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是依据句群在组成段落中的表达作用来给句群分类。我们在第一章说过,句群是段落的构成材料,是话语(篇章)的重要单位,是从句法过渡到章法的桥梁。我们选择功能分类标准,正是考虑到句法和章法的衔接,以使句群理论研究更富于应用价值。甚至,在句群功能分类的名词术语方面,我们也尽可能与文章学类比,以减轻学习和应用的负担。
根据句群在段落中所发挥的表达作用,可以把句群大体分成主体句群,过渡句群和插入句群三大类。
主体句群是构成段落、篇章必不可少的语言单位。文章的基本内容,如评介人物、记叙事件、描写场景、说明事物、展开论述、抒发感情和对话交流等,主要靠它来表达。如果进一步考虑它的种种表达作用及其在语言选择上的特点,主体句群又可以细分为:记叙句群、描写句群、说明句群、议论句群、抒情句群和对话句群。从研究角度看,功能句群的各个小类都是有明显区别的,因而可以分开介绍。但是,从运用角度看,各小类又有一定的交叉重合,比如夹叙夹议、寓情于景就不大好归类。在句群的功能小类中,最基本的、经常独立使用的,是记叙句群、说明句群、议论句群和对话句群;描写句群和抒情句群则经常要与其他句群配合使用。
“记叙”包括记叙和叙述。记叙句群在段落中主要起把人物的生活经历、事物的来龙去脉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表达出来的作用。记叙句群是组成记叙文和日常会话的主要的语言单位。
适应人们记叙客观事物的习惯,记叙句群通常采用以时空转移为序和以逻辑联系为序的接应形式,因此,就结构关系类型看,常见的是连贯句群、并列句群、总分句群,其次是递进句群,因果句群、条件句群。如果从记叙内容本身的客观顺序看,记叙句群有正叙(顺叙)和倒叙(回叙)之分;其中,倒叙与过渡句群和插入句群关系更为密切。
用例二十八:1(1)夏日的夜间是最快乐的时候。2(2)天空堆着一丛丛的星星,不远的树上不断地送来蝉声,院中还残留着日间的热燥。(3)孩子们洒水的洒水,预备茶的预备茶,搬椅子的搬椅子,不久,老人们便都坐在院中乘凉了。3(4)起始是缓缓地谈天,各人都挥着扇子。(5)渐渐孩子们不耐烦了,就嚷着要老人们说故事。(6)于是,没有人声了,连挥扇声也没有了,一个人缓缓说着故事,老人们也倾听,孩子们更不用说了。4(7)祖母是不大善说故事的,母亲说得最多。(8)祖母总是叫我靠近她坐,我不断地为她扇扇子,她不断地抚摸我的头,有时低声向我重述故事中的情节,当我有着或一疑问的时候。(9)然而祖母也不是决不会说故事的,《牛郎和织女》就是祖母讲给我的最可爱的故事中的一个。5(10)这个故事大概是如此。(李霁野《祖母》)
这个自然段记叙一个大家庭夏日夜间在院中乘凉的场面。全段包括十个句子,可以切分为五:1、2、3、4、5。1是段落中心句;2、3、4是记叙句群,围绕段落中心句具体叙述了这一“最快乐的时候”,因而是1的支撑句群;5是过渡句,上承下启,使叙述自然进入下文——《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情节概述。中心句和三个记叙句群构成段落内容的主要部分,涵盖了记叙的全部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因此,这个段落也是一个记叙段落。
相对来说,以时空为序来记叙,运用时空词语来连接的记叙句群,比较常见。下面是运用处所词语接应的例子:
用例二十九:1(1)你取道路西。2(2)在胡同口的食品店你买一瓶酸奶,站着喝完。3(3)在丰盛胡同口,你或许买一串烤羊肉,一块烤白薯。(4)在报摊上,你买一份《北京晚报》加一份《中国电视报》——如果是星期一,或者《南方周末》——若逢星期六。(5)遇到好天气,一家个体餐馆会把桌子和火锅搬到人行道上。(6)另一家餐馆门口的铁笼子里,有时关着一对乌脚白鸡,有时盘着一条金环蛇。(7)漆着“生猛海鲜”四个红字的橱窗背后,鱼缸里永远养着活鱼,你却怀疑自来水怎么养海鲜。4(8)过了缸瓦市,有一段没有店铺。(9)闹中取静,这里有个基督教会堂,院子里大照壁上“信、望、爱”三个大字,从街上就能望见。