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与作品简介
作者艾布·哈尼法·迪奈沃利(’Abū Ḥanīfah al-Dīnawarī,895年卒),本名艾哈迈德·本·达乌德·本·沃南德。中世纪阿拉伯著名学者、历史学家、阿拉伯植物学奠基人。同时代学术界出类拔萃者,学识渊博,涉猎极广,被后世学者誉为“集哲学家的睿智和阿拉伯人的修辞之大成者”,堪称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式人物。其道德文章,后世学者皆交口称赞。除本书外,他的主要著作有:《果核》《植物》《代数》《印度算学研究》、13卷的《〈古兰经〉经注》《诗与诗人》《民曲民调》《诸国志》《逻辑的改良》和《雄辩》等。《漫长的记事》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作为史学家的扛鼎之作,被认为是阿拉伯史籍中“简史”类著作中的上乘作品。全书约合中文35万字。
版本 http://www.alwaraq.com,访问时间:2004年10月4日。
苏莱曼 〔 1 〕 从伊拉克前往木鹿,然后向巴勒赫(Balkh)进发,再从巴勒赫到达中国,然后沿海岸从太阳升起之地右侧一路前行,直至抵达坎大哈(al-Qandahār)。他从那里回返,先到凯斯凯尔,再到沙姆,最后到台德木尔 〔 2 〕 ,那里是他的故乡。
〔1〕苏莱曼(Sulaymān),此处指《古兰经》中提到的古代先知之一苏莱曼,古代先知达乌德之子。其与赛伯邑女王的传说故事广为流传。
〔2〕台德木尔(Tadmur),一译泰德穆尔,位于大马士革东北220千米的沙漠中,古代曾是宰努比娅的都城和盛极一时的东西方贸易中转站,今已成为蜚声世界的旅游胜地,有沙漠新娘的美称。欧洲人称此地为帕尔米拉(Palmyra)。
那时,也门君主亚西尔·亚阿姆已经故世,继位的是舍米尔·本·伊夫里基斯,他就是人们所说曾到达中国并摧毁撒马尔罕城的人。人们还说,当时中国君主 〔 1 〕 的一个大臣给舍米尔设了一个圈套,说自己曾被国王下令施以劓刑 〔 2 〕 ,并遭放逐。这个被割了鼻子的人来到舍米尔处对他说,他曾力劝他的君主也就是中国国王,要他搭好帐篷迎接舍米尔,归顺他并交纳赋税,国王一怒之下割了他的鼻子。他还说他愿带路直取中国君主要害之地,以报复他的所作所为。舍米尔不知其中有诈,便问他如何行事。他说:“你与他之间是一片荒漠,需走三日,之后离他的大营就很近了。你带上三天的水,尽管往前走。等我带你突然在他面前出现时,他的国家就成了你的囊中之物,你兵不血刃便可收服他的臣民,得到他的钱财。”舍米尔照他说的做了。他们走进一个一望无际的沙漠,三天后断了水,却看不到一点儿走出去的迹象,也找不到任何水源。于是他们问他:“你说的那些在哪儿呢?”这时他告诉舍米尔,他中了计,还说他愿用自己的性命换取家人躲过一劫。他知道自己反正也是一死,便对舍米尔说:“你已是死路一条,要杀要剐随你便吧。你和你的手下要想活命是没指望了。”舍米尔把盔甲脱下垫在脑袋下面,将车的铁轮子放在脑袋上面以遮蔽烈日的毒晒。
人们说星象家曾给舍米尔算过命,说他会丧命于两座铁山之间。所以他最后就在自己的铁甲和铁轮之间干渴而死了。他的将士也都被活活晒死,无一幸免。这样的传说,我们在其他人的故事中也听说过。
