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与作品简介
编纂者雅古特(Yāqūt,1179—1229年),全名希哈布丁·艾布·阿卜杜拉·雅古特·本·阿卜杜拉·哈马维·罗米·巴格达迪。中世纪阿拉伯最伟大的地理学家之一,著名辞书编纂家,同时也是历史学家和文学史家。祖籍东罗马帝国,卒于阿勒颇。雅古特一生经历极为坎坷,幼年被一个阿拉伯人买回当奴隶,好心的主人让他接受了良好教育,终于成才。38岁时因对某宗教派别持不同看法,被人追杀。后又遭逢战祸,流落他乡,大部分著述是在颠沛流离中完成的。《地名辞典》定稿一年后便撒手人寰。传世之作《地名辞典》和《文学家辞典》在阿拉伯古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地名辞典》“集当时地理学之大成”,记述了从新几内亚到大西洋的山川、河流及各国的主要城市、商道和名胜等,被认为是“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全书约合中文450万字。书前有序言(约合中文1万字)和导言(共5章,约合中文3.5万字)。原书为作者亲笔缮写。全书最初分为28册,每册根据地名第一和第二个字母分为28章。后世抄本和印刷出版卷数各异。
《地名辞典》似不可单纯地看作是地理学典籍,它同时具有鲜明浓重的文学元素。雅古特在收录某一地名时,特别注重采集与当地有关的著名文人学士的生平经历及其主要著作的资料信息,而对于诗歌的采录尤为尽力,篇幅甚大,估计占全书五分之一左右。其中不少诗歌是靠《地名辞典》单传于后世的,其文学史料价值不言而喻。此外,本文所依据的《地名辞典》阿拉伯语版本中,没有“印度”这一重要词条——此条下估计应该有一些关于中国的记载。其原因不知是作者或后世校勘者的疏漏,还是如同纳忠先生在评价雅古特时所说:“后来蒙古人东侵,攻占巴格达,穆斯林各地图书馆藏书全遭焚毁。书籍余烬,被投入底格里斯河,河水为之堵塞。遭此浩劫后,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典籍,大部遭到毁灭。今日所存者,不过其灰烬而已。雅古特的《地名辞典》虽能幸存,也并非全貌,而且他所根据的古籍也大部被焚。尽管如此,雅古特的《地名辞典》,仍然是阿拉伯历史、地理、文学的无价之宝。”〔见纳忠:《阿拉伯通史》(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76页〕
版本 贝鲁特萨迪尔(Ṣādir)书局,1995年,套色第2版,精装16开,7卷本。
他们的学者说:“想象中,倘若从地球表面的一点挖下去,将挖到地球的另一面。比如说,如果从福珊吉 〔 1 〕 钻下去,将穿透到中国大地。”
〔1〕福珊吉(Fūshanj),雅古特在本辞典中说,此地是距呼罗珊赫拉特城(今阿富汗境内)10波斯里的一个小城,位于一个林木茂密、果树繁多的河谷之中。
杜里努斯(Dūrīnūs)说:“大地是25,000波斯里 〔 1 〕 。其中中国及所属突厥(al-Turk)12,000波斯里,罗姆 〔 2 〕 5000波斯里,巴比伦(Bābil)1000波斯里。”
〔1〕波斯里,原文为:Farsakh,一般认为是波斯语,亦有人音译为法尔萨赫。既是长度单位又是时间单位,确切长度众说纷纭。《阿拉伯语汉语词典》(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阿拉伯语教研室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年)注明为6.24千米。《蒙吉德》(al-Munjid)解释为:“等于3哈希姆里,据说等于12,000腕尺。它大概相当于8千米。”雅古特本人在《地名辞典》导言中对此词有专门论述,援引了前人认为其为阿拉伯语的论据,未下定论。他基本认为等于3古里(Mīl),并说:“有人说等于7000步。”笔者参考其他学者的译法,将其译作“波斯里”,将“Mīl”译作“古里”。
〔2〕罗姆(al-Rūm)是阿拉伯古籍中频繁出现的一个词语,也是概念比较模糊、比较难译的一个词语。《阿拉伯语汉语词典》对它的注解是拜占庭的希腊人;形容词的注解既是罗马人,也是希腊人,还是拜占庭人。目前人们一般认为罗姆国是指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该帝国自然包括罗马人和希腊人,此外还有小亚细亚一带的人。雅古特也在《地名辞典》“罗姆”条下说:“在有关罗姆国记述中,有些名字我实在无法清楚地说出其所以然,特向本书读者表示歉意。如果有谁有资质讲清楚、有能力提供准确的信息,我愿洗耳恭听,并付酬金给他。”
译者在本次对阿拉伯古籍进行辑译时使用“罗姆”二字,以便与单纯的“罗马”有所区别。至于拜占庭,阿拉伯语中是有专门对应词的。
据说,大地的北半部有4000座城市。北半部也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有人烟的。西北部分,从伊拉克到杰济拉 〔 1 〕 、沙姆、埃及、罗姆、法兰克、罗马(Rumiyyah)、苏斯 〔 2 〕 和塞阿达特岛 〔 3 〕 ;东北部分,从伊拉克到阿瓦士、吉巴勒 〔 4 〕 、呼罗珊,再到中国,再到瓦格瓦格(al-Wāqwāq)。
〔1〕杰济拉(al-Jazīrah),原意为岛屿、河洲。古代阿拉伯地理学家指两河流域北部地区,即今叙利亚北部地区。
