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亚古比历史》
Tārīkh al-Ya‘qūbī

作者与作品简介

作者艾哈迈德·本·瓦迪哈(’Aḥmad bn Wāḍiḥ,897年卒),以附名亚古比(al-Ya‘qūbī)著称于世。出身于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王室家族。阿拉伯著名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曾长期生活在亚美尼亚和呼罗珊地区,并前往中亚、印度、西亚和北非等地游历,沿途考察记载山川道路、大城小镇和当地风土人情,终于用阿拉伯语著成《列国志》( Kitāb al - Buldān )一书,名扬天下。该书被认为是阿拉伯地理学的开山之作,备受后世学者重视。作者本人也被认为是阿拉伯历史上第一位地理学家。

作为历史学家,他的杰作是《历史》,即我们这里辑译的被后人称为《亚古比历史》一书。此书有时也被称作《阿拔斯人史》,但毫无疑问它是一部通史性著作。该书属纪事本末体,语言简洁精炼。值得一提的是,这部著作问世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没有什么名气。该书没有任何有关作者传记的介绍,也没有前言后记。书中常有掉页或字母“缺点儿”现象,致使有些字句读者只能自己揣摩。1860年该书首次在莱顿刊印后,引起学者们极大关注,认为其重要性之一,在于这是一位什叶派人士撰写的最早的历史著作,且作者使用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全书两卷,约合中文60万字。

版本 贝鲁特萨迪尔书局,1992年,精装16开,2卷本。

◎译文

§1.第1卷,第20页(法里厄·本·阿比尔条下):

他对他们说:“一块大地是容纳不下你们讲这么多种语言的人的。”他们便说:“那您就将大地给我们分割了吧。”于是他便分给雅菲思·本·努哈的儿子:中国、印度、信德、海宰尔、保加尔、戴依莱姆和呼罗珊一带。

§2.第1卷,第85页(印度诸王条下):

第七区是中国,其西部是雅朱者和马朱者,东部是海,然后是印度,然后是克什米尔,然后是呼罗珊,然后是巴勒赫河。

§3.第1卷,第180—184页(中国诸王条下):

中国诸王。

以下的记述出自这些人:传述者和学者以及到过中国并在那里居住了很长时期,以至明白他们的事情、读过他们的书、了解他们先人的记述、在书中见过关于他们的记载、听说过关于他们的传闻、看到他们城门上和崇拜偶像的庙宇中所写的东西和石头上刻的金字的人。他们讲述:

第一个统治中国的人是萨因·本·巴欧尔·本·叶尔吉·本·阿穆尔·本·雅菲思·本·努哈·本·莱麦克(Lamak)。他在被称为努哈的天地中继续开发,和他的儿子与家人上船渡海,来到一处他认为非常好的地方,便居住下来。于是此地因他的名字萨因(Ṣāyin)而得名:隋尼〔Ṣīn, 中国 〕。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人丁遂兴旺起来。他的子嗣信奉他的民族的宗教。他为王的时间达300年。

他的儿子中有个叫阿隆(‘Arūn)的,正是他建造了屋宇,掌握了工艺,并修了一座描金的供堂(al-Haykal)。然后他制作了一幅父亲的画像,将它置放在供堂中央,每次进来都毕恭毕敬地在父亲的画像前跪拜。当年萨因还有一个名字,用阿拉伯语解释,意思是:天子(Ibn al-Samā’)。所以自那时起,中国就开始崇拜偶像。阿隆做了140年的王。

接下来继位的是阿依尔(‘Ayr),正是他纵横走遍中国,兴建了很多大的城市,用朱紫蓝 1 和铜建造了镏金的圆形大屋顶。他用镶嵌珠宝、铅和亮铜的金子,制作了父亲的像。于是他王国中所有人都在自己的城郡中,用同样材质造了他父亲的像。他们说:“黎民百姓理应为替天行道的国王造像。”阿依尔的统治维持了130年。

