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叫全山石(原名全永银),出生于1930年10月。我这个姓比较少,我查了一下,在全祖望
的著作里面有记述。据《鲒埼亭集》记载,全姓出自泉姓,西周时有泉府之官。按周礼属于地官,掌管货币交流和集市贸易。古称钱币为泉,全府官的后人以职官为姓,遂为泉姓。因泉与全同音,故有的改泉为全,称全氏。
两汉时期,全姓的族人就到了长安地区,就是现在陕西西安的东面。到东汉末年的时候,已经有全氏族人搬到钱塘,就是现在的杭州地区。我们沙港口的全氏始祖叫全权,他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4)的进士,在朝廷做过侍御史。他最早从钱塘迁到鄞县
桓溪,并在这片土地上繁衍子孙,这个村落也由此而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这位始祖后来葬在沙港口村的南面,他的坟墓我们小的时候还见过。我的祖先就是随着这支全姓族人从钱塘搬到了鄞县,就是全祖望的家乡。
我所属的沙港口地方的全姓人,以前是皇亲国戚。宋理宗赵昀之母慈宪太后、度宗赵禥之妻仁安皇后以及福王之妃等,都出自沙港口全氏。宋理宗幼年时在桓溪念书,他是全氏外甥,当了皇帝以后,要给外婆家的亲戚封官。但是,大家商量以后,都不想通过皇亲关系来光耀门第,取得名利。朝廷为了表彰这种高尚情操,因而就给沙港口的全氏住宅起了一个名字,就叫“鹊巢坊”。鹊巢坊是宋朝皇帝所赐,本来应该在那个地方要搞很隆重一个仪式,但因为皇后和妃子都很谦虚,觉得简单一点就可以了。
全祖望先生
有关鹊巢坊的内容,在全祖望的十首诗
里面有论述。他的这十首诗,描写的是沙港口那个地方的典故。我的祖先就是全祖望。他的诗文集,定名为《鲒埼亭集》。鄞县从前有个鲒埼亭,附近有鄞江和桓溪,里面多鲒;鲒就是蚌,埼就是曲岸、岸边。梁启超曾对全祖望的这个文集评价很高,他说:“若问我对于古今文集最爱读某家,我必举《鲒埼亭集》为第一部了。”我这个全姓的来历,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我小的时候,村里大概有二百多户人家,都是姓全的。以桓溪上的石桥为界,分为桥上、桥下两个区域,各有一个全氏宗祠,桥上向南的叫南祠堂,桥下向北的叫北祠堂,我家是在北祠堂。我印象中,当时村里多数房子都是砖木结构的平房或四合院式的老房子。还有一个小学,在溪的北岸,叫全氏桓溪小学,原来是北祠堂宗族所办的义学私塾,是一座两层楼的洋房,在当地是很少见的。全氏子弟可以免费入学。
在我们家乡,过去大多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另外,还有不少人家种植度草,别的地方可能不太有,人们用来制作草席。这是村里主要的手工制品,称为“宁席”。人们把草席卖了,换一些家庭日常生活用品。但是,因为我们家乡离宁波城也就二十公里路,和宁波人比较像,有一个特点,就是这里人往外面跑的比较多。比如,美国有很多宁波人,香港也有很多宁波人,上海宁波人也很多。实际上,宁波港建设得很早,先有宁波港,才有了上海港。所以,宁波人都有一个事业心,男人有没有出息,看你会不会跑出去。我们家乡也是这样,一些能干的男人尽可能都往宁波城里跑。
我祖父叫全文涛,就在宁波城里工作,受人家的聘用,曾是银楼的一个经理,拿薪水的。当时,这种银楼就是卖金戒指、银器,或者铜质的一些家具什么。我二哥回忆中讲到,我的曾祖父、曾祖母这一代,由于治家有方、理财有法,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曾是沙港口的首富人家。他们有四个儿子,分为贤、良、方、正四房,继承家产。我的祖父是方房,分得楼房三间,土地近百亩。但是,他从小就到宁波城里学做生意。由于他为人诚信、忠厚,深得老板信任,中年以后一直在银楼当经理。
乡下嘛,我们有祖传的田地,自己不去耕种,租给别人种,我们收租。譬如说,上面留下来50亩左右的祖田,族内轮流收租,今年轮到你收租,明年轮到我收租,后年轮到他收租。据说,过去乡下还经常有土匪,绑架事件时有发生。我跟我祖父、祖母都没见过面,他们都住在宁波城里,我小时候是住在乡下,所以对他们几乎没一点印象。我祖父是在银楼工作时患脑溢血病逝的,那年63岁。我的曾祖母,她是94岁去世的,我小时候倒对她有印象,她一直躺在床上,她很喜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