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摆脱印欧语眼光的束缚,在理论上反省汉语的语法研究,我在从事汉英比较研究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有必要把中西语言的比较上升到思维方式的高度。言为心声,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的言说方式,反过来,我们的言说方式也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笔者近年来围绕这个主题做了一些粗浅的探索,发表了若干文章,分散在不同的杂志中,其中有些文章还引起语言学界以外的人的注意,因此想到可以把它们结集在一起,便于大家参考和批评,共同来推进这方面的研究。
收录的七篇文章及一个附篇,涉及的内容包括:名词和动词的分合,“是”和“有”的分合;比较要重视语言内部的证据和增强系统性;逻辑的要素在汉语里的表达形式;印欧语的主谓结构、汉语的对言格式与演绎思维、对举思维的关系;在汉语研究中比附主谓结构引起的问题;语言和思维两种范畴观——“对立”观和“对待”观(也叫“包含”观)——之间的区别。其中《从语言看中西方的范畴观》一篇,自以为比较重要,可以统摄全书的内容,所以就用来作为书名。附篇《逻辑要素的对言表达》摘录自去年出版的《超越主谓结构》一书,可看作后来对《汉语的逻辑这个样,汉语是这样的》一文的补充。最后一篇《有关思维模式的英汉差异》算是一个总结,重在讲明上述各项内容之间的联系。各篇内容有互相重复的部分,希望通读全书的读者多多包涵。
2020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