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英汉否定词的分合和名动的分合

提要 英语里否定词最重要的区分是“否定名词”还是“否定动词”,不注重区分“直陈否定”还是“非直陈否定”,也不注重区分“有”的否定还是“是”的否定。相反,汉语里否定词最重要的区分是“直陈否定”还是“非直陈否定”,是“有”的否定还是“是”的否定,不注重区分“否定名词”还是“否定动词”。这一现象进一步证明,英语里名词和动词是分立的两个类,汉语的动词是名词所包容的一个次类。本文还从哲学角度说明英汉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别,并指出讲汉语语法不可过分重视名词和动词的对立。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Is that all there is? Is that all there is?

——佩姬·李演唱流行歌曲《如是而已》

无为有时有还无。

——曹雪芹《红楼梦》

有,还是没有啊?这个可以有。这个真没有。

——赵本山小品《不差钱》

0.“名动分立”和“名动包含”

范畴甲和范畴乙的对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非此即彼的排除关系,可称之为“甲乙分立”,一种是非排除的包容关系,可称为“甲乙包含”。前者如汉语里“男人”和“女人”的对立,后者如英语里man和woman的对立。Jacobson(1932,1939)早就在Trubetzkoy(1931)的音位对立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形态学中有后一种对立的存在。

甲乙分立

男人[+阳性],女人[+阴性]

甲乙包含

man[–阴性],woman[+阴性]

这里的“man[–阴性]”表示“man没有标明是否具有[阴性]特征”。

就名词和动词的对立而言,当今的“生成语法”从英语出发认为人类语言里名词和动词的对立都是分立模式,即:名词[+N],动词[+V]。这是只看到前一种排除关系的对立,其实人类语言还有名动包含的模式,即:名词[–V](表示名词没有标明是否具有[V]特征),动词[+V]。沈家煊(2007,2008a,2008b,2009a,2010a)诸文已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论证汉语名词和动词就属于这种包含模式。

英语

汉语

英语noun和verb的对立好比“男人”和“女人”的关系,而汉语名词和动词的区别好比man和woman的关系。从一个角度看,可以说汉语里名词和动词是不分的,因为动词也是名词;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说汉语里名词和动词又是分的,因为名词不都是动词。这个格局就是名词和动词的包含模式,动词作为一个特殊的次类包含在名词这大类里边。除了汉语,最近有Kaufman(2009)论证他加禄语(Tagalog)所有的实词都是名词,Larson(2009)认为汉语跟伊朗一些语言一样很可能名词是一个包含动词在内的“大名词类”,这两篇文章的结论倒都是按照“生成语法”的有关理论推导得出的。

本文从英语和汉语否定词的分合来看两种语言名动的分合,从而进一步证明上述观点的合理性。

1.英语的no和not

英语,名词和动词分立,所以名词有名词的否定词no,动词有动词的否定词not。no是个限定词,否定名词的时候加在名词前,例如:

(1)

No teachers went on strike.(没有一个教师罢教。)

I’ve got no Thursdays free this term.(这学期哪个星期四我都没有空。)

She had no idea what I meant.(她不理解我的意思。)

No honest man would lie.(诚实的人不会说谎。)

Sorry, there’s no time to talk.(对不起,没有时间交谈了。)

还有nobody、nothing、none (no-one)、nowhere这些“no+名”凝固成一个词的,或凝固成一个习用短语的,如no doubt、no problem。

而not是个副词,否定动词和形容词的时候附加在助动词do、have、would等和系动词be后,上面几句的意思用not来表达就是:

(2)

The teachers did not go on strike.

I haven’t got any Thursday free this term.

She didn’t have any idea what I meant.

An honest man would not lie.

Sorry, there ’s not any time to talk.

有时候看上去是not在否定名词,其实not否定的还是动词,只是动词省略而已,如:

(3)

Who’s paying? — Not me.(谁来付账?不是我。)

The students went on strike, but not the teachers.(学生罢课,但是教师没有罢教。)

前一句的not me实为it’s not me的省略,后一句不能倒过来说成:

*Not the teachers went on strike, but the students.(教师没有罢教,但是学生罢课。)

这证明but not the teachers实为but the teachers did not 的承前省略。下面几句里not也不是直接否定名词,而是否定名词前头的数量:

(4)

We left not one bottle behind. = We left no bottle behind.(我们一个空瓶子没留下。)

Not a word would he say. = No word would he say.(他将不置一词。)

Not many people attended the meeting.(参加那次会议的人并不多。)

not a、not one、not any等可以用no替换,not many可以用few替换。

用no来否定形容词,除个别习语如no good、no different外,一般只限于比较句,形容词为比较级,但只是为了强调才这么用,一般还是用not:

(5)

Are you really fifty? You look no older than thirty-five.(你真的50岁了?看上去连35岁都不到呢!)

