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4 电子工业的起步与飞跃

随着晶体管技术的成熟与应用,电子工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半导体器件的普及不仅推动了电子产品的小型化、高效化,也促进了计算机、通信等领域的革命性进步。本节将探讨晶体管如何通过工业界的广泛应用和半导体企业的兴起,推动电子工业的起步与飞跃。

2.4.1 在工业界的应用推广

晶体管的发明为工业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促使电子设备从大规模、低效的真空管向小型、高效的半导体器件转型。20世纪50年代,随着晶体管的性能逐步稳定,生产成本逐渐降低,工业界开始看到晶体管在各类设备中的巨大应用潜力。晶体管不仅为消费电子产品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也为工业自动化和通信技术的提升提供了基础。

1954年,德州仪器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晶体管收音机。这款产品的发布标志着晶体管在消费市场中的第一次成功应用,其小巧、轻便的特点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晶体管收音机的成功不仅证明了晶体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为晶体管的工业化生产开辟了道路。此时,晶体管的推广开始从实验室阶段走向工业应用。通过大规模的生产,晶体管不仅解决了传统真空管体积大、功耗高的问题,还为更多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基础。

随着晶体管技术逐渐成熟,工业界的应用领域开始迅速扩展。在计算机领域,晶体管的出现使计算机的体积得以大幅缩小,运算速度和可靠性得到了显著提升。最早的计算机如ENIAC和UNIVAC,依赖真空管,体积庞大、能耗高且性能有限。晶体管的引入使计算机不再局限于巨型设备,而是逐步走向小型化、功能更强大的方向。1959年,IBM推出的IBM 1401计算机开始广泛应用晶体管,标志着电子计算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此时,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计算能力大大提高,晶体管的应用使计算机从军工、科研领域扩展到商业和工业领域,推动了信息技术的普及。

除了计算机领域,晶体管还在许多工业应用中得到了推广。例如,晶体管被广泛应用于通信设备,尤其是电话交换机和广播设备中。传统的电话系统依赖真空管,体积庞大且效率低。晶体管的引入使电话交换机不仅体积更小,处理速度更快,而且可以稳定长时间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期,电子电话交换机开始取代机械式交换机,晶体管的应用促进了全球通信技术的进步,并为后来的数字化通信铺平了道路。

在航空航天领域,晶体管的轻便和高效能特性使其成为飞机、卫星和导弹等设备中的重要组件。20世纪60年代,随着半导体技术的成熟,晶体管开始广泛应用于军事和航天设备中。晶体管的低功耗和高可靠性,使它在苛刻环境下仍能稳定工作,这对航空航天技术的高精度和高稳定性至关重要。与此同时,随着对晶体管技术的不断改进,晶体管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展,从消费电子产品到工业设备,再到军事和航空航天领域,晶体管逐渐成为现代电子设备的核心组件。

工业界对晶体管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半导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半导体制造商不断投入研发,提高生产工艺,降低成本,使晶体管技术进入了大规模生产阶段。与此同时,各国政府对半导体技术的投资也为其应用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美国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启动了大量关于半导体技术的研发计划,推动了国家电子技术的进步。

2.4.2 半导体企业的兴起

20世纪50年代,随着晶体管技术的突破,半导体行业开始迅速发展,多个关键企业应运而生,为电子设备的革命性进步提供了技术和产品支持。半导体产业的兴起不仅是技术革新的结果,也深刻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和电子产业的竞争格局。

1947年,晶体管的发明标志着半导体技术的重大突破,但这一技术在初期并未立即得到广泛应用。晶体管的普及和产业化,需要依赖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持续努力以及对半导体材料、制造工艺和设备的深入探索。贝尔实验室的三位科学家约翰·巴丁、沃尔特·布拉顿和威廉·肖克利在1947年成功发明了晶体管,为半导体产业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晶体管的初期生产成本较高,且其应用仍局限于科研和实验设备领域。尽管如此,这一发明标志着半导体技术的起步,为后来的产业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随着晶体管技术的逐步完善,半导体产业的种子开始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地生根发芽。1952年,肖克利离开贝尔实验室,创办了肖克利半导体公司,这标志着半导体企业的初步兴起。肖克利的公司成为了美国首批专注半导体材料和技术的公司之一,尽管最终由于管理上的困难,该公司未能持续发展,但它却为后来的硅谷奠定了基础。肖克利半导体公司招募了一批年轻而才华横溢的工程师,其中包括诺尔·吉尔德(Noyce)、戈登·摩尔(Moore)等人,他们日后成为了硅谷半导体产业的奠基人。