5(10)再往前,你到了砖塔胡同口。(11)“元万松老人塔”锁在一个小院子里,塔前的临街平房开着一家电气商店。(12)也许是北京的古迹实在太多了,这座古塔只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13)在羊肉胡同口,你观看电影院的海报和排片表。(14)继续往前,你扫一眼理发店橱窗里的新娘披纱捧花照片。(15)走过“西四小吃城”的宫殿式门面,从一个门洞上楼梯,便是杭州奎元馆,一碗爆鳝面卖20元。(16)下一家是同和居,外国人编的导游手册上说它是风味最纯正的鲁菜馆,推荐它的名菜贵妃鸡,你却没有尝过。7(17)至此,你已经站在西四十字路口了。(施康强《北京乎!》)
这个自然段记叙一个北京市民(或许就是作者)从单位出来“取道路西”,悠闲逛街、购物遐想的情景。全段包括十七个句子,可以切分为七:1、2、3、4、5、6、7,七个片断之间都是运用处所词语接应,即记叙顺序是以处所转移为依据的。1(1)记叙闲逛的起点,只用一个句子交代。2(2)记叙头一站,单位附近的胡同口,也只有一个句子。3包括五个句子,第一重在(3),(4)和(5)至(7)之间,是一个三重的并列句群,也以处所词语接应;记叙在丰盛胡同口的所为所见。4是一个并列句群,记叙位于缸瓦市的基督教会堂。5包括三个句子,是连贯句群,句子之间运用“塔”的类义词语和指代手段接应,记叙在砖塔胡同的所见所想。6包括四个句子,也是一个连贯句群,记叙在羊肉胡同口的所见所闻所感。7(17)记叙最后来到了西四的十字路口。
记叙句群也经常用于议论文和说明文。在议论文中,记叙句群的主要功能是为议论或说理提供事实或论据;在说明文中,记叙句群则用来说明事物的形状和特征,使所要说明的事物或现象具体、形象;在抒情散文和诗歌中,记叙句群也同样有它的用武之地。这些我们后面还会谈到。
描写句群主要起具体、生动地描绘人物、事件、场景或细节的作用。
在组合手段方面,描写句群最常见的是运用指代词语、同义或类义词语和各种辞格接应。比如:
用例三十:(1)父亲从来不对我说半句埋怨话,他有着宏亮而温和的音调。(2)他的态度是庄重的,但脸上没有威严却是和气。(3)他每餐都喝一定份量的酒。(4)他的皮肤的血色本来很好,喝了一点酒,脸上就显出一种可亲的红光。(5)他爱讲故事给我听,尤其是喝酒的时候常常因此把一顿饭延长了一二个钟点。(6)他所讲的都是他亲身的阅历,没有一个故事里不含着诚实,忠厚,勇敢,耐劳。(7)他学过拳术,偶然也打拳给我看,但他接着就讲打拳的故事给我听:学会了这一套不可露锋芒,只能在万不得已时用来保护自己。(8)父亲虽然不是医生,但因为祖父是业医的,遗有许多医书,他一生就专门研究医学。(9)他抄写了许多方子,配了许多药,赠送给人家,常常叫我帮他的忙。(10)因此我们的墙上贴满了方子,衣柜里和抽屉里满是大大小小的药瓶。(鲁彦《旅人的心》)
用例三十一:(1)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暗,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2)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3)“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用例三十是由十个句子组成的描写句群,句子之间运用指代词语接应。这个句群通过一个孩子的印象,从六个方面描写父亲:宏亮而温和的音调,庄重而和气的态度,每餐喝酒和酒后爱讲故事的习惯(所讲故事都是满含诚实、忠厚、勇敢和耐劳的亲身经历),会拳术和对拳术的看法,研究医学的爱好和以医助人的美德。这个句群对人物的描写,既有外在的音容笑貌、行动举止的描绘,也有内在的性格气质、品德为人的揭示。用例三十一是包括三个句子并与段落重合的描写句群。这个句群通过比喻、拟人和声、形、光、色的细致描写,把一场骤然到来的冷雨写得有声有色、饱含感情;笔触所到,既有犹如千指百指敲击琴键发出扣人心弦的和声的场面,也有雨水冲刷滋润之下屋瓦的流光浮、漾明暗变幻足以安抚视觉的细节。