然后是阿依南(‘Aynān),正是他使自己王国的人们遭受苦难、受尽折磨。他把他们逐放到一些海岛上去。他们将那些岛屿改造成可以生长果实的地方,以便用其充饥果腹。在那里他们发现了很多野兽,并与这些野兽友好地生活在一起。由于他们与野兽交媾,也可能是野兽与他们的女人交媾,所以他们的容貌开始变得丑陋。年复一年,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就这样过去,他们丧失了自己先前的语言,讲的话谁也听不懂了。于是在这些可以穿过它前往中国大地的海岛上,出现了很多民族,势力也逐渐强大起来。阿依南还有一个名字,用阿拉伯语解释就是:恶劣的品性(al-Khulq al-Sharr)。

再往后是海拉巴特(Kharābāt),他继位时年纪很轻,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也丰富起来,遂成为治国理政的明君。他派遣使团前往巴比伦,并同与之毗邻的罗姆国建立了联系,了解了当地的学理和工艺。他们也把中国的工艺带到那些地方,比如丝绸制衣工艺等。他们也从那些国家带回机具等东西。他命令他们带回巴比伦和罗姆的所有工艺和有意思的物品,同时让他们了解当地民族的宗教律法。这是中国的物产第一次进入伊拉克和与之相邻的地区。商人们渡过中国海从事贸易,因为国王们对来自中国的物产和商品特别感兴趣。他们造了船,通过它进行贸易。这是商人们第一次进入中国。海拉巴特当了60年的国王。

再接下来是突塔勒(Tūtāl)。中国人说,他们在城门上写着:如此明君,前所未有。他们对他满意的程度是空前的。正是他为他们制定了宗教、行止、工艺、律法、条令等每一方面的规矩。他在位78年,死后人们哭泣了很长时间。他们把他的遗体放在一张金床上,再把金床放在一辆银车上,然后在他身边熏起沉香、龙涎香和檀香等各种香料,最后点上火,将他置入火中。皇亲国戚为了悼念他或是表示对他的忠诚,纷纷自己投入火中。后来这成了他们的一条律法。他们把他的头像铸在他们的金币(Dīnār)上,他们称金币为“孔”(al-Kūnḥ)。他们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有他的头像。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度。凡是想到中国去的人必须要过七个海。每个海的颜色和鱼类以及风力大小都与相邻的海截然不同。

第一海是波斯海(Baḥr Fāris),人们从那里的西拉夫 2 上船,它的尽头是朱木哈角 3 ,那里是潜水采珍珠的地点。

第二海从朱木哈角开始,叫作拉尔威〔Lārwī, 一译啰啰海 〕,它是个非常大的海,其中有瓦格瓦格人和僧祇人居住的群岛。这些岛屿上都有国王。在这个海上,只能根据星座位置航行。海中有巨大的鱼,以及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那里的事情简直无法描述。

第三海被称作海尔坎德,其中有赛兰迪布岛。此海盛产各种宝石特别是一种透明的硬宝石。各岛均有小王,归一个大王统辖。这个海的岛屿上还生长藤本植物(al-Khayzurān)和白茅(al-Qanā)一类的植物。

第四海被叫作开莱哈巴尔〔Kalāhbār, 一译 箇罗海 〕,是个水很少的海。海中有巨蟒,它可能是乘风而来的,常将过往船只打断。此海中有些岛屿生长着樟树(Shajarah al-Kāfūr)。

第五海人称赛拉希特 4 ,是一个非常大的海,有很多奇珍异宝。

第六海人称开尔丹吉 5 ,是个多雨的海。

第七海人称桑吉海 6 ,也有人称作坎吉利(Kanjlī)。这是中国海。只有刮南风时船只才能航行,一直到达淡海 7 ,两岸有兵营和其他建筑,最终到达汉府。

想从陆路去中国的人要走巴勒赫河,经过粟特、拔汗那、沙什,然后到达那里。国王住在一个单独的城堡内,巡捕首领是他的侍仆,税务官是他的侍仆,禁卫军首领是他的侍仆,书记官也是他的侍仆,总之其绝大部分助手都是他的侍仆。他非常信任他们。他们的人丁税(al-Jizyah)按男丁人头算,每个成年男人必须交纳,因为他们不允许任何男人没有手艺。如果他们因病或因年迈而无法继续工作,他们的费用从国王的金库中支取。