〔2〕苏斯,阿拉伯地区叫苏斯的地方很多。此处指位于马格里布(史称摩邻)靠近大西洋的苏斯城。
〔3〕塞阿达特(al-Sa‘ādāt)岛,亦称幸福群岛或永恒群岛,指今加纳利群岛。
〔4〕吉巴勒(al-Jibāl),阿拉伯语“山”的复数。指伊斯法罕、加兹温、哈马丹等今伊朗境内的广大地区。亦称杰拜勒(“山”的单数)。
杜里努斯认为开化的地区,即从位于马格里布的开化岛屿 〔 1 〕 ,至绿海 〔 2 〕 ,再至中国最远的开化地区。如果太阳从我们称之为杰扎伊尔 〔 3 〕 的地方升起,便会在中国落下;如果在这个地方落下,便会在中国升起。
〔1〕开化岛屿,此处可能是指位于突尼斯与苏赛之间的谢里克岛。
〔2〕绿海(al-Baḥr al-’Akhḍar),亦称环海(al-Baḥr al-Muḥīṭ)或大洋。根据雅古特对此海的记述,阿拉伯人沿袭着古代希腊地理学家的认知:环海像月晕环绕月亮一样环绕着地球。因此有些阿拉伯古籍对环海的记述,时而似指今大西洋,时而又似指今印度洋。
〔3〕杰扎伊尔,原意为群岛。此处指今北非阿尔及利亚或其首都阿尔及尔一带。
至于从中国大地最远地区以外的东方,环海则同样无海路通行。自环海分支出的每个海湾,都以与那个海域相邻的地方而得名。第一个便是中国海(Baḥr al-Ṣīn)。
〔此页有一地球平面图,中国被标明于左上方。〕
这是人们口头经常说的,即他们将每个包括几个城市或几个村落的地方,统统称之为“伊格利姆”〔’Iqlīm, 区 〕 。比如中国、呼罗珊、伊拉克、沙姆、埃及和阿非利加等。
〔此页有一地球“七区”平面图。中国两次被标明于左方偏上位置。值得注意的是,此图与下一页的另一示意图,均有“方向标”,即上南下北左东右西。14世纪以后,阿拉伯人开始采用以北为上的绘图原则。〕
〔 第一区条下 〕它始于东方中国最遥远的地方,接下来是中国南部地区。然后是赛兰迪布 〔 1 〕 岛,再沿信德南部海岸越海至阿拉伯和也门〔……〕。它包括众多开化的城市,其中有中国皇城〔……〕。
〔 第 二区条下 〕它自东方始,通过中国,印度〔……〕。它包括中国、印度、信德等国的诸多城市。
〔 第三区条下 〕它自东方始,通过中国北方,然后是印度、信德、喀布尔〔……〕它的中部包括中国以外的一些城市。
〔 第四区条下 〕 它始自中国〔 唐朝 〕、吐蕃和呼檀〔al-Khuttan, 今 和田一带 〕以及后两者之间的一些城市。
〔1〕赛兰迪布(Sarandīb),旧译细轮叠。有中外学者认为此地即为锡兰(今斯里兰卡)。但雅古特在“印度海”“赛兰迪布”和“锡兰”等词条中,均指明两者为不同的地理概念。他认为,赛兰迪布(岛)包括在锡兰(岛)之中。
〔 此处为各国分别属于 12 个星座( al-Burūj )的记述。中国归于天秤座和摩羯座。 〕
排次上,印度国王之后是中国国王。他是体恤臣民、治国有方和工艺精湛之王。世界上没有哪个国王比中国国王更注重体察民情和善待兵士与臣属的了。他英勇无比,掌握生杀予夺之权,有时刻整装待发的军队、无数的牛羊和兵器。他军队的军饷、待遇和巴比伦国王军队的一样。中国的突厥王,他是贵霜(Kūshān)城之主和九姓乌古斯(Tughzghuz)之主。被称为猛兽之王和马队之王。
亚细亚 的东部是中国极远之地。〔……〕小亚细亚包括伊拉克、波斯、吉巴勒和呼罗珊;大亚细亚包括印度、中国及其突厥。
传说,有一次伯克尔·本·尼塔赫·哈奈菲,以一首诗赞美艾布·杜莱夫·依杰利 〔 1 〕 ,为此得到后者一万银币的赏金。他用这笔钱在俄波拉(al-’Ublah)买下一处庄园。没过多久,他又来到艾布·杜莱夫处,并吟诵了下面的诗句:
靠您我买下俄波拉河畔的庄园,
内有一座大理石建造的小宫殿。
庄园侧旁它的妹妹正待价而沽,
我想您早已备妥了赏赐的金钱。
艾布·杜莱夫听后哭笑不得,问:“这另一个庄园什么价?”“一万银币。”于是他命手下照这个数目给了他赏钱。在后者接钱的时候,他说道:“伯克尔,你听着,这世界上每个庄园旁边都有另一个庄园,可以一直排到中国,排到没有尽头的地方。你明天来我这儿,要是敢说这个庄园旁边还有个庄园,那可不行。这种事是没完没了的。”
〔1〕艾布·杜莱夫·依杰利,阿拔斯王朝著名将领、诗人和著作家,卒于840年。著有《治国策》和《猎鹰与狩猎》等。
接下来是 伊历 616年发生的、自从有天有地以来从未发生过的事件,这就是从中国大地来的鞑靼人(al-Tatar)的入侵。愿真主消灭他们。他们将坚持留在那里的人斩尽杀绝。
传记作家们说:“亚历山大·本·菲利浦·罗米〔亚历山大大帝〕,战胜并杀死了很多国王。他征服并踏上各国领土,直到中国最远的地方,并修建了雅朱者和马朱者 〔 1 〕 壁垒。”他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而死时仅32岁零7个月。看来他活着时,一刻也不曾休息。〔接下来雅古特从时间上,对亚历山大远征经历表示质疑。从略。〕然而,这样的事情竟发生在我们今天生活的年代,即 伊历 617和618年。从中国来的鞑靼人,如果继续下去的话,将在短短几年里占领整个世界。他们从中国大地的前端出发,一直打到诸门之门 〔 2 〕 以外地区,几乎占领并摧毁了伊斯兰帝国的一半,〔……〕这一切的发生还不到两年时间。
〔1〕雅朱者和马朱者,《古兰经》中提到的两个古代民族。相传是在中亚地区作恶的两个野蛮民族。
〔2〕诸门之门,亦称达尔班德(Darband)。
伊朗沙赫尔的意思是伊朗国,包括伊拉克、吉巴勒、呼罗珊和波斯。科斯鲁 〔 1 〕 们是艾弗利敦的子嗣。他让陀吉,一说突吉(Ṭūj),也有说陀斯,统治东方,所以中国的臣民也是他的子嗣。