描写句群通常用于记叙文,是构成记叙文的段落、篇章的重要语言单位之一。在记叙文中,描写句群更经常的用法是与记叙句群结合在一起,使表达生动形象、惟妙惟肖。在议论文和说明文中,也运用描写句群,使论证和说明富于形象性和生动性。
说明句群主要起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结构、成因、功用、变化、关系等等的作用。说明句群从结构关系看,最常见的是解证、总分、并列这几类。说明事物的方法有种种,最常见的是下定义和进行具体的讲解,因此,进一步也可以把说明句群分为定义式的和讲解式(包括列举例证、类比对照、记叙描写、比喻拟人等等)的两小类。
用例三十二:(1)火柴盒上的贴画,就叫做火花。(2)它五彩缤纷,涉及的领域几乎是事事关心,样样记载。(3)古今中外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民间传说、地理、风光、民俗、绘画等等,无不尽收火花的方寸之中。(电视片《今日京华·火之花》解说词,北京电视台)
用例三十三:1(1)我国的台湾省,地处亚热带,雨水充足,气候温和,一年四季花儿常开,草木常绿;再加上台湾到处有花木茂密、绿草如茵的山谷,所以非常适合于蝴蝶的繁殖和生长。(2)据说,台湾所产的蝴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名列世界之冠,有人作过统计,蝴蝶种类有四百种之多。(3)其中独具特色,最为名贵的有“大红纹凤蝶”、“蛇头蝶”、“红边小灰蝶”、“宽尾凤蝶”、“皇蛾阴阳蝶”、“兰屿黄裙凤蝶”等等。2(4)拿“兰屿黄裙凤蝶”来说,它产于台湾的兰屿岛,是凤蝶中最美丽的一种,后翅有大型金黄色的花纹,由于鳞片的特殊构造,逆光看去,会发出灿烂夺目的珍珠般的光辉。(5)这种色彩,是蝴蝶中独一无二的。(6)再如“皇蛾阴阳蝶”,它双翅的形状、色彩,不但不像普通的蝴蝶一样对称,而且大小不一,更为奇特的是,它翅的左边为雌性,右边为雄性。(7)据说,在一千万只蝴蝶中才能发现一只,自然是“物以稀为贵”。(8)至于“蛇头蝶”,由于它翅膀的上端长着像蛇头一样的图案,所以称为“蛇头蝶”。(9)它的两翅张开,足有洗脸盆那么大,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堪称珍品。(丛培香《台湾蝴蝶甲天下》)
用例三十二是一个包括三个句子的说明句群,对“火花”的性质、内涵、特征作了说明,既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也作了适当描述的具体说明。用例三十三是一个自然段,段落中的九个句子可以切分为两个说明句群:1、2。1包括三个句子,概括说明三个问题:台湾盛产蝴蝶的原因,台湾蝴蝶的数量、品种都名列世界之冠,最名贵的几种蝴蝶。2包括六个句子,是二重的并列句群,第一重在(4)、(5),(6)、(7)和(8)、(9)之间,分别说明三种珍品蝴蝶:“兰屿黄裙凤蝶”的产地、珍珠般的色泽,强调它色彩的独一无二;“皇蛾阴阳蝶”的形状、色彩不同一般的双翅、雌雄同体的特征和千万分之一的数量,强调它的稀有和珍奇;“蛇头蝶”的命名由来、大小,强调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整个句群主要采用具体讲解的说明方法,兼也运用下定义式的说明。
说明句群的组合方式,常见的是运用数量词语和关联词语(连词、副词除外)来接应,也用肯否句式,对照、比喻、拟人辞格等来接应。说明句群主要用于说明文,是构成说明文的主要语言单位。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中,有时候也插入说明性的句群,对正文进行补充、引申、注释。这种情况我们在讨论插入句群时会谈到。
议论句群起提出论点、论据或进行论证的作用。议论句群主要用于议论文,是构成议论文的主要语言单位。在议论文中,一个议论句群可以是一个完整的证明或反驳;也可以只是一个论点、论据或扼要的论证过程。