You don’t look older than thirty-five.(你看上去在35岁以下。)

汉语里没有相当英语no的否定词,中国人学英语常犯的错误就是该用no的地方错用not(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语教研组 1964):

(6)

他没有一个兄弟。

*He has not a brother.

He has no brother.

(7)

大家都答不上来。

*Every one could not answer.

No one could answer.

(8)

他没有任何遗憾的表示。

*He showed no any sign of regret.

He showed no sign of regret (at all).

He didn’t show any sign of regret (at all).

(9)

我没有这一种字典。

*I have not such dictionary.

*I have no such a dictionary.

I have not such a dictionary.

I have no such dictionary.

再看法语。法语的否定词也有两个,nul/nulle是限定词,用来否定名词,ne是副词,用来否定动词。法语的名词和动词也是分立的两个类。

(10)

nul espoir(没有希望)

san nulle vanité(毫不自满)

Nul homme ne t’approuve.(没有人赞同你。)

Il n’a nulle cause de se plaindre.(他没有理由抱怨。)

和英语no不同的地方是,nul/nulle通常要和ne或san一起用。

副词ne出现在动词前,经常是动词后再加pas、point等否定小词使否定程度强一些:

(11)

Il ne cesse de parler.(他老是说个不停。)

Je ne sais que faire.(我不知道怎么办好。)

Je ne pas .(我一点不知道。)

Elle ne point .(她一点也不要。)

总之,英语和法语,否定词最重要的区分是区分“否定名词”还是“否定动词”。

2.“不/弗”和“毋(无)/勿”

汉语的否定词首先不是区分“否定名词”还是“否定动词”,而是区分“直陈否定”还是“非直陈否定”。

吕叔湘(1942/1982:234—242)指出,周秦汉语里“不/弗”用于直陈式否定,“毋(无)/勿”用于非直陈式否定:

(12)

君子泰而 骄,小人骄而 泰。 (《论语 · 子路》)

不知疾之所自起,则 能攻。 (《墨子 · 兼爱上》)

(13)

己所不欲, 施与人。 (《论语 · 颜渊》)

欲速, 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 · 子路》)

“毋/勿”除了表禁阻,也用于假设小句:

(14)

若又 坏,是无所藏币以重罪也。 (《左传 · 襄公三十一年》)

适卫,吾出子。 (《史记 · 孔子世家》)

甲骨文里的否定词,据龚波(2010)的论证,“不”和“弗”用于直陈否定,“勿”和“弜”用于非直陈否定(包括禁阻和假设)。甲骨卜辞多为“假设小句+结果小句”的形式,龚文发现假设小句都用“勿”“弜”,结果小句都用“不”“弗”(还有动词性的“亡”):

(15)

贞:马 先,其遘雨? (《甲骨文合集》 27950)

酒,亡雨? (《小屯南地甲骨》2261)

(16)

壬王 田, 雨? (《甲骨文合集》28617)

戊戌卜:王其逐兕,禽? 禽? (《小屯南地甲 骨》 2095)

龚文认为周秦汉语否定词的首要区分跟商代甲骨文否定词的首要区分是一脉相承的。

秦汉以前,“不/毋”否定的动词带宾语,“弗/勿”否定的动词不带宾语(丁声树1935),这种区别仍然不是“否定名词”和“否定动词”的区别:

(17)

虽有嘉肴, 食, 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学, 知其善也。 (《礼记 · 学记》)

知疾之所自起,则 能攻。 (《墨子 · 兼爱上》)

友不如己者,过则 惮改。 (《论语 · 学而》)

秦汉以后,这种分别消失,“弗/勿”跟“不/毋”一样都可以带宾语,后世“毋/勿”只限于命令/禁止(禁止之词还有“莫”“休”和“别”“甭”)。

英语表示禁阻和假设,可以用not(即do not,don’t),但是也可以用no,以禁阻为例:

(18)

Don’t open the door!(勿开此门!)

Don’t fool yourself that you can get away with it!(勿存就此逃脱之妄想!)

(19)

No one open the door!

