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学对句群的研究开始得最早,成果也最为丰硕。多数语法学者认为,在语法学中,尤其是在教学语法体系中,语法单位有五级: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句群是最大的一级语法单位。作为语法单位,句群和句子一样,是动态单位、表达单位;作为最大的单位,句群又有哪些特征呢?
1984年发表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给“句群”下的定义是:“句群,也叫句组,或称语段,是前后衔接连贯的一组句子。一个句群有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对于这个定义,需要作些说明和补充。下面先看一个用例:
用例二:1 (1)目前,最大的机器人是美国制造的。(2)1974年曾用它来打捞一艘重4千吨的潜水艇,它的机器手可以把90米长的潜水艇从海底拦腰抱起。2 (3)最小的机器人用在日本精工手表装配线上。(4)这种微型机器人,如同百货店玩具柜里最小的洋娃娃一般大。(5)它纤细的手臂和灵巧的小手指,十分精确地把一个个机芯装在流水般送来的一只只小手表壳里。3 (6)我国也生产了机器人,在我国西南原子反应堆上,机器人用那灵活的手,在人们无法接近的核辐射环境中,不知疲倦地处理着核燃料和核废物,工作得十分出色。(汤正华《机器人世界》)
这是一个自然段,包括有六个句子,可以切分为三个语言片段:1、2、3。1由两个句子组成,是一个句群,介绍最大的机器人;2由三个句子组成,也是一个句群,介绍最小的机器人;3只有一个句子,介绍我国机器人生产和使用情况。1、2介绍的情况涉及美国、日本,同3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把这个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概括为:目前,世界上机器人的制造和使用情况。
从上面的用例中,我们看到,句群有如下特点:
(一)从构成成分看,句群是句子的组合,如用例二中的1是两个句子的组合,2是三个句子的组合;句群是大于句子的语法单位、表达单位。
句群是由句子组合而成的。既是“组合”,就至少必需有两个成分,否则就谈不上组合。因此,在语言运用中,至少必需是由两个句子组合而成的语流单位,才能叫做句群。在用例二中,3只有一个句子,不能叫做句群。在句群问题讨论中,大多数人都同意句群构成成分的下限至少要有两个句子,上限呢?看法就很不一致了。我们赞同句群一般应小于段落,所以,对于用例二,我们依据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语法分析总原则,把它切分为三个语言片段。但是,如果换一种看法,即认为句群经常和段落重合,是与段落相当的语言单位,那么,用例二就可能被看作一个包括有六个句子的四重句群,它既是句群也是段落。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句群和段落划界的问题,一是如何把一段语流恰当地切分为若干片段——句群或句子的问题。这些我们后面再讨论。
(二)从语义联系看,组合成句群的几个句子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它们构成一个整体,共同表达一个相对完整而又较为复杂的意思。比如用例二中的1,它由(1)、(2)两个句子组成,两个句子之间有解证关系;(1)说目前,最大的机器人是美国制造的,(2)用它有一次打捞一艘重4千吨的潜水艇时所显示的功能来证明它是最大的。(1)、(2)组合在一起,共同表达了一个中心思想:关于目前最大的机器人的情况。
从用例二的1中,我们看到,句群内的语义联系主要体现为共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可以认为,对于每一个句群来说,不管由多少个句子组成,都必需共同拥有一个中心思想;正是这个共有的中心思想维系着几个句子之间紧密的逻辑联系,使它们形成一个整体。此外,句群内的语义联系,也通过表现为语法意义的结构关系明确地显示出来,例如用例二中的1,两个句子之间就有解证关系。
(三)从组合方式看,几个句子组合为一个句群,通常运用一定的组合方式。比如用例二中的1,两个句子之间通过运用指代词语“它”连接。又比如2中的三个句子,(3)、(4)之间,借助“最小的机器人”、“这种微型机器人”衔接,(4)和(5)之间也是通过运用指代词语“它”连接。上面说到的组合方式,运用的都是形式手段。有时候也运用意义手段,比如(3)、(4)两个句子的主语都是“机器人”,两个句子是话题相同,述题不同,这是运用话题同一来衔接,可以说是一种意合手段。不过,如果从重复出现关键词语“机器人”看,这个句群也运用了形式手段。由此可见,形式手段和意义手段常常是紧密结合、相互印证的。