在肖克利公司解散后,这些年轻工程师创建了自己的公司,标志着硅谷半导体产业的真正起飞。1957年,吉尔德和摩尔与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共同创办了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仙童半导体公司在当时迅速崭露头角,成为半导体行业的重要玩家。仙童半导体公司不仅在集成电路的开发和生产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还成功推动了晶体管的产业化。1958年,吉尔德和诺伊斯联合发明了集成电路,将多个晶体管集成到同一个芯片上,极大地提高了电子设备的功能和可靠性。这一创新的技术突破不仅奠定了集成电路产业的基础,也为后来的硅谷崛起提供了动力。

仙童半导体公司的成功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人才,成为半导体产业蓬勃发展的催化剂。20世纪60年代,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半导体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逐步形成。与此同时,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半导体行业,推动了这一行业的全球化进程。晶体管、集成电路以及后来的微处理器,逐步成为现代电子产品的核心技术,推动了从计算机到消费电子的各个领域的革命。

在这一过程中,硅材料的普及和生产工艺的突破是半导体企业兴起的关键。硅由于其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了半导体行业的主要原材料。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硅材料在半导体器件中的广泛应用,硅谷成为全球半导体技术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科技公司和创新人才。此时,国际上更多的半导体企业也开始崭露头角,包括Intel、AMD、Texas Instruments等,它们不仅成为全球半导体行业的重要参与者,也推动了全球电子产业的发展。

2.4.3 各国政府与研发投资

晶体管的发明与半导体技术的应用不仅是企业和科学家的努力结果,也离不开各国政府在技术研发中的积极推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随着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技术突破,政府的投资和政策支持成为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特别是美国政府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半导体产业的崛起,推动了全球电子产业的技术进步。

美国政府的研发投资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当时,美国军方和政府对电子技术的需求急剧增加,尤其是在雷达、通信、导弹和其他军事装备中的应用。20世纪40年代,随着军事需求的扩大,美国政府通过各种科研资助计划,推动了电子学和半导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贝尔实验室的晶体管发明便是在美国政府资助的背景下进行的。贝尔实验室由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资助,是当时全球最先进的科研机构之一,专注通信和电子技术的创新。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约翰·巴丁、沃尔特·布拉顿和威廉·肖克利发明了晶体管,标志着半导体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大力推动了与半导体技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1962年,美国国防部启动了“先进研究计划局”(ARPA)项目,旨在推动科技创新。ARPA的资助不仅促进了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还推动了集成电路技术的应用。ARPA资助了大量涉及半导体技术的科研项目,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通信领域的研发,为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通过ARPA的资助,硅谷地区逐渐成为全球半导体技术的中心,吸引了大量创新人才和企业投资。

除了美国,其他国家的政府也在半导体技术的研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支持,尤其是在集成电路技术方面的投资。日本政府的支持体现在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和对外技术合作等多个方面。20世纪50年代末期,随着晶体管技术的成熟,日本的企业如松下、三菱、富士通等开始进入半导体行业。为了促进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通过设立科研基金和推动产学研合作,激励本国企业进行半导体技术的自主研发。20世纪60年代,三菱、NEC等企业成功开发出了第一代集成电路,并逐渐将其应用于家电、通信等行业。日本政府对半导体产业的投资使日本成为全球重要的半导体生产基地之一,并且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

在欧洲,尤其是德国和英国,政府也为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德国的电子产业在战后通过政府的技术投资逐渐恢复并发展壮大。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和瑞士的瑞士电气公司(Swiss Electric)等,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推动半导体材料和晶体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20世纪60年代,欧洲政府通过欧盟和各国政府的合作项目,促进了半导体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起步较晚,但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逐渐认识到半导体技术对于国家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性。1978年,中国政府开始加强对半导体技术的研发投入,并设立了多个半导体研究中心,推动国内企业开展自主研发。中国政府通过资助国内企业、鼓励科技创新、加大对外技术合作等方式,逐步提升了本国半导体产业的技术水平。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集成电路和芯片制造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各国政府对半导体技术研发投资的情况如表2-3所示。

表2-3 各国政府对半导体技术研发投资的情况

续表

各国政府的研发投资不仅推动了半导体技术的进步,还加速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竞争与合作。政府的支持使半导体产业从早期的实验阶段逐渐发展为全球科技产业的核心之一。 2m7eebllW7PoLR1B8O38Er81B0rxNQJc9qXYfZCJjDE9B6+HvfyoigGZDcq6Uhm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