Let no one fool himself that he can get away with it!

用no时还和V-ing形式(已经名词化)连用,连用形式或单独使用(例如出通告),或用在there is后面:

(20)

NO SMOKING(禁止吸烟)

NO PARKING(请勿停放车辆)

Sorry, there’s no smoking in the waiting-room.(对不起,候诊室不准抽烟。)

可见英语的否定不注重直陈和非直陈的区别。

3.“没/无/未”和“不/非”

汉语注重区分“直陈否定”和“非直陈否定”,特别表现在区分是不是对“有”的否定,可称为“ 的否定”和“ 非有 否定”。“ 的否定”用“没/无/未”,“ 非有 否定”用“不/非”,后者包括对“是”的否定。(“不有”实为“不是有”,只用于反问和假设。)

吕叔湘(1942/1982:238)指出,“ 的否定”注意点在动词的事变性(有没有这件事),“ 非有 否定”注意点在动词的动作性(做不做这件事)。

(21)

他没(有)去。(没有“他去”这件事)

他不去。(不做“他去”这件事)

英语“他没去”是“He didn’t go”,“他不去”是“He won’t go”,都用not来否定,可见英语不注重“ 的否定”和“ 非有 否定”的区分。

汉语里“有”是“有”,“是”是“是”,“有”和“是”是两个分立的概念,所以否定“有”有否定“有”的否定词“没”,否定“是”有否定“是”的否定词“不”。“是”的概念在汉语里通常无须用“是”字来表达,如“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和“老王上海人”,只有否定它的时候才加否定语词“非”和“不是”,如“鲸非鱼也”和“我不是上海人”。

“是”属于“非有”范畴。“非有”的注意点在“做不做这件事”,而“做不做这件事”跟“是不是这件事”一样是个“是非”问题,不是真正的直陈。在应对命令/禁止的时候用的也是一个“是”字:

(22)

他不开枪?—是。(是不是这件事)

开枪射击!/ 别开枪!—是。(做不做这件事)

而“有没有这件事”是个“有无”问题,是真正的直陈,“有无”问题跟非直陈无关:

(23)

有没有开枪?—有。(有没有这件事)

开枪射击!/别开枪!—*有。(做不做这件事)

汉语里的“是”不完全对应于英语里的be,“是”的源头跟“指示”有关,引申义跟“是非”有关,都有主观性和非直陈性。像“人家是丰年”“我是日本太太”这样的“是”字句表达的是一种“主观认同”或说话人的“移情”(沈家煊 2008c,2009b)。否定“是”的“不”在否定其他动词的时候有语用上的隐涵义“有意不”,如“他不去”有“他不愿意去”的意思。

英语表达“是”的概念用be,表达“有”的概念用there be,仍然离不开be。否定be是be not,否定there be还是there be not。可见英语里“是”和“有”是不怎么分的,“There is a unicorn in the garden”(花园里有一只麒麟)这句话,可以把there is看作一个单位,也可以把there“那儿”和is各看作一个单位,there看作句子的主语。有很多证据支持there be里的there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例如:

(24)

Mary did homework and wrote a letter this morning.(玛丽今天上午做作业写信。)

*Mary wrote and Tom received a letter.(*玛丽写了汤姆收到一封信。)

There are two cats and also a dog on the mat.(地席上有两只猫和一只狗。)

前二例表明“等同名词删略”只适用于主语,不适用于宾语,因此最后一句里的there应该是主语。下面两句在结构上完全对应:

(25)

We believe Smith to be the culprit.(我们相信史密斯是罪犯。)

We believe there to be an error in this proof.(我们相信校样有一处错误。)

there对应于独立的Smith,所以McCawley(1988:84—88)认为“There is a unicorn in the garden”一句应该是“A unicorn is in the garden”(有一只麒麟在花园里)插入主语there的结果。

归纳起来我们可以说,英语里there be“有”也是一种be“是”。赵元任(1976)曾经说过下面一段话:

[英语的]“There is”无法直译成汉语,汉语里只有“有”。“There is a man”译成“有人”。…… 碰巧的是,“There is”与“has”都译作“有”,而“有”字与作“是”字解的“is”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西方哲学中有关“存在(being)”的问题很难用汉语说清楚,除非特别切断“存在”与“是”的联系,把它与“有”挂钩。

这段话的意思可以解释为:英语里讲“being”(是)的概念不能不跟“there is”(有)的概念挂钩,汉语里讲“是”的概念可以不跟“有”的概念挂钩,“是”的概念是独立的,所以汉语的“有”不完全对应于英语的there be。

