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苏州城里乌鹊桥东,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弄堂,叫青石弄。弄堂深深窄窄的底部,有一处5号门牌,是叶圣陶先生的故居。这座石库门的院落,一半是庭院,一半是两层的中西式小楼。院内紫藤逶迤,小径崎岖,花石环绕草坪,绿树掩映长廊,俨然一处小园林,这就是陆文夫工作过的地方——苏州杂志社。不知道为什么,笔者觉得这就该是属于陆文夫的一方天地,与熙熙攘攘的大千世界隔着一堵院墙,安于一隅、独自芬芳。墙外就是十全街,一条闹中取静、充满了苏州元素的特色文化街区,她与平江路、山塘街一样,默默见证了姑苏城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古运河静静流淌过盘门,城内每一条小巷,每一脉支流,晨昏日落、寂静无声,浸润着岁月的风风雨雨,无论是市民还是外来者,一样的脚步匆匆,来去无痕。

有些气质是大自然的恩赐,与生俱来、天赋异禀;有些气韵,却是历尽沧桑、传承化育而来。苏州,这个古老秀美的城市,因其人其景而灵秀,人们永远铭记泰伯奔吴,开辟荒蛮、栉风沐雨创下句吴国两千多年的灿烂文明,漫漫历史长河虽然无法记载每一位辛勤劳作者的光耀,但肯定忘不了那些奉献真情、抛洒热血的东吴赤子。小巷文夫,就是其中的一员。

文学创作的主要来源是丰富多彩的人类生产和生活。因此,它需要一大批勇于思考和研究的探索者,去尝试和发掘多种形式的题材,进而揭示掩藏在种种社会现象后面的生命真谛与美学特质。当然,没有一个作家可以在其文学创作中囊括所有的真理,独揽一切文学成就。文学创作者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某一方面取得了独一无二的成就与突破。一个优秀的作家必须具有独特的题材领域、独特的观察视角、个性化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精神气质,只有这样才能开拓别具特色的创作美学领域。陆文夫正是这样的小说家。他凭借自身独特的美学感受,引导读者进入了一个独创的艺术世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登上文坛的第一批中坚力量。陆文夫在艺术与现实的双重观照下,不断探索既匹配时代需求又满足审美理想的文学创作方法,努力开拓新的主题和题材,并准确把握多事多思、新旧交替的当代生活特质,在文学审美相对单一化的20世纪50年代,以探求者的姿态与实践,开拓了独具特色的“小巷文学”创作领域,以其精警的思想见识、亲切的风采韵味受到大江南北读者的广泛喜爱,只可惜刚刚迈出的探索步伐因政治风云阻遏而深陷泥淖。

20世纪70年代末,“归来”的陆文夫经过沉潜思考,归纳反思自身创作经验,形成了优先考虑读者的创作理论,并将相关文章结集出版,建构起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用来指导80年代后的小说创作。陆文夫秉承日渐成熟的文学观念,重新拾起探求的勇气,沿着干预生活的主张,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点创新地实践着他的文学创作理念,以独特的视角、经年的心血搭建起一座设计精妙、内涵丰富的私家文学园林,供读者徜徉、流连、观赏、歇息,从中找到舒适的位置,慢慢感受苏州古城深厚的文化气息,以及充溢着厚重历史积淀的民间日常生活。他后期较为成熟的小巷系列文化写作,以深邃的风物意象、浓郁的民间意识,构建道德法庭,直击人的灵魂,既有新潮飘逸的文化韵味,又有凝重深厚的历史意蕴,将现代审美意识与传统文学理念有机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小说美学景观。

