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每次给新入学的大学生上课,我都喜欢把老师当年传授给我的做学问法门,再郑重地传授给我的学生做“见面礼”。这其实就是两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第一句是“入门须正,立志须高”。这句话虽然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但的确决定着诸位数年大学生涯的价值。“入门须正”,即要守住初心、不投机取巧、不走旁门左道,一步一个脚印,把这大学几年的求学生涯过踏实了;“立志须高”,即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正确认识大学教育的本质,认识自己大学生活的使命:你是在大学里建“圈子”、搭“人脉”、考一大堆各种证书、练好自己各项职业技能,还是艰苦奋斗、坚持理想、追求真知,以遇见那个最美的自己?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其实决定了你今后人生的大格局、大境界。第二句也很重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句话打眼一看似无道理,但其实也颇能道出学术研究的真谛。能够洞彻于现象与本质之间,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入浅出、一剑封喉,无招胜有招;透过看似简单的表象体会宇宙真知、大道之行,像老子那样,通过一棵小草、一滴水悟出人生之真谛——“柔弱胜刚强”“上善若水”,这正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啊!如果我们真能在大学里学到这个本事,才不枉象牙塔中的面壁苦读,才不虚度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青春年华!记下这两句话后,我们就开始这次“文化简史”的小小旅程,先尝试着把“文化”这一简单的词汇复杂化,“打破沙锅问到底”,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一、从“物相杂”到孔子的“斯文”

“文化”如今是个很时髦的词汇。“仓廪实而知礼节”,当我们的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走到世界哪个角落都会给人留下“买买买”的印象时,“文化”自然而然地成为影响我们进一步自我提升的关键因素。近些年来,市面上各种“国学”培训机构遍地开花,各路“国学大师”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头来,穿一件马褂就敢登场上台讲述中华上下五千年,甚至有“妖孽师太”硬是把几百年前的“贞节牌坊”从坟墓里扒拉出来,死抱着它站在某大学讲台宣扬什么“女德”。在笔者看来,出现这种魑魅魍魉、乌烟瘴气并不可怕,“国学大师”再假倒也比“营销大师”“鸡汤大厨”更可爱些,他们有市场说明大众对文化知识有迫切的需求,几只苍蝇、蚊子挡不住我们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脚步。正缘于此,我们更有必要认真谈谈“文化”这回事。可是当我们讨论“文化”时,究竟在谈些什么呢?是“礼义廉耻”还是“贞节牌坊”?是“天人合一”还是“葵花宝典”?“文化”其实是个复杂的概念,这本小册子所有的篇幅都来讨论它也未必够用。笔者在这里尝试采用最简单的办法,先来探究一下“文化”的字面意义。

“文化”的“文”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你把它理解成各种花纹也是可以的。甲骨文中“文”字就像正面站立的人,胸口有一个交错的图案。这个图案可能是指文身,有的原始部落相信在身体上文特殊的图案,可以获得额外的能力。当然也有可能指衣服上的花纹,先民们的审美意识还不成熟,就算是衣服上的花纹,也不会纯粹是为了自己臭美、看着喜欢,而多半是某种权力、地位的象征。无论哪种意思,都强调“文”与图案有密切的关联,这应该是“文”最初的意思。其实当时的“文”虽然与图案有关,但多半不像美术作品那样讲究线条、比例、颜色、透视关系等,而是强调“杂”。《易·系辞下》里就这样写道:“物相杂,故曰文。”《说文解字》里也说:“文,错画也,象交文。”这是什么意思呢?大约就是指不同的形状或颜色混合在一起。最原初的“文”也许是大自然无意形成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湖面细细的波纹是不是“文”?这是“文”。“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火红的石榴花点缀在浓郁的绿叶中,这是不是“文”?这也是文。这是我们说的“文”的第一个意思。