英语have表“拥有”,(there) be表“存在”,两个概念是分开的,而汉语三千年来“有”字同时表“拥有”和“存在”(余霭芹2009)。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拥有”和“存在”有紧密的联系,可以互相转化,“X拥有Y”意味着“X那儿存在着Y”,可比较“你还有多少钱?”和“你手里还有多少钱?”(袁毓林等2009,任鹰2009)。这是汉语“有”不完全对应于英语there be的另一个方面。“是”“存在”“拥有”三个概念表达的英汉比较列表如下(表1):

表1 “是”“存在”“拥有”表达英汉比较

中国人学英语,老师首先告诉there is的用法,提醒不要把“公园有很多游人”说成“The park has many people”,要说“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the park”。西方人学汉语,经常听到他们该说“山上有座庙”的时候犹豫不决,说成“山上是座庙”。对西方人来说,to be还是not to be,这是个首要问题;对中国人来说,“有”还是“无”,这是个首要问题。

总之,从否定词的分合上看出,英语不像汉语那样注重“有”和“非有”(包括“是”)的区别。

4.首先区分什么?

最后汉语才在“否定名词”还是“否定动词”上 有所 区分。为什么只是说“有所区分”呢?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讲。

一,如果不把“没”看成“没有”的缩略形式,认为“没”本身是一个否定词,那么汉语的情形是:虽然“不/未”只否定动词(“不”是“ 非有 否定”,“未”是“ 的否定”),但是“没/无” 既否定名词又否定动词

(26)

不去 *不车

没去 没车

(27)

未回 *未车

有去无回 无车

“不车”虽然不说,“不茶不烟”“不冠不袜”这些说法也比较常见,尽管它们是较特殊的修辞用法。还有“不几天”“不两三日”“不一小会儿”等说法。另外,在“ 非有 否定”里“不”否定动词,但是“非”既否定名词( 非人非鬼 )又否定动词( 非不为也 )。

二,如果把“没”看成“没有”的缩略形式,“没钱”其实是“没有钱”,“没”首先否定的是动词“有”,那么我们可以说“汉语的名词本身不受否定”。吕叔湘(1942/1982:234)就说过:“名词,汉语里似乎觉得他本身不受否定,所以没有和英语的no相当的否定词。可是我们可以否定事物的存在,就是否定‘有’,这儿不用‘不’;我们也可以否定两个事物的符合,就是否定‘是’,这个文言里也不用‘不’。”(文言否定两个事物的符合用“非”,肯定则不用“是”。)

不管从哪一个角度讲,可以说汉语的名词和动词都能用同一个否定词“没”或“无”或“非”来否定。这表明汉语注重区分“有”和“是”(属于“非有”),“有无”和“是非”的区分如上所述也是“直陈”和“非直陈”的语气区分,所以注重“有”和“是”的区分也就是注重“直陈”和“非直陈”的区分;而“有没有这样东西”和“有没有这件事情”汉语不怎么区分,“是不是这样东西”和“是不是这件事情”汉语也不怎么区分。和汉语相反,英语里be“是”和there be“有”不怎么区分,注重的是“有没有是不是这样东西”(没有用no)和“有没有是不是这件事情”(没有用not)的区分,所以首先区分的是“否定名词”和“否定动词”。当然英语也不是没有用not和no来区分语气的情形,区分的是否定语气的强弱,不过这种区分在英语里显然是第二位的:

(28)

I am not a writer.(我不是作家。)

I am no writer.(我根本不会写文章。)

(29)

He is not wiser than his brother.(他没有他弟弟聪明。)

He is no wiser than his brother.(他和他弟弟一样笨。)

(30)

Write a composition of not less than 500 words.(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No less than 500 people were injured or killed in the accident.(这次事故伤亡人数多达500人。)

中国人习惯于首先区分不同的语气否定,所以对英语中这一区分还是比较敏感的,也容易理解,尽管汉语里没有相当于no的否定词。

5.否定词缀

陈平(1981)在比较英语和汉语的否定词缀的时候,先指出汉语里所谓的“词缀”不是道地的词缀,然后列出两种语言的否定词缀跟名、动、形三类词根的结合情况如下:

