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官学、私学学校以及书院提出和规定了士子学人为学之大端,有一套系统的为学思想,民间和社会上也形成了学生立志为学、修身处世的基本要求。这些思想和基本要求与科举制相契合,使读书成了古代读书人最基本的、最有意义的活动,正如汪洙《神童诗》所吟诵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这样一种社会风气的浸染之下,士子们将人生追求和奋斗目标全力倾注于读书之中。“唐代文士为了科举考试谋出路,也为了人生的各种需要,或是长期的读书习业的熏陶而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需要,他们一生中有长期的读书习业的生活。”
明代翰林学士解缙的《读书吟》通俗直白地道出了读书的益处:
读书好,读书好,读得多书无价宝。迢迢良夜不辞劳,吚唔之声直到晓。勤用功,趁年少,书传熟寻思,经旨细论讨。圣贤心学要推明,古今事业精研考。莫厌经史烦,只恐工夫少。一理内心融,万卷胸中饱。信口吐珠玑,词源三峡倒。满纸生云烟,笔阵千军扫。读书好,人不晓,名标金榜中,祖宗增荣耀。身到凤凰池,恩荣直到老。近天颜,瞻日表,燮理古公孤,寅亮属师保。朝中尽是读书人,世间只恨读书少。堪叹世间游冶郎,端然不知读书好。
龚自珍曾写道:“家家饭熟书还熟,羡杀承平好秀才。”意指正是由于科举制度,造成家家有读书声,无论年长或是年幼,都孜孜不倦,读书奋进。受到科举文化的极大影响,汉语出现了大量描写学子奋发学习、刻苦用功的谚语、俗语和成语,细细品来,别有滋味。
学规修身谚有求知立身、成就功名、寒窗苦读、厌学厌考四大类。
读书其实原本与科举、仕进(做官)没有多少关系。读书是一种求知的行为,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习俗。读书的目的在于提高素质,完善自身,明理悟道,为善积德,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韩愈在《符读书城南》里提出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的观点。黎逢在《人不学不知道赋》里提出:“克己而志学,亦犹嘉肴在器,良玉抱璞。肴之知味,既因于尝;玉之成功,必由于琢。物既肖旃,士亦宜然。知此道者,必勤学焉。”
此论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共识。
汉语的读书谚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古人喜好读书、重视读书的历史画卷。求知立身谚主要有:“人家不必论贫富,唯有读书声最佳”“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读书造化,不读书告化”“一代读书不算读”“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三代不读书会变牛”“认得字是天堂,不认得字是地狱”。
这句语出唐代翁承赞《书斋漫兴》,意指无须计较家庭贫困还是富有,只有读书声最好听,比喻读书比金钱更可贵,读书为第一要义。唐代诗人元稹自述:“八岁丧父,家贫无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幼学之年,不蒙师训,因感邻里儿稚,有父兄为开学校,涕咽发愤,愿知诗书。慈母哀臣,亲为教授。年十有五,得明经出身。自是苦心为文,夙夜强学。”
《曾国藩家书》记载:“家中兄弟子侄,唯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其中“考”与“书”二字指读书仕进。曾国藩也曾叮嘱家里人:“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可见,古代社会对于识文断字之人十分看重。
这是一句诗句,后成为一句谚语和治家格言。松柏是常绿乔木,对陆生环境适应性强。它们喜温抗寒,耐干旱、耐贫瘠,能在裸露的矿质土壤、砂土、火山灰、钙质土、石灰岩土及由灰化土到红壤的各类土壤中生长。民歌有所谓“山坡种松柏,田间植槐桑,河岸插垂柳,路边栽白杨”的说法。该诗句是说贫困的家境、清苦的生活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促使人刻苦学习,发奋读书。
这条谚语的产生要追溯至南宋绍兴八年(1138)的一件逸事。陈仆射俊卿为布衣时祈梦。何仙曰:“在黄公度口中。”乃过公度语之。(故)黄曰:“我中状元,汝中榜眼。”陈曰:“何尊己而卑人耶?”黄曰:“然则汝亦状元。”绍兴八年,黄殿试第一,陈第二。陈语黄曰:“翼辰谒帝,设问土产,君以荔枝蛎房对,我以子鱼紫菜对。”廷见,果问土产。黄冲口并以四物应,陈乃以“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二语应,帝指其名曰:“公不如卿。”赐陈亦状元。
