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学家辞典》
Mu‘jam al-’Udabā’

作家与作品简介

作者雅古特。《文学家辞典》(又译《文豪列传》),最初的书名为《机智者的指引》( ’Irshād al-’Arīb ),后以现书名闻名于世。该书为雅古特所编著的、与《地名辞典》齐名的又一部扛鼎之作,在阿拉伯古代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被认为是阿拉伯第一部有关文学家传记的辞典,在后人相关著述中引用率极高。作者收录了7—13世纪初约1100位阿拉伯文学家的传略和主要作品介绍,运用大量第一手史料,是研究阿拉伯文学史和人物传记的宝贵资料和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原作18卷,约合中文350万字。

版本 黎巴嫩思想(al-Fikr)印书局,1980年,第3版,精装16开,10卷合订本(原作2卷合订1卷,末卷为索引,以下第×卷为原作卷序)。

◎译文

§1.第5卷,第166页(艾哈迈德·本·优素福条下):

一大早他们来到艾哈迈德·本·优素福的宅院,他已完全做好了准备。阿卜杜拉的儿子见到眼前精美的靠枕、坐垫、围屏以及男女仆人,大为惊奇。艾哈迈德摆了300张餐桌,300名女仆各就各位,每张桌子上的各式金银盘碟和中国汤碗 1 里有300种菜肴。

〔1〕中国汤碗(Mathārid al-Ṣīn),应是一种特殊的中国瓷制器皿(’Awānī Ṣīnī)或餐具。阿拉伯古籍中除泛泛所指的中国瓷器、中国瓷盘外,很少提到具体中国瓷制餐具。Mathārid是动词Tharada(意为:把面包或面饼泡在肉汤里)的派生名词,要么指与之相关的地点,要么指与之相关的用具。《阿拉伯语汉语词典》将其另一派生词Tharīd注解为:“肉汤泡馍。”这是阿拉伯人很喜欢吃的一种饭食,贾希兹在《吝人列传》中曾多次提到。联想到我国西安名吃“羊肉泡馍”,这种专用餐具应当是碗,或者是比较深的盘子。

§2.第15卷,第90页(阿里·本·麦赫迪条下):

苏里说,阿卜杜拉·本·穆阿泰兹给阿里·本·麦赫迪 1 写道:

假如一个人身在遥远的中国,

那飞禽也难到其最近的居所。

绝望彻底抹去每一次的念想,

难以想象心还有灵感的触摸。

苏里说,阿里·本·麦赫迪回信对道:

即便说中国是我最近的居所,

我也是如同出席者的缺席者。

我对你们的赞扬和真诚情谊,

会将及时雨最初的几滴催落。

〔1〕阿里·本·麦赫迪,附名基斯莱威·伊斯法罕尼,生卒年月不详,本书作者雅古特提到他在伊历283年被任命为伊斯法罕行政长官。雅古特说他是圣训传述家、哈菲兹(能够背诵《古兰经》全文者)、文学家和学者,此外还特别提到他是一位非常风趣的诗人,尤擅对句联句,经常将对方诗句中的经典词语引入自家诗句中,并赋予其新的旨意,使诗句更添情趣。一次几位文人墨客聚在一起,一位诗人出了上句:

你好比一位完人无可挑剔,

缺点只是太多人将你妒忌。

阿里·本·麦赫迪脱口对道:

你好比一场甘霖无可挑剔,

缺点只是水太清雨量充裕。

§3.第15卷,第122—124页(阿里·本·希拉勒条下):

阿里·本·希拉勒 1 叙述:

当年我可以在设拉子(Shīrāz)拜哈·道莱 2 的书库内随心所欲地翻看各种书籍。有一天,我看见有一堆书散乱地放在那里,仔细翻过,原来是一套30卷的、由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艾布·阿里·本·穆格莱亲笔抄写的《古兰经》。我感到非常惊奇,便单独拿出来一卷一卷地翻阅,最后发现只有29卷。我又费了很大工夫在书库里找来找去,最终也没能找到缺失的那一卷。于是我知道这部《古兰经》并非全本。我带着它去见拜哈·道莱,对他说:

“主公,现在有个人想求大臣艾布·阿里·穆法格帮忙,解决他和一个仇人之间的争端。他送来一件非常珍贵的礼物,我看它最适合归您所有。”

“这是件什么东西?”