表2 英语否定词缀与名、动、形词根结合表

表3 汉语否定词缀与名、动、形词根结合表

我们着眼于两个方面的差别。首先,英语的形容词根跟名词根表现一致(只有-less例外),而汉语的形容词根跟动词根表现一致。这是形容词的地位在类型学上的差异,汉语的形容词接近于动词,英语的形容词接近于名词。其次,英语总体上名词根和动词根形成对立,六个否定词缀只有dis-一个跟名词根和动词根都能结合。汉语名词根和动词根的对立是很有限的,五个否定“词缀”只有两个( )存在名词根和动词根的对立,三个( )没有这样的对立。“不”和名词根的结合要是把“不日”“不时”“不力”“不法”“不一”“不道德”“不规则”“不科学”“不名誉”等放进来的话也可以标(+)。汉语的主要对立是“不、非、无”和“莫、未”之间的对立。“莫”表示禁止(劝君 惜金缕衣)或表示“无人”(狂者伤人, 之怨也),“未”否定既事相,相当英语的not yet(吕叔湘1942/1982:187、240、305)。

6.汉语里的“有”

与其说“汉语的名词 似乎 本身不受否定,没有相当英语的no”,不如说“汉语的名词 似乎 受‘没’的否定, 其实 本身不受否定”。“没”否定的是“有”,而“有”在汉语里无论从历史看还是从现代方言看都是既表示“物”(thing)的存在又表示“事”(event)的存在:

(31)

有车 没有车/没车 有没有车

有去 没有去/没去 有没有去

这是因为中国人的心目中“事”也是“物”,抽象的、动态的物而已;汉语里的“动词”也是“名词”,抽象的、动态的名词而已。

从甲骨文到《诗经》到现代方言,汉语肯定“物”和“事”的存在都是用“有”(余霭芹2009)。《诗经》里“有来”犹言“来也”,“有行”犹言“行矣”,“有哀”犹言“哀哉”(郭绍虞1979:479)。李佐丰(1985)说:“‘有’表示出现,不但人和事物可以出现,行为、变化等也可以出现。所以,‘有’既可以用表示人和事物的名词词语做宾语,也可以用表示行为、变化的动词词语、主谓短语做宾语。”例如:

(32)

小国妄守则危,况有 乎。 (《左传 · 昭公十八年》)

惠公之薨也,有 宋师 (《左传 · 隐公元年》)

人弃常则妖兴,故有 (《左传 · 庄公十四年》)

齐有 彗星 (《左传 · 昭公二十六年》)

秋,有 (《左传 · 庄公十八年》)

(33)

齐有 (《左传 · 僖公十六年》)

十年春,王正月,有 星出于婺女 (《左传 · 昭公十年》)

使者出 ,乃入。 (《左传 · 哀公十五年》)

李文还指出,先秦汉语里的“有”记异,而“异”包括异物和异事。前者如“有蜚,有灾,有妖,有彗星,有宋师,有年”等,后者如“有乱,有惑,有食之,有使者出”等。

就拿现代汉语普通话里的“有x有/无y”结构来说,x和y包括名、动、形三类词:

(34)

有血有肉 有去无回 有肥有瘦

有山有水 有吃有穿 有大无小

有滋有味 有说有笑 有长有短

有板有眼 有劳有逸 有多有少

有口无心 有恃无恐 有新有旧

有气无力 有得有失 有高有矮

有名有姓 有借有还 有紧有松

有名无实 有赏无罚 有快有慢

据刁晏斌、李艳艳(2010),《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收有的以及该文作者自举的“有+单音节动素”式动词有:

(35)

有亡 有成 有同 有似 有行 有如 有若

有待 有染 有容 有得 有劳 有烦 有慢

有关 有碍 有救 有赖 有请 有损 有失

有违 有获 有变 有加 有售 有辱

其中有的古已有之( 有成 有如 ),有的刚产生不久( 有关 有售 ),“有”字有的已经虚化为一个没有多少意义的词头,但是大多数还是一个保留实义的动词。他们还认为“有V”表示动作的完成,“有”是一个时体标记。

其实,认为“有V”是表示“动作的完成”,把“有”看成“完成体”的标记,这是对“有”的误解,“有”就是表示“有无”的“有”,不表示别的。这在南方方言里看得最清楚,例如粤语里“有”和“无”就是表示“有没有”这件事情,跟动作的“完成没完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6)

佢今日有无食烟?(他今天有没有抽烟?)

佢不溜都有无食烟?(他平时都抽不抽烟?)