这句语出清代王有光《吴下谚联》:“读书造化,不读书告化。世间不识字人,坐拥仓箱者颇多,责以告化,焉能服输。曰:‘人一日无米则饥,一日无字则瞽。越是不识字人,越要字,央及人使字,便是告化,遑问其他。’”“造化”是说人有机会和条件读书并拥有文化科学知识是很幸运的,而“告化”就是叫化,即讨饭的乞丐。谚语的意思是指读书使人生境界提升,有了创造化育的功夫,不读书心性就会偏离正轨,人便没有根底。“人一日无米则饥,一日无字则瞽”,意思是人一天没吃饭就会饿,一天不读书就像瞎子一样,比喻学习要持之以恒。此则谚语同样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读书能够改变命运,改变生活,改变人生。读书梦一直传递着中国的社会精神、家庭精神。饱读诗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的志向和抱负。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耕读传家”在古代农业社会有着重要地位,“重农”与“读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特色。“重农”是解决物质生活的需要,“读书”是为了精神境界的追求及家族的继承与发展。尽管读书之人在过去总被称为“穷秀才”,生活境遇十分落魄,但古代“四民”等级体制下的士、农、工、商,以读书之人为主要构成的士阶层,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却极其高,受人仰慕,相比务农耕织,读书学习更会受到重视。因此,诗书传家成为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一大特色。谚语“一代读书不够厚,一代读书不算读”指出了文化知识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
在上古的时候,猪的文化意义不含有任何贬义色彩,猪被认为是财富的标志。但是猪的象征意义却多为负面、贬义。贾谊《治安策》:“故此一豫让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已而抗节致忠,行出乎列士,人主使然也。”“行同狗彘”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卑贱无耻至极,简直就像猪狗一样。把养猪和育人放在一起来论述,也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未受诗书教义,在传统社会里是一大缺憾,所以老百姓有一句口头禅:“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也说成“养儿不读书,好比喂个猪”。这反映了整个民间社会重视教育的共识。塔圣《杨贵妃传奇》:“母亲道:‘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卖掉传家宝,将儿培养成人,比保留真迹强。’父亲则是舍不得,祖上世世代代相传,到自己手里,将祖宗真迹卖掉,何以处世为人。”同类谚语还有“贫养猪,富读书”“农夫三代不读书,阖家好似一栏猪”“三代不读书,不如一窝猪”“男子不读书,赛过一条猪”。
和猪一样,牛有时候也成了愚钝的代名词。民间有“三代不读书会变牛”的说法,意思是连着三辈人不读书,后人就会变得像牛一样蠢笨。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一章:“少大嫂,老话说:‘三代不读书会变牛。’难怪你要送交恕读书。我就是书读少了,吃亏!”类似的说法还有“三辈不读书,就变成了驴”,或说成“三辈不读书,辈辈不如驴”“三辈不读书,二世要变牛”“三辈不读书,便是糊涂虫”。
这句表达了旧时文盲的苦痛之感。古代社会法制不是十分完善,文盲人家吃亏而致倾家荡产的故事繁多,所以读书风尚在古代广为盛行。普通人家出了读书人,便会莫名地增加了安全感,此时的读书更似一种求生手段,自卫工具。认得字即为“天堂”,不认字便要忍受“地狱”之苦。“扁担倒下来,认不得个一字”“扁担跌倒,一字弗识”均言人混沌无知。这几句谚语从反面说明了识字读书的重要性。
科举时代,大多数读书人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参加科举考试是为了科甲仕宦、显亲扬名。说俗一点,就是“饮酒望醉,读书望贵”。
科举制度对国家来说,是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当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新科举子从皇宫门口鱼贯而入时,大发感慨:“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宋真宗赵恒所作的《劝学篇》说得就更为诱人、直白:“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官场现形记》里有一段对话对此描绘得更为直白:
王仁道:“这就是你错了!”老三道:“我错甚么?”王仁道:“你父亲就是你一个儿子,既然叫你读了书,自然望你巴结上进,将来也同你赵家大哥哥一样,挣个举人回来。”老三道:“中了举人有甚么好处呢?”王仁道:“中举之后,一路上去中进士、点翰林,好处多着哩!”老三道:“到底有什么好处?”王仁道:“点了翰林就有官做。做了官,就有钱赚,还要坐堂打人,出起门来,开锣喝道。啊唷唷,这些好处,不念书,不中举,哪里来呢?”
