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背锅侠”的田野饮食

马斌斌(中山大学)

走过一段路,总有刻骨铭心的经历和难以舍弃的情感。自从爱上人类学后,我便与田野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出生并成长在一个传统的回族家庭,自幼遵从回族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教的教导,同时也养成了严格的饮食习惯。于我而言,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不可以吃,通常是很清楚的。但进入田野后,一切都变得模糊了。

在去水族聚居村落拍摄有关水族文化的纪录片时,我是背着“锅”去的。在这之前,我前往没有回族或穆斯林居住的地方做田野调查时,很难找到“清真餐”,对于不愿违背“民族传统”的我而言,“背锅”无疑是一种最好的选择。尽管有自己的锅,但每每忙时,根本没有时间做饭,尤其是在拍纪录片的时候。在田野中,吃什么就成了我每天的大问题。我有过吃老鼠“吃剩”的方便面的经历,但记忆最深的,却是田野自制“烧鸡”。

那一次,我和我的彝族同学随同两位老师在水族村拍摄纪录片,一连忙碌了好几天,每天的主食大都是一碗挂面加一点咸菜,自己带的干粮也慢慢吃完了。几天下来,随行的带队老师看不下去了,再三要求给我买一只鸡,让我自己来做。带队老师花了100元钱从当地养鸡户家给我买了一只“最大”(其实也就三斤左右)的鸡,然后由我主刀宰了那只鸡,这可是我生平第一次宰鸡啊。宰完鸡后,我在同学的帮助下,花费了近半个钟头,收拾出了“可食”的部分,也就是整只鸡的三分之二。一切准备就绪,不料忽然停电了,在没有煤气、没有电的情况下,如何把鸡弄熟成了一个大问题。在彝族伙伴的提醒下,我们决定用柴火烧鸡。于是我俩生起柴火,在洗干净的整只鸡上抹了盐巴、辣椒等作料,开始自制“烧鸡”。近一个小时后,黑乎乎的烧鸡终于“出炉”了,鸡被烧煳了,勉强“可食”的部分只有一半。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一起分享了这小半只鸡,虽然味道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口,但这样的经历却是历久弥新啊。

回想我不多的田野经历,“烧鸡”无疑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以往每次到达田野点后,一起前往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很快和当地人同吃同饮,而我只能在旁边看着,时不时向那些询问我为什么不能一起吃饭的人做出回答。时间久了,我渐渐明白,对于第一次听说回族的人来说,“清真”是一个比“回族”更为遥远的概念;对于那些稍微了解“清真”的人来说,“清真”就是“不吃猪肉”,仅此而已。所以每次我都要花费一些时间想一些“合理”的措辞,同时提醒自己不能使用“干净”和“不干净”这两个词来解释他们的问题。当然,在同一个田野点待久了,大家就见怪不怪了,尽管如此,饭桌上的我仍然是永远的“他者”。在当地人眼里,我是一个固执得连饭都不吃的小伙子;在随行的老师同学眼里,我是一个十足的“背锅回”。我把自己连同锅一起,从一处背向另一处,而走过的每一处,都留下了我这个莫名的“他者”。

饭桌也许只是一个缩影、一片天地,但就在这片天地里,一些人可以开怀畅饮、谈天说地;另一些人却会因自身的文化或传统,只能做一个静静的“他者”,而我就是后者。 hwJ+5AbGUW4PuZzbo9i2NLruwmPH6fzj41q4+uy4iPGcHVGKIIxh0ilcTpxmn3i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