在闽南话和南部吴语里这样的用法保留最多,郑敏惠(2009)列举福州话的用例如下:

(37)

门只 有开。(门这时开着。)

后日有上堂。(后天要上课。)

我有想去考研究生。(我想去考研究生。)

伊有拍算起蜀落厝。(他打算盖一座房子。)

楼顶有住蜀隻侬客。(楼上住了一位客人。)

明旦伊有去,我无去。(明天他去,我不去。)

头先无逷雨,只瞒有逷雨。(刚才没下雨,现在下着雨。)

汝有看电影过来蜀下。(你要是看电影过来一下。)

伲囝都有 读书。(孩子都在读书。)

这些用例里“有”都是表示某种动作的发生或某种状态的存在,跟未发生、不存在的“无”相对,而不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吕叔湘(1942/1982:238)说:“‘未’和‘没(有)’不限于否定既事相,他的用处实较英语的完成式否定句为广。”吕先生这话所针对的现象是英语“He didn’t go”(过去时)和“He hasn’t gone”(完成时)在汉语里都是“他未去”或“他没(有)去”,表达后者不一定非加“还”“尚”等字,中国人不会觉得这两处的“未”字有什么两样。而上面的用例表明汉语里的“有”不仅涵盖英语的过去时还涵盖现在时和将来时,只要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存在就都可以用“有”。

现代汉语普通话,否定动作的存在还说“没有去”,肯定动作的存在不再说“有去”,因为已经有了表动作实现的“了”,说“去了”,而动作的实现也就意味着动作的存在。不过我们仍然不应把“了”和英语里的完成体等同看待,例如:

(38)

门口站了一个警卫。

他们打了起来。

山上的叶子红了大半。

小王现在有(了)很大的改变。 (参看王伟2010)

第一例也可以说成“门口站着一个警卫”,意思基本不变;第二例到底是动作“打”的完成还是开始?第三例到底是性状“红”的终结还是出现?最后一例“了”可有可无,因为“了”已经有“有”的意思。另外,近年来南方方言“有去”的说法又在普通话里复活,特别是年轻人用来取代“去了”的说法,因为普通话本来就有“有没有去”的说法。

总之,汉语“拥有”和“存有”不分,“有事物”和“有事件”也不怎么分,这可用下面的两对例子来概括:

(39)

他/眼眶里有眼泪 他/眼眶里的眼泪

狱警/牢里有打骂 狱警/牢里的打骂

7.“有”的引申义

“有”引申出“量多,丰富”义,汉代以后的经师直至戴震都指出这一点,余霭芹(2009)指出这一引申见于多种南方方言,如吴语“有得受他的气哩”,温州话“好不有”“受得气有”等,其实普通话也不乏“有的是”“有钱”“有意思”这样的说法。

值得注意的倒是“有”表“多”也不限于名词,还用于动词和形容词,“有+名/动/形”都变成表达“量多”的摹状词,从古代到现代都是如此。《诗经》的例子:

(40)

乐且 有仪 (《小雅 · 菁菁者莪》)

有秩 斯怙 (《商颂 · 烈祖》)

中心 有违 (《邶风 · 谷风》)

明星 有烂 (《郑风 · 女曰鸡鸣》)

四牡 有骄 (《卫风 · 硕人》)

有恍有溃 (《邶风 · 谷风》)

现代方言的例子更多,如厦门话、台湾话、梅县话等(余霭芹2009),“有”已经虚化为摹状词的标志,凸现状态的存在:

(41)有额,有岁(年纪大),有销(畅销),有穿(耐穿),有重(够斤两),有煮(米的出饭量大),有水(漂亮)

还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有x”和重叠形式“xx”一样起到摹状的作用(王显 1956),而重叠的x大多是形容词或动词,如:有忡=忡忡,有荡=荡荡,有楚=楚楚,有赫=赫赫,有蕡=蕡蕡,有扁=扁扁,有力的例证来自对文和互参:

(42)

四牡 有骄 ,朱愤 镳镳 (《卫风 · 硕人》)

行道 迟迟 ,中心 有违 (《邶风 · 谷风》)

桃之 夭夭 有蕡 其实。 (《周南 · 桃夭》)

幽幽 南山 (《小雅 · 斯干》) 其叶 有幽 (《小雅 · 隰桑》)

有秩 斯怙 (《商颂 · 烈祖》) 秩秩 斯干 (《小雅 · 斯干》)

皇上帝 (《小雅 · 正月》) 皇皇 后帝 (《鲁颂 · 閟宫》)