读书与功名仕宦、富贵前程密不可分,家喻户晓的功名谚主要有:“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今年吃苦菜,来年中状元”“读书肯用功,茅寮里面出相公”“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读书习举为登第”。
这句语出明代佚名《增广贤文》,意指家里的孩子不读书,哪里有官可做?古代社会鼓吹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王爷笑道:‘秀才将何为本?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今后须宜勤学,不可将光阴错过。’刘斋长唯唯谢教。”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对于读书做官的看重,且将做官视为最终目的,认为如果家中没有读书人,朝中便没有官职可做,间接地说明古代社会“官本位”思想之浓厚。的确,科举制度建立之初,国家是为了选官用官,也是通过读书考试这一方式,更多的寒门学子才有机会走向统治阶层,但是这一举措也间接地使读书失去纯粹性,一味地为了做官而读书。好比明清八股取士,学子们是为了应试而读书,入仕做官后,之前读的书也一文不值,变成了所谓科举考试的“敲门砖”。
秦腔传统剧目《折桂斧》讲的是樵夫陈勋平时辛苦采樵供弟弟陈植读书,陈植为体谅其兄多次想要辍学。其兄反复规劝:唯有发奋读书,功成名就,才能免除为兄之辛苦。最终,陈植高中,折桂斧高悬中堂。戏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中可见,发奋读书、功成名就是当时社会人们改善生活条件的重要出路。
卢肇祖辈以诗礼传家,但至卢肇父辈时,家道已严重中落。卢肇少年时家境十分困窘。后来,他在《进〈海潮赋〉状》中自言:“臣门第衰落,生于江湖;志在为儒,弱不好弄。研求近代寒苦,莫过于斯。”又说:“为业之初,家空四壁,夜无脂烛则燃薪;苏睡恨冥顽,亦尝悬刺。”可见他穷不丧志,攻读极为刻苦。今宜春市的“状元洲”即卢肇早年的读书地。其读书旧址另外还有多处。
卢肇不仅日夜苦读,而且还注重访友求师,常与同乡易重(会昌五年状元)、黄颇等相互切磋。文宗大和九年(835)四月,兵部尚书李德裕为政敌所忌,被贬为袁州长史。卢肇以诗文投献,自此被李德裕赏识。会昌三年(843),吏部尚书王起权知礼部贡举,卢肇于22名进士中夺魁,黄颇位居第三,史称王起所选“皆当代词艺之士”。
卢肇不仅才学惊人,而且器识宏远,不阿权贵,深得正直大臣赏识。大中元年被鄂岳节度使卢商聘为从事,随后又给江陵节度使裴休、太原节度使卢简求等当幕僚。
这句本义指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先吃苦受累。出自《续孽海花》四六回:“我们乡间有句话,叫作‘今年吃苦菜,来年中状元’,敦古是想中一个状元玩玩的,所以先吃些苦菜。”后用于要想高中状元,就要付出努力,坚持学习。其中“吃苦菜”喻指寒窗苦读、付出努力。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宋朝名相吕蒙正在年幼时,其父抛妻弃子,宠爱小妾。吕蒙正与母亲走投无路,后寄住于寺院,在僧侣的帮助下艰难生活。为此,吕蒙正发奋学习,刻苦读书,废寝忘食,目的是为了来日科举登第,摆脱目前生活困境。经过十余载的寒窗苦读,最终考取状元,成为一代名相。历史记载,明代陕西高陵人吕楠,年少立志苦学,以待来日治国平天下。吕楠少年生活辛酸,居住在破落的矮小房屋中,无论盛夏还是严冬,足不出户,不离案头,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最终成为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状元。
这是客家人的一条谚语。客家人向来崇文重教,有读书传家的良好传统。一来客家人先民大多是中原户清高门,大多受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思想的影响,因而认为读书是最值得传承的文化活动。同时,受地理因素影响,客家地区多丘陵,不宜耕作,生活潦倒。客家人在进取精神的驱使下,往往会通过读书做官来改变自己落后贫穷的命运,因而出现俗谚“读书肯用功,茅寮里面出相公”。这一条谚语便成为客家人坚定的生活信念。上到大家世族,下到贫民百姓,均强调要造就知书识礼的后代子孙,因而积极鼓励、培养族中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得功名宦绩。