用例三十四:1(1)但也有人以为描绘与记录的不同,只在详略之分:记录仅记要点和轮廓,而描绘则须详尽细密地写出来。(2)这是不对的。(3)记录也可以详尽,古代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后来成为帝王的起居注;现代用录音器来作发言的记录,一字不遗;可以说详尽极了,仍然不是描绘。(4)唐人以二十字写一首五绝,如:“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归独远。”可说简单极了,仍然是描绘。2(5)又有人以为描绘与判断的不同,只在主客观之分:判断是绝对客观的,而描绘是完全主观的。(6)这也不对。(7)判断未尝没有主观,否则,法官就不会判错案件,而上诉的程序也可无须规定了。(8)反之,描绘也不能完全离开客观的现实,否则,必将成为无人能懂的呓语。(赵友培《谈描绘》)
用例三十五:(1)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大的意义,这有什么标准可以衡量吗?(2)提出一个绝对的标准当然很困难;但是,大体上看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否严肃认真,看他对待劳动、工作等等的态度如何,也就不难对这个人的存在意义作出适当的估计了。(邓拓《生命的三分之一》)
用例三十四是包括八个句子的自然段,可以切分为两个议论句群:1、2;两个句群都是一个完整的反驳。1由四个句子组成,从结构关系看,是二重的解证句群,第一重在(1)、(2)和(3)、(4)之间。(1)、(2)组成一个驳论,(2)否定(1)的观点;(3)、(4)提出论据,用三个事例来证明(1)的错误。2由四个句子组成,也是个二重的解证句群,第一重在(5)、(6)和(7)、(8)之间。(5)、(6)也组成一个驳论,(6)否定(5)的观点;(7)、(8)提出论据,用一个事例和一个基本道理来证明(5)的错误。这个段落的两个句群之间是并列关系,运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如“有人以为……”、“这是不对的”等照应组合。用例三十五是运用问答形式组合的连贯句群,也是文章的第一个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一个论点:可以用对待人生的态度来衡量人生的价值。这是一个立论式的议论句群,是全篇文章的中心话题;后面的文字都是围绕这个立论来展开证明式的论证的。
议论和记叙经常结合在一起运用,形成观点和材料高度统一的夹叙夹议的表达。这种表达形式,可以分别由议论句群和记叙句群的组合体现;也可以是一个句群中,既有记叙的句子,又有议论的句子,后一种是最典型的夹叙夹议,在议论文和记叙文中都很常见。比如:
用例三十六:(1)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当的时节,便会萎谢。(2)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喜欢打,你到老都喜欢打。(3)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4)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朱光潜《谈读书》)
用例三十六从结构关系看,是二重解证句群。(1)、(4)是用作议论的句子,(2)、(3)提出例证;(1)提出基本观点,(4)从网球实例引申到读书方面,进一步强调(1)提出的观点。整个句群的安排是“论点—论据—论点”,体现了完整的论证过程,是一个立论性的议论句群;包含在其中由(2)、(3)组成的分句群则是一个记叙句群。
