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让璀璨的中华文明照亮复兴之路”
——潇湘摩崖石刻景群

摩崖石刻是直接题写在山体上的石刻,是最壮观、最自然、最富于情怀的石刻。“摩崖”又写作“磨崖”“摩厓”,“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金石索》)。

湖广湘漓一线,自古为荆楚至岭南的水路通道,沿岸水石清秀,溶洞密布,因此全国摩崖石刻以湘南永州与广西桂北最为密集。大书深刻,萃聚湘岸,丹崖白石,蔚为大观。湖南永州目前已经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石刻景观,共有七处。

阳华岩摩崖石刻

阳华岩在永州江华县境内,是元结开辟的第一处摩崖石刻。

道光《永州府志》记载:“江华复岭重冈,地远而险,其山之秀异者,自古称阳华岩。”

阳华岩山势向阳,陡峭如劈,中有石磬,下有寒泉。外岩自东向西倾斜,如同一道天然石廊。岩洞敞开向南,一股清泉自山岩内部涌出,沿石壁西流。渠水两侧,洞壁平整,现存唐至清代石刻40余通。

元结,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漫郎,河南鲁山(今河南平顶山市)人,北魏常山王遵十五代孙。唐代宗宝应二年(广德元年,763)任道州刺史,永泰二年(大历元年,766)再任。元结在永州前后跨越十年,计所游历,有三溪、三岩、二崖、一谷。所著文章及石刻,共计有“十九铭一颂”。凡游则有铭,凡铭则有刻,足迹所至,摩崖刻石,皆成景观。元结在阳华岩刻有《阳华岩铭(有序)》:

道州江华县东南六七里有回山,南面峻秀,下有大岩。岩当阳端,故以“阳华”命之。吾游处山林几三十年,所见泉石,如阳华殊异而可家者未也,故作铭称之。铭曰:

九疑万峰,不如阳华。阳华巉巉,其下可家。

洞开为岩,岩当阳端。岩高气清,洞深泉寒。

阳华旋回,岑岭如辟。沟塍松竹,辉映水石。

尤宜逸民,亦宜退士。吾欲投节,穷老于此。

……

大唐永泰二年,岁次丙午,五月十一日刻。

《阳华岩铭》仿曹魏《正始石经》,江华县令瞿令问以大篆、小篆、隶书三体书写,最为复古。

阳华岩以元结《阳华岩铭》为主题,寄寓了贤人隐逸的思想情怀。

朝阳岩摩崖石刻

朝阳岩位于永州旧城西南二里,潇水西岸。零陵城外一段潇水,上自南津渡,下至 洲,以朝阳岩石崖最高,水位最深。

朝阳岩有二洞,上洞半凹如伞盖,下洞数十米为天然溶洞,洞中又有暗泉,流出成溪,坠落湘水如瀑布。

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元结再任道州刺史,经水路过永州,始来游之,维舟岩下,取名朝阳岩,作《朝阳岩铭》《朝阳岩下歌》。历代名贤题咏不绝,成为著名的摩崖石刻景观,迄今已历1250余年之久。现存历代石刻150余通,为世瑰宝,人文价值无可估量。

《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朝阳岩由此得名。

元结《朝阳岩下歌》:“朝阳岩下湘水深,朝阳洞口寒泉清。零陵城郭夹湘岸,岩洞幽奇带郡城。荒芜自古人不见,零陵徒有《先贤传》。水石为娱安可羡?长歌一曲留相劝。”

《朝阳岩下歌》追慕汉魏先贤,后人于此纪咏先贤、寓贤。晋人作《零陵先贤传》,宋人又作《零陵先贤赞》。唐人追慕汉晋先贤,明人又再追慕唐宋先贤。明代朝阳岩建有寓贤祠,祭祀元结、苏轼、苏辙、黄庭坚、邹浩、范纯仁、范祖禹、张浚、胡铨、蔡元定十人。朝阳岩遂以先贤、寓贤为主题。