此联为清代翁同龢所撰。这句名联把中国社会向来重视的三种因素——家族、道德、读书联系起来,说明了读书与家族、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对于士人来说,科举除了关乎自身利益之外,还有光宗耀祖的责任和功能。在这种个人、社会、伦理道德三位一体的文化氛围影响下,整个社会弥漫着崇尚科学、重视读书人的风气。
作为程朱故里的徽州,文风昌盛,平民百姓全都重视教育。安徽是全国历史上书院产生最早,也是书院发展最发达的地区,而徽州书院又是全省之最。学者名流也都积极创办书塾,热心讲学,全力培养人才,以至出现了“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师有学”“十户之村,无废诵读”的一派教育繁荣景象。两副楹联是最好的写照,“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全在说明这个道理。良好的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徽州人的文化素养,使得众多的徽州商人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且反过来又为一切学术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随着科举制度日益兴盛,大批举子加入到习举的行列,读书日益功利化,习举成为利禄之阶、青紫之梯。明代曾有《勉学歌》,反映了举子利禄化的诉求:
君不见,东邻一出骑青骢,笑我徒步真孤穷。读书一旦登枢要,前遮后拥如云从。昔时孑身今富足,大纛高牙导前陆。始信出门莫恨无,书中车马多如簇。
君不见,西邻美妇巧画眉,笑我无妻谁娶之。读书一旦高及第,名门争许成婚期。昔时孤房今花烛,孔雀屏开忻中目。始信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君不见,南邻万顷业有余,笑我饥寒苦读书。读书一旦登云路,腰间紫袋悬金鱼。昔时箪瓢今粱肉,更是全家食天禄。始信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君不见,北邻飞宇耸云端,笑我屋漏门无关。读书一旦居相府,便是广厦千万间。昔时茅檐今梁木,画栋雕甍成突兀。始信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这首《勉学歌》与宋真宗赵恒所作的《劝学诗》如出一辙,简直就是《劝学诗》的翻版。其中“书中车马多如簇”说的是只要发奋攻读,就可以做官,进出有车马簇拥。例如马致远《荐福碑》一折:“兄弟,你是看书的人。便好道:书中车马多如簇,出门莫恨无人随,……前贤遗语,道的不差也。”
勤奋有恒的刻苦精神是读书的不二法门,古代文士大多自小孜孜向学。“凿壁借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秉烛达旦”“然荻读书”“牛角挂书”都是古人苦读的典例,而科举中人曾国藩的苦读经历和苦读精神更有借鉴意义。曾国藩六岁开始进私塾,八年内熟读了“四书”及“五经”,博览了时文、八股;十四岁至十六岁,读完了《仪礼》和《昭明文选》;二十四岁入岳麓书院,师从当时著名学者欧阳厚均学习,饱读诗书;二十五岁入京考试落榜,而后继续留京读书;二十七岁,在家苦读《二十三史》,先后考了七次才考上秀才;二十八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从曾国藩的读书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有志于科举的贫寒之士在艰苦的环境下埋头读书,这已经成为这类士子特有的一种生活状态。寒窗苦读谚主要有:“书声要比鸡声早”“十年寒窗,九载熬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不离案头,种田不离田头”“一日读书一日功,十日不读一场空”“一日无书,百事荒芜”“勤耕苦读好家声”“一寸光阴一寸金”“小来读书,石板刻字;老来读书,河里划水”等。