〔1〕科斯鲁(Kasrā),古代波斯国王徽号。
巴希利部族的诗人阿卜杜·拉赫曼·伊本·朱马纳对本部族的两位英雄——赛勒曼·本·莱比阿(Salmān bn Rabī‘ah)和古太白·本·穆斯林 〔 1 〕 ——感到非常自豪,吟道:
我们部族只有两座坟茔非同一般,
一座在拜兰杰尔一座在中国斯坦 〔 2 〕 。
在中国的这位其征服已大功告成,
另一位能让人们祈求的甘霖出现。
突厥地区的人,在将莱比阿及其部下杀死后,每夜都看到一道明亮的光照在他们的殉难之地。于是据说他们把其他人统统埋掉,单将莱比阿装进一口棺材,运到他们祭祀的寺庙里。之后但凡遇到干旱饥荒之日,便把棺材抬出来,搬出其尸体,举行祈雨仪式,每每显灵。
〔1〕古太白·本·穆斯林(Qutaybah bn Muslim,715年卒),史称孤特拔、屈底波,伍麦叶王朝后期重要军事将领,为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立下汗马功劳。曾率兵攻至中国喀什附近,有关他“征服”中国一事,在阿拉伯史籍中屡见不鲜,实多传说成分。详见本书第159—161页《历代民族与帝王史》§17。
〔2〕中国斯坦,原文为:Ṣīni’astān,与《艾因书》中的中国斯坦(Ṣīnistān)在写法上略有不同,读音则一样。此诗中将中国与中国斯坦视为统一概念,与《艾因书》的相关记述有异。古太白是在部下内讧中被杀,地点是拔汗那(Farghānah,今译费尔干纳,史称大宛)。
环海也有人称为绿海。它像月晕环绕月亮一样环绕着世界。它有两个分支,一个在西方(al-Maghrib),一个在东方(al-Mashriq)。在东方的这个,即印度、中国、波斯、也门、僧祇之海。这我们前面已经讲过。西方的一个,则从赛拉 〔 1 〕 而出,经过马格里布柏柏尔人的国家和安达卢西亚岛 〔 2 〕 之间的祖加克 〔 3 〕 ,至阿非利加、埃及、沙姆、君士坦丁堡。
〔1〕赛拉,马格里布大西洋沿岸一港口,后并入拉巴特。
〔2〕安达卢西亚岛(Jazīrah al-’Andalus),古代阿拉伯人对安达卢西亚本土的别称,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该地的地理认知和对“岛”的理解。雅古特在该词条下引录其他阿拉伯著名地理学家的话说:“安达卢西亚,是一个非常大的岛屿,有的地方有人居住,有的地方则没有。……安达卢西亚是一个像三角形一样的、三面临海的岛屿,围绕它的是两海——环海(al-Muḥīṭ,大西洋)和中海(al-Mutawassiṭ,地中海)。”
〔3〕祖加克(Zuqqāq),阿拉伯语原意为:窄路、胡同。此处指今直布罗陀海峡。
那里是印度最边缘地带。然后是中国,其第一个地区是爪哇(al-Jāwah),到这里要渡过一个航程艰难、险象环生的大海。然后再前往中国本土 〔 1 〕 。
〔1〕本土,原文为:Ṣrīḥ,在现代阿拉伯语中为形容词,意思是:明白的,明显的,纯粹的,纯种的。尽管此词与中国连用在阿拉伯古籍里并不多见,但它说明雅古特生活的年代,阿拉伯人对于当时中国“范围”之广阔的认知。雅古特于本段文字中说爪哇是中国的“第一个地区”,也体现出这一点。
据说,巴格达先前是一个众多中国商人前去从事各种交易的市场。他们获利颇丰。由于中国国王的称谓是“巴格”,所以每当他们回国的时候,他们便说:“巴格—达德。”意思是:我们所赚得的利润,都是国王的恩赐。
巴格达德是巴格达德的阿拉伯语正规发音。现通译之巴格达可能是早年从英语译出时,将Baghdad最后一个字母“d”轻化略去了。
此为雅古特记述巴格达名称近十种来源中的一种,使巴格达名称起源带上了中国色彩,值得我们重视。虽然“巴格”一词是波斯人对中国皇帝的称谓,“达德”也是波斯语的“恩赐或给予”,但他的记述至少说明,当年在巴格达的中国商人之多,且具有相当影响。
〔 当年哈里发曼苏尔在 巴格达建都前,曾向 巴格达村的村长咨询。 〕村长说:“穆民的领袖,您如果在巴格达村的位置建都,将左右逢源,既可得塞拉特 〔 1 〕 河和底格里斯河之利,就近运送粮草,又可得幼发拉底河之利,使往来于此地和沙姆、杰济拉和埃及等其他国家间的运输变得十分方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还能将来自印度、信德和中国,以及巴士拉和底格里斯河畔瓦西特城的奇珍异宝,运到您这儿。即便您调运亚美尼亚(’Arminiyah)和阿塞拜疆等地的粮食,也不成问题。”
〔1〕塞拉特(al-Ṣarāt),巴格达附近两条河的统称,即大塞拉特河与小塞拉特河。雅古特说:“塞拉特指巴格达的两条河,即大塞拉特河与小塞拉特河。我只知道其中一条是伊撒(‘Īsā)河的支流。……有学者说大塞拉特河是萨珊人在消灭奈伯特人后挖凿的。”
〔 本段内容与第 17 页《地名辞典》 §17 大致相同,从略。 〕
祖籍为此地的学者很多,遍及各类学科。其中有萨德·海依尔·本·穆罕默德·本·赛赫勒·本·萨德·艾布·哈桑·安萨利·巴伦西。他是优秀的伊斯兰教法学家,成果丰硕的圣训学家。他曾到各地游历,甚至到过中国,因此他给自己加上“隋尼依”〔al-Ṣīnī,中国的〕的附名。后返回巴格达居住。伊历541年1月,卒于巴格达。
哈菲兹·本·加西姆在其《大马士革志》 〔 1 〕 中说:“穆罕默德·本·麦阿麦尔是居住在姑塔村落之一贝特艾拉尼斯的人。他谈起过穆罕默德·本·伊斯哈格·本·叶齐德·隋尼依。”
〔1〕此书并非那部非常著名的、作者为伊本·阿萨基尔的《大马士革志》。
