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半导体材料的初识

半导体材料的发现与研究,标志着电子科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导体、绝缘体与半导体的区分,为理解和应用现代电子技术奠定了基础。早期,科学家对这些材料的特性进行了大量的探索,逐渐揭示了它们在电流导通和阻隔上的独特行为。特别是在对比导体与绝缘体时,半导体展现出的特殊性质,为后来的材料科学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锗与硅作为最早被广泛应用的半导体材料,成为了电子行业的核心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了半导体材料的革新。这一阶段的发现与进展,不仅为半导体器件的制造奠定了基础,也为现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1.2.1 导体与绝缘体的对比

导体与绝缘体的对比是理解电学现象的基础,对于后来的半导体材料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18世纪,科学家们在电学实验中逐渐发现不同材料对电流的响应各不相同。

最早的电学研究集中在静电现象上,法国物理学家查尔斯·杜·费尔马(Charles Du Fay)和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如图1-11所示,他们研究了电荷的不同性质,并定义了正电和负电的概念。通过这些早期的实验,科学家们意识到一些材料能够传导电流,而另一些则不能。

进入19世纪后,科学家们逐步认识到,材料的电导性质与其内部电子的结构密切相关。1800年,意大利科学家亚历山德罗·伏打(Alessandro Volta)发明了电池,并展示了电流的持续流动,这为后来的电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伏打电池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电流源,研究者可以更精确地观察不同材料对电流的反应。随着这些实验的深入,科学家们开始对材料进行分类,将它们分为导体和绝缘体,铁路供电上常用的陶瓷绝缘体如图1-12所示。

图1-11 本杰明·富兰克林

图1-12 陶瓷绝缘体

导体是能够自由传导电流的材料,它们内部的电子结构允许电子在外部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移动。金属材料如铜、银和铝等,因其具有丰富的自由电子,成为典型的导体。早期物理学家如乔治·西蒙·欧姆(Georg Simon Ohm)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导体的电流与电压之间遵循欧姆定律,即电流与电压成正比,这一发现为电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银和铜因其低电阻和优异的导电性,成为工业中广泛应用的导体材料。电流的自由流动使导体在电路中成为能量传输的核心组件,广泛用于电气设备和电力传输系统中。

与导体相对的是绝缘体,它们几乎不传导电流。绝缘体材料如橡胶、木材、玻璃等,由于其原子结构中的电子紧密结合,缺乏自由电子,导致它们在电场作用下无法传导电流。绝缘体的作用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电力系统中,它们用于包裹导线和保护电气设备,防止电流泄漏或发生短路。绝缘体的研究和应用,始于19世纪,随着电气化的推进,绝缘材料的选择与创新逐渐成为电气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学家如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等人在这一领域的贡献,推动了绝缘材料的进步。

虽然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在理论上早已明确,但在实践中,科学家发现一些材料并不完全属于导体或绝缘体,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类型,这就是半导体。半导体具有可调节的导电性质,它们的导电性可以通过外部因素(如温度、光照或电场)进行调控。20世纪初,随着电子学的发展,科学家们逐步意识到半导体的巨大潜力。材料科学家如约翰·巴丁(John Bardeen)、沃尔特·布拉顿(Walter Brattain)和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等人对半导体材料的研究,最终催生了晶体管的发明,并推动了集成电路的出现,标志着电子技术进入了新的纪元。

1.2.2 半导体的特殊性质

半导体材料的特殊性质是现代电子技术的基础,它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能够通过外部条件调节其导电性,这一特性使半导体在电气设备、计算机技术、通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半导体的发现与理解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与实验,直到20世纪初,科学家们才逐步揭示了半导体的独特性质,并为后来的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发明铺平了道路。

19世纪末,科学家对电流在不同材料中的流动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渐发现了一类特殊的材料,虽然它们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但在某些条件下它们的电导性可以大大增强。这些材料后来被称为半导体。最早认识到半导体这种特殊性质的科学家之一是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他在19世纪60年代通过研究金属与绝缘体之间的电导性差异,首次提出了半导体的概念。尽管当时他没有深入探讨半导体的具体应用,但他的理论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进入20世纪后,半导体材料的特性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1904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翰·弗莱明(John Ambrose Fleming)发明了真空电子管,如图1-13所示,虽然该设备基于真空技术,但也启示了人们对材料内部电子行为的进一步探索。随着电子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半导体材料在特定条件下能够显著改变其导电性,尤其是通过掺杂元素的方式,可以改变其电子结构,从而调整其导电性能,如图1-14所示。

图1-13 真空电子管

图1-14 蚀刻阶段半导体器件的经典结构

20世纪20年代,物理学家逐步认识到半导体的导电性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受到温度、光照、甚至电场的影响。美国物理学家约瑟夫·约翰·汤姆森(Joseph John Thomson)通过研究发现,半导体的导电性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这与导体相反,后者的导电性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这一特性揭示了半导体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特殊行为,也为半导体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半导体材料的光电特性也逐渐被发现。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家发现当光照射到某些半导体材料上时,会激发材料中的电子,产生电流,这一现象被称为光电效应。基于这一发现,科学家们进一步认识到半导体材料在光电转换方面的潜力,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1947年,约翰·巴丁、沃尔特·布拉顿和威廉·肖克利三位科学家在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这一历史性的发明彻底改变了半导体的应用前景。晶体管的工作原理正是利用了半导体的特殊性质:通过控制电流流动,晶体管能够放大信号,实现电子信号的控制。晶体管的出现标志着半导体材料开始真正应用,它不仅替代了体积庞大的电子管,也推动了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的革命。

随着晶体管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如何优化半导体材料的性能,尤其是如何通过掺杂技术提高半导体的导电性。硅和锗成为最早被广泛使用的半导体材料,尤其是硅,由于其较为丰富的自然储量和适合高温环境的稳定性,成为现代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的核心材料。

