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修辞的起码语境

已经有一些论著开始从修辞角度探讨句群,涉及的主要是句群中的修辞现象。比如,一个句群的几个句子都采用了比喻手段,是比喻句群;都采用了夸张手段,是夸张句群,等等。本书把这种现象放在句群的组合方式中讨论,我们认为,运用某一修辞手段把几个句子组合成句群是常见的方式,并不亚于句式的接应。我们这里要讨论的主要是,引进句群这个概念对于修辞研究和修辞鉴赏的作用。

现代修辞学认为,语境是修辞学的基础,注重语境,运用语境来说明修辞现象应当是修辞活动的第一原则。一般认为,语境可以分为非语言的和语言的两种;非语言的主要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语言的主要指上下文。上下文一般指一句话的前一句话和后一句话,也可以指一段话的前一段话和后一段话;无论在书面还是在口语交际中,这种语境都是显现的语境,是参与者双方都直接能把握的。修辞要考虑语境当然不限于语言的上下文;但是,不容否认,从听话人角度看,他理解话语时,首先接触到的语境是上下文,对于修辞学者来说,他评价修辞优劣,最为直观的依据是上下文,因此,不防先把牢这一关,把它运用起来。而我们认为这种显现的语境,它的表现形式最小也应该是一个句群,它是修辞研究和修辞鉴赏的起码语境,它对于修辞活动至少有如下作用:

(一)制约修辞方法的选择

修辞的方法包括词语的选择,句式的选择和锤炼,辞格的运用以及语音要素的运用。任何修辞方法的运用其目的都是为了使语言表达确切、生动,因此,从总体看,离开特定的语言使用环境,任何修辞方法都将难以发挥其效果、实现其目的。何况有些修辞方法,如排比、对偶、反复、顶真、双关、拈连、拟人等等,如果没有一定的上下文,有时就难以产生。日本学者西槙光正认为:任何语言活动都是以一定的语境为其条件的,绝无例外。没有语境,就无所谓语言。不讲语境,便谈不上什么语言研究。我们认为,这一看法对于修辞方法的选择来说,的确是绝无例外的。

(二)解释修辞方法的依据

在修辞研究中,对同一修辞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从而争论不休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关于鲁迅《故乡》中的“圆规”,是比喻还是借代,就曾耗费过一些笔墨。其实,如果考虑到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方法的选择都受一定语境的制约,那么,对于《故乡》中出现的两个“圆规”,只要联系它出现的上下文,应该是不难确定它们的归属的。又比如对于曹植的《七步诗》,有人只看到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段,只说它“以萁豆相煎比喻兄弟相残”,没有进一步考虑,在萁豆相煎比喻的上文制约下,下文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一个运用得恰到好处的语义双关。我们认为,上下文不仅有助于修辞方法的确认,而且许多看似平常的语言现象,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还很可能构成某种修辞方法,或者产生某种新的修辞方法。

(三)明确修辞方法的语义

语境理论研究者主张,词语的意义、语句的语义,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下才有可能确定。接过这一观点,不少修辞学者提出,要理解被选用的某一修辞方法所表达的“用意”——既包括概念意义,也包括“言外之意”,就必须考虑语境因素。尽管概念意义是字面义,但是,遇到多义现象时,孤立地看待就难以消除多义作确定的理解;至于“言外之意”一般都是语境义,自然更依赖语境。所以,没有起码的语境,就连修辞的基本“用意”也很难准确理解。

(四)检验修辞方法的效果

修辞方法多种多样,相同的修辞内容可以用不同的修辞方法表达。在具体运用中,哪种好,哪种不好;哪种合适,哪种不合适;离开语境就无从判别。所以,不少学者都主张,在语境制约下,至少必须是在最小的上下文中,讨论语言的得体与否,讨论语言的美与丑。

当然,语境不应限于上下文,更不应限于句群这一上下文。我们提出句群是起码的语境是因为它不仅是词语的上下文,也是句子的上下文;同时,它比起其他语境因素——大于它的话语单位和非语言的语境来说,也是最易辨识和最可把握的。如果我们连它也利用不好,又何必奢谈其他呢? eoPaFC+MzDrHV4exJ+6oQW8n097PWNOtiSD1Lbkn3/p2PFBF20CggoPrKycDcne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