我在一本书中读到,吐蕃是与中国〔 唐朝 〕毗邻的一个地区,在一个方向它与印度领土交界,东面是海亚提莱 〔 1 〕 ,西面是突厥地区。〔……〕有关的传说是这样的:土伯尔艾格兰从也门出发渡过锡尔河,征服布哈拉〔安国〕后来到当时还是片荒凉之地的撒马尔罕〔康国〕。他兴建了这座城市,并住了下来。然后他向中国进发,走了一个月,来到一个幅员辽阔、水丰草茂的国度。他在那里修建了一座很大的城市,并让他三万部下住在此城。他给这个城市起名叫吐蕃。迪阿比勒·本·阿里·胡扎依 〔 2 〕 对此颇感自豪,在一首模仿库麦伊特 〔 3 〕 的诗中说:
正是他们踏进了木鹿 〔 4 〕 之门,
进入中国之门 〔 5 〕 的也是他们。
撒马尔罕之名由他们而来,
又让那里从此有了吐蕃人。
〔……〕吐蕃麝羚〔今通称麝或麝鹿〕和中国内地麝羚生长的地方,是一块紧邻的大地。吐蕃麝香在两点上优于中国内地麝香:一是吐蕃麝羚吃雄刈萱一类的鲜草和各种香草类植物,而中国内地麝羚则吃干枯的草类;二是吐蕃人不从腺囊取麝香,而中国人则这样做,致使麝香掺入血或其他杂质。此外,中国内地麝香须经过海上长途运输,因受潮而变质。而没有杂质的吐蕃麝香则是装在口被封得严严实实的玻璃瓶里,然后经波斯、阿曼运到伊斯兰国家。这是质量最佳的麝香。〔……〕在中国,人们用绊索、圈套和罗网捕捉麝羚。
〔1〕海亚提莱(Hayāṭibh),亦称海伊泰莱(单数形式),为古代阿拉伯人对匈奴的一种称谓。
〔2〕迪阿比勒·本·阿里·胡扎依(765—871年),阿拔斯王朝著名诗人,祖籍库法。因嘲弄杰济拉艾米尔而被杀。
〔3〕库麦伊特·阿萨迪(680—744年),伍麦叶王朝著名诗人,精通阿拉伯人的各种语言及文学、宗谱学等,著有诗集《哈希米雅特》。
〔4〕木鹿(Marwu),位于中亚的历史名城,通指今土库曼斯坦马雷一带。
〔5〕中国之门,在阿拉伯史地古籍中指两个不同的地方,多指“涨海”,即中国南海某处的一个海峡,有时也指西域某地(阿拉伯人概念中)进入中国的一个山门。此处似指后者。
《阿拉伯语汉语词典》注明:Tibat为西藏,Tubbat为“〔史〕吐蕃(西藏)”。吐蕃是中国西藏历史上历时200年(公元7—9世纪)左右的一个王朝的称谓。唐代汉文史籍将青藏高原这一藏族王朝写作“吐蕃”,康熙二年(1663年)起开始总称“西藏”。如今中国人在使用这两个称谓时,概念清晰。但在阿拉伯语中,这两个词如果不标读音符号,字母形式是一样的,均为:
。
古代阿拉伯史地学家一般都津津乐道于吐蕃是也门土伯尔发现或开辟的。比如麦斯欧迪说:“土伯尔艾格兰,执政163年;迈勒基凯里卜·本·土伯尔,执政120年,他率兵进入东部许多地区,如呼罗珊、吐蕃、中国(唐朝)中原、锡斯坦……”(见麦斯欧迪:《黄金草原》,耿昇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51页)实际上,这只能看作含糊不清、相互矛盾的也门早期历史记载中的一个传说而已。比如阿拉伯人认为,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535年的1000多年中,也门先后建立过赛伯邑和希木叶尔两个王朝,但在记述此期间几十个国王和土伯尔时,又说他们各自在位时间差不多都在100—400年之间。时间概念上的出入大得离奇。而在我们的观念中,能活400年的“人”恐怕也只是出现在神话里。阿拉伯古文献中的类似记载,尽管与我们的历史记载完全不同,但中国读者也不妨对此有一了解。值得一提的是,雅古特本人在此类传说的后面,一般也都写上一句“这些都是我从前人的记载中照录下来的,真实与否,我不知道,只有真主知道”。
突厥的领地包括:九姓乌古斯、吐蕃、葛逻禄(al-Kharlukh)、寄蔑(al-Kimāk)、古斯(al-Ghuzz)、杰夫拉(al-Jafra)、白加纳克(al-Bajnk)、突骑施(Buzkish)、艾兹克斯(Adhkus)、黑夫沙格(Khifshāq)、黠嘎斯(Khirkhīz),从我们的方向第一个与之交界的是法拉布(Fārāb)。
泰米姆·本·拜赫尔·穆泰瓦伊说:“这个城市,人非常多,十分拥挤。这里市场林立,贸易兴隆。该城大多数人是不信神的。人们估计从此城到中国有300波斯里的路程。我觉得比这个距离要远。”
了解提尼斯〔 埃及的一个岛 〕历史的人说:“在提尼斯,有个季节,来的鸟禽种类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多,据说达130余种,其中有:〔……〕中国鸭〔……〕”
所有河外地区的国家统称此名〔 突兰 ,Tūrān〕。据说它的国王称为突兰沙。一本有关波斯历史传说的书中说:“艾弗利敦 〔 1 〕 当年分配大地时,将罗姆诸国及其毗邻的马格里布,给了长子赛莱姆(Salam);次子突吉得到中国、雅朱者和马朱者及其邻近地区。”
〔1〕艾弗利敦,又名艾弗利宗(’Afrīdhūn),波斯语人名。源自伊朗第一个统治阶级——菲什达德的一位君王的名字(弗利敦)。传说此人即为《圣经》中的诺亚,另有传说他是双角王,即亚历山大大帝。
位于古勒祖姆海 〔 1 〕 海岸的一个城市,距麦地那有一天一夜的路程。〔……〕它是一个港口,来自阿比西尼亚、埃及、亚丁、中国和其他印度诸国的船只在此停靠。
〔1〕古勒祖姆海(Baḥr al-Qulzum),阿拉伯人以前对红海的称谓。该名一说源自法老时期红海北部叫作古勒祖姆的港口,一说源自苏伊士附近的古城古莱宰麦(Qulayzamah)。