〔1〕阿拉伯古籍中有时用“中国君主”(Ṣāḥib al-Ṣīn,直译为中国的主人),更多的是用“中国国王”(Malik al-Ṣīn),尚未见到我们所说的“帝”。译者的原则是直译,并随原文的变换而变换。
〔2〕劓刑,《阿拉伯语汉语词典》注释:“该动词如宾语是鼻子,意思是劓(音义),即割鼻之酷刑;如宾语是四肢,意思是断手足。”原文无宾语,故取前者。
人们说,当也门人获知舍米尔和他的部下在中国全部死亡后,聚集起来拥戴他的儿子艾布·马立克(’Abū Malik)为王。
当他登上王位,就想进攻中国为父亲和祖父报仇。他出发了,来到撒马尔罕,见那里已是一片废墟,遂下令重建。建好后,他穿过沙漠最终到达吐蕃。他看到一块非常宽阔的、水肥草美的土地,便在那里兴建了一座城市,并让手下的三万男人定居下来。他们是追随者 〔 1 〕 。直到今天,他们的穿戴和阿拉伯人的一样,他们的相貌也和阿拉伯人差不多。
〔1〕追随者,原文为:al-Taba‘iyūna,不知其确切含义,可能指从也门一直追随他的人,也可能是指半路上的追随者。另外,此词在无读音符号情况下,也可读作Tubba‘iyūna(土伯尔的人),但尚未见过这种用法。有关古代也门人进入吐蕃的传说,可参阅本书第21—22页《地名辞典》§25之译按。
人们说,大地总共有24,000波斯里,海宰尔 〔 1 〕 占3000波斯里,中国占2000波斯里,印度、信德、阿比西尼亚和其他黑人地区 〔 2 〕 占6000波斯里,罗姆占3000波斯里,斯拉夫人(al-Ṣaqālibah)地区占3000波斯里,迦南(Kan‘ān)也就是埃及及其后面的地区如阿非利加、丹吉尔(Ṭanjah)、法兰克(Faranjah)和安达卢西亚占3000波斯里,阿拉伯岛 〔 3 〕 及其附近地区占1000波斯里。
〔1〕海宰尔(al-Khazar),又译哈扎尔、可萨,指公元6—11世纪出现在欧亚大草原西部的一个汗国。
〔2〕阿拉伯语“黑人”一词的复数形式(al-Sūdān),与今阿拉伯国家之一苏丹的字形和读音完全一样。阿拉伯古籍中所说的“黑人地区”(Bilād al-Sūdān)应包括今苏丹及努比亚一带,但似乎不宜直接译为苏丹。
〔3〕阿拉伯岛(Jazīrah al-‘Arab),有阿拉伯学者认为,“阿拉伯岛其实是一个半岛,北部没有临水,但是古代阿拉伯地理学家夸张地称其为岛”;也有阿拉伯学者认为,“今天的阿拉伯半岛,其北部古时有一条河将它与陆地隔开,因四面临水,故称其为岛”。古时阿拉伯语中没有今天的地理术语——半岛(Shibh al-Jazīrah),所以都用“岛”统而称之。
亚历山大决意穿越东方大地。于是他的臣僚们对他说:
“您怎么能从这个方向穿过太阳升起的地方呢,那前面可有绿海啊。在这个海里,您连船都无法使用,因为它的水跟脓一样,散发出的臭气任谁也受不了。”
“一定要前进。”他说,“哪怕就是我孤身一人也要去!”
“那您到哪儿,我们都和您在一起。”众人道。
他出发越过罗姆,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前进;越过斯拉夫人地区,他们归服了;越过海宰尔人地区,他们归顺了;最后他到达中国附近的那片沙漠。他进入沙漠继续向前,直到临近中国的地带。〔…… 〕 〔 1 〕 中国国王让那个叫作菲那乌斯的大臣坐下,命他报上名来。他说他叫菲那乌斯。国王凑到他近前问道:
“你是何人?”
“我乃统领大地诸王的亚历山大的使者。”
“他的大军现在何处?”
“就在你国家的边界。”
“你被派来是何使命?”
