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艾因书》
Kit āb al-‘ Ayn

作者与作品简介

哈利勒·本·艾哈迈德(al-Khalīl bn ’Aḥmad,约718—786年),阿拉伯历史上最著名的语言学家之一,巴士拉语言学派创始人之一。生于阿曼,后移居伊拉克学术文化名城巴士拉。他在学术讲坛十分活跃,广交著名学者共同研讨圣训学和语言学。与同时代的著名翻译家、《卡里来和笛木乃》的编译者伊本·穆加发(约724—759年)过从甚密,从他那里学习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古希腊乐理学等。后半生以教书为生,同时潜心于语言学研究和著述。其对阿拉伯语语法学的最大贡献,是拟定了“阿拉伯语语法学大纲”初稿,改进了阿拉伯文字标点的元音符号,创造了静符、长音符、叠音符等符号。由于他为阿拉伯语语法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被后世学者称为“阿拉伯语语法学鼻祖”。他还著有《诗律学》一书,书稿已失佚,仅有若干例句散见于他人著作中。786年(一说791年)卒于巴士拉。

《艾因书》是阿拉伯历史上第一部语言辞典。约合中文500万字。全书未完成。因为它是按字母发音部位排列先后次序,以喉音字母“艾因”为首,故有此名。这个字母在8世纪巴士拉语言学派认定的29个阿拉伯语字母中排序第四,在今天使用的由28个字母组成的字母表中排序第十八。作者创立的“字母换位排列组合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以致他之后300年间,很多阿拉伯著名辞典编纂家都纷纷模仿此法。同时由于这种方法十分复杂,不适合一般读者查索,12世纪前后逐渐被淘汰。但是,鉴于该辞典成书年代早,且记存了大量当年阿拉伯和其他民族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所以一直被后世学者视为珍贵而重要的阿拉伯历史文献,被列为最高级别的阿拉伯载籍之一。

版本埃及新月书局,1988年,精装16开,8卷本。

◎译文

§1.第7卷,第160—161页:

隋尼(al-Ṣīn):肉桂 1 ,出自中国。

隋尼,原是位于纳杰夫和卡迪西亚 2 之间的一个河谷。泰勒哈·本 ·欧拜杜拉 3 买下了它,把它当作自己在麦地那的庄园一样。他开发了那里,并在那里栽花种树。它也叫作泰勒哈的庄园 4

中国斯坦 5 比中国远,正如人们所说的叙利斯坦 6

〔1〕肉桂(al-Dārṣīnī),直译为中国树或中国木,也指肉桂树的皮,即桂皮(al-Dārṣīnī)。这是一个组合词,也就是说两者间不是形容词和被形容词的关系。al-Dār为波斯语,意为:树或木。

〔2〕纳杰夫(al-Najaf)和卡迪西亚(al-Qādisiyyah),伊拉克南部的两个地名。纳杰夫位于库法以南,卡迪西亚位于纳杰夫以西。

〔3〕泰勒哈(Ṭalḥah)·本·欧拜杜拉(595—656年),先知穆罕默德的门弟子。出身于古莱氏部落的富有家庭,因乐善好施并以资财支持先知传教,故有“豪爽的泰勒哈”和“慷慨的泰勒哈”等美称,成为先知以天园相许诺的十大弟子之一。先知逝世后,常去库法经商。656年,在著名的“骆驼战役”中阵亡。

〔4〕庄园,原文为:Nashāstaq,应是波斯语,疑为庄园之意。中世纪阿拉伯著名地理学家雅古特在其《地名辞典》中说:“奈沙斯台克是位于库法的一个庄园或一条河,属于泰勒哈。此庄园收益颇丰。泰勒哈从住在希贾兹的库法人手中买下后,经过开发收益更佳。”雅古特未提及“隋尼”。

〔5〕中国斯坦(Ṣinistān),在阿拉伯古籍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辞典编纂者不是将中国斯坦代指中国,而是指中国附近一个区域。根据本书中其他阿拉伯古籍的记载,应是今中国版图以西位置。这与中外学者在探讨中国名称由来时每每认为梵语Cinisthāna即为中国古时之别称是不同的。此梵语词在《新唐书·天竺国传》中被译作“摩诃震旦”。近现代也有人根据英语、法语或其他语种音义兼备地译作“震旦”,美其名曰:东方属震,是旦生之地,故云震旦。

〔6〕叙利斯坦(Surastān),《地名辞典》的标音为苏莱斯坦,因与叙利亚相关,故译作叙利斯坦。雅古特认为:“该地即为古叙利亚人(al-Suryāniyūna)生活的沙姆(al-Shām)地区,尽管有人认为它是指伊拉克或胡齐斯坦(Khuzistā,又译胡泽斯坦)的某个地方。”18世纪叙利亚人穆希比所编《阿拉伯语外来语词典》中,认为“苏莱斯坦,源自古叙利亚语,来自操古叙利亚语的奈伯特人,指伊拉克,或伊拉克和沙姆地区,或胡齐斯坦某地”。

【译按】

《艾因书》中记载“隋尼”的文字不多,但却十分重要。我们从中清楚地了解到,阿拉伯古籍中的“隋尼”,不可一律译为中国,因为阿拉伯地区存在与中国同音的地名。这些地名是否与中国有关,抑或有的有关有的无关,均待考证。根据目前个人心得,阿拉伯语“隋尼”一词,作为普通名词本身具有“被(真主)保护者”之意,引申为“虔诚的穆斯林”,因此作为地名应经考证后区别对待。

同时,我们也应特别注意,本书作者的生活年代,不仅比费琅所编《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中排在首位也就是时间最早的《道里邦国志》作者伊本·胡尔达兹比赫的生活年代(820或825—912年)至少要早100年,而且比被认为是中世纪阿拉伯人所著最早关于中国和印度的游记《中国印度见闻录》的成书时间(851—880年)也要早得多。需要说明的是,《艾因书》也是本书——《阿拉伯古籍中的中国(文史卷)》——中提及中国最早的一部著作。

此外,《艾因书》中提到的“中国斯坦”,是第一次出现于迄今人们见到的阿拉伯古籍中。尽管其所指方位仍显模糊,但作者的贡献是证明了阿拉伯人当时对中国与中国斯坦属于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的认知十分清晰。再有,本段记载中对伊拉克地区那个叫作“隋尼”的地方所圈定的位置,也比我们在其他阿拉伯古籍中所见到的更明确一些。 9CJ6k3TT1ubc/Fjy3s8qEn7AZA739eFwCKCgG5JssVqbVkGaZ8TqvtVXxJqv41G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