另有华玉明(2008)的研究表明,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性质形容词/动词/名词+重叠”也都变为摹状词(状态形容词),例如:

(43)

丝 河面上漂浮着 丝丝 霞光

山水 山山水水 地画个不停

抖 母亲吃力地抬起手臂 抖抖地 指着墙上挂的干粮筐

摇摆 花儿在风中笑得 摇摇摆摆

白 把脸抹得 白白的

随便 随随便便 说了几句

总之,这些事实都表明汉语里的词从古至今,首先区分直陈词和非直陈词(摹状词),其次直陈词里才对名、动、形有所区分。以往对现代汉语否定词的说明和研究(Li & Thompson 1981,Teng 1975,Thomas 1995,Yeh 1995,Xu 1999)大多没有像吕叔湘(1942,1942/1982)那样跟汉语史上否定词的分合连起来考虑,没有注意到“不(是)”和“没(有)”的区别根本上是“是”和“有”的区别,有的虽然注意到了,但是比照英语将“有”看作完成体的标记,结果仍然没有说明二者的本质区别。

8.哲学背景

哲学界也在讨论中国和西方在一些根本观念上的差异。刘利民(2009)一文论证,西方哲学是围绕being而进入形而上学的思辨,而中国先秦名家则是通过对动词“有”的反思而进入形而上学的思辨,“有无”概念是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核心概念。该文还认为汉语给思辨者提供的焦点是“名”,名家的思想特质是“专决于名”,而“名”显然不限于具体“物”的名,也包括“事”和“性状”的名。尚杰(2009)一文认为,汉语里“是”是个默认的无标记概念,“有”才是一个有标记概念,是一个不同于“是”的概念,是特别要注意的。中国人习惯于“类比”(analogy),把“是”变成了“好像是”或者“就当是”,“甲,乙也”是传统的训诂学的基本格式,所以“是不是”的问题不值得深究,不值得注意。这也许就是中国“是有分立”而西方“是有包含”(there is也是一种is)的哲学背景。

尚文还认为,在西方属性虽不离事物却又 事物,而在中国属性不但属于事物,它自己也 “事物本身”。杨国荣(2010)一文则指出,中国哲学很早已注意到“物”与“事”之间的联系,郑玄在界说《大学》中的“物”时,便认为:“物,犹事也。”(《礼记注·大学》)这一界定一再为后起的哲学家所认同,如朱熹在《大学章句》中便上承了对物的如上界说,王阳明也认为:“物即事也。”(《王阳明全集》47页)这也许就是西方语言“名动分立”而汉语“名动包含”的哲学背景。

在语言学家看来,哲学上讨论的概念差异只有在语言形式上找到证据才算数。赵元任(1976)首先从语言形式上看到,英语里there is和is密切联系,汉语里没有这样的联系。这就是说,汉语重视“有”和“是”的区分,英语不重视“有”和“是”的区分。前面说过,“有”和“是”的区分在汉语里也是“直陈”和“非直陈”的区分。汉语里“我是日本太太”“人家是丰年”“我是炸酱面”这样的说法是正常说法,这就表明我们确实不深究“是不是”的问题。郭绍虞(1979:142)认为中国古人对于事和物是同等看待的,不过有虚实之分而已,最有力的证据是汉语里跟“事”有关的时间词和空间词都是当作名词用的,修饰语尾“的”和“地”口语里不分,汉语名量词丰富发达。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否定词分合的描述和比较就是进一步提供语言形式上的证据。

9.结论

通过英语和汉语否定词的分合的比较,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西方“名动分立”而“是有包含”。名词有名词的否定词no,动词有动词的否定词not;而is“是”和there is“有”都用not否定,there is也是一种is。

中国“是有分立”而“名动包含”。“是”有“是”的否定词“不”,“有”有“有”的否定词“没”;而名词和动词都能用“没”否定,动词也是一种名词。

讲汉语语法,不应过分注重名词和动词的区分。过分注重汉语里名词和动词的区分就是用印欧语“名动分立”的眼光来看待汉语,已经带来不良的后果。例如,它使我们迟迟看不清“鸟之将死”和“这本书的不出版”里的“之”和“的”究竟起什么作用(参看沈家煊、完权2009),还使我们看不清汉语补语的实质,把宾语和补语对立起来,结果造成汉语语法体系的不协调、不简洁(参看沈家煊2010b)。