朝阳岩能历唐、宋、明、清而盛传不息,皆本于元结的道德情怀。故言朝阳岩首当纪咏先贤。明安孝《游朝阳岩漫吟》云:“真乐不在岩,只在吾渊衷。人苟能寻之,旨趣固无穷。纵使岩不游,其乐也融融。”清人光熙《重修朝阳岩启》云:“不有君子,则斯岩之兴犹有待。”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云:“朝阳岩在零陵县南二里,下临潇江。旧云道州刺史元结以地高而东其门,故以‘朝阳’名之,今所刻记犹在。岩下有洞,石涧自中出流入湘江。亭台凡十六所,自唐迄今名贤留题皆镵于石。”

道光《永州府志·名胜志》云:“朝阳岩者,在城外西南二里潇江之浒,岩口东向。当朝暾初升,烟光石气,激射成采,郁为奇观。……岩中有洞名流香,石淙源源自群玉山,伏流出岩腹,色如雪,声如琴,气如兰蕙,冬夏不耗,可濯可湘,从石上奔入绿潭。”

明鲁承恩《朝阳岩寓贤祠碑》云:“湖南惟永多崖洞,惟朝阳襟潇按湘,面城背岭,独为幽奇。”

唐大历十三年(778)张舟《题朝阳岩伤故元中丞》诗刻,作于元结卒后七年,为已知最早纪咏元结之作。宋治平三年(1066)程浚、鞠拯、周敦颐题刻,为周濂溪手迹,濂溪为理学鼻祖,思想意义最高。宋崇宁三年(1104)徐武、陶豫、黄庭坚、黄相、崇广题刻,为黄山谷临终前一年手迹,书法最佳。张舟、周敦颐、黄庭坚题刻3通,可谓朝阳岩摩崖石刻之“三宝”。

浯溪在永州北100余里,祁阳县南5里,山溪诸水汇流于此,流入湘江。唐道州刺史元结尝结庐溪岸,寓居于此,乃名溪为浯溪,崖为峿台,亭为 庼,合称“三吾”,各有铭。历代名贤吟咏不绝,现存历代石刻约500通。

《浯溪铭(有序)》:“浯溪在湘水之南,北汇于湘,爱其胜异,遂家溪畔。溪,世无名称者焉,为自爱之故,命曰‘浯溪’……”

《峿台铭(有序)》:“浯溪东北廿余丈,得怪石焉。周行三四百步,从未申至丑寅,涯壁斗绝。左属回鲜,前有磴道,高八九十尺,下当洄潭,其势碅磳,半出水底,苍苍然泛泛若在波上。石颠胜异之处,悉为亭堂,小峰嵌窦,宜闲松竹,掩映轩户,毕皆幽奇。”

浯溪摩崖石刻

庼铭(有序)》:“浯溪之口有异石焉,高六十余尺,周回四十余步。山面在江中,东望峿台,北面临大渊,南枕浯溪。 庼当乎石上,异木夹户,疏竹旁檐。瀛洲言无,谓此可信。若在庼上,目所厌者远山清川,耳所厌者水声松吹,霜朝厌者寒日,方暑厌者清风。”

《浯溪志》载:“浯溪之东,潇湘江岸,有石壁矗起,高二百余尺,正临大江。舟行望之,如翠屏横展,云树交错。其崖自西南至东北三百余尺,皆平正陡峙,虽小有凸凹,无复皴破。加之石色清润,质理坚细,甚可磨琢。上刻颜鲁公书元次山《大唐中兴颂》。”

唐肃宗上元二年(675)秋八月,收复两京,玄宗还京师,元结作《大唐中兴颂》。大历六年(771)六月,元结请颜真卿楷书镌于崖壁,世称“摩崖碑”。共332字,字径15厘米,是颜书大字中最著名者。

《宣和书谱》云:“(颜真卿)忠贯白日,识高天下……千变万化,各具一体,若《中兴颂》之闳伟,《家庙碑》之庄重,《仙坛记》之秀颖,《元鲁山铭》之深厚,种种不同。”

《墨池编》云:“观《中兴颂》则闳伟发扬,状其功德之盛。观《家庙碑》则庄重笃实,见其承家之谨。观《仙坛记》则秀颖超举,象其志气之妙。观《元次山铭》则渟涵深厚,见其业履之纯。余皆可以类考。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