抒情句群主要起抒发强烈感情的作用。抒情句群是组成抒情诗或抒情散文的主要语言单位。在其他文体中,抒情句群通常与记叙句群、描写句群或议论句群组合在一起,共同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爱憎。有些抒情句群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即事即景直抒作者胸臆,这种句群是直接抒情式的;有些抒情句群是通过感情色彩十分浓烈鲜明的记叙、描写或议论来抒发人物感情的,这种句群是间接抒情式的。间接抒情句群通常与记叙、描写或议论句群密不可分,甚至于重合为一。
抒情句群的组合方式,大多数采用意合接应,也运用比喻、拟人、反复、呼告等辞格和排比、对偶、肯否、反问、对比等句式来接应。从结构关系看,最常见的是并列、连贯关系。
用例三十七:(1)我是来自地壳的一滴清泉。(2)希望你也是一滴清泉,他也是一滴清泉。(3)我们汇集在一起欢跳、奔跑。(4)穿过大山、渗透岩石,弯弯曲曲;没有悲哀,不用烦恼。
前面就是大江就是大海,快投入父母的怀抱。(柯蓝《清泉》一)
用例三十八:(1)两个声音,交织、碰撞、搏斗在空旷的宇宙里。(2)一个是充塞天宇的狂啸呐喊,是飞沙走石,是惊涛霹雳……(3)一个是微弱纤细的低吟浅唱,是涓涓滴滴的幽泉,是飘飘悠悠的洞箫……(赵丽宏《音乐会上·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用例三十七是散文诗《清泉》的第一章,包括两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由四个句子组成,是一个直接抒情式的句群。从结构关系看,四个句子之间是连贯关系,运用指代词语“我们”和拟物(把人比作物)辞格组合。用例三十八是抒情散文《音乐会上·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的第一个自然段,通过丰富的想像、生动的博喻来诠释乐曲的内涵,抒发了作者喜爱和赞扬之情,是一个描写和间接抒情重合的句群。从结构关系看,三个句子之间是总分关系,运用数量词语接应。
前面讨论的五种功能句群,常见于独白式的话语结构。现在要讨论的对话句群,则主要用于会话式的话语结构,比如戏曲道白或话剧中的对话,作品人物或日常生活中的对话等等。与独白式比较,独白的话语参与者是独自一人,而对话的话语参与者则必须成双成对。因此,从区分标准看,对话与独白相对待,界限是分明的;对话或者独白可以是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或抒情性的语言,就这而言,它们与功能类别是可以重合的。
对话句群至少是两番话的组合,即在话语语言学中称之为“话对”的单位。“话对”中的两番话必须是两个说话人分别说出的。对话句群是话语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组成话剧和戏曲中人物对话或道白的主要语言单位;在小说或其他散文作品中,也离不开它。即使在面对面的语言交流中,也必须重视“你说”、“我说”之间的连贯衔接和会心默契;否则,“话不投机”,交谈也就无法进行下去,或者闹个大家不愉快。因此我们把它单列为一种功能句群。
从语言角度看,对话是话剧最主要的有形材料,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展开、事件的交代、环境的描写,一切都由“对话”来表现,因此,组织好对话句群是写好话剧的根本。
用例三十九:
石雷:(1)卖报!(2)卖《新华日报》!(3)看1941年特大新闻:周恩来先生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4)看新四军奉命东进北移深入敌后战场!(叫卖着下)
〔《新华日报》的报童们叫卖过场。
〔李大姐上,寻找石雷。
李大姐:1石雷!石雷!
(石雷跑上。
石雷:(1)李大姐!(2)你从哪儿来?
李大姐:2(1)刚从红岩村来。(2)石雷!(3)周副主席给你一个特殊的任务……
石雷:(1)周副主席?!(2)什么任务?
李大姐:3(看看四周)周副主席说:明天有皖南新四军的同志到重庆来。
石雷:(1)是来接我的?!(喜悦)(2)上次我爸爸、妈妈来信说,等皖南的同志一来,就接我到他们那里去。
李大姐:4皖南来的这位同志非常重要,周副主席在等着见他!
