猫叼走也很常见,这也给了孩子们更多机会。对于小男孩来说,重点不在于吃上那点难以果腹的肉块,而是在没有被发现的情况下,看着火光下烤着的猪油滋滋作响,仿佛自己是从紧张危险的战场上归来的英勇战士,共同分享战利品。

儿时记忆里的腊肉是否与湘西的腊肉类似,因为时间久远已经记不太真切,到底像不像,似乎也不是那么重要。关键是,同样的味道无疑能够唤醒同一类的回忆,而特定的时刻食用某些食物或许也不是为了果腹或食欲,而仅仅是为了追寻特定的记忆。或许哪一天,我在台湾吃着吃着腊肉,又会被味道带往充满烟熏味的苗寨家屋里,回忆着自己和苗族朋友们围着火炕,大啖腊肉的情景。 hwJ+5AbGUW4PuZzbo9i2NLruwmPH6fzj41q4+uy4iPGcHVGKIIxh0ilcTpxmn3i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