在现代汉语中,大多数句群的组合都采用一定的形式手段,这些手段是我们辨认和切分句群的可靠标志,也是我们建立句群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综合上面谈到的三个方面,我们给句群以如下的定义:
句群是在语义上有逻辑联系,在语法上有结构关系,在语流中衔接连贯的一群句子的组合,是介于句子和段落之间的,或者说是大于句子、小于段落的语言表达单位。在连贯话语中,句群是相对独立的语义—句法单位,它以一定的方式为组合标志,可以从语流中切分出来。
国外语言学对于连贯话语的特点有过不少描述。其中,关于篇章的七个构成原则和三个管制原则,前者指衡量一个语段是否可以被认为是个篇章必须满足的条件,后者指有效地运用篇章进行传信的一些条件,这些对于研究句群的特点,颇有借鉴价值。作为连贯话语中一个常见、常用的单位,句群必然具有构成篇章必须满足的条件;因此,句群特点的探究,反过来也可以丰富、充实连贯话语的理论体系。
如我们前面所定义的句群,它具有哪些构成篇章必须满足的条件呢?我们归纳了六条,概括介绍如下:
这里指的是句群表层结构的线性连接,也就是指一个句群中的每一个成分之间必须互相有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为:第一个句子一般是起始句,它后面的句子是后续句,有时也有终止句或归结句。如果一个句群的几个句子被插入的成分断开,那么,在断续的结合部就要求有明显的接应标志,以维系句群形式上的前后衔接性。
这里指的是句群深层结构的逻辑联系,也就是指一个句群中的每一个成分,它们所表达的事件或所指称的客体是互相关联的,甚至是同一的;因此它们可以组合并概括为一个包容所有成分的意思在内的更为复杂的、相对完整的中心思想。这种中心思想具有相对自足性、起码信息度和乐意接受性。句群意义上的相对完整性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语言使用者有不同的认识,比如有人喜欢信息度低一些,有人则相反,这是很难强求一律的。
这里指的是句群语气表达的灵动多样。在语法学中,语气指表示叙述、疑问、感叹、祈使等区别的语调变化,是一种语法范畴。每一个句子都有一个也只能有一个语气,因此,可以依据语气给句子划分类型。通常这样划分出来的句子类型就称为“句类”。句群是由句子组合而成的,一个句群至少包括有两个句子,两个句子的句类有时相同,有时不同;遇到由多个句子组成的句群时,它所包括的多个句子,也可能各有各的语气,各自属于不同的句类。对于这种情况,句群是能兼收并蓄的,只要具备组合在一起的条件,每一个句子都可以保留自己原来的语气、句类,并不像句子那样要求统一的语气、属于相同的句类。因此一个句群朗读起来,语调变化多端,情感色彩丰富。而且,就大多数句群看,语气不同似乎更常见一些;至于有的句群,比如运用问答手段组合的“问答话对”,它在语气上的不求同一性则是必要的组合条件之一。
这里指的是句群构成成分的风格色彩。“语域”是语境诸因素——话语的范围(Field)、话语的语旨(Tenor)和话语的方式(Mode)共同作用所产生的言语变体。按照英国伦敦功能学派的观点,语域是“行动中的语言”,相同的语域有近似的范围目的、近似的角色关系、近似的媒介手段。如果一定要给语域下个定义,那么,我们认为,语域是语言使用中适应一定语境而产生的一种“话语”(或称“篇章”)的“型”(或称“模式”),相当于语体学的研究对象“功能语体”。几个句子组合为句群时,为了保持形式上的前后衔接性和意义上的相对完整性,无论语气上有多少不同,都必须表现出语域上的一致性。这也就是说,在常规情况下,不可能把体现不同范围目的、不同角色关系或者不同媒介手段的句子混杂在一起凑成一个句群。
这里指的是句群构成成分的不同作用。有些句群,它的几个句子在语义表达上有中心和支撑的关系。通常是一个(有时也可能不止一个)句子是中心,发挥提出所在句群的中心思想的作用;其他句子是支撑,围绕中心思想展开叙述、说明、描写、论证、抒情。这种有中心句的句群,在语义表达上通常要求它的充当支撑句的构成成分满足“指向中心”的条件,同时,对于中心句自身的概括作用和出现位置也有严格的要求。
这里指的是句群构成成分的组合顺序。有些句群,也像多重复句那样,不止有一个结构关系,也就是不止有一个层次;这样的句群就叫做多重句群。一个二重句群最少包括有三个句子,三个句子不是在一个平面上同时组合,而要分两次在不同平面上先后组合。比如可能是第一、二两个句子先组合为第二重,再和第三个句子组合为第一重,也可能是第二、三两个句子先组合为第二重,再和第一个句子组合为第一重;组合的先后不同、顺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构层次、结构关系,构成不同的句群。因此,对于由多个句子组合而成的多重句群来说,成分组合的先后、结构层次的多寡,是大有讲究的,而掌握这一特点对于正确组织和分析多重句群也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我们认为,即使是联合关系的一重句群,也可能由于逻辑事理或语言习惯的制约,而要求有为一般人所能接受的先后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