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两年前,陈恒兄来川大出席世界史学科的会议,我们又一次相聚。闲谈中他忽然提起一件事情,说是正在主编一部“准学术”“轻学术”类别的文集,可以把过去写过的一些随笔、评论等和正儿八经的论文有所区别的文字汇集成集,并向我约稿。一开始我并未太上心,因为这些年来主要的精力除了忙一些完全摆不上台面的杂事儿、不得不折腾自己也折腾别人的“正事儿”之外,余下的可怜的一点时间,还不得不去写一些按照A、B、C三六九等严格分等定级,作为“规定动作”的学术论文,个中甘苦冷暖,我想现在身为同道中人的陈恒兄一定可以体会,所以一直没有给他回复,算是“未置可否”吧。不久前,古道热肠的陈恒兄再次发来信件,让我给予回应,为之做出“贡献”。这次我可不敢再不认真对待了,一来为陈兄的厚爱深为感动,二来也认真想想,这么多年来,或许真还有那么一点有别于八股腔调的文字可以翻腾出来献个丑。但为了不至于太让读者失望,我特别请求陈兄惠赐给我前贤们已经出版的这套文集中的几本,我先学习拜读一下。陈兄考虑周到,一次给我寄来了罗志田兄著《中国的近代:大国的历史转身》、王立新兄著《有思想的历史》、虞云国教授著《立雪散记》,三本书各自分跨文史、纵横海内外,视野开阔,文字清新,让我获益匪浅。

这么些年来,也选编过几本个人的文集,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所谓比较“纯正的”学术论文集,比如《西南考古与中华文明》(巴蜀书社2010年)、《吐蕃考古与高原丝绸之路研究》(科学出版社,待刊)、《汉藏佛教考古论集》(暂名,科学出版社,待刊)等。另一类则大体上属于游记加杂感的文字,主要是应和社会大众的胃口,写我的西藏考古游历。如早年应王仁湘先生之约,编入“华夏文明探秘丛书”中的《雪域先民的足迹——西藏访古录》(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以笔名“何许”发表,最近将转由文物出版社再版);收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的《秘境探古:西藏文物考古新发现之旅》(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另有近期汇成的《踏上第三极:西藏考古手记》,也将由天地出版社出版。实话说,每一次编文集,自我感觉都不是太好,因为对于已经发表的文字——尤其是学术论文——总感到不满意,老觉得还可以再等等,再修改一下,再补充完善一下。哪知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借用一句当下流行的话来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2020年一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每个人都有猝不及防之感。在这期间,就我而言虽然也过上了居家读书、写作的正常生活,但也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重大损失:手提电脑因出现故障而不能开机,身边原来可以提供帮助的学生和同事在这非常时期一个都不在跟前。情急之下,只好找到一家专修电脑的小门店,一位看上去20来岁的小哥接待了我。正好那天学校有会,我匆忙将电脑交付给他就走,说好开完会来找他。会议很快结束,等我从他手中取回电脑,倒是能够开机了,但电脑中所有的文档都被他格式化而清除一空!万般痛悔懊恼的就是忘了交代给他一句话:“文档比电脑更重要,一定事先拷盘哈!”

遭此重创,元气大伤,也直接影响到这次的选文。除了一部正在写作中的书稿,还有许多我记忆中曾有过的文档,都灰飞烟灭,不复存在,让我已经无法很从容不迫地从旧文中加以挑选、整理和汇集。经历了这场“浩劫”之后,除了赶紧购置几个超大容量的移动硬盘进行文件备份,另一个很现实的办法,就是顺应学术潮流,把自己过去哪怕不甚满意的文章也尽快汇拢成集,为自己多多少少留下来一点“学海残贝”,也算是对关心我的朋友、师长和学生们有个交代。

选入这本文集的文章,似乎介乎上面我的两类文字之间,既不是非常“正统”的论文,也不是随笔、游记和杂感,和这套丛书所定的“准学术”“轻学术”基调或许大体相符。我初步把所选文章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近年来对考古学(主要是我从事的历史时期考古学)理论与所谓“范式”的一些反思,有论文,也包括部分采访的整理稿。第二部分是一些介于论文和随笔之间的文章(因为都加了只有论文才有的详细的注释,本来也打算删去,但细细想来,注释都采用了页下注的方式,好像也不会过于影响读者的阅读,让大家感到“痛苦”,同时也多保留了一些信息),涉及的内容主要为历史时期考古的一些个案研究。第三部分是有关西藏考古、艺术史的几篇综述与回顾,反映了我这些年来在这一领域的一些思考。

关于书名,我之所以将其名为《考古寻路》,主要有以下几重含义,和上面所述文章的三个部分都有些关系。第一部分是对中国考古学理论、方法、研究范式等重大问题的反思,尤其对于从西方传来的考古学如何与中国传统学术相互结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尤其是与中国独特的文字体系、文献史料、古史传统联系紧密的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路径进行了探索,这或许可以视为包括我本人在内的中国考古学者们共同关注的从宏观理论、方法上的一种“寻路”。第二部分是笔者在长期考古学实践中所从事的中国历史时期考古的若干个案,内容涉及从汉唐到宋元时期的墓葬、石窟寺、出土文物等方面。如何努力建设既不失现代考古学的基本范式,又不自绝于其他学科于门外的、与历史学等多学科相互融通的中国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和具体实践,笔者自认为这也是在“寻路”的过程中留下来的点滴心得。第三部分是作者近年来有关西藏考古与艺术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的研究回顾与展望。这个领域对于具有厚重积淀的中国传统学术而言,可以说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分支,该领域也是20世纪初从西方传入的,经过中国学者的不懈努力,才取得一些初步的成绩。包括文中提到的笔者近年来所关注的“高原丝绸之路”,可以说都是在前人走过的路、没有走过的路上艰难前行,苦苦“寻路”。所以,全书的三个部分相互呼应,总体上都是以“考古寻路”作为主旨,取这样一个书名,也意在于此,不知是否合适,愿读者能够体谅。

既然如此,也以一句古人的名言作为结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以这本小书,作为我寻路求索历程中一个小小的路标吧! syWFt1koYnqi7xxYM3DUiTCtU+kb3brt8vZ2szT5rQdEoYxIEf8gvKhRZZNVSP7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