这句说的是朗读的声音要比公鸡鸣叫的时间还要早,比喻勤奋好学。唐代颜真卿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诗句。汉语成语有“悬梁刺股”“韦编三绝”“闻鸡起舞”“秉烛达旦”“牛角挂书”“据鞍读书”“闭户读书”“手不释卷”“负薪挂角”“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然荻读书”等。明代学者胡居仁还撰有一副对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副对联也体现了对“学贵有恒”精神的称道。
图1-1 囊萤 (来源:《笑林广记》)
图1-2 映雪 (来源:《笑林广记》)
灯盏照明,光亮如豆,这是古人熬油苦读的传统。东汉“孤贫”的侯瑾“燃柴薪以读书”。初唐的书法家王绍宗“少贫狭,嗜学,工草隶,客居僧坊,写书取庸自给,凡三十年”
。晚唐文士毕
孤寒出身,他“少孤贫,燃薪读书,刻苦自励。既长,博通经史,尤能歌诗”
。唐代名臣柳公绰和名书法家柳公权的族孙柳璨幼时家境十分贫寒,他日间以采柴为生,夜间读书,燃点树叶照明。唐朝状元、诗人崔曙自小孤贫,因沦落而居宋州(今河南商丘)。他在《试明堂火珠》中写道:“正位开重屋,中天出火珠。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天净光难灭,云生欲望无。还将圣明代,国宝在京都。”其中“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之句颇得玄宗赞赏,取为状元。京剧《二进宫》杨波唱词:“十年寒窗,九载遨游,八月科场,七篇文章,才落得个兵部侍郎。”因此,没有好的耐心和体力,难以取得功名。
古代有“改联刺贪”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县官贪得无厌,却到处吹嘘自己“洁身自好”,竟厚颜贴出这样一副对联:
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丰登,
六欲有节,七情有度,八面兼顾,九居德苑,十分廉明。
福荫百姓
大年初一,他出门一看,已被百姓换成另一副对联:
十年寒窗,九载熬油,八进科场,七品到手,六亲不认,
五官不正,四蹄不勤,三餐吃饱,二话勿说,一心捞钱。
苦煞百姓
“十年窗下无人问”道出了读书人备考时内心的苦闷与辛酸,漫长十载,无人理睬,寒窗苦读,只为一举成名,扬名天下。心酸历程也只有经历过才知其中滋味。而“一举成名”才是学子夜以继日坚持的动力,也是从底层走进上流社会的唯一希望。元代作家高明在《琵琶记》中也写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王实甫《西厢记》:“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问。”《元曲选·冻苏秦》第三折:“我想那耕牛无宿料,仓鼠可兀得有余粮,十载寒窗,挨不出齑盐况。”
这句出自韩愈《劝学篇》。意思是学习贵在勤奋刻苦,要想取得成果,勤奋是唯一途径。学海无涯,勤奋刻苦是唯一舟楫。刘绍棠《野婚》四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学念书跟种地做工一个理儿,只有勤苦二字是成功的秘诀。”峻青《雄关赋》:“现在,还必须脚踏实地地用勤奋来弥补这笔和文字的不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汉代学者扬雄最早提出“书山”和“学海”两个概念。《法言·学行》:“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意指河流因为奔流不息,不断运动,才能汇入大海;丘陵一直静止不动,故而永远不能达到山的高度。后来比喻人们学习要勤奋,才能有所收获,懒散成性,则会一无所成。后人将博学多识之人比作“学海”。宋代咸淳年间,左圭辑录唐宋名家的野史杂说,汇集成一部书,名为《百川学海》。清代学者曹溶又将唐宋至清代各名家的零篇散帙,总汇集为《学海类篇》。明代王文禄将明代的有关学术思想、生产经验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著述辑录百种,汇成一书,名为《百陵学山》。凡所辑录内容均为百家著述之言,因此后人将“学山”改为“书山”,将“书”喻为知识的宝山,才有了这一联警句式的谚语。
