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讲
互联网的思想土壤

上一讲我们概略介绍了这门课的框架,今天是第二讲,主要讲互联网思想演进的“技术部分”。这部分总结起来是这样一句话:从技术角度看,互联网是一个与主流时代背景格格不入的“另类幸运儿”。为什么这么说?后面我们会从冷战、后现代思潮这些角度切入。建议同学们的目光不要只盯在发生了什么重大的技术事件,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更应该把目光盯在时代背景上。要问这么一个问题:为何互联网孕育、诞生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密集涌现的20世纪中叶的五十至七十年代?让技术回归到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中去,这样方可领略互联网的诞生携带了何种文化基因。

一说到思想这个词,很多人会感觉高深莫测,或者说咽部干涩。为什么?我想大概是因为“思想”一语,在我们日常的语境里,早已和快感、痛楚、焦虑、涟漪、内心的颤动没有了关系。一说思想,我们脑海里出现的大多是刻板、教条、八股、空洞无物、煞有介事或者故弄玄虚。这不怪大家。

中国台湾的史学家许倬云 说,“思想即生平”。思想是有血有肉,有痛有泪的。一说到法国印象派诗人波德莱尔,脑海中出现的不只是《恶之花》的诗句,还有巴黎街头踉踉跄跄、东倒西歪的波德莱尔的影像。不了解其人身世,恐怕很难理解为何波德莱尔视女人为丑陋;不了解1850年的巴黎街头,恐怕很难想象为何现代都市诞生于这样一个臭气熏天的土壤(参见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人所著的《世界文明史》)。

再比如海明威 。不了解上世纪前半叶,文明世界遭遇空前的战争浩劫以及背后盘根错节的利益动因,就很难理解有“文坛硬汉”之称的海明威,为何在俗世看来功成名就之时,选择以自杀来结束生命;也很难更加深刻地体悟,让海明威引起共鸣的尼采的话:“适时而死。死在幸福之峰巅者最光荣。”

任何思想,都不是摆在橱窗里的插花艺术。或者反过来说,任何散放着花瓣芬芳的所谓思想,都只是思想粗劣的装饰品,并非思想本身。领略真正的思想光芒,注定要越过很长一段泥泞的道路,在雷雨交加、鬣狗撕咬、鲜血淋漓间,努力辨认和捕捉瞬息即逝的思想的灵光,以及附着在上面的焦灼与痛楚。

互联网思想也应做如是观。所幸的是,这一时代的开启立足于鲜活的现实土壤,它还没有冷却,它还没有燃尽,它还保持一定的温度,甚至保持一种沸腾的状态,它尚未被格式化——但面临被格式化的危险。在感知思想的进程中,你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没有那么惬意和舒适,更没有现成的所谓“思想的成品”摆放在你面前,听候你把玩、观赏、吞咽。在活生生的思想积淀中,你会发现很多彼此抵牾、矛盾的东西。这时候你要很谨慎,不要轻易地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更要提防脑海深部已经嵌入的“思想的赝品”,堵塞了你的认知管道,阻碍了你感受思想色泽的能力。

上个礼拜(2011年9月10日)在杭州,听台湾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卢希鹏院长演讲,我觉得很有启发。他提到这样一个事例:比如说,地上有两张钞票,一张一百元,一张十元。请问你先捡哪张?( 同学回答:都捡 。)

“先捡哪个”的题目,大家回答得非常快:都捡。非常好。但你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提法,其实故意给你设置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地上有两张钞票——让你产生某种错觉,是否有“该先捡哪一个”的考量?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类似真的或者假的“非此即彼”的问题,给你预设了思考方向。在更加复杂的思想中,这样的陷阱比比皆是。

在思想孕育、诞生、蔓延、交锋、修正、提炼、传播、印证的过程中,与思想的“可见部分”紧密相连的,其实是大量无法名状、纠缠不清的思想的“不可见部分”,它并非有一个清晰的边界,会直通通地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又是不对的。真实的、鲜活的思想里面有大量这样的成分,它貌似会让你觉得“是不是一定有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绝大多数情况不是这样的。所以你要小心,不要被表面的文本迷惑双眼,更不要被内设的思维定式束缚头脑。 Ul0+r7n5SxPW6cJuiu7zcZgxiM15xPdj+N9rBb9uDGTIvEIJk2zxE3zvOkm3l/z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