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次辑译采录关键词为“中国”及该词派生关联词,属于中国的匈奴、突厥、契丹、吐蕃等信息均为旁及,未专门收罗。阿拉伯语“中国”一词为
,发音近汉语拼音suìne,其为波斯语转入阿拉伯语之音译外来词几成定论。波斯语源自汉语何字,有秦、隋、丝、瓷等多说,目前学界无定论。为在翻译中表述方便,须有阿拉伯语“中国”一词及其相关词的汉语对音字词,本书使用以下汉语对音字词:
1.隋尼——
。名词:中国;亦指阿拉伯地区与此同名之地名,现已知阿拉伯古籍所载至少在埃及和伊拉克等地有五处同音地名,其与中国是否存在渊源,阙疑,故而不宜一律译为中国。
2.隋尼依——
。阳性形容词:中国的;名词:中国人(男)。古代阿拉伯人中有不少以“隋尼依”作为自己的附名(置于名字后面,多表示祖籍或职业的称谓),其中既有出生、居留、传教、经商和游访于中国者,或认为中国对其具有特殊意义者;亦有与阿拉伯地区以隋尼为名之地存在关联者,后者应与中国无关。
3.隋尼娅——
。阴性形容词:中国的;名词:中国人(女);专有名词:阿拉伯地区与此同音之地名,其与中国是否存在渊源,待考;名词:瓷器、瓷盘、盘子等,该词源自“中国”毋庸置疑。
4.隋尼娅特——
。名词:中国女人(复数);名词:瓷器、瓷盘(复数);诗集名称《中国集》。
5.中国(隋尼)斯坦——
。古阿拉伯人笔下位置有三:中国本土,中国以远,今中国边界以西河外地区
一带。有学者认为该词源出梵语,即我国史称之“震旦”。
6.隋尼隋尼——
。直译为:中国之中国。多数中外学者考证为广州,也有学者认为指南京或扬州。古阿拉伯人笔下多指南部中国或中国以南包括中国南海甚或更远的地区。国内也有学者根据法语或英语文本,将其译为“小中国”。
7.隋尼克兰——
。有学者认为源自波斯语,意为“大中国”。阿拉伯古籍中多指其与隋尼隋尼为同一位置,即刺桐(al-Zaytūn,指泉州)下方重要港口——汉府(Khānfū,通指今广州)。
8.玛隋尼——
。法国学者费琅认为其源自梵语Mahacinao,即摩诃支那,意为“大中国”。古阿拉伯人笔下的玛隋尼,或指中国中原,或指契丹,后世多数学者认为其所指为中国南部或中国以南地区。阿拉伯古籍中有时出现“隋尼和玛隋尼”连用情况,所指不一,有统称中国者,有指中国西域者,有代称中国南部者。
9.阿隋尼——
。据当代阿拉伯学者考证,阿隋尼要么与玛隋尼同指一个地区,要么特指今苏门答腊岛最北端之亚齐(Achin)。
10.上隋尼和下隋尼——
。古今阿拉伯学者一致认为这是位于库法和巴士拉之间凯斯凯尔地区的两个村庄,似与中国无关联——阿拉伯语“中国”为阴性名词,而该地名的“上和下”皆为阳性形容词。
11.隋尼娅哈瓦尼特——
。直译为:中国店铺,有时简称隋尼娅,位于伊拉克,一说在巴格达,一说在瓦西特,一说两地皆有此地名。店铺为复数,有似今人所谓“中国商品一条街”,可视为世界最早唐人街之一。
二、辑译所参照的阿拉伯古籍,后世学者校勘时,有些编有索引,得以比较容易地找到有关中国的记载,尽管索引本身亦有遗漏。但也有些古籍未编索引,只能通过“快速阅读”以肉眼搜索,难免多有脱漏。
三、经再三斟酌,书名上加了“文史卷”,除避免读者误以为所言古籍包罗万象,也想给今后的“阿拉伯古籍中的中国”专题辑译预设一个三部曲框架,即文史卷、地理卷、综合卷(包括哲学、医学、药学、化学、农学等)。有意从事专题辑译的同行,可先侧重后两卷内容,因为当下填补空白的初译比之精益求精的复译,其迫切性与重要性要大得多。
四、本卷所辑阿拉伯古籍,史学著作包括纪事本末体6部,编年体10部,纪传体4部,地方志3部;文学类作品共计24部;另有辞书8部。所辑古籍按照问世早晚排序,时间跨度为公元8世纪至19世纪初。由于主客观原因,尽管根据知名度和权威性对所辑古籍进行了梳选,但挂一漏万仍在所难免。
五、根据传统学术规范,此次辑译的原文素材尽可能采用纸质版正式出版物,并在突出位置加以注明,仅少量著作使用了电子版。今后此类辑译,似可与时俱进重视电子版的使用。新科技带来的便利,可以大大简化关键词的搜索过程,从而节省大量精力和时间。
六、体例上还须说明的几点是:
1.为便于读者对所辑古籍背景有所了解,每部著作均有“作者与作品简介”。
2.译文“注释”,形式上未采用通常的脚注或尾注,而是夹译夹注;性质上亦难企中国传统古籍注释之道,仅可视为一个阿拉伯语翻译工作者尽力完成的“杂注”。
3.译文中译者所加的一些不适宜作为“注释”的说明性、解释性文字及省略号,采用仿宋字体,置于六角括号内,以与译文做出区分。
4.所谓“译按”,为译者针对某一比较重要问题的有感而发,鉴于学术水平有限,可商榷之处定然不乏。
5.重要阿拉伯语词汇转写,循通例采用拉丁字母。参照依据为《阿拉伯语汉语翻译教程》(刘开古编著,朱威烈主审,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之附录二“阿拉伯语字母与拉丁字母拼写法对照表”。
6.针对部分重要人名、地名和物产,编制了“索引”,以备有需求者查检。
由于本次辑译拖宕时日过长,加之有些内容曾经发表,有些未曾发表,最后编排时顺序几经腾挪,故难免出现一些差误。还请读者见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