以上所举之例,皆为历朝各代名人。他们学习应举的经历说明“以勤为径,以苦作舟”方能取得成功。的确,科举制的出现,在当时社会形成了全社会的劝学苦读之风,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感人事迹时有发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已经成为当时社会读书人的励志名言。
案头,即书案。指读书人要常在桌前攻读,庄稼人要常在田里劳动。泛指干什么就得在什么上下功夫,勤奋敬业,专心刻苦。明代沈采《千金记》四出:“读书不离案头,种田不离田头。我小人是大泽坡人家一个管田头的田夫便是。我想一般筋骨,贵贱不同,出乎无奈,每日做生活,做得心慵意懒。今日我家主不在家,不免到阴陵庄上闲耍一会。”读书不离案头,意指读书人学习专心刻苦,不离书案。科举制度的出现,的确在当时社会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尚,专心学习之人不在少数。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甲戌科状元张孝祥年少勤奋好学,十六岁便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张孝祥学房边是一片池塘,青蛙的叫声严重影响了张孝祥读书,他便随手扔进池塘一方砚台,传闻此后池中的青蛙再也不乱叫了。当张孝祥考取状元后,人们称这个池塘为“禁蛙池”。从这个传说我们至少可以看出青年时期的张孝祥,刻苦读书的专注与勤奋。也的确说明在当时,学子们准备科考的决心与毅力。
《啸亭杂录》卷九记载了清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戌科状元张书勋的事迹:“少贫窭,奋志读书以求科目。秋间,院中晾粟米,其父命其看视,状元以读书故,其粟为鸡食尽,状元未之觉也。”
张书勋因专心读书而忘记看管粟米,导致粟米皆被鸡啄尽。但也确实证明了一点,成功者付出了艰辛与努力,专心刻苦十余载,最终结果圆满。
这句谚语强调读书贵在坚持,日积月累,才见功效;如若间断,便前功尽弃。于进《传统学习法》:“不怕无知,就怕不学。常读口里顺,常写手不笨。一日读书一日功,十日不读一场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年少好学,胸怀壮志,因为家境贫寒,无处得来纸笔,遂在黄土上练字,后取得进士。韩愈出身官宦家庭,幼年丧父后,便一直过着无依无靠的生活,但他并未因此消沉下去,反而更加刻苦用功,坚持学习。七岁开始读书,每天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十三岁即能文能诗。十九岁奔赴长安参加科举,然而连考三次未能上榜。后居长安继续坚持参加科举考试,寄人篱下,经济拮据,但他依旧没有放弃,勤奋用功,继续刻苦努力,最终付出没有被辜负,韩愈于贞元八年(792)考中进士。李商隐从少年时期便开始研究古文,后以为人抄书谋生,而且学习勤奋刻苦。十六岁因作《圣论》而被大加赞赏。后朝廷元老令狐楚资助李商隐继续读书,研究古文,最终在二十六岁时考取进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自小丧父,母亲改嫁,他也不得不随继父改姓朱。范仲淹青年时期即胸怀大志,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为座右铭,刻苦读书,自我勉励。其学习过程艰苦,经常把一碗冻粥分成数份,分餐食用。最终考取进士,改姓归宗。
图1-3 颜真卿(来源:《三才图会》)
《魏书》卷六十二《李彪传》引谚“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说的是读书要持之以恒。同理的谚语还有“三日不读书,语言也无味”。汉代刘向曾讲:“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曾国藩在其家书中谈到读书的“三大要义”,在于“有志、有识、有恒”。画家齐白石也曾说过:“一息尚存书要读。”齐白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艺术大师,或许是以读书的力量作为根基。同理的谚语还有“书靠念,功靠练”,指读书、练功要持之以恒。也可说作“书要常念,拳要常练”。
