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们的观察,句群的内部结构分类和复句的内部结构分类大同小异,这说明汉语各级语言单位在内部结构关系上有较多的一致性。因此,可以类比复句的分类来给句群分类,并尽可能在类型上、术语上求同存异。这样做,读者不仅能尽快掌握复句和句群的“同”,体会汉语语法的简明性,而且能充分注意复句和句群的“异”,领略不同单位的特殊性。
下面列举十二种结构分类只能说是句群常见的类型。
句群中两个或几个句子之间有并列结构关系。并列句群的使用频率较高,特别是在议论文和说明文中。
并列关系的句群,或直接组合,或关联组合。常用的关联词语可分为两类。一是单用的:同时,同样,与此同时,另外,(在另)一方面,此外,除此以外,也,还有,相反,恰恰相反,等等;一是成对使用的:一方面……一方面,首先……其次……最后,先说……再说,上面……下面,第一……第二……第三,一……二……三,等等。
用例一:(1)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的。(2)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是能看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老舍《济南的冬天》)
用例二:(1)我们的门前修了暗沟,院后要填平老阴沟,一福。(2)前前后后都修上了大马路,二福。(3)我们有了自来水,三福。(4)将来,这里成了手工业区,大家有活作,有饭吃,四福。(5)赶明儿个金鱼池改为公园,作完了活儿有个散逛散逛的地方,五福。(老舍《龙须沟》)
用例一由两个二重并列复句组成并列句群,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感受。(1)、(2)之间算得上是散文中整齐的对偶,把北平和伦敦对照着说,最终落实到描写济南的冬天。用例二由五个句子组成,用序数词“一、二、三、四、五”关联,并列关系十分清楚。
句群中两个或几个句子之间有连贯结构关系。连贯句群也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句群之一,特别是在记叙文和日常口语中。
连贯句群最能体现所陈述的事件之间的前后衔接关系,是表达具有时空顺序的事物时常用的语言形式之一。连贯句群常用的组合手段有运用时间词语、处所词语或关联词语。常见的关联词语,单用的有:就,又,便,于是,接着,紧接着,紧跟着,然后,至于,下面,等等;成对使用的有:上面……下面,首先……其次……最后,先说……后说/再说,等等。运用上述成对的关联词语时,表达的是并列关系还是连贯关系,需要借助其他因素,比如,参考具体表达的语义,或能否用其他组合手段替换等来辨析。连贯句群也常采用顶针句式组合。
用例三:(1)刘邦建都长安,史称西汉,两汉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9年。(2)两汉政权被王莽篡夺,王莽建立了“新朝”,不久又为起义军和豪强地主军队所推翻。(3)刘氏宗室刘秀击败各路军队在洛阳称帝重建汉朝,史称东汉。(4)东汉从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苏叔阳《我们的祖国叫中国》)
用例四:(1)在这幽静的湖面上,唯一活动的东西就是天鹅。(2)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静,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碧野《天山景物记》)
用例三是句群与段落重合的例子,四个句子依据时间顺序,以西汉到东汉两个朝代先后更替的兴衰过程来承接;四个句子之间都是连贯关系。用例四两个句子语义蝉联、不能颠倒次序,运用顶针句式组合最为恰当不过。
句群中两个或几个句子之间有递进结构关系。在议论文中,递进句群的使用频率较高。
递进句群中的句子,通常是后面的句子在程度、范围、时间或数量等方面又进了一步。递进句群一般要用关联词语来表明,常见的有:而且,并且,并,也,还,更,甚至,甚或,甚至于,甚而至于,何况,况且,等等。关联词语“不但……而且”用来组合递进关系复句,是极为常见的,但是,却不能用来组合句群。组合递进句群的关联词语一般出现在后面的句子中,常见的位置是句首或主语前。递进句群也用相互间有递进关系的同一句式来组合。
用例五:(1)自己因为一向看到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就以为天下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2)而且连人们早已调查出来的菱角的各种状态都不知道。(秦牧《菱角》)
用例六:(1)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2)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3)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它们家乡的哨兵?(4)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茅盾《白杨礼赞》)