他们对死者异常尊重,往往要悲伤很长时间。他们最常见的惩罚是死刑,行骗者杀,偷盗者杀,通奸者杀,但达官贵人或名门望族除外。如果他们有人控告某个工匠,而控告是对的,那个工匠将被杀,反之,如果属于诬告,则诬告者将被杀。

中国的边界,陆地有三个方向,临海一个方向。

临海的边界就是穆斯林们来的方向,即我们前面讲的那几个海。

他们的信仰是崇拜偶像、太阳和月亮。他们对崇拜的偶像,有自己的节日。最大的节日在每年初一,叫作扎拉尔(al-Zārār)。届时他们聚集一起,准备食物饮品,然后带来一个先前与那尊大偶像关在一起的男子。此人痛痛快快地吃喝,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过一会儿,他向偶像前走几步,用手指蘸上点易燃的东西,然后就点火烧自己的手指,一边烧一边在偶像前往身上浇油,直到周身都燃烧起来,最后倒下被火烧死。人们一拥而上,将他扯成一段一段的,谁要是抢到他身上的残余物或是他衣服的碎片,谁就算获胜。之后,他们带来另一个自愿与偶像关在一起直到来年的男人。他站在突出的位置,穿上专门的衣服,人们则围着他敲镲(al-Ṣūnūj)欢呼。过后他们分散开,大吃大喝,住上一个星期后,各自离去。

过这个节日的月份,他们叫作节那赫(Janāḥ),这是哈齐朗月〔Ḥazīrān, 阿拉伯人所说的阳历 6 〕的第一天。中国也有计算方法。他们将月份按照自己的方法,起了只有他们能懂的名称。依次是〔 以下字词中有的阿拉伯语字母没有“点儿”,所以只能“揣译”它们的意思,供读者参考 〕:Janāḥ〔 翅膀 〕,Radāḥ〔 肥沃的土地 8 ,Rābiḥ〔 赢利者 〕,Māliḥ〔 咸的 〕,Kasrān〔 被打碎的 〕,Bārid〔 冷的 〕,Nimrūd 9 ,Kan‘ān〔 收缩的、胆小的 〕,Zāgh〔 爱吃地里谷种的唐鸦 〕,Hirāt〔 枣椰树根的幼苗 〕,Harhar〔 羊叫 〕,Bāhir〔 耀眼的、辉煌的 〕。

〔1〕朱紫蓝(al-Juzlān),不知何物。《阿拉伯语汉语词典》注释为:“(埃及方言)钱袋,钱包。”也许指铜钱。

〔2〕西拉夫(Sīrāf),我国史称尸罗夫,为当年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港口城市,大食商人一般在这里集结,等待季风,乘大的海船前往东方。雅古特在《地名辞典》中说“该地距巴士拉七日路程”。977年发生的地震使其遭到严重破坏。位置大致在波斯湾沿岸今伊朗境内法尔斯省的奈班德和加乌班迪一带。

〔3〕朱木哈角(Ra’s al-Jumḥah),在其他一些阿拉伯古籍中有时也写作骷髅角(Ra’s al-Jumjumah)。据阿拉伯学者考证此地即为今阿联酋境内的哈伊马角(Ra’s al-Khaymah)。

〔4〕赛拉希特(Salāhiṭ),在雅古特《地名辞典》中也写作舍拉希特(Shalāhiṭ),中国学者考译为:劯海。

〔5〕开尔丹吉(Kardanj),中国学者考译为:军突弄海。

〔6〕桑吉海(Ṣanjī),中国学者考译为:涨海。

〔7〕淡海(Baḥr ‘Adhb),直译为甜海。此处似指河口一带。阿拉伯人所说的“甜水”,即为我们所说的区别于海水的淡水。

〔8〕Radāḥ,阿拉伯语中典型的多义词。《阿拉伯语汉语词典》注释为:“载重的(骆驼),肥胖的(妇女),肥沃的(土地),严重的(暴乱),大碗。”笔者只是在其中选择一个,没有什么根据。