古人往往把苦读与勤耕联系在一起,产生了许多勤耕苦读谚语。如“砚田无税子孙耕”“砚田无荒岁”“笔耕比农耕,不会遭荒歉”“耕而不读太土,读而不耕太苦”。孙犁《记春节》:“我只是看看父亲已经在背面注明的‘上、下’两个字,告诉叔父,他按照经验,就知道分左右贴好,没有发生过错误。我记得每年都有一副是: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这是父亲认为合乎我家情况的。”《增广贤文》载:“人生在世,多见多闻。勤耕苦读,作古证今,世人读书,专为功名。书自是书,人自是人。”民间也有同理的对联:“晓理明仁至孝精忠承祖德,群思励志勤耕苦读振家风。”
“砚田无税子孙耕,农田虽苦可传家。”做人从小应不忘“耕读传家”的传统。读书能医“愚”,使人懂得道理,精神世界得到极大丰富,是做人之“本”。耕种庄稼,热爱劳动,在物质劳动中获得幸福,是立足之“本”。“耕、读”美德不断传承下去,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家庭才能幸福和谐。砚即研磨的工具。“砚田无荒岁”,在砚台这块田地上,只要你肯付出辛苦,是不会荒芜的。比喻在学习上,只要肯下功夫,总会有收获的。
这句说的是一寸光阴和一寸长的黄金一样昂贵,比喻时间十分宝贵。唐代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曰:“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王有光在《吴下谚联》对“一寸光阴一寸金”做了如下阐述:
一寸光阴一寸金,此为读书者发。自七八岁至二十岁,所读得之书,至老犹能记诵,此际光阴是赤金。二十后至三十,心思增长,易于会悟,然较前易忘,此是黄金。三十至四十,正运兑使用时候,乃白金也,犹是足色纹银。四十后是元丝,记诵会悟俱不及前,而设使作用,立功成德,正在此时。五十岁后,便成夹三。过此以往,是铜是铁,是锡是铅,五金皆金,而用不同矣。若少时记诵不懈,至此会悟仍灵,以后运用,价值尤贵,即白金,亦是黄赤,皆因炼久丹成,汞源不涸也。古人耄而好学,能使铅锡化为金银。倘青年怠惰,已将金银作铜铁用矣。三四十年,即瓦砾耳,并不及铅锡。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古人珍惜光阴、笃志好学的读书经验的精辟总结,在劝诫人们珍惜时间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句是勉励孩童勤奋好学,趁年少多读书的谚语。同理的谚语还有许多,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孔子家语·三恕》里就说“少而不学,长无能也”。少壮时不好好学习,长大就没有本领。唐代杜荀鹤《题弟侄书堂》有“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的诗句。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提出:“人不读书,其犹夜行;二毛之叟,不如白面书生。”说的是不读书就像夜里走路,容易迷失方向,应趁年轻时奋发图强;否则,一旦人老了,就后悔莫及了。幼时读书的典范有许多,如韦述、褚无量。“韦述,司农卿弘机曾孙也。父景骏,房州刺史。述少聪敏,笃志文学。家有书二千卷,述为儿童时,记览皆遍,人骇异之。”
“褚无量,字弘度,杭州盐官人也。幼孤贫,励志好学。家近临平湖,时湖中有龙斗,倾里闬就观之,无量时年十二,读书晏然不动。及长,尤精《三礼》及《史记》,举明经,累除国子博士。”
从读书到科举及第虽说是最完美的文人道路,但在科举社会里,绝大多数读书人不能入仕。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生员论上》指出:“合天下之生员,县以三百计,不下五十万人,而所以教之者,仅场屋之文。然求其成文者,数十人不得一,通经知古今,可为天子用者,数千人不得一也。”《儒林外史》中一位老秀才倪霜峰因为读书不能做官,潦倒不堪。六个儿子,死了一个,卖了四个,剩下的一个也不得不过继给了别人。暮年的倪老爹跟人叹道:“长兄,告诉不得你!我从二十岁上进学,到而今做了三十七年的秀才。就坏在读了这几句死书,拿不得轻,负不得重!一日穷似一日,儿女又多,只得借这手艺糊口,原是没奈何的事。”话语中道出了无限的悔恨:读书无用。在这种背景下,社会自然出现了弃学厌学的现象。“念书白搭工”“读书读得多,料字写成科”“学如牛毛,成如麟角”“讨亲嫁女家家有,入学中举难得有”“屋要小,地要少,光读书,不考考”“穷秀才,富举人,不如做个赤脚种田人”“三年易考文武举,十年难考田秀才”等就是典型的厌学厌考谚。