“他派我来,是要我带你去见他。若你同意,他将让你在自己的土地上继续为王;若你拒绝,他将把你杀死,摧毁你的国家。你要是不信我说的话,那就去问问伊朗沙赫尔 〔 2 〕 的国王达拉·本·达拉〔Dārā bn Dārā, 即大流士 〕 。让他告诉你,大地还有比他更伟大的、将士更多的、王权更大的国王。让他告诉你,吾王是如何强行进入他的国土,强行褫夺他的王权,强行掠获他的财产的。你还可以去问问印度国王福乌尔(Fu’ur),他那里发生什么事情。”
“菲那乌斯,”中国国王说,“有关此人战无不胜的消息我早已知道。我本想派出一使团前去与他讲和,希望通过调解得以免战。你回去告诉他吧,我对他唯命是从,并将每年交纳赋税,他不需要进入我的领土。”
后来他派人给亚历山大送去王冠,同时送去他国家的珍宝作为礼物,其中有:黑貂(al-Sammūr)皮、白鼬(al-Qāqam)皮、丝毛混纺织物(al-Khazz)、中国丝绸(al-Ḥarīr al-Ṣīnī)、印度宝剑、中国鞍韂(al-Surūj al-Ṣīniyyah)、麝香、龙涎香、金盘银盘(Ṣiḥāf al-Dhahab wa al-Fiḍḍah),以及铠甲(al-Durū‘)、臂甲(al-Sawā‘id)、盔甲(al-Biyaḍ)。亚历山大全部收下。
〔1〕此处掉了几行字,要么为原文缺失,要么为网站输入疏漏。阿拉伯古籍中有关中国国王与亚历山大“晤面”的不同情节的传说,可参阅第190—192页《历史大全》§5。
〔2〕伊朗沙赫尔(’Īrān Shahr),雅古特在《地名辞典》该词条下列举了多位波斯和阿拉伯学者对该地名的解释,说法不尽相同。该地区大致应在古时所说伊朗的中部,所指面积非常之大。今伊朗最南部的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有一城市叫伊朗沙赫尔。“伊朗”在古波斯语中,意思是:光明;“沙赫尔”按古代学者的解释,意思是:国。
亚历山大返回军营,掉头离开中国,朝真主提到过的那个民族进发。真主说:“他们说:‘左勒盖尔奈英啊!雅朱者和马朱者,的确在地方捣乱,〔……〕。’” 〔 1 〕 (18∶94)
〔1〕此处使用省略号,是因为原文只引录至此。句中“左勒盖尔奈英”的意思是:双角王。一些伊斯兰教经注家认为,历史上的“双角王”有两个,《古兰经》中提到的这个,要比我们一般认为的亚历山大大帝早得多。也许因为此,中译者采用音译。本书中《古兰经》译文,全部引用《〈古兰经〉译注》〔《马坚著译文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
亚历山大建造了12座城市:埃及的亚历山大城,阿拉伯人土地上的奈季兰城 〔 1 〕 ,呼罗珊的木鹿城,伊斯法罕的杰依城 〔 2 〕 ,在海岸上建的城市叫赛伊杜达(Ṣaydūdā),在印度建的叫杰尔威(Jarwayn),在中国建的叫盖尔奈依 〔 3 〕 ,其他城市都建在罗姆地区。
〔1〕奈季兰城(Najrān),位于今也门北部,古代阿拉伯重要城市和地区,雅古特曾在《地名辞典》中用约6000字左右的篇幅介绍该地。历史上曾多次被罗马帝国和拜占庭的基督教势力占领。今存著名遗迹供人参观凭吊。
〔2〕杰依城(Jayy),雅古特在《地名辞典》中说:“此名原指老伊斯法罕附近的一座城市,现已是一片孤零零的废墟。现在波斯人称此地为沙赫尔斯坦(Shahrastān),距伊斯法罕约2古里。”
〔3〕盖尔奈依(Qarnayh),意思应是:双角。所指位置不详,也许只是传说中的地名。《地名辞典》中有al-Qarnayni(双角)之地名,指麦地那附近因位于两座小山之间而得名的一个村庄。
继承他王位的是土伯尔·本·麦立克·叶克莱布,他是最后一个土伯尔。土伯尔只有三个:第一个是攻入中国、摧毁撒马尔罕的舍米尔或叫凯莱布,第二个是为天房宰牲祭奠并为其装挂上金门的土伯尔·艾斯阿德(’As‘ad), 〔 1 〕 第三个是土伯尔·本·麦立克·叶克莱布。除此三人也门诸王中没有称为“土伯尔” 〔 2 〕 的。
〔1〕此处应是指历史上也门国王曾企图捣毁天房(克尔白)的故事。“也门国王便前往麦加去捣毁克尔白,但慑于古老克尔白的神圣性,他中途改变了主意,反而为克尔白披上了幔帐。历史学家们在解释这位也门国王改变主意的原因时说,是由于一场狂风,飞沙去石,吹走了也门军队的营帐,这位国王认为那是上天谴怒于他的一种兆头,他怕有不测的后果。并且反过来认为那些怂恿他去捣毁克尔白的胡再勒人应受惩罚,于是就将他们杀了。
“也门国王是第一个为克尔白覆盖幔帐的人。欧麦里叙述道:‘他在梦中看到他为克尔白披上了幔帐。他为了实现在梦中所见,便用也门出产的条纹布制成的大单子给克尔白做了幔帐。他(人)还为克尔白造了一座门,并用波斯出产的门闩将其关闭。’”(见阿里·海尔布塔里:《天房史话》,李光斌、李沁兰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第32—33页)
〔2〕阿拉伯古籍中的“土伯尔”一词,多指古代也门国王的徽号,有时作为人名中的一部分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