1.2.3 锗与硅的发现

锗与硅作为半导体材料的发现和应用,是20世纪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要篇章。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科学家们就已经开始探索材料的电学性质,尤其是半导体材料的特殊性质。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才逐步揭示出锗和硅在电子器件中的潜力,为后来的半导体技术奠定了基础。

锗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86年,德国化学家克劳斯·克劳修(Klaus Clauss)首次从矿物中提取出锗元素。锗的化学性质和硅相似,然而,由于其较为稀有且分布有限,锗并未立刻得到广泛关注。直到20世纪30年代,锗才因其在半导体应用中的潜力而开始受到重视。20世纪30年代末,科学家开始发现锗具有与硅相似的半导体特性,能够在某些条件下有效地传导电流。这一发现为锗作为半导体材料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与此同时,硅的发现则有着更深远的影响。硅在地壳中的丰度高,且相对较为便宜,因此科学家们早早就对其进行研究。19世纪末,硅的化学性质已被充分了解,但其作为半导体材料的潜力并未被立即发现。20世纪30年代,随着半导体理论的进展,硅的导电性质逐渐受到科学家的重视。美国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Joseph Henry)在19世纪40年代对硅的电学特性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发现硅在高温下的导电性显著增强,逐步揭示了硅作为半导体材料的巨大潜力。

真正推动锗和硅在半导体领域应用的是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发明。由约翰·巴丁(John Bardeen)、沃尔特·布拉顿(Walter Brattain)和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如图1-15和图1-16所示,共同完成的晶体管发明,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半导体材料的认识。在此之前,电子器件几乎全都基于真空管 ,但真空管体积大、效率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子产品需求。晶体管的出现,不仅推动了电子器件的小型化,还大大提高了电子设备的性能。

图1-15 约翰·巴丁

图1-16 沃尔特·布拉顿

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基于半导体材料的特殊性质,尤其是锗和硅在电流传输方面的优势。最初,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使用锗材料制造了晶体管,因为锗在低温下的导电性优于硅。然而,锗的一个缺点是其在高温下的稳定性较差,因此很难应用于需要高温环境的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硅逐渐成为半导体工业的主流材料。硅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好的导电性,尤其在高温环境下能够保持优异的性能。因此,硅成为集成电路(IC)和微电子技术的核心材料,至今依然是最常用的半导体材料。

硅的普及并不仅限于实验室和学术界,它迅速进入了工业应用阶段,成为了现代电子产品的基石。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随着硅材料在集成电路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通信、家电等行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硅不仅是集成电路的核心材料,还催生了微处理器和其他电子元件的创新,推动了全球信息技术和电子工业的迅猛发展。

1.2.4 材料科学的突破

材料科学的发展对半导体技术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20世纪,随着对材料性质的深入了解和实验技术的突破,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新型半导体材料的特性,并推动了电子技术的飞跃。20世纪初,科学家们已开始意识到,材料的电学、热学及光学性质是决定其在电子器件中应用潜力的关键因素。然而,真正的突破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材料科学和半导体技术迎来了巨大的飞跃。

20世纪40年代末,半导体材料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之前,半导体材料的应用相对局限,且大多数材料的性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约翰·巴丁、沃尔特·布拉顿和威廉·肖克利共同发明了晶体管,这一发明不仅为电子器件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也为材料科学提供了更广泛的研究方向。晶体管的工作原理依赖于半导体材料的独特性质,尤其是其能够精确调节导电性和控制电流的能力。晶体管的发明迅速推动了半导体材料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开始更加重视如何通过掺杂、晶体结构的调控等方式,改善材料的电学性能。

在此背景下,材料科学的突破逐渐显现。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在半导体材料的掺杂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掺杂是一种将少量其他元素引入半导体材料(如硅和锗)中,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改变材料的导电性并精确控制其电流特性。美国物理学家约瑟夫·舒尔茨(Joseph Shklovskii)与他人合作,通过研究不同掺杂元素对半导体的影响,提出了掺杂理论。这一理论为半导体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促使材料科学家们探索更为高效的掺杂方法。

此外,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硅材料的研究迎来了新突破。由于硅在地壳中的丰度高且价格相对低廉,成为了理想的半导体材料。随着科学家对硅晶体生长技术的研究逐渐深入,单晶硅的制造得以实现(单晶硅如图1-17所示),并且其电学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此时,物理学家们成功地发展了区熔法(Zone Melting)技术,这一方法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控制半导体材料的晶体生长过程,从而实现高度纯净的单晶硅的生产。这项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硅的质量,还使硅成为了半导体工业的主要材料。

图1-17 单晶硅

20世纪60年代,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开始迈向一个新的高度。科学家们不仅对现有的硅和锗材料进行了大量优化,还开始探索新型半导体材料的潜力。1963年,美国化学家约翰·查尔斯·西尔曼(John Charles Silliman)在研究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时发现,某些化合物(如砷化镓和磷化铟等)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优异的电子性质,尤其在高频应用和光电子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这些新型材料的研究推动了半导体器件向更广泛的应用领域拓展,为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与此同时,材料科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突破是在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微型化方面。随着材料的进步,电子器件的体积得以进一步缩小,这为集成电路的诞生铺平了道路。1958年,集成电路的发明者之一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在德州仪器成功地将多个晶体管和其他电子元件集成在同一块半导体材料上,开创了集成电路的先河。这一创新不仅使电子设备更加小型化和高效化,还推动了现代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的快速发展。 5JdVXS1DKJ/nrnokqO2Y9ID4TKlrSyUcuHhVIQFEBKKWQRHjx1RgL8nIgCAGPpt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