“文”的第二个意思是承接第一个意思而来的。石榴花也好,小池春水也好,所谓的“文”总能引起观赏者的愉悦感,这其实也是“文”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自然界中由“杂”和“错画”形成的图案浩若烟海,它们未必都能成为古人视野中的“文”,而得到古人青睐的“文”,其实多半是那些看着顺眼的,或者至少是看着不讨厌的。研读古人留下的文字资料,我们发现古人在凝视某事物外在的“文”时,往往会引发对此事物内在价值的认同,我们认识“文”的本源意义时,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一层面的含义。由此在古人的话语中,“文”除了让人视觉感知到美好的“杂”“错画”之外,还引申出一个与之相关的重要意义,即对自己心灵的修养,从而使自己体现出高尚、优雅的品格。这个专指人心灵修养的“文”,恰好可以与“质”相搭配,指人之所以为人的两种不同的要素。《论语·雍也》里这样写道: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则像一个乡间的野人,啥都不懂;如果他的文采胜过了质朴,则像是衙门里掌管文书工作的人员,整天板着面孔,乏味得很。只有质朴和文采搭配均匀、两相适宜,才是一个“君子”啊!“文质彬彬”,这里“彬彬”的意思是“物相杂”而“适均”之意。“君子”指道德高尚、有修养、“素质高”的人,古人觉得读书修身能做到“君子”的程度,那是非常不错的了。如何才能达到“君子”的标准呢?第一个条件是“质”,“质”是“质朴”之意,进一步引申为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天然“内在”,这种“内在”是不可能由后天修养而成的,说起来大约与遗传基因有关。第二个条件就是“文”,指人通过后天的修养,知书达理、明辨是非,行为合乎礼仪制度、伦理纲常。“文”虽然与“质”含义不同,但二者相辅相成,对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来说,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一个人既有仁德善良的强大内心,行为举止又符合礼仪制度要求,在孔子看来,这样就可以算是一个“君子”了。举个例子,北京大学曾经有一只“网红”猫咪,此猫多年来混迹于各个教室,貌似认真地听了不少名师的课程,被戏称为“学霸猫”。不过就算它听再多的课,也还是只普通的小型猫科动物,无法“文”起来——它缺乏成为高尚、仁德之人的那种“质”,那种人类特有的基因。反过来呢,如果只有人之“质”,却不愿接受“文”的熏陶,放任自流、争名逐利,别说当不成“君子”了,恐怕连普通的人也做不成,比如说那些电信骗子、“女德大师”,其实还不如一只安静的猫咪对社会有贡献,白白浪费了一副人的好皮囊。

“文”除了与“质”相辅相成,构成“君子”的两大质素外,其实还有一个我们很熟悉的意思,是指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以这种符号为记录载体的文物典籍、礼乐制度等。我们或许疑惑,那“文字”与“制度”怎么就“进而”产生联系了?其实这种“进而”在古人看来是不言自明、水到渠成的。原来在中国春秋时代之前,学习、使用文字是一门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普通老百姓是不具备这项特殊技能的。文字最初主要服务于政治生活,其用来表达思想情感、描绘文学想象,成为文学记录和传播的主要载体,说起来还是比较晚近的事情。《论语·子罕》有这样一段记载: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这里讲的是孔子当年被匡人围困时发生的事情。孔子这次遇险与他的长相有关。根据《庄子》《墨子》《荀子》《史记》等书籍的记载,再佐证以秦汉时代的石刻等材料,我们基本可以断定,孔子确实长得不够帅。但这次他在匡地倒霉其实并不是因为长得不好看,而是他不幸与一个叫阳虎的人“撞脸”了。阳虎是鲁国的实权派,他曾经压榨、欺凌过匡地百姓,匡人恨之入骨,错把孔子认成阳虎了。当时的情形十分危险,刀都要砍到脖子上了。但孔子怕吗?不怕。孔子非常自信,“文不在兹乎”。周公留下的礼乐制度、人群大道所寄正在于此,我是要传之久远的,这是我秉承上天早已做好的安排。难道“天之将丧斯文”吗?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天”怎么会把“斯文”传给我呢?上天既然给了我传承“斯文”的使命,则区区匡地的几个老百姓又能把我怎么样?

孔子在这段话里说到的“斯文”之“文”,显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周公所作的礼乐制度。在孔子看来,礼乐制度是维系周朝宗法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法宝。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文化”之“文”,从事物外在的“错画”,到心灵的装点修饰,再到文字符号、典籍制度,看似一个简简单单的、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字,却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内涵。 wRpjNK2NjYaI6jDecphireAsIxA8ulGRa9P7NAMAhCbmARlF8RhUhQOiRi2MBKe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