赤道是星相家们所依之据。艾布·莱哈尼 〔 1 〕 说:“它始自中国和印度海南部的东方,穿过海中若干岛屿,越过大陆上的金僧祇 〔 2 〕 ,再经过箇罗(Kalah)岛,这里是位于中国与阿曼正中间的一个港口。”
〔1〕艾布·莱哈尼,即比鲁尼(al-Bīrūnī,约973—1048年),著名波斯裔阿拉伯大学问家。精通数学、天文学、医学和历史学等。与伊本·西那关系密切。主要著作有《过往世纪的剩存遗迹》和《印度志》等。
〔2〕金僧祇,原文为:al-Zanj al-Dhahabiyah,直译应作“金子的僧祇”,也有人译作“金子国僧祇”。阿拉伯古籍中罕见此地名,常见的是僧祇。
某国王遗留的大批金银财宝和稀世珍品中有:〔……〕14箱中国瓷器 〔 1 〕 和精致豪华的玻璃器皿等。
〔1〕中国瓷器,作者此处使用的是“al-Ghaḍā’ir al-Ṣīnī”。按照语法,形容词应为“al-Ṣīniyyah”,因为被形容词是复数名词。《新阿拉伯语汉语大词典》(王培文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中解释为:“陶土和大瓷盘。”《蒙吉德》解释为:“一种为免遭毒眼而携带的绿色瓷器。”看来这可能是源自中国瓷器的一种辟邪之物,因为阿拉伯人迷信毒眼(凶眼、恶眼)能使人害病。
扎比吉 〔 1 〕 是中国边界地区海尔坎德〔Harkand, 一译 哈尔干 〕海后面印度国极远之地的一个岛屿。也有人说它就是僧祇国。那里有外貌像人一样的居民,但他们的品性更接近野兽。那里还有野人 〔 2 〕 ,他们有像蝙蝠一样的翅膀。
〔1〕扎比吉(al-Zābij),费琅《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中译者译为:阇婆格;《道里邦国志》中译者译为:三佛齐。
〔2〕野人(Nasnās),《阿拉伯语汉语词典》注解为:“独脚侏儒(童话里的独脚妖怪),矮子,侏儒”;在开罗方言中意思是长尾猴。费琅在《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中为此词加注云:“《〈印度珍异记〉述要》一书中说:‘纳斯纳斯人乃人体之一半,独手独脚,跳跃前进,跑得极快。过去也门曾发现这种人,在非阿拉伯国家亦见到过。阿拉伯人驱赶这种人,并食其肉。’”(见费琅:《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耿昇、穆根来译,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24页)此处暂译为野人。
穆法加 〔 1 〕 在其《也门诸王历史中的信仰救星》 〔 2 〕 一书中提到:
舍米尔·本·伊非利基斯·本·艾卜莱赫继承王位后,调集了50万兵马进攻伊拉克。伊拉克国王叶什塔西夫知道他兵多将广,势力强大,不得不臣服于他。于是舍米尔又从伊拉克启程,一路势如破竹,向中国进发。当他的大军来到粟特(al-Ṣughd)时,该国军民奋起阻击,并退入撒马尔罕城死守。他下令将该城团团围住,令守城者惶恐不安。破城后他杀人无算,并将城市摧毁。因此这个地方便被叫作“舍米尔罕”(Shamirkant),意思是舍米尔毁灭了它。阿拉伯人将此地名变为阿拉伯语时,读作了“撒马尔罕”(Samarqand)。
舍米尔又率大军开拔,目的地是中国。但他和他的部下在途中因干渴而全军覆没,连一个报信儿的人都没能回来。撒马尔罕自此变成一片废墟。后来土伯尔艾格兰一心要为死在中国的祖父舍米尔报仇,遂再次征调大批人马准备远征。他率兵来到伊拉克,拜赫曼·本·伊斯凡德亚尔出城投降。收取地租(al-Kharāj)后,他继续向前来到撒马尔罕,发现此地荒无人烟。于是他驻扎下来,并下令重建该城,直到将它恢复到先前最好的景象。然后他继续前进,来到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之后他攻入中国,烧杀抢掠,俘获甚多。至于他返回也门的故事,则说来话长。
〔1〕穆法加,本名穆罕默德·本·艾哈迈德(932年卒),阿拉伯古代诗人和文学家。与伊本·杜莱德长期不和,相互漫骂攻讦。他的著作《也门诸王历史中的信仰救星》是模仿这位对手的《语病》一书而作。
〔2〕《也门诸王历史中的信仰救星》,此书名由阿拉伯人惯用的押韵结构组成。由于其中“信仰”一词也具有“确信”之意,所以书名似也可理解为“也门诸王历史实录”。
中国的一个城市。中国词条里已描述过它的情况。 〔 1 〕
〔1〕此处雅古特可能记忆有误,因为专门讲“中国”的词条尚未出现(也可能后人重新排列过词条),而此前内容中,并未出现有关此地的记载。散达比勒(Sandābil),有时标音为Sandābul,具体位置众说不一。《伊本·白图泰游记》所述给人感觉“散达布尔”是一岛屿,或是在临海的地方(参阅伊本·白图泰:《伊本·白图泰游记》,马金鹏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96—498页)。而《伊本·杜莱夫游记》所述又给人感觉在中国西北部,并说它是“中国京都”。
锡兰是一个周长达800波斯里的巨大岛屿。它包括赛兰迪布。岛上有几位互不臣服的国王。它周边的海叫作舍拉希特 〔 1 〕 。锡兰位于印度和中国之间。岛上有很多其他地方没有的药用植物,包括肉桂、白菖蒲(Zahrah)和苏木(Baqqam)。据说岛上的宝石矿藏相当丰富。可能是拉米 〔 2 〕 部族的人给它起的这个名字。