90年代以后,陆文夫总结回顾几十年的创作生涯,坚持走在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上,并以多主题统一的无名写作,关注民生问题,展现真实复杂的现代社会。以读者所思所想为创作立场的陆文夫小说,在精品璀璨的当代文坛画卷中,留下了水墨荷塘般清新飘逸的画影,获得了读者的青睐与当代文坛的认可。他曾经四次荣获全国中短篇小说创作大奖,并且当选过两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当代文坛群星璀璨,陆文夫并不是顶尖的作家,却是极富特色、极有分量的一位。当代文学研究有那么多新鲜时髦的话题,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的新晋作家,很多文学杂志也乐于刊发新人新作的评论文章,或者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探索空间更开阔的研究对象和批评文论,更不用说当下时髦的跨学科研究。那么,今天研究陆文夫文学创作的意义何在?正如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说的:“常常需要一个时间距离,来检验和评价文学的力量和它的完美的程度,来领会它的气息和永不凋零的美。” 现在距离陆文夫登上文坛的50年代,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在价值多元化和审美碎片化的现实环境下,回顾20世纪纸媒时代文学“笑傲江湖”的盛况,以及当代文学作者们的创作面貌,未尝不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翻阅以往出版的多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关于陆文夫及其作品的研究,正逐渐缩减篇幅,从原来的专章专节的研究,发展到基本只出现在两处。一处是“50—70年代文学”,《小巷深处》位列“百花文艺”中的一朵小花(如洪子诚版) 。另一处就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市井文化写作”“城市小说”,突出其独具特色的“小巷”艺术天地或者对人的再发现(如董健等人的南大版) 。最近,文学界的权威专家们都在总结当代文学60年,那么,陆文夫作为50年代登上文坛的作家群代表之一,应该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可惜鲜有提及,竟成雪泥鸿爪,过眼烟云。相比同时代的王蒙或者汪曾祺,陆文夫的影响看起来日渐式微,当然,这也许正是在不可阻挡的历史前行和社会发展趋势下,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不断生长迁徙,对文学创作及其贡献评论自然的选择或检验吧。如何在当代文学画廊中重塑陆文夫的形象和意义,准确评价其文学创作贡献和个性特点,是本文作者要努力达成的目标。

仔细思量,笔者研究陆文夫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对于生活在同时代、同地域的作家的亲切感。陆文夫的精美文字曾经滋润了一代人的成长路程,通过回顾作品缅怀早已远逝的20世纪80、90年代,怀念传统纸媒时期文字之于心灵及人生的给养,探寻文学经典的当代意义。第二,精美的文学世界与现实时空的交融感。陆文夫是生活真相的挖掘者,传神勾勒现实世界众生相,让读者徜徉其间,能够时时感受20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坛与社会生活的切肤之痛。第三,打开一扇深入理解苏州文化的窗口。陆文夫营造的文学园林,字里行间充满吴文化的积淀,古韵苏州的灵秀从枕河人家与深巷杏花中徐徐展露,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想深入探究,感受不一般的美学享受。

更重要的原因是,笔者认为陆文夫创作中始终存在着思想探索性和艺术审美性的双重视角,前者是作家的主观创作意图,是面向现实需求和引导读者的,后者是艺术的追求,是面向读者、迎合阅读需求的。陆文夫独特的成长经历与工作历练使他形成了认识世界的双重视角,而双重视角又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特色,他既坚持文学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又始终探索着小说的审美功能,他的“探索”始终是在解决这一课题,从而形成了一条纵向的历史线索。而且他为协调与妥善把握双重视角的分寸进行了终身的探索,取得了极其重要的创作经验,并形成了重要的美学理论观点——“为读者想” 。在这种探索过程中,陆文夫的文学创作由自为的主观状态,飞跃到内心自由的自在写作境界,这在当时是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这对于考察和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第一批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反拨新时期不断有否定文学创作的使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论点也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更好地落实文学创作的“两为方针” 更是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 陆文夫的创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案。

陆文夫是身在体制、心外苍穹的写作者,他坚守精神自由,如同一只向往旷野的飞鸟,在文学天空自由翱翔、探寻翻飞、玩转花样,只是飞得再高再远,也还拖着一截若隐若现的风筝线。他是一个胸怀远大的作家,有着自古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完全得益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他能把自己钟爱的文学创作当作终身事业来做,并把自己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读者、奉献给了文艺事业,用雅俗共赏、制作精美的小说形式承载了庙堂文学的社会教育功能和历史使命,在百折不挠的创作实践中,形成独具特色与个性的艺术世界。

本书以“双重视角下的自在写作”为论题,通过梳理陆文夫个人成长经历,分析其文学创作双重视角形成的原因;追溯陆文夫四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创作境遇与代表作,发现其中“双重视角”的博弈过程对陆文夫文学创作的影响,及其从自为到自在的创作飞跃;深入剖析陆文夫“为读者想”的核心文学观念,从这一理论的形成和体系的构建,揭示理论指导下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辨析“小巷文学”与吴文化传统的关系,与市民文学的接脉,从而彰显陆文夫的文坛贡献。 xc17Dy8quzvmS2mT1JS0IW8Gua8iwKGP1e/Vxf3hcMa+smuWcS2Ggzl1lgZHVxp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