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语言交流思想,需要的言辞多少不等。最简单的意思,用一个句子来表达就行;复杂些的意思,用一个句子就不够了,这时候,就需要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句子。比如,描写一种景色往往需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句子:
用例一:(1)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谷太深,天空太过狭小,连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2)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3)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4)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5)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方纪《三峡之秋》)
上面这段话语由五个句子组成,描写长江三峡中秋时节的月色。(1)猜测三峡月亮出来得迟的原因,(2)写月亮初升时感受到的朦胧青光,(3)描写忽然出现的月亮的形状,(4)通过与山的阴影对比写月色,(5)写直泻江面的月光如万丈飞瀑、如高悬素锦;在这里,必须是五个句子合在一起,对三峡月色的描绘才能达到酣畅淋漓的境界。
上述用例说明,语言运用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片段”——句群无处不在,因此,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给它以科学的说明,是十分必要,也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