〔1〕舍拉希特(Shalāhiṭ),印度洋中从东面与哈尔坎德海连接的一个大海。雅古特在《地名辞典》中说:“哈尔坎德(Harkand)海是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离印度最远的一个海。”
〔2〕拉米(Rāmī),雅古特在《地名辞典》中说:“它是位于印度最远的舍拉希特海中的一个大岛。人们说它的周长有800波斯里,岛上有几位互不臣服的国王。它可能就是人称锡兰的那个岛屿,因为人们说到锡兰时也是这样描述的。”
拜沙利说:“苏哈尔是阿曼的首都,在中国海中没有比它更宏伟的城市。〔……〕它是中国的走廊,东方和伊拉克的仓库,也门的救援站。”
占婆(Ṣanf)是印度或中国的一个地方。那里出产可供熏香用的占婆沉香(al-‘Uwd),是沉香中质量最差的一种,与一般的木头相差无几。
中国是位于东海偏南的一个国家。
伊本·凯勒比 〔 1 〕 在提及东方人(al-Sharqī)时说:“中国(al-Ṣīn)之所以叫作隋尼(Ṣīn),是因为隋尼和八盖尔(Baghar)同为拜格拜尔·本·凯马德·本·雅菲思的儿子。关于八盖尔,民间有这样一个〔意为不识之无的〕谚语:他分不清八盖尔和十盖尔(Shaghar)。隋尼和八盖尔都在东方。”
艾布·加西姆·祖加吉说:“中国称谓之由来,缘自隋尼·拜格拜尔·本·凯马德,他是第一个到达那里并居住下来的人。这里我们将提到他们的情况。中国属于第一区,其由西开始的长度为164度30分(164 Darajah,30 Daqīqah)。”
哈济米说:“萨德·海依尔·安达卢西,为自己加了一个附名‘隋尼依’,因为他曾经去过中国。”
伊姆拉尼说:“隋尼是库法的一个地方,也是亚历山大附近的一个地方。”
穆法加在其《也门诸王历史中的信仰救星》——这是模仿伊本·杜莱德《语病》的一本书——中说:“隋尼是两个地方,即上隋尼和下隋尼。在瓦西特下方有一著名小城,名叫隋尼娅(Ṣīniyyah),也叫隋尼娅哈瓦尼特〔Ṣīniyyah al-Ḥawānīt, 中国店铺 〕。有些人的附名‘隋尼依’,便是归属于此地。 〔 2 〕 其中包括:哈桑·本·艾哈迈德·伊本·马汉·艾布·阿里·隋尼依,他向艾哈迈德·本·欧拜德·瓦西提传述过圣训,艾布·伯克尔·海提布也听他传述过圣训,并说他是那个小城的推事和教义演说家。而伊卜拉欣·本·伊斯哈格·隋尼依,则是库法人氏,曾到中国经商,因而有此附名。”
艾布·萨德说:“附名源自中国的人中有艾布·哈桑·萨德·海依尔·本·穆罕默德·本·赛赫勒·本·萨德·安萨利·安达卢西,他为自己写上这个附名,因为他曾从马格里布出发到过中国。他是位德才兼备的教法学家,而且非常富有。他听艾布·海塔布和艾布·阿卜杜拉等人传述过圣训。卒于伊历541年。”艾布·萨德在谈及自己的导师时提到过他。艾布·萨德还说:“还有一个叫‘隋尼依’的人,我只知道这是他的附名,其他一无所知。他就是侯迈德·本·穆罕默德·本·阿里·艾布·阿木鲁·谢巴尼,以侯迈德·隋尼依〔 中国的侯迈德 〕而闻名。他听希利·本·海齐迈及其同样身份的人传述过圣训,也向艾布·赛义德等人传述过圣训。”
以上是有关极远中国的一些记载,我按在资料中所见到的照录下来。我不能保证其准确性。如果它是真实的,你便可以如愿以偿;如果它是虚假的,你也知道关于中国人们都说了什么。那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我们未曾见过去过那里并深入其内地的人。商人们去过的只是其边缘地区,即位于海岸线上、很像印度、叫作爪哇的国家,输出沉香、樟脑、亚香茅、丁香、肉豆蔻、草药和中国瓷器。至于国王之国 〔 3 〕 ,我们没有见到一个真正去过那里的人。
我在一本古书里读到过关于中国情状的描述。艾布·杜莱夫·米萨尔·穆海勒海勒为我们写过一本书,其中讲述了他在中国和印度所见到的情况。
〔1〕阿拉伯历史上有两位父子学者都以附名凯勒比(al-Kalbī)闻名于世。父亲穆罕默德,库法人氏,卒于763年,为著名谱系学家、圣训学家、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儿子希沙姆·本·穆罕默德,卒于819年,为阿拉伯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和谱系学权威,并以研究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人风俗见长。主要著作有《谱系大全》《谱系集成》《偶像书》和《贾希利叶和伊斯兰初创时期名马谱系》等。此处的凯勒比指后者。
〔2〕雅古特此段话中,有一个词十分重要,就是“同样”。它说明阿拉伯人中以“隋尼依”作为附名者,不一定都去过中国或者与中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换言之,如果某个阿拉伯人,在阿拉伯地区某个叫作“隋尼”或者“隋尼娅”的地方,或出生成长,或求学经商,或做出某种成就,或担任某种官职,或有过某种值得怀念的经历等,那么他同样可以把自己称为“隋尼依”。
〔3〕国王之国(
,Bilād al-Malik),此处应指中国内地或帝都。
雅古特在“中国”词条中以下所述内容,合中文一万余字,全部抄录于《艾布·杜莱夫游记》——原名《各国奇闻录》( ‘Ajā’ib al - Buldān )。鉴于艾布·杜莱夫(’Abu Dulaf,卒于1000年)在阿拉伯历史上作为诗人、文学家和旅行家(其绰号便是“大游侠”)的重要地位,尤其是传说中他曾陪同中国使团返回中国,他的这部名著无疑将成为《阿拉伯古籍中的中国(地理卷)》的必选书目。为避免重复,此段内容将在今后辑译《各国奇闻录》时一并译出。