〔9〕Nimrūd,人名,库什·本·哈姆·本·努哈的儿子。也可读作Namrūd,伊拉克一地名,古称卡拉赫(Kalakh)——亚述王朝的第二个首都。

【译按】

亚古比关于中国的专章介绍,可以说是9世纪阿拉伯史地学家有关中国最长最细的记载之一,早于极受后世学者注意的麦斯欧迪(956年卒)的记述半个多世纪。其中内容我们在几个世纪后的、包括《伊本·白图泰游记》在内的阿拉伯古籍当中都能找到痕迹,可见对后世影响之大。特别是文中出现了有关中国人在大年初一过所谓扎拉尔节的记载等内容,都是其他古籍中不多见的。据说作者曾在中国附近地区游历,他因此掌握比别人更多的信息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据阿拉伯学者考证,他的这部《历史》掺入了不少从古希腊学者著作中翻译的内容,所以也未必都是第一手资料——其中有些记载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大有出入,也就在所难免。比如“中国的月历”,看上去很显然不是中国的,而是波斯或中亚其他地区的。

§4.第1卷,第196页(也门诸王条下):

然后土伯尔艾格兰·本·舍米尔·本·阿米德继位,他征服了印度,并企图攻打中国。他在位163年。

§5.第2卷,第289页(瓦立德·本·阿卜杜·麦立克时代条下):

加西姆征服了戴布勒 1 这个他们的最大城市后,各国的人纷纷臣服于他。他从这里前往奈伊隆人(al-Nayrūn)地区,与他们媾和。他给哈加吉写信要求继续前进。后者回信说:“前进吧,在你征服的地方你就是统帅。”接着哈加吉又给呼罗珊总督古太白去信说:“你们二人谁先到中国谁就是那里的总督。”

〔1〕戴布勒(al-Daybul),一译台布尔,雅古特在《地名辞典》中说:“该地是印度海沿岸著名城市,也是一个港口。”位于今巴基斯坦境内。712年曾被阿拉伯大将穆罕默德·本·加西姆占领。后被信德地区的一次大洪水所冲毁。

§6.第2卷,第397—398页(麦赫迪时代条下):

哈里发麦赫迪派使者去见各地国王,要他们归顺。他们大多数都表示归顺。其中有:喀布尔国王沙赫(Shāh),人称罕海勒(Ḥanḥal);泰伯里斯坦国王伊斯拜赫拜兹(’Iṣbahbadh);粟特国王伊赫希德(al-’Ikhshīd);吐火罗斯坦 1 国王沙尔温(Sharwayn);拔汗那国王法兰朗〔Faranrān,原文字母缺“点儿”〕;艾斯鲁沙那 2 国王艾夫欣(’Afshīn);葛逻禄(al-Kharlukhiyyah)国王吉古亚(Jīghūyah);锡吉斯坦国王鲁泰比勒(Rutabīl);信德国王拉伊(al-Ra’y);中国国王拜格布尔 3 ;印度国王伊拉赫(Yīrāḥ);九姓乌古斯国王汗甘(Khānqān)。

〔1〕吐火罗斯坦(Ṭakhāristān),《蒙吉德》注解为:“古代地名,位于上阿姆河右岸,今阿富汗境内,首府巴勒赫。雅古特曾提到此地,并将其分为上吐火罗斯坦和下吐火罗斯坦。”

〔2〕艾斯鲁沙那(’Asrūshanah),古代位于撒马尔罕一带的王国。

〔3〕拜格布尔(Baghbūr),学者们考证为波斯语,意思是“天子”,专指中国国王。中国史籍中从未见有所谓“归顺”之记载,这里可能是当年阿拉伯人将某种传说载入其史籍。 Q2SXfHaz98e8QXtaMl93EOHiCHLouEQnaW5ylOw5qvkrf9ejlXFda2PLD/tE4LT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