《大唐中兴颂》自唐人皇甫湜已有品题,宋人黄庭坚、范成大、洪迈、岳珂、米芾、李清照以下,各有诗文议论。《大唐中兴颂》之后,赵不㥑撰刻《大宋中兴颂》,丁懋儒撰刻《大明中兴颂》。浯溪以“大唐中兴”为主题,兼及后人对元结的纪念。

玉琯岩摩崖石刻

玉琯岩在宁远县境内九疑山舜源峰下,岩体为一孤零石山,独立田峒之中,人称“天下第一盆景”。上生奇石怪树,下有岩洞。

《史记·五帝本纪》云: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玉琯,又作“玉管”,即玉笛。《尚书大传》载:“舜之时,西王母来献白玉管。”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奚景,于舜祠下得白玉管。以竹为管,取其自然圆虚。以玉为管,取其体含廉润。以铜为管,所以同天下、齐风俗。玉琯岩因此得名。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玉琯岩,在宁远古舜祠之侧。汉哀帝时,零陵郡文学得玉琯十二于此岩前。”

玉琯岩有南宋方信孺“九疑山”大字榜书,有复刻东汉蔡邕《九疑山铭》,宋李挺祖“玉琯岩”榜书,清韩晋昌《奉命恭祀虞陵》小楷诗刻,故其主题为纪咏帝舜。

两宋为我国古代文治极盛时期,往来永州者率皆理学名臣,承接大唐遗风,开辟出月岩、澹岩、玉琯岩、月陂亭、九龙岩、石角山等摩崖景观。其所为文,大都寄托义理。其文字书法,率皆大字正书,郁勃敦厚,浩乎不可及。

月岩摩崖石刻

月岩,旧称“穿岩”,后别称“太极岩”。和永州众多其他的“岩”不同,月岩不只是一处溶洞,而且是一个巨大的天坑。它的奇特之处在于,除了天坑的上下落差之外,两端山腹间又有东西贯通的岩洞,由此形成了一岩三洞的奇观。

月岩的顶部是洞开的,它的环壁也是洞开而且贯通的,所以月岩是三洞相连,洞中同时可望三月。观者步步挪移,观察的位置缓缓变化,岩洞就会渐渐呈现上弦月与下弦月的月相变化,恰似“太极生两仪”。

月岩相传为周敦颐早年悟道之所。相传周敦颐幼年时曾经在此乘凉读书,领悟太极。道州境内与濂溪先生相关的景物主要有三处:道州城内的濂溪书院、濂溪祠和状元山;道州城外的濂溪故里、圣脉泉和道山;濂溪故里以西的月岩。

明万历《濂溪志》卷首载《元公年表》云:“宋真宗天禧元年丁巳□月□日,先生生于道州营道县之营乐里……营乐里者,即濂溪保也。东距郡城二十里,有水萦纡如青罗带,是曰濂溪,周氏家其上。先生晚筑卢阜,构书堂,前临溪水,亦以濂溪名之,学者宗之,遂号为濂溪先生云……先生年十四。濂溪之西十里有山拔耸,中为岩洞,门通东西,当洞之中虚,其顶圆,象月之望。离而东西视之,则如月上下弦焉,故俗呼为月岩。先生好游其间,世传先生睹此而悟太极理,或然也。”

清宗绩辰道光《永州府志》有如下记载:“濂溪以西十五里,营山之南,有山奇耸,中为月岩。旧名穿岩。其距州约四十里焉,岩形如圆廪,中可容数万斛。东西两门相通,望之若城阙。中虚其顶,侧行旁睨,如月上下弦,就中仰视,月形始满,以此得名。岩前奇石如走猊伏犀,形状不一。相传周子幼时,尝游息岩中,悟太极,故又称太极岩。有书堂在岩内,石壁环之。”

月岩今存摩崖63通,以南宋道州知州淳熙六年(1179)赵汝谊题刻为最早。石刻榜书有“广寒深处”“清虚洞”“风月长新”“如月之中”“浑然太极”“豁然贯通”“道在其中”“理学渊源”“参悟道真”“悟道先迹”“乾坤别境”“浑涵造化”“鸿濛一窍”“先天道体”“上弦月”“下弦月”“望月”“月岩”“太极岩”“太极洞”等,灿然可观。