《中华谚语志》载“念书白搭工”。昔日农民认为念书仅为写地亩账、记姓名、看皇历、认识钱帖当票,用不着高深的学问。孩子上学多念书,就耽误了下田、牧牛的工,所以说念书白搭工。有的农户,只请了两三位伙计,当伙计做活时,那做主人家的总抢先多做,为的是弥补念书孩子不做工,白吃饭。
这句说的是书读得多,反而糊涂,把“料”字误写成“科”字。说明读书不动脑筋,读再多的书也没用,反而会把明白的事情搞糊涂。同理的谚语还有“读书读到畅,只可上上账”“读书不懂意,等于嚼洋蜡”“读书读得少,旱字写成早”“读书读得少,哀字写成表”“读书少了不好”。
这句形容想要学业有成极不容易,出自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第十三卷。牛毛,多也,即多如牛毛。麟角,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三:“康对山之文,天下慕向之,如凤毛麟角。”《太平御览》卷六七引《蒋子万机论》:“谚曰:‘学如牛毛,成如麟角。’言其少也。”亦作“为者如牛毛,获者如麟角”。学习考试中举,不仅需要刻苦努力,还须有机遇和天赋的加持。
此句为江西瑞金谚语,载于《中华谚语志》。寻常人家娶妻嫁女是常事,但入学中举人实在难得。
进学难,中举难,三十六春游泮水;
会进易,点翰易,一十二载到探花。
上述对联说明中举对于学子来说不是一件易事。
李绍莲,贵州石阡人,生活于清末民初,他曾仿照李白的《蜀道难》,作《中举难》,以此来反映考试中举之难。
噫嚱,冤乎苦哉!中举之难,难于上青天!途及场费,借贷何纷然!行来五百四十里,食尽人家臭火烟。西去青峰并万岭,可以横绝白云巅。皮用嘴歪磨不死,然后到省歇栈暂流连。暗有臭虫虼蚤耗精血,明有投文买卷罄盘川。贡院挤塞进不得,脚篮高举苦攀援。矮屋何盘盘,屈身面壁耸岩峦。呕心沥血文成就,交卷出场苦愁叹。三场免贴得意还,方冀丹桂可高攀。及闻榜发无名字,魂飞魄散卧房间。便闻秀才啼哀怨,落孙山。中举之难,难于上青天,人人困此凋朱颜。广寒宫殿不容尺,几辈空窥倚绝壁。他人喜报争喧豗,不中者闻如惊雷。其难也若此,嗟尔求名之人,胡为乎来哉!主闱光怪而崔嵬,有节名关,无钱莫开。房官更昏瞀,害甚狼与豺,苛如猛虎,毒似长蛇;拘文牵义,困人如麻。看榜归途苦,不如早还家。中举之难,难于上青天。英雄自古同咨嗟!
这句谚语指有骨气的士君子,不愿求取功名。明末清初,一些有气节的名士多不愿参加科考,不愿意入仕。另一种说法是说当时人们只求生活过得去,安居乐业,反映的是一种不求功名、不惹是非的小农思想。“胡海云在《祭父文》中提到胡峄阳‘遗嘱十一字以诠耕读,曰:‘屋要小,地要少,多念书,休考。’世守弗渝”。这样的遗嘱内容实在罕见,在胡峄阳生活的时代,为科举考试而读书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是读书人的最高目标。而胡峄阳却与此相反,留下‘多念书,休考’的遗训,其实这是胡峄阳对科举考试的理性认识。对身处偏远乡村的农家子弟来说,能入私塾读些《三字经》《百家姓》之类蒙书已经不易,能进县学读四书五经的更是凤毛麟角,至于参加科举考试,那是十分渺茫的事情,清代科场流传的谚语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科场竞争之激烈造就许多白发童生,那些无权无势的贫苦家庭根本承受不起。所以胡峄阳强调的是快乐读书,踏踏实实生活。对此遗训,胡氏‘世守弗渝’。”
台湾地区有“穷秀才,富举人”的说法,意思是说秀才一旦中举,便会被高薪聘请去任职任教,还可跻身社会名流,街坊四邻都会觉得光荣。正如连横所言:“其幸而得志者,则可以纡青紫,佩印绶,博富贵,为宗族交游光宠。”《许钦文自传》中记载:“母亲生了十二个姊妹,我的大哥早夭,在子我居长了。‘穷秀才,富举人。’中了举人的可以做官致富,只进秀才又不善营业的就不免落难。”
文武举,即文举人和武举人。明、清时每隔三年举行乡试,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能参加乡试,考取的称举人。秀才是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这里泛指有一定技术的行家。意指掌握种田本领,要比考取文武举人还难得多。罗旋《南国烽烟》:“石亮也笑道:‘有句古话说得好,三年易考文武举,十年难考田秀才,要说知识学问,你们大家才是真正的老师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