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立的兄妹

我有四个兄弟,我是老四。兄弟以外,我们还有三个姐妹(大姐全芷湘系前母所生)。

我大哥叫全平,原名全永钊,生于1919年,长我11岁。他是在上海学无线电专业的,毕业于中国无线电工程学校。回来以后,为了挣钱,他自己创办了一个商业电台,叫宁声广播电台,有很多节目,通过收广告费来维持。大概是1948年,谭启龙 的部队在四明山那里,我们解放军正值过江,一直没有办法传递信息。那个时候,谭启龙知道我哥哥有这方面技术,通过我哥哥的一个朋友、同学,他是共产党员,给我大哥做工作,问能不能到四明山上面去?我大哥原本是个“公子哥儿”,要他到四明山去参加共产党的三五支队,他不干。我父亲也不同意。但是,做了几番工作以后,我大哥被说通了,同意到四明山去。到了四明山以后,他就建立了一个电台,电报通了以后,谭启龙马上就和我们江北解放军大军联系上了。所以,应该说是他立了一功。解放以后,筹建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和浙江电视台,他是第一任工程师。他一直在电台工作,前几年去世了。

我的二哥叫全永昕,生于1925年1月(农历是十二月)。记得我小的时候,他一边在原来上海的之江大学读机械系,一边当一所私立小学的校长。后来,我的二哥一直在浙江大学,是机械系的教授、系主任,后任浙江大学教务处长,还担任过浙江大学出版社总编。他对机械学有很深的造诣,担任过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从学校行政岗位退下来以后,省委组织部原本要他去担任省科协党组书记,是他自己选择留在学校做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出版了不少学术专著,带了多批博士研究生。现在他还健在,今年已经93岁了。

我的三哥叫全一毛,原名全永锵,生于1927年。他是上海中国新闻专科学校毕业的,也是一边读大学,一边在私立小学里教书。《文汇报》在香港的时候,他就是该报社的新闻记者,后来做了《文汇报》的主编。以前《文汇报》的很多社论都是他写的,他的文笔很好,才思敏捷,在上海他可以说是“一支笔”。有时候,我看他访谈,访问人的话说完了,他的一篇文章就写出来了,他就这么快,文章写得很好。而且我三哥比我大哥接受进步思想的时间要早,大概在1947年左右,三哥就写了很多批评国民党的文章,我还照着三哥的书里边画高尔基,画斯大林。那个时候,我画的是谁,其实我根本不知道,就是觉得画得好看,解放以后,我才慢慢知道这些人是谁,但说明那个年代,我三哥就已经在看进步书籍了。在这方面,三哥给我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后来,他做了上海市委宣传部的秘书,很多宣传部的事情都是他做的。他还发表了很多新闻作品,撰写了《浙东四月间》《愚园放读》等著作。可惜,他在2000年就因病去世了。

我弟弟叫全永金,生于1932年。他是宁波三一中学毕业的,后来主要跟着我大哥搞机电、无线电。建国以后,他参加了宁波人民广播电台创建工作,是总工程师,负责技术工作。他实际上是很能干、很聪明的人,身体也很好。但在我们五个兄弟里,他似乎稍微差一点,因为他的社会关系复杂,他认识了一个女朋友,并且一定要跟她结婚。可是,他的这个女朋友有台湾的关系,家里面有人在台湾,大概还跟国民党有一定关系。那么,他是搞电台工作的,涉及机要工作,这就影响到他的前途。所以,我的弟弟比较难,前两年他得癌症去世了。

我姐姐叫全芝美,生于1923年。她是中学毕业,解放以后在华东化工部当会计。可惜,1953年她因甲状腺切除手术的医疗事故去世了,我因留学苏联而没能见到她。我的妹妹叫全芝妙,生于1937年。她原来是杭州丝绸印染厂的一名技术人员,后来在浙江丝绸工学院(现浙江理工大学)工作,是化学实验室的技师,大概研究染织方面的,具体情况我不是很了解。

实际上,在我们兄弟姐妹中,来往比较多的就是五个兄弟,我们交流得比较多,因为有共同语言。而在我的成长里面,这个家庭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教育,就是要自力更生。因为我的家庭不可能同时维持这么多小孩,同时接受高等教育更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就迫使我们家里出来的几个孩子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就是个人奋斗,自力更生。这个想法是比较强烈的,我觉得也很好,所以,我以前看《约翰·克里斯多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特别有同感,做事情就应该自己奋斗,我很赞成小说人物的那种性格特征。 gf/bEO0mhTnGzY4vdJ/c4VwAXIFjJkz+00txePRY+tZQPJmCNu/yWHsTVzPIXv+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