用例五在第二个句子的句首有表示递进关系的“而且”,是一个递进句群。用例六的四个句子都是反问句式。其中,(1)的句首有“当……”结构充当的表示时间的全句修饰语,从整个句群的内容看,这个修饰语的管界一直延伸到它后面的三个句子;因此,可以判定它们和(1)结合为整体,同属一个句群。句群中四个反问句对白杨树所作的礼赞,从树到北方的农民、家乡的哨兵,直至中华民族的精神;褒扬的程度由轻到重、对象由具体到抽象,整个句群所表达的激情也得到步步推进、层层升华。
句群中两个或几个句子之间有选择结构关系。选择可以是二者择一,也可以是多者择一;可以是任意选择,也可以是特定选择。各种选择关系的小类,它们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关联词语不同或可共选择项目的多少方面。选择句群主要采用关联词语组合,成对使用的有:是……还是,要么……要么,或者……或者;单用的有:或者,要不,其中,特别是,尤其是,等等。
用例七:(1)在报纸的头条标题吗?(2)还是香港的谣言界里?(3)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4)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州的望中?(5)还是呢?(6)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京戏的锣鼓中、太白和东波的韵里?(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用例八:(1)在绘画领域,突出的标志是出现了以世俗生活为中心的风俗画,佳作层出,影响非凡。(2)其中,最杰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心淇《清明上河图》)
用例七是一个由六个句子组合而成的二重选择句群,这个句群的第二重在(5)(6)之间。句群第一重的五个组成成分都采用“还是”连接,是多者择一的选择关系。组成这个句群的句子都采用内部结构大致相同的疑问句式,这也表明它们是一个整体,有很明显的篇章性特征。用例八的两个句子用“其中”组合,这是一个特定选择句群。“其中”承上指代宋初以来出现的“风俗画佳作”,其后是从中特地选出的最杰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清明上河图》。
句群中两个或几个句子之间有总分结构关系。“总”指综合在一起概括地总说,“分”指分别开来作具作说明。在论述道理、说明事物时,都用得着这种叙述方法。因此,复句、句群、段落、部分、章节或篇章中,都不乏总分关系的结构;句群以上的尤为多见。总分关系依据“总说”出现的位置可以分成三种小类:总—分、分—总、总—分—总。总分句群经常用关联词语,数量词语组合。通常用于总说的关联词语是:总之,总而言之,总起来说,总起来看,归根结蒂;用于分说的词语是:首先……其次……再其次。总说和分说都用数量词语时,一般有明显的数量照应。总分句群还经常运用“(有)的”字结构,或重复关键性词语的手段来组合;分—总式句群的总说,其句首常有指示代词“这”,要注意它与解证句群的区别。
用例九:(1)他们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唯一的一对夫妇。(2)薛暮桥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理论对于指导新中国的建设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起到过重要的作用。(3)罗琼则是一位妇女活动家和理论家。(记录片《半个世纪的爱》解说词,中央电视台)
用例十:(1)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2)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是像我们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3)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荣光。(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
用例九是由三个句子组成的“总—分”式二重句群,第二重在(2)(3)之间。(1)为总说,句中有表示总说的“数—量—名”结构“一对夫妇”,(2)、(3)为分说,分别介绍丈夫“薛暮桥”、妻子“罗琼”,与(1)的“一对夫妇”照应组合。用例十是由三个句子组成的“分—总”式二重句群,第二重在(1)、(2)之间。(3)为总说,句首用“这”指代分说中提到的事情,同时也运用表示总说的数量词语“两桩事”把三个句子组合为一个句群。
上述两例是总分句群中最常见的小类。下面再举两例:
用例十一:(1)在人类历史以前,就有三种桥。(2)一是河边大树,为风吹倒,恰巧横跨河上,形成现代所谓“梁桥”,梁就是跨越的横杆。(3)二是两山间有瀑布,中为石脊所阻,水穿石隙成孔,渐渐扩大,孔上面层,磨成圆形,形成现代所谓“拱桥”,拱就是弯曲的梁。(4)三是一群猴子过河,一个先上树,第二个去抱着它,第三个又去抱第二个,如此一个个上去连成一长串,为地上猴子甩过河,让尾巴上的猴子抱住对岸一棵树,这就成为一串“猿桥”,形式上就是现代所谓“悬桥”。(5)梁桥、拱桥和悬桥是桥的三种基本类型,所有千变万化的各种形式,都由此脱胎而来。(茅以升《桥话》)
用例十二:(1)中国人的主食,以大米和面粉为主。(2)南方人喜欢吃大米以及用米粉做的东西,比如米饭、年糕等。(3)北方人喜欢吃面食,比如馒头、烙饼、包子、花卷、面条、饺子等。(王顺洪《中国概况》)
用例十一是由五个句子组成的“总—分—总”式二重句群,第二重在(2)、(3)和(4)之间。(1)和(5)都是总说桥有三种基本类型,前一个总说着重从数量上概括,后一个总说着重从形态上归纳。(1)、(5)前后两个总说与(2)、(3)、(4)组成的表示分说的并列分句群构成总分句群,五个句子之间运用数量词语照应组合。用例十二是三个句子组成的“总—分”式二重句群,第二重在(2)、(3)之间。这个句群运用具有上下位意义关系的词语组合:总说里用“中国人”,分说里分别用“南方人”、“北方人”照应;总说里概括说“大米和面粉”,分说里分别列举这两种粮食制作的食品。
从用例中可以看到,总分句群一般都包含两个关系、两个层次,通常至少是一个二重句群,其第二重一般常是一个并列分句群。
句群中的两个或几个句子之间有解证结构关系。一般是后面的句子解释、说明、补充、限制前面的句子。解证句群依据后一个句子的具体内容,可以分出种种小类:说明性的、引申性的、例证性的、注释性的、补充性的、结论性的,等等。解证句群在说明文中运用极其广泛,议论文中也很常见。解证句群常用关联词语组合,常见的有:像,如,例如,比如(说),举例说,据说,这就是说,也就是说,换句话说,用同志们/大家/通俗的话来说,那就是(说),所谓,意思是(说),可以说,当然,总之,总而言之,等等。解证句群也运用语意来接应。这时,往往会伴随有词语重复的现象;如果从形式上看,又可以看作运用反复辞格,或运用重复关键性词语。
用例十三:(1)大家都知道,泰山上有一个快活三里。(2)意思是在艰苦的攀登中,忽然有长达三里的山路,平平整整,走上去异常容易,也就异常快活,让爬山者疲惫的身体顿时轻松下来,因此名为“快活三里”。(季羡林《牛棚杂忆》)
用例十四:(1)“天龙八部”这个名词出于佛经。(2)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3)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4)“非人”是形貌似人而实际不是人的众生。(5)“天龙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以“天”及“龙”为首,所以称为“天龙八部”。(6)八部者,一天,二龙,三夜叉,四干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乎罗迦。(金庸《关于〈天龙八部〉》)
用例十三是说明性的解证句群,两个句子用关联词语“意思是”连接;(2)对(1)中“快活三里”的由来作了详细的说明。用例十四是由六个句子组成的注释性的四重解证句群,(1)提出“天龙八部”这个佛学术语,后面的几个句子围绕这个术语层层释义,解释了“天龙八部”的出处与内涵。组成句群的句子之间主要采用重复关键性词语组合的手段,比如,第一重(1)和(2)至(7)之间重复“佛经”;第二重(2)、(3)和(4)至(7)之间重复“天龙八部、非人”,组合为注释(下定义)性解证分句群;后一个第三重(4)和(5)、(6)之间重复“非人”,组合为连贯分句群;第四重(5)、(6)之间重复“八部”,组合为最小的说明性解证分句群。前一个第三重(2)、(3)之间,运用关联词语“如”组合为最小的例证性解证分句群。
句群中的两个或几个句子之间有因果结构关系。因果句群从因、果出现的顺序看,可以分为两小类。一是“因—果”式,通常在后面的句子里使用单个的关联词语表示结果,常见的有:因此,所以,其结果,看样子,由此看来,正因为如此,等等。一是“果—因”式,也在后面的句子里使用单个的关联词语表示原因,常见的有:因为,是因为,就因为,原因是,这是因为,由于,等等。从逻辑语义看,因果句群也和因果复句一样,可以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两小类。
用例十五:(1)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喝白酒的人在逐渐减少,喝啤酒的人在逐渐增多。(2)因白酒浓烈,需要有比较强的适应性,啤酒度数浅,一般人都能喝,起一半饮料作用。(3)因此,近些年来,中国的啤酒生产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上高产啤酒的大国。(王顺洪《中国概况·中国的习俗》)
用例十五是由三个句子组成的二重因果句群,第一重在(1)、(2)和(3)之间,是“因—果”式句群,(3)中有关联词语“因此”表示结果。第二重在(1)、(2)之间,是最小的“果—因”式分句群,(2)中有关联词语“因(为)”表示原因。
用例十五是说明因果的句群。下面的用例则是推论因果的:
用例十六:(1)愈是古远的时代,人类的活动愈是受自然条件的限制。(2)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定居下来的骑马的游牧民族,更要依靠自然的恩赐,他们要自然供给他们丰富的水草。(3)阴山南麓的沃野,正是内蒙西部水草最肥美的地方。(4)正因为如此,任何游牧民族只要进入内蒙西部,就必须占据这个沃野。(翦伯赞《内蒙访古》)
用例十六是由四个句子组成的三重“因—果”式句群。第一重在(1)至(3)和(4)之间,前面摆出原因和据以判断的事实,后面说明推论的结果;(4)中有关联词语“正是因为如此”表示依据前因可以推论的后果。
句群中的两个或几个句子有目的结构关系。目的句群通常在后面的句子里单个使用关联词语,表示实现目的的方式或手段的有:为此;表示目的的有:为的。采用问答形式构成的目的句群,前后句子里经常配对使用特殊的词语连接,常见的有:为什么……?为的是,为的是什么?……就为的(/是为了),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
用例十七:(1)在前面开创新局面的各项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继续推向前进。(2)为此,党实事求是地确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转移步骤和一系列正确方针。(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用例十八:(1)我们大家辛辛苦苦为的是什么?(2)就为的一个心愿:要把死的变成活的;把臭的变成香的;把丑的变成美的;把痛苦变成欢乐;把生活变成座大花园。(杨朔《京城漫记》)
用例十七是目的在前的句群,后一个句子有表示实现目的的方式或行为的关联词语“为此”。用例十八是目的在后的句群,两个句子一问一答,前后用“为的是什么?……就为的”关联组合。
句群中的两个或几个句子有条件结构关系。条件句群通常要借助关联词语,才能清楚显示句子之间的种种条件关系,一般是在后面的句子里使用。和复句一样,条件句群也可以分为必要条件、惟一条件和无条件关系等类别。条件句群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才,就,不管,这样,只要这样,只有这样,除非这样,除非如此,等等。
用例十九:(1)无论准确也好,鲜明、生动也好,就语言方面讲,字眼总要用得恰如其分。(2)这样,表现的概念才会准确,也才能使人感到鲜明。(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
用例二十:(1)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2)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鲁迅《风波》)
用例二十一:(1)只有把那种坏的、不好的偏向去掉,正风才能建立起来。(2)才能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1961年6月19日)
用例十九是必要条件句群,后一个句子中有关联词语“这样”。“这样”同时也起指代和照应作用,因此,也可以说是运用指代词语接应。用例二十是无条件,即排除一切条件的句群;后一个句子中有关联词语“不管”表明。用例二十一的(1)是惟一条件复句,在句群中作了(2)的惟一条件,并与(2)中的关联词语“才”呼应,使两个句子之间具有条件与结果的关系,从而组合为一个句群。由此可以看出,句子中的关联词语和句群中的关联词语选用得好,便能造成一气呵成、增强气势的表达作用。
句群中的两个或几个句子之间有转折结构关系。转折句群的句子之间在意思上是全然相反或者相对的,一般在后面的句子里用关联词语来表示。常见的单个使用的有:但,但是,可,可是,然而,尽管如此,虽然,只是,不料,以上转折语气明显;不过,其实,可惜,幸而,以上转折语气较轻。转折句群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单位之一。
用例二十二:(1)据说人情似纸的“纸”,现在不是“秀才人情纸半张”的那“纸”,而是赵公元帅笔下的那“纸”,即通货。(2)由“官本位”向“金本位”转化,值得欢迎。(3)但我更渴望“人本位”、“情本位”。(刘心武《人情似纸》)
用例二十三:(1)听人家背地里议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2)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书,换一碗饭吃。(3)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吃懒做。(4)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5)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鲁迅《孔乙己》)