参考文献

陈 平 1981,英汉否定结构对比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硕士学位论文。

刁晏斌、李艳艳 2010,试论“有+单音节动素”式动词,《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丁声树 1935,释否定词弗不,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纪念论文集》(下册)。

龚 波 2010,从假设句的否定形式看甲骨文中的“勿”、“弜”与“不”、“弗”之别,《中国语文》第2期。

郭绍虞 1979,《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北京:商务印书馆。

华玉明 2008,汉语重叠功能的多视角研究,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黄正德 1988,说“是”和“有”,《“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9本第1分册。

金立鑫 2009,解决汉语补语问题的一个可行性方案,《中国语文》第5期。

李佐丰 1985,《左传》“日有食之”中的“有”,《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刘利民 2009,先秦“辩者二十一事”的语言哲学解读,《哲学研究》第9期。

吕叔湘 1942,论毋与勿,《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卷4期。又载《吕叔湘文集》(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吕叔湘 1942/1982,《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

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语教研组 1964,《中国学生英语典型错误分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尚 杰 2009,横向的逻辑与垂直的逻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报》第4期。

沈家煊 2007,汉语里的名词和动词,《汉藏语学报》第1期。

沈家煊 2008a,“病毒”和“名词”,中国语言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8月27—31日),温州。

沈家煊 2008b,我看汉语的词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16次学术年会(IACL—16),北京。《语言科学》2009年第1期。

沈家煊 2008c,“移位”还是“移情”?——析“他是去年生的孩子”,《中国语文》第5期。

沈家煊 2009a,从“演员是个动词”说起,第二届两岸三地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小型研讨会(8月22—25日),新竹清华大学。《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1期。

沈家煊 2009b,汉语的主观性和汉语语法教学,《汉语学习》第1期。

沈家煊 2010a,我只是接着向前跨了半步——再谈汉语的名词和动词,载《语言学论丛》第四十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 2010b,如何解决“补语”问题?第16届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香港城市大学。《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沈家煊、完 权 2009,也谈“之字结构”和“之”字的功能,《语言研究》第2期。

王 伟 2010,“了1”表“有”论:汉英对比初探,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18次学术年会(IACL—18)暨北美汉语语言学第22次学术会议(NACCL—22),美国哈佛大学。

王 显 1959,诗经中跟重言作用相当的有字式、其字式、斯字式和思字式,《语言研究》第4期。

杨国荣 2010,意义世界的生成,《哲学研究》第1期。

余霭芹 2009,如何结合方言和古代文献研究汉语的历史——以“有”的用法为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演讲稿。

袁毓林、李 湘、曹 宏、王 健 2009,“有”字句的情景语义分析,《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郑敏惠 2009,福州方言“有+VP”句式的语义和语用功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Chao, Y. R. 1955. Notes on Chinese grammar and logic.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Aspects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 .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中译文《汉语语法与逻辑杂谈》,白硕译,载《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2002,北京:商务印书馆。

Li, C. N. & S. A. Thompson. 1981.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Jacobson, R. 1932. Structure of the Russian verb. In L. R. Waugh & M. Halle (eds.) 1984, Russian and Slavic Grammar: Studies, 1931 1981 . The Hague: Mouton. 1—14.

Jacobson. R. 1939. Zero sign. In L. R. Waugh & M. Halle (eds.) 1984. Russian and Slavic Grammar: Studies, 1931 1981 . The Hague: Mouton. 151—160.

Kaufman, D. 2009. Austronesian Nominalism and its consequences: A Tagalog case study.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35(1): 1—49.

Larson, K. Richard. 2009. Chinese as a reverse ezafe language.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演讲。又载《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九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McCawley, J. D. 1988. The Syntactic Phenomena of English . Vol. 1.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eng, S. H. 1975. Negation in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2): 125—140.

Thomas, E. 1995. Negation in Mandarin. 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 13: 665—707.

Trubetzkoy, N. S. 1931. Die phonologischen systeme. Travaux du Cercle Linguistique de Prague 4: 96—116.

Xu, D. 1999. Syntactical distribution of negative markers in Mandarin Chinese.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de l’NALCO 1—2, 71—79.

Yeh, L. 1995. Focus, metalinguistic negation and contrastive neg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3(2): 42–75.

(原载《中国语文》2010年第5期) Yk5LCPwfozNIulZC1N2v20gWF1HDe2a6iOvzpqc+LwooVxdW/Gj3uTdYNdVUykx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