隋尼娅看上去好像是前面所述隋尼的一种阴性形式。与之有渊源的人,同样称为隋尼依。它是位于瓦西特下方的一个小城,出了一些学者。其中有哈桑·伊本·穆罕默德·本·马汉·隋尼依。他向艾哈迈德·本·欧拜德·瓦西提传述过圣训。艾布·伯克尔·海提布也听他传述过圣训,并说他是那个小城的推事和教义演说家。
米萨尔·本·穆海勒海勒说:“图斯(Tūs)有四城,大小各二。城中有极其雄伟的伊斯兰建筑古迹,〔……〕在一个花园里有哈伦·拉希德的墓地。该城与尼沙普尔之间有一座宏大而森严的宫殿,我从未见过如此高的墙,如此牢固的建筑。宫中有很多庭院,拱门穹顶满目皆是,道道门廊连接各处,另有不少女眷专用的私室和储藏物品的仓廪。我向人打听此事,当地百姓众口一词地告诉我,说这是某个土伯尔建造的。当年他前往中国,行至此地,觉得应该将女眷、宝物和辎重留在一个他认为安全的地方,以便轻装前进。于是他修建了这座宫殿。为此他还专门开挖了一条大河,河的故道至今可见。他将宝物、辎重和女眷安顿好之后,便向中国进发。他到了他想去的地方,回程中将存放宫内的东西带走,但仍留下一些钱财和辎重。他将其藏在宫中某些地方,绘制了藏宝秘图随身携带。年复一年,无数驼队和路人经过此地,进过宫殿,但无人知道这个秘密。直到我们这个时代,凯赫兰 〔 1 〕 的君主艾斯阿德·本·艾布·雅夫兹,发现了这个秘密并找到了宝藏。因为藏宝图已经落入他的手中。他派人挖出宝物并运回也门。”
〔1〕凯赫兰(Kaḥlān),雅古特在《地名辞典》中说:“它是古代也门最著名的省区之一,距萨那24波斯里。该地有两座奇伟的宫殿。”
麦达依尼说:“伊拉克的辖区从希特 〔 1 〕 至中国、信德、印度、赖伊 〔 2 〕 、呼罗珊、锡吉斯坦〔 又译 锡斯坦 〕和泰伯里斯坦,再至代伊莱姆和吉巴勒。”
〔1〕希特(Hīt),古代伊拉克一集镇,位于靠巴格达一侧的幼发拉底河岸。
〔2〕赖伊(al-Rayyī),现译雷伊,位于今伊朗首都德黑兰南郊。
阿拉白(‘Arabah),从根源上说是阿拉伯(‘Arab)国家的一个名称。〔……〕明白无误的是,每个居住在阿拉伯半岛并讲当地语言的人,便是阿拉伯人。希沙姆·本·穆罕默德·本·萨依布说:“阿拉伯半岛被称作阿拉白。〔……〕不论是古老的还是现在的,整体上的阿拉伯语是由六种语言构成的。而这六种语言全部起源于这块土地,它就是阿拉白。从未听说过阿拉伯半岛 〔 1 〕 上的任何一个居民,不讲真主赐使他讲的当地语言而被称为阿拉伯人的。难道你没有看到,以色列的后裔在希贾兹〔 旧译 汉志 〕居住过,但他们不能归属于阿拉伯人,因为他们不曾在那里讲他们先前所不讲的阿拉伯语言?〔……〕同样,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不可称为波斯人,亦不可称为罗姆人、印度人、中国人、柏柏尔人,除非他们讲真主赐使他们讲的、先前所不讲的居住国本土语言。难道你没有看到,在波斯国的希拉人和在罗姆国的安巴尔人等,他们均不归属于这些国家?”
〔1〕古代阿拉伯人没有“半岛”一词,他们认为三面环水即可称为“岛”,因此,其笔下的阿拉伯岛即为今日所指的阿拉伯半岛。
狞獌是比中国狗(al-Kalb al-Ṣīnī)略高的一种动物,像豹一样捕获猎物,食肉,属于猛兽。
雅古特此处提到狞獌,是因为它的名称中有“阿纳格”一词。一般的中文词典中查不到关于这种动物的解释,只有《汉语大词典》提到獌——“似狸,狼属”,“大如狗”。阿拉伯人所指的“中国狗”,与前文提到的“中国鸭”一样,其确切含义我们并不清楚。它是指中国的一种狗,还是指另外一种动物,有待考证。
关于古木丹 〔 1 〕 和也门诸王,迪阿比勒·本·阿里·胡扎依有诗赞曰:
他们横扫千军无往而不胜,
每过一村必写下占领协定。
从中国之门转战木鹿之门,
再到印度之门和粟特名城——
诸王皆被迫签署城下之盟。
〔1〕古木丹(Ghumdān),又译雾木丹、乌木丹、霍姆丹。萨那城郊古宫,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楼。古代与金字塔和亚历山大灯塔齐名。建于公元前1世纪。据说毁于6世纪(一说7世纪)。
米萨尔·本·穆海勒海勒,在我们于中国条下提到的那封信里说:“我们离开加朱利,来到一个人称克什米尔(Qashmīr)的非常大的城市。那里有十分牢固的城墙和堑壕。该城差不多有中国城市散达比勒一半那么大。”
诗人米萨尔·本·穆海勒海勒,在其中国游记里谈到自己的经历时说:“然后我从中国返回,来到箇罗。从中国方向来说,它是印度国最先与之接壤的地区。〔……〕它与中国城市散达比勒之间有300波斯里。”
箇罗是印度海中的一个港口,在阿曼通往中国之路半途位置,位于赤道线上。
开义玛克(Kaymāk)是中国边境上一个宽阔的省区。居民为住帐篷、逐水草而居的突厥人。
努舍疆 〔 1 〕 是波斯一城市。据赛姆阿尼说,伊本·法基赫说:“河外地区锡尔河旁的突厥地区有一个叫作塔拉兹 〔 2 〕 的城市,它与下努舍疆之间的距离是3波斯里;与上努舍疆之间,如果驼队沿牧场而行需走17天,而突厥驿骑只需3日。上努舍疆分四大城四小城,那里是中国边界。从这里到九姓乌古斯的可汗城需3月路程,途中要经过若干水丰草肥的大村落,居民是突厥人。他们之中有袄教徒,也有摩尼教徒。国王在一个有12座铁城门的大城市里,居民为不信神的人。其左侧为开义玛克,前方为相距300波斯里的中国。九姓乌古斯国王在一个宫殿的最高处设有黄金大帐,可纳百人,人们在5波斯里之外都能看到它。”