用例二十二是由三个句子组成的二重转折句群,第一重在(1)、(2)和(3)之间,(3)中用关联词语“但”表示转折关系。用例二十三是由五个句子组成的三重转折句群,叙述孔乙己是怎样弄得没饭吃的。整个句群有两处较大的转折:(2)对(1)是一转折,从“将要讨饭”转为“换一碗饭吃”;正当读者为他松一口气时,(3)至(5)对(1)、(2)又突来一个转折,说他因“好吃懒做”等等,而终于没有饭吃了。从结构层次上看,这个句群的(1)、(2)和(3)至(5)之间是第一重,前后两个组成部分用“可惜”连接并表示转折之意。(1)、(2)之间是第二重,是一个转折分句群,两个句子用“幸而”表示转折之意。(3)、(4)和(5)之间也是第二重,是一个因果分句群;(3)、(4)之间是第三重,是连贯关系的最小分句群。
句群中的两个或几个句子之间有假设结构关系。假设句群常用关联词语组合,一般在后面的句子里单个使用。常见的有:否则,不然,那么,要不,假使,如果,如果这样,如果不这样,如果那样,如果不那样等。假设句群在议论文中使用频率较高。
用例二十四:(1)就我自己看过的古今中外的文章来说,凡是感情诚挚,写景真实的作品,总使我感到写得入情入理,如见其景,如闻其声。(2)否则,给读者的印象就适得其反。(《中华少儿阅读全书·冰心谈阅读》)
用例二十五:1(1)这无论怎么说都是一场大悲剧。(2)李自成自然是一位悲剧的主人,而从李岩方面来看,悲剧的意义尤其深刻。2(3)假使初进北京时,自成听了李岩的话,使士卒不要懈怠而败了军纪,对于吴三桂等及早采取了笼络政策,清人断不至于那么快的便入了关。(4)又假使李岩收复河南之议得到实现,以李岩的深得人心,必能独当一面,把农民解放的战斗转化而为抗清的战争。(5)假使形成了那样的局势,清兵在第二年决不敢轻易冒险去攻潼关,而在潼关失守之后也决不敢那样劳师穷追,使自成陷于绝地。(6)假使免掉了这些错误,在民族方面岂不也就可以免掉了260年间为清朝所宰治的命运了吗?3(7)就这样,个人的悲剧扩大而成为了民族的悲剧,这意义不能说是不够深刻的。(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用例二十四两个句子之间用“否则”组合,表示(2)与(1)相反的假设关系。用例二十五是一个由七个句子组成的段落,可以切分为三个语言片断。1包括(1)、(2),是这个段落的中心句群,提出论点;3只有一个句子(7),是这个段落的终止句,在论证之后进一步揭示总结这一悲剧的深刻含意。2包括四个句子,是一个围绕中心句群提供论据的支撑句群。这个句群从结构上看,是一个三重假设句群;四个句子都采用假设复句的形式,由于句式相同,自然形成一个整体。这个句群的第一重在(3)至(5)和(6)之间,前为假设的条件,后为假设的结果,也就是只有前面提到的所有假设都实现了,即李自成完全“免掉了这些错误”,后面的假设结果才能实现;第二重在(3)和(4)、(5)之间,前后两个假设论据是并列关系;第三重在(4)、(5)之间,前一个假设复句是后一个假设复句的条件,组合在一起作为与(3)并列的假设论据。2运用一连串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层层推理,总结了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提供了历史教训,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句群中两个或几个句子之间有让步结构关系。让步句群通常是一个句子表示退让一步,把某种已实现或未实现的事实当作推论的真实条件,另一个句子则说明依据这一条件所产生的结果。让步句群一般采用关联词语组合,常见的有:即使,哪怕,纵然,就算,尽管如此等,大都出现在后面的句子里;偶尔也在前后句子里都使用关联词语相互照应,比如,前一句中用“诚然”表示退一步说承认某种条件或观点,后个句用“然而”再向前推进一步说出结论;还有后面的句子用让步复句,借助它来推进前面句子的意思的。相对来说,让步句群的使用频率较低,而且常与表达特殊感情的需要有关。
用例二十六:(1)我那时随身并没有带着家谱,确乎不能证明我是中国人。(2)即使带着家谱,而上面只有一个名字,并无画像,也不能证明这名字就是我。(3)即使有画像,日本人会假造从汉到唐的刻石,宋太祖或什么宗的画像,难道偏不会假造一部木制的家谱吗?(鲁迅《说胡须》)
用例二十七:(1)一双假脚,能跳出这样的水平,该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和持久的苦练!(2)尽管科学已伸出神奇的手,给了她一双会跳舞的脚,但毕竟是假的,有它本身的缺陷哪。(章以武 未燎《长生水——在未来世界里发生的……》)
用例二十六是由三个句子组成的二重让步句群,第一重在(1)和(2)、(3)之间。(1)退让一步,承认家谱可以证明国籍这个事实,(2)、(3)则以这一事实为前提进行层层的让步假设论证。(2)说即使带着家谱但是上面没有画像仍然不能证明是中国人,一让一进;(3)说即使有画像,难道不能假造吗?因而还是不能证明是中国人,又是一让一进。(2)、(3)的两个一退一进,有力地反驳了(1)提出的观点。这个句群连用几个让步关系使作者的愤懑溢于言表。用例二十七中,(2)是一个让步复句,通过(2)的退一步说,从而更加肯定了(1)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