王阳明《太极岩二首》说:“一窍谁将混沌开,千年样子道州来。须知太极元无极,始信心非明镜台。”“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人人有个圆圈在,莫向蒲团坐死灰。”

月岩在道州,邻近濂溪故里,故其主题为周敦颐、理学、《太极图说》。

澹岩摩崖石刻

淡岩,又写作“澹岩”,又称“淡山岩”,在永州零陵城南25里。有巨型溶洞与山体天坑相连,背山面河,气势恢宏,景致幽邃,被誉为永州之冠。

澹岩原有宋人石刻100余通,内有宋黄庭坚诗刻、周敦颐题名、柳应辰《澹岩记》、张昭远《祷雨诗》、宋迪题名等,明清石刻不计其数。

清宗绩辰道光《永州府志》卷二上《名胜志》:“澹山岩:谪宦党人,放游西南者,多题记,惟黄庭坚诗帖最彰。邹浩诗,纪驯狐夜报,迹最奇。周茂叔、范淳父(祖禹)题名最重,蒋之奇长歌最工。”

黄庭坚《题永州淡山岩》之二:

淡山淡姓人安在,

征君避秦亦不归。

石门竹径几时有,

琼台瑶室至今疑。

回中明洁坐十客,

亦可呼乐醉舞衣。

阆州城南果何似,

永州淡岩天下稀。

现存历代石刻30余通。

澹岩有周贞实避秦乱遁居的传说,其主题为栖隐。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载:“澹岩石壁削成万仞,旁有石窍,古今莫测其远近,目之者有长往之志。”清卢崇耀《游澹岩记》称:“永州多山水游观之美,而澹岩尤为奇绝。”道光《永州府志》称:“澹岩去城南二十五里,有岩奇奥,为永州冠。”

月陂亭摩崖石刻

月陂亭在江永县上甘棠村,唐宋时正当湘粤古道,又邻近谢沐县,旧为繁华之所,号称“千年古村”。月陂亭为天然屏障,堪蔽风雨,以其圆曲如月,故名“月陂亭”。

清康熙《永明县志·艺文志》载唐刺史周如锡《月波亭观书》诗云:

痴儿事未了,山照已衔西。

数曲寻江路,层空步石梯。

楼高得月早,壁峭与天齐。

往矣初寮足,摩挲旧碣题。

月陂亭现存摩崖石刻20余通。有北宋靖康间所刻《步瀛桥记》,南宋咸淳间所刻《判府单溪题墨》,明天顺四年(1460)诗刻《甘棠八景诗》,以及王伟士临文天祥“忠孝廉节”榜书。

《甘棠八景诗》之《独石时耕》云:

一丛苍玉紫苔肥,

农事方兴在及时。

且耨且耕春冉冉,

载芟载柞昼迟迟。

谩期南亩云千顷,

早趁东原雨一犁。

荷锸归来醉新酒,

绿蓑高枕乐无涯。

《甘棠八景诗》之《甘棠晓读》云:

国老遗风历几秋,

书声还在旧林丘。

一篝灯伴残星淡,

半榻香消宿霭收。

闭户已闻心不怠,

步瀛曾慕志能酬。

古来贤达由兹进,

谁似先生苦讲求?

“八景”的题名是景胜与美学的独到结合、地文与人文的独到结合。宋嘉祐八年(1063)宋迪到永州,游澹岩,题名石上,后作《潇湘八景诗图》,即以“潇湘夜雨”为始。明清时期,永州的祁阳、芝城、永明、江华、舂陵、新田都各有八景,而东安有十景,展现着古代永州诗一般的村庄,诗一般的人民,诗一般的生活。

“八景诗”体现了乡村的美感教育,“忠孝廉节”体现了乡村的人文教化。

摩崖石刻自宋代以来始终是学术研究的前沿,摩崖石刻又是一个交叉的学术领域,体现着多种学科交叉的方法与范式。其所涉及的学科,有史学、文学、哲学、文物考古学、文献学、文字学、书法艺术、民俗学等。丰富多彩的永州摩崖石刻,恰似中华文明灿烂成就的一个缩影。 bKGJf3nk70TLm30a1Am75W29/F39UYiFvWFfjT/Oz7HSCJRxLd9A0Hwu0IMa1Oy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