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周人重商:商不出则三宝绝

周朝建立后,经商被当作国家重要的事务,朝廷进一步提高商业的地位,将之看作国家正常运转之必不可少的环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这样写道: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文中提到了四类人——农、工、商、虞,分别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林业(包含渔业)四个产业。显而易见,在周人看来,这四个产业是国家富足的基础,而且商业的地位一点也不比农业、林业差。《周礼》中规定国家“以九职任万民”,这“九职”中的第六个即“商贾”,其作用是“阜通货贿”。周武王将国家重要事务分了八项内容,即《尚书·洪范》所说“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这“八政”中排位第一的是农业生产,而第二位“货”就是商业贸易,其次序甚至排在了祭祀、外交、军事等国之大政前面。把商业与其他各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和国家重大事务相提并论,亦可想见当时人们对这一行当的重视程度。

商业不仅是朝廷重视的日常工作,如果遇到了不好的年景,它还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周文王时曾遇到大荒之年,在他解决问题的众多方法中即有“招诱商旅”,用时下的话来说,也就是所谓的“招商引资”。笔者记得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贫困地区的官员把“招商引资”当作脱贫致富的不二法门,只要能招来商人投资,一切都好说,生态环境、产业结构什么的都不是问题。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识深入人心,地方在招商引资上也要挑挑拣拣了。不过不管怎么说,通过招商来提振自己的经济发展,这一妙招的发明权还属于周文王。周文王当时的布告是这样的:

于是告四方:游旅旁生忻通,津济道宿,所至如归。币租轻,乃作母以行其子。易资贵贱以均,游旅使无滞。无粥熟,无室市。权内外以立均,无蚤暮闾次均行。

——《逸周书·大匡解》

先秦语言读起来别别扭扭,解释也多有争议。不过这段话的大意还算好懂,就是昭告各地客商,周朝境内水旱道路通达,住宿也很方便,来做生意就好像回到家里一样亲切;经商的各项税赋都是很轻的,希望以此吸引客商踊跃前来贸易。周代的私商已经有所发展,但还远远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阶层,王朝最大的商业活动主要掌握在朝廷手中,即所谓的“工商食官”制度。如果有人想穿越到周朝做一个商人,我想这应该是件比较危险的事情,因为他大概率会穿越成一个奴隶,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没有,更不用说经商了。周朝那些重商、招商的优惠政策,其实主要是针对外地商人的。周朝虽说是个大王朝,但能实际控制的地盘并不大,除了周朝外,其他国家的官私商人也是不少的,周朝的惠商政策主要是针对他们。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奴隶制已经让位于封建领主制。虽说官府依然竭力垄断手工业和商业,但私商的实力毕竟逐步增强了,一些开明的诸侯国当权者对商业发展更是呵护有加。齐桓公任用商人出身的管仲为相,实行一系列惠商、重商政策,加大发展商业的力度,使齐国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国力强盛,国都临淄更是跻身春秋战国有名的大都会之列。管仲在齐国实行了哪些商业政策呢?首先是“管山海之利”,实行盐、铁专卖,特别是对盐“民产、官收、官运、官销”的官营制度,被后世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管子》一书大约著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其中对商业的功能及作用倍加肯定,认为“市也者,劝也;劝者,所以起本事”“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市者,天下之财具而万人之和而利也”。《管子》主张按照社会分工,将人们按职业划分为士、农、工、商四大阶层,商人被看作四民之一,并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

春秋时期的郑国也特别重视发展商业,私商发展较快。郑桓公曾与商人们订立一个盟约,这大概是我们能看到的政府与商人之间最早的契约了:

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

——《左传·质誓》

你不能背叛我,我也不“强贾”你的货物。什么叫“强贾”?读者还记得白居易《卖炭翁》里所写到的“宫市”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就是典型的“强贾”。统治者特别喜欢这种购物方式,一直到明清时期还残存着“宫市”的痕迹。“我勿与知”这一句也很重要,商人可以保有自己的商业秘密,有什么珍奇宝贝,不必向王室汇报。我们知道,最初的商业活动大都有官方背景,连商人都是国家的,他们所经营的货物当然也是国家的。私商渐渐兴起,游戏规则就不得不做出改变了。虽然市面上大部分奢侈品还是供应给王室贵族,但毕竟是商人的私有财产,这些私有财产能得到统治者的保护,算得上是一项大大的“恩典”。郑国的历代国君都信守这份盟誓,郑国商人也很感念政府,从来不给政府惹什么麻烦。郑国后来有个执政大臣叫子产,是春秋时期知名度很高的政治家,他恪守祖训,致力于促进商业发展,对商人的利益特别照顾,本人也得到商人阶层的爱戴。子产去世的时候,“商贾哭之市,哭子产者皆如丧父母”——那些商人到市场这样的公共场合痛哭,伤心难过的程度就好像自己的父母去世一样。如果不了解商业发展史的这一背景,不了解统治者的“重商”政策,我们恐怕很难理解郑国官商之间这种亲密的关系。

郑国的重商政策不仅使国家的经济水平提高,也换来了商人对国家的无私支持。公元前627年,秦国发兵偷袭郑国,郑国商人弦高正赶着牛去洛阳做生意,在半路上恰好遇到秦军。弦高料定秦军是去偷袭自己国家的,于是一面派人回郑国报信,一面假装奉郑国国君之命前往秦军营地犒师,并向秦军献出自己的牛。秦军将领以为郑国真的有了准备,偷袭自然不成,劳师远征又有危险,因此不得不灰溜溜地撤军。这就是“弦高犒师”的典故。一个普通商人能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抛弃自己的个人利益,可谓开中国“义商”风气之先,的确值得商业文化史重重地写上一笔。

到了战国时代,社会形势发生变化,国家能在大争之世中站住脚,固然离不开商业发展,但大家打来打去,更多的是拼军事。在这种情形下,农业成为支撑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主要力量。“重农”思想在战国时期逐渐成为主流,轻商和抑商思想迅速发展起来,社会上逐渐形成了“重农抑商”思潮。我们经常谈起的“重农抑商”政策,其实大约在战国时期才开始逐步形成,其中推行此政策最有力者,当是偏居西北一隅的秦国。秦国历经百十年的发展,一跃而成为当时的第一强国,商鞅变法功不可没。商鞅到底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又是如何影响了商人的地位的?这一段历史,我们留到下一讲去说吧!本讲最后,再给大家讲一个春秋晚期著名商人的故事。 wRpjNK2NjYaI6jDecphireAsIxA8ulGRa9P7NAMAhCbmARlF8RhUhQOiRi2MBKe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