石雷:周副主席在等他?
李大姐:5这件事要绝对保密。
石雷:是!
李大姐:6(1)你的任务是:明天上午,协助草莽的爸爸,在临江门码头刘记茶馆附近接应皖南来的同志。(2)你是报童,便于活动。(3)要注意隐蔽,保证这位同志的安全。
石雷:坚决完成任务!
〔灯暗。
(邵冲飞 朱漪 王正 林克欢《报童》)
用例三十九是话剧《报童》的序幕,包括石雷的一个独白式叙述句群和由李大姐和石雷交谈的十二番话组成的六个话对。石雷的独白式句群,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和当时的重要事件。六个话对都是对话句群,他们之间的衔接连贯主要采用意合手段;其次是恰当运用某些非语言手段,比如借助面对面的语境,用“你”称呼对方来接应;此外,也运用一定的语言手段来接应,比如使用指代词语“这件事”,重复同一词语“周副主席、任务、皖南来的同志”,运用问答或重复照应的手段等等。六个对话句群介绍了即将发生的事件,事件的主要参与者,特别是报童石雷的情况——新四军的后代、地下工作者,揭开了当年周恩来同志在重庆红岩村领导《新华日报》同人与国民党特务进行坚苦卓绝斗争的序幕。
在话剧、戏曲之外,运用对话句群来刻画人物、开展情节的情况也不少见,比如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门槛》,就是运用对话句群来概括描写俄国1870—1880年间一个女革命者的形象的。鲁迅《野草》集中的《过客》、《狗的驳诘》等也是充分运用对话句群的范例。
上面介绍了主体句群的六种下位类型。这是句群功能分类的主要部分、重心部分;可以说,任何语言交流,无论书面还是口头,都离不开它们的运用。接下来介绍组成段落、篇章的另外两种功能句群:过渡句群和插入句群。它们不是组成段落、篇章的主要成分,但是,它们的出现,往往使段落、篇章的连贯性更加尽善尽美。
作为过渡或插入句群的语言材料,从功能上看,多数是记叙性、说明性的,有时候也有议论性的。
“过渡”是使文章或说话内容严密衔接的一种方法。过渡句群在段落、篇章中起连接句子、句群、段落或部分,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的内容由这一层意思转入另一层意思,常常要借助它来体现。比如:
用例四十:(前面的两个段落介绍“大理的花”)
(1)大理的花又多又好。(2)尤其是茶花,如果说云南茶花甲天下,那么,大理的茶花就该是盖云南了。
(后面的段落专写“大理的茶花”)
(曹靖华《洱海一枝春》)
用例四十是个议论性的过渡句群,也是一个自然段。(1)承上面的两个段落,总评“大理的花又多又好”,(2)启下一个段落,落笔于“大理茶花”。通过这个过渡句群,文章内容从泛写大理的花转到专写大理茶花上来。
从加强篇章的衔接连贯角度看,应该把照应也包括在过渡中。过渡是承上(前)启下(后),或只启下;照应则主要是承上。但是,上下、前后都是相互对待的。所以,除了文章结尾的照应外,文章中间的照应,其实也就是层层过渡;比如茅盾《白杨礼赞》中反复吟叹“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就是集过渡和照应于一身的。即使是结尾的照应,也不见得就是上文的简单重复,而常常是一种与上文密切关联的合理引申,其启“下”的作用显然是在读者、听者丰富的想像之中的。在语言表达中,可以用作过渡或照应的语言材料有关联词语、句子、句群和段落(通常是独句段或与句群重合的段落)。一般说来,关联词语和句子用作过渡或照应成分时,位置比较灵活;句群用作过渡或照应成分时,通常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极少在段落中间,这一点,则是它与插入句群的明显区别。
文章或说话的过渡和照应,是加强思路和语言连贯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醒读者或听者注意,显示内容重点或话题变换的主要方法,应该加以利用。特别是在广播电视语言运用中,适当的过渡和照应多少可以弥补声音“转瞬即逝”的缺陷。