〔1〕努舍疆(Nūshajān),《道里邦国志》(伊本·胡尔达兹比赫著,宋岘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2页注⑤说:“努舍疆,应译作拔塞干或八儿思罕。”
〔2〕塔拉兹(Ṭarāz)或提拉兹(Ṭirāz),雅古特说它是“位于突厥地区离艾斯非加布很近的一个国家”。这不是历史上唐朝与大食交战之地——怛罗斯(Ṭalās)。
艾斯麦依 〔 1 〕 说:“哈加吉 〔 2 〕 派一些风水先生 〔 3 〕 为他选一个地点兴建新城。他们为此从艾因泰木尔 〔 4 〕 一直走到海边,转遍了伊拉克,回来后禀报说:‘我们未能找到比您现在所处的位置风水更理想的地方。’其实哈加吉在选定瓦西特之前,本来看中的是凯斯凯尔的隋尼镇。他在那里还开挖了隋尼河。他为此调集了大批劳工。听了风水先生的话后他改变了主意,在瓦西特兴建了新城。此后他还开挖了两条运河,一条取名尼罗,另一条取名扎卜 〔 5 〕 。他之所以给后者起名‘扎卜’,因为它也是自古就非常有名的河流。他使这两条运河的河岸两侧大地重新恢复了生机。再后来他还兴建了尼罗河城。”
〔1〕艾斯麦依(约740—828年),阿拉伯著名语言学家、文集编纂家,巴士拉语言学派著名学者。曾被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召入宫中,从事讲学与研究,并掌管宫廷图书馆,颇为受宠。著作有《马书》《骆驼书》《反义词》《艾斯麦依诗文集》等。后世学者认为,若非他,阿拉伯人的很多诗集和诗歌早已散佚。
〔2〕哈加吉·本·优素福(al-Ḥajjāj bn Yūsuf,661—714年),伍麦叶王朝著名军事将领,阿拉伯历史上重要人物。生于希贾兹的塔伊夫,原为教师,后投笔从戎。因镇压各地叛乱有功,遂逐渐掌控军权。649年被哈里发委派为伊拉克总督。任职20年内,除开拓疆域外,还对其辖地进行治理,开凿运河,发展灌溉,实行新财政税收政策,统一货币制度和度量标准,鼓励文学和科学的发展,庇护学者文人。由于他在平息各地叛乱中大量残杀不忠顺者,故后世阿拉伯史学家称其为“残暴的尼罗”(尼罗为罗马帝国暴君)。卒于伊拉克的瓦西特。值得一提的是,在他兴建瓦西特作为伊拉克新首府时,曾在城市四周开凿运河,其中一条的名字叫“隋尼河”,该名称是否与“中国”相关,待考。
〔3〕风水先生,此处原文为“医生”(Ṭabīb)的复数,《蒙吉德》将此词解释为:“精通某种学问者。”可能当时的医生除精通医理外,也兼通其他,所以被找来看风水。一般说来,古代阿拉伯多由星相家来做这类事情。
〔4〕艾因泰木尔,意为椰枣之泉。位于库法以西安巴尔附近的一个镇子,为输往其他国家的干鲜椰枣集散地。
〔5〕扎卜(Zāb),此处为大扎卜或上扎卜与小扎卜或下扎卜两条河的统称。前者发源于土耳其,后者发源于伊朗,均注入底格里斯河。
雅古特的这段话中,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我们明确了,在702年哈加吉兴建瓦西特城之前,位于凯斯凯尔叫作“隋尼”的村落或镇子已经存在,尽管尚不知当时是否已分为上隋尼和下隋尼两个地方。根据哈加吉最初设想在隋尼建城并开挖了隋尼河,以及随后开挖取名为尼罗和扎卜等运河的事实,我们不排除此处的隋尼是与中国有关的,进而可以将其看作“中国村”或“中国镇”甚或“中国城”。理由是他开挖运河所选择的河名都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
第二,译者两次使用了“风水”一词,都是意译。“风水先生”,注释中已经讲过,其后“风水更理想的地方”一句,原文直译应是:“在风的轻重缓急和沙漠中未经放牧的草场方面更理想的地方。”如此看来,比较中国人和阿拉伯人在看风水上的异同,可以成为一个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题目。比如两者都看重“风”和“水”,但中国人除地脉山水的方向外,更侧重风水经过时所处的位置,所谓要占“上风上水”;阿拉伯人则注重风的轻重缓急,对于水的要求也更高,除了要有水草丰盛的牧场,还要有甘甜的水源,必要时尚须开挖运河水渠,后者除用于灌溉目的外也有风水因素在内。
有一个词是“瓦格瓦盖”(al-Waqwāqah),意思是犬吠。瓦格瓦格,说法很多,其中之一是中国上方的一个国家。神话传说中常常提到此地。
费琅将阿拉伯语原文“它是中国上方的一个国家”翻译并解释为:“这里指的是位于中国南部的一个国家。”国内有学者将“瓦格瓦盖”或“瓦格瓦格”考译为倭国,指日本,恐有不妥,阿拉伯古籍中所提到的这一地区,多比较明确地指向今东南亚一带的群岛。
鲁赫尼说:“赫拉特 〔 1 〕 城是亚历山大所建。当年他进军东方,向中国开拔时路经此地。他有个惯例,即每到一国,便责使当地居民修建一座御敌之城,由他本人来规划设计。当他被告知赫拉特人难以驾驭、很少听从外人命令时,他耍了个花招。他下令让他们修建城市,打好地基,而且给他们设计了城市的长度和宽度,以及墙的厚度、城楼和城门的数量,然后答应他们在他从中国回来之后,给予他们工钱和赔偿。然而,当他从中国回来后,他对人们所建之城吹毛求疵,百般挑剔,显出十分不满的样子,并说:‘谁让你们建成这个样子!’结果他什么也没有支付。”
〔1〕赫拉特(Harāt),位于阿富汗西部的历史古城。
哈尔坎德是印度与中国之间距印度最远处的一个海。海中有赛兰迪布岛。一些人说,此岛位于印度半岛的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