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人形机器人需求大爆发

人形机器人的到来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源于人类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面对全球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口出生率下降所构成的日益严峻的双重挑战,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在巨大的劳动力缺口和不断高涨的用工成本之下,如何通过“机器代人”实现工商业各环节的降本增效,无疑成为最佳解决路径。另一方面则是基于人类社会对于类人形态的机器人的需要。

1.2.1 替代人力

今天,在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及劳动力成本攀升,促使对机器人的需求不断增长。

具体来看,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持续增加,《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预测,2025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2.1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5%;2035年和2050年时,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分别达到3.1亿人和接近3.8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则分别达到22.3%和27.9%。

联合国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为7.61亿人,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16亿,80岁及以上的人口增长速度更快。《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的数据显示,2024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比例为10.5%。

人口老龄化的同时,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还在持续缩减。在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人口从年龄构成来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8.76亿人,占全国人口的62.0%;60岁及以上人口为2.8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4.9%。劳动年龄人口在2011年前后达到峰值——9.4亿人,之后开始负增长。这10多年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超过6000万人。

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的劳动年龄人口自2010年开始加速减少,日本、德国和英国、法国、意大利有着同样的人口结构变化趋势。

与此同时,制造业劳动力总量也在下降,且年轻劳动力占比快速下降。在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2023年,制造业平均用工人数由8711万人下滑至6382万人。

中国政府网数据显示,从近年来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看,主要缺的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低技能一线员工和部分专业技术人员。

除了中国,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也有所下降,比例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张启迪所著的《重新审视美国制造业的“衰落”》一书显示,自1939年以来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增长,至1978年达到顶峰(1933万人)。2022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为1298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仅为8%,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在劳动力供给趋紧、人工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发展人形机器人是大势所趋。马斯克不止一次强调,人类文明所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是人力短缺,人类更应该将精力放在脑力劳动而不是体力劳动上。

而从能力胜任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一切有规律与有规则的工作,都将可以交给机器人完成。而按照规则与规律完成工作正是机器人的强项,机器完成这类工作的能力、效率、准确性都远在人类之上,更关键的是相比人类,成本更加低廉。

人形机器人时代的到来,至少可以让人类不再为人口老龄化与新生儿出生率下降所带来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担忧。未来,人类的知识性教学、基于医疗标准的诊治、基于规则的社会治理、基于标准化要求的生产、基于定位系统的物流配送等工作,都将由人形机器人进行。

1.2.2 为什么是“人形”的

机器人形态万千,从理论层面来看,可以是人类设计与制造范围内能够实现的任意形态。比如,拥有“四肢”的机器狗、机器熊,还有蛇形的机器蛇,甚至是各种昆虫、飞鸟与鱼类。不过,相较于其他形态的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具有特殊的意义。

首先,人形机器人能够更好地充当人类的劳动力。我们的社会是根据人类本身设计的,而一个像人类的机器人,能够更加自然地融入人类社会,也能更好地被人类所接受。

比如,我们之所以把机器人做成人形,不用轮胎而用双脚行走,是为了适应其移动时的环境。人类希望机器人的活动范围不被局限于路面上——为了方便直立行走的人类,我们身边有不少楼梯和门扉,生活空间中存在着许多可以在步行过程中跨越的高低差。尽管如今全社会都为了照顾轮椅使用者而努力推广无障碍设施,但在人的行动范围里仍免不了存在障碍物。因此,对于机器人来说,仅仅像扫地机那样避开地板上的障碍物显然是不够的。

人形机器人对应我们的社会而生,才能成为最高效率的劳动力。可以说,人形机器人是最适合人类社会场景的机器人,无须改变场景来适应机器,一旦技术成熟可直接用于所有人类社会场景。

其次,在很多领域,机器人作为服务者,只有拥有人类的外表才更容易被接受。

这里就要说到一个著名的理论——恐怖谷理论。恐怖谷理论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于1970年提出,其假设指出:由于人形机器人与人类在外表、动作上相似,人类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情感。举个例子,当我们听到走廊里传来家人的脚步声时,往往立刻知道“是谁回来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比起用轮胎滑行的机器人,用双足走路、会发出脚步声的机器人更容易被人注意到,从而让人有安全感。同理,在产后护理、幼儿陪伴、老人看护等互动中——人类与人形机器人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交流,这符合恐怖谷理论的第一段曲线上升部分。

但是,当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度达到一个特定程度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其负面和反感。哪怕机器人与人类只有一点点的差别,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目,从而使整个机器人有僵硬恐怖的感觉。在这一阶段,人类会对人形机器人产生厌恶反应。

而当机器人和人类的相似度继续上升,相当于普通人之间的相似度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情感反应会再度回到正面,产生人类之间的移情作用。

也就是说,基于恐怖谷理论,我们对人形机器人或玩偶的好感度,会随其仿真度提高而增加,但当仿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当我们看到既不像人类也不像典型机器人的仿真机器人时,情感会突然逆转,本能地感到不正常并产生厌恶和恐惧等回避反应。只有当仿真度继续提高,我们的情感反应才会再度回转。

最后,根据心理学教授艾伯特·麦拉宾(Albert Mehrabian)在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73855定律,55%的信息通过视觉传达,其中包括肢体语言、表情和外表特征。也就是说,肢体语言和外表特征比语言本身更重要。事实上,在人际交流中,我们也常常依赖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理解和解释他人的情绪、意图及思想。

因此,人形机器人通过模仿人类的外表和肢体语言,利用高度仿真的外观和动作,可以更自然地与人类进行互动。这对于人形机器人在照护、教育、医疗、娱乐和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比如,英国Engineered Arts公司的人形机器人Ameca就通过其表情和肢体动作,向人类传递信息,使人类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它所传达的意思。

比如,从单一的能力层面而言,制作成狼的外形的机器狼与制作成人形的机器人,在开展医疗诊治时所展现出来的能力是100%相同的,但是从人类的接受度层面而言,显然人类会对具有专家医生形象的人形机器人产生更强的信赖感,也更容易接受。

同样,在教育层面也是如此,当一位具有人类教师形象的人形机器人走入课堂,用强大的人工智能大脑给人类学生进行授课的时候,人类是相对容易接受的。显然,这也意味着,人形机器人走上人类社会的一些岗位成为可能。

人形机器人的崛起是科技发展、社会对劳动力和人机交互的需求的必然趋势。可以预见,人形机器人将进入医疗、服务、娱乐,甚至涉及人类情感等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并与人类产生深度交互,从而构建一个人机协同与人机共生的时代。 rJd0I7E4bVnBz6zJgiqCX1JUhc252MQ5ye2Z6jyXaHYdrnjHSXd00BeR0lG+Cy1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