插入句群在段落、篇章中,一般处于游离状态,通常与上下文不相混杂。文章中某些内容的诠释、补充、引申等,常常运用插入句群来表达。例如:
用例四十一:1(1)北京蜡像馆于1988年6月开始筹建。(2)香港合作者陈树锴先生原计划购买英国蜡像馆的制作专利,未能如愿。(3)这样,蜡像制作任务就落在了工艺美术师张守祥身上。2(4)张守祥原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人类研究室从事人像复原研究工作。(5)他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学习雕塑。(6)30多年的艺术积累,不但使他掌握了扎实的雕塑基本功,还学习了油画、中国画、人种学、人体学、人体解剖学、文学和化学方面的知识。(7)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使他具备了突破中国蜡像艺术现状的基础条件。3(8)经过8个多月的试验,他闯过了蜡像原料配制和纹理制作,栽头发、胡须,蜡像雕塑、染色等多道难关,成功地做出了众多历史人物的蜡像。(《午间半小时·北京蜡像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用例四十一是由八个句子组成的自然段,可以区分为三:1、2、3。1是包括三个句子的二重并列句群,第一重在(1)和(2)、(3)之间,记叙蜡像馆筹建的时间和参与者的情况,指出制作任务落在张守祥身上的原因。2是包括四个句子的插入句群,补充介绍张守祥的经历,说明他成功的条件。四个句子之间是连贯关系,借助指代词语组合。3只有一个句子,通过时间分句“经过8个多月的试验”与1接应,组成断续的连贯段落,介绍了蜡像馆建成的大致经过。从表达内容看,2的补充,使人们对张守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是,没有2,1、3之间内容和形式的连贯性并不受影响。
插入句群的上述用法,在说明文、议论文中很常见。在记叙文中,记叙线索的变换、观察角度的转移,也常运用插入句群来表示。这时,插入句群实际上起过渡或照应的作用,二者的重合交叉也就难免;不过,这种句群多半独立成段或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当插入句群出现在段落中间时,有时候会造成主体句群或段落中断,例如用例四十一,就是一个“断续·记叙”段落。一般说,被插入成分隔断的句群或段落,在插入成分结束时,后续的句子或句群开头,常会有某些表示与前面的起始句或起始句群呼应的词语或句子,从而使被插入成分隔断的前后两个部分衔接起来。例如:
用例四十二:1(1)他从他的一捆木匠家具里边抽出一条小锯梁子来,尺半长,一指厚,木头很结实,打起来管保很得劲。2(2)他妈为什么知道这家具好打人呢?(3)原来他妈年轻时候也有过小飞蛾跟保安那些事,后来是被老木匠用这家具打过来的。3(4)闲话少说,张木匠拿上这件得劲的家伙,黑丧着脸从他妈的房子里走出来,回到自己的房子里去。(赵树理《登记》)
用例四十二的上文说张木匠同他妈商量着要打小飞蛾一顿,用什么家伙打呢?张木匠拿了根铁火柱正要走,他妈说“快住手!不能使这个!……顶好用小锯子的梁。”张木匠就照着办了;紧接着就是用例四十二这个段落。这个段落的2是插入句群,补充说明他妈知道小锯梁好打人的原由,同时记叙的角度也由正叙转为倒叙(回叙);1、3则是被2中断了的一个“断续·记叙”句群,通过指代词语接应。行文中,为了让被隔断的1、3紧密衔接,也为了让记叙由倒叙自然返回到正叙上来,3(4)的开头用了“闲话少说”来照应。
插入句群或句子,从结构上看,可有可无;从语义上看,有它无它,对表达的清楚、周密、准确、圆满,还是有区别的。特别是在提到某些较为生疏的人物、事物、现象,或名词术语、人名、难认的字,等等时,插入句群或句子的运用就更加有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