“一部艾布·阿里亲笔抄写的《古兰经》。”

“那你得给我拿来,他怎么能在我之前得到它呢。”

我把书递上去,他拿起一卷看了看说:

“我记得书库里有一套这样的书,后来找不着了。”

“这本来就是您的《古兰经》。”我说,“但艾布·阿里誊写的《古兰经》怎么能就这样残缺不全地随便乱放呢。”

“那你就给我把它补全了。”他说。

“遵命。可我有个条件,就是如果您到时看不出哪卷是修补过的,您得赏我一身官袍(Khil‘ah)和100金币。”

“好吧,我答应你。”

于是我从他面前将书拿回到自己的住处。之后我把书库里留存的,与那部《古兰经》所用纸张相似的老纸翻了个遍,其中有各种撒马尔罕和中国麻纸 3 。这些老纸都十分别致、奇特。我挑了一些自己认为合适的纸,抄写了一卷,描上金,再把描过的金做旧,然后从其他每一卷上割下一小块皮子,再把这些皮子粘缝在一起做成封面,最后把封面也做得像旧的一样。拜哈·道莱把此事忘在脑后约莫有一年时间,直到有一天又提到艾布·阿里时,他才问我:

“那书你抄好了没有?”

“早已抄好。”我回答。

“那你还不给我拿来。”

我把全套《古兰经》给他拿来,他一卷接一卷地仔细翻检,看我抄写的那一卷时并没有停下来。之后他问我:

“哪卷是你亲笔抄写的?”

“您过目之后如果看不出来,这就是一部由艾布·阿里亲笔抄写的全套《古兰经》了。我们保守这个秘密怎么样?”我问他。

“我看可以。”他答道。

过后他把它放在睡觉时离头很近的地方,没有再放回书库。我要求赏我官袍和金币,他一直拖延着,说给又没给。有一天我对他说:

“主公,书库里有一些放了很久的‘中国白’ 4 ,还能用。您就赏一些给我,算顶了官袍和金币吧。”

“那好,你自己拿去吧。”

于是我将书库里的所有这种纸全都拿走,一直用了好几年。

〔1〕阿里·本·希拉勒,字艾布·哈桑,卒于伊历413年。本书作者介绍说,他是一位著名书法家,技艺超绝的“描金”(al-’Idhhāb)大师。

〔2〕拜哈·道莱(Bahā’ al-Dawlah,意为:国家的光辉,卒于1002年),布韦希王朝(945—1055年)素丹。布韦希人属于伊朗高原北部山区戴伊莱姆部族,又称“山居人”。他们崛起后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开始了波斯人第二次当权的时代,使阿拉伯帝国出现了“国中之国”的局面。

〔3〕此处提到的撒马尔罕麻纸(al-Kāghid al-Samarqandī),实际上是用中国唐代造纸技术制成的。751年怛罗斯战役后,在撒马尔罕出现了由中国人指导的造纸厂,造出的纸开始可能还叫作“中国麻纸”(al-Kāghid al-Ṣīnī),而后由于规模扩大、质量提高,名气也越来越大,本文中“撒马尔罕麻纸”虽与“中国麻纸”(al-Kāghid al-Ṣīnī)并列但已排名在前,随着时间的推移,“撒马尔罕麻纸”反倒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名牌”。以至于“869年朱海斯(Juhith)说:‘西方有埃及莎草片,东方有撒马尔罕纸。’”(见潘吉星:《中国造纸史话》,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08页)

〔4〕中国白(Bayāḍ Ṣīnī),当是一种产自中国的高级用纸。其中Bayāḍ,《阿拉伯语汉语词典》注解为:“白,白色,素白,洁白”;与蛋组合为“蛋白”;与眼组合为“眼白”;与墙组合为“(涂墙壁等的)石灰水或白粉胶泥水”。根据上下文,此处除“白纸”外,似无其他解释。本段记述告诉我们,“中国白”为王室书库所藏的“御用纸”,且叙述者要用其顶替“官袍和金币”,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阿拉伯古籍中出现“中国白”特指一种中国的纸,截至目前只见此一次。以往我们所见的“中国麻纸”和“中国纸”(al-Waraq al-Ṣīnī),不论二者在古代阿拉伯人的表述中有无区别,都是笼统地说“纸”,而且人们无法分清阿拉伯人在提到它们时,究竟是指从中国进口的纸还是引进中国技术在当地造的纸。而“中国白”依其珍贵程度,原产地为中国应无疑问。

§4.第18卷,第42页(穆罕默德·本·杰里尔·泰伯里条下):

据说穆罕默德·本·杰里尔 1 在伊拉克住了40年,每天写40张纸。教法学家艾布·哈米德·伊斯法拉伊尼说过:“倘若一个人到中国去寻找穆罕默德·本·杰里尔的《〈古兰经〉经注》,其所获也不会很多。”

〔1〕穆罕默德·本·杰里尔,即《历代民族与帝王史》的作者泰伯里。 IfFZJ8bKNpi+luQboueONY2/WxjxVqpj8hrZPfjObvtFPwdaXqA/mjOAhFr8Ggj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