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习得性

要理解改变如何发生,需要先理解“习得性无助”。如果你读完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发现自己有这个问题,那这本书后面的每个部分都会鼓舞到你,希望你能仔细阅读。

读鼓舞人的书,交鼓舞人的朋友,对你的未来都很重要。人是靠着希望和对世界的积极解读存活的,那些不能鼓舞到你的人和事,再喧闹也是轻飘的。

习惯性拖延是习得性无助发生后的现象。当你发现已经是习惯性拖延了,说明习得性无助发生在前。

习得性无助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由于之前频繁受挫,被打压被否定,人的自我评价倾向于负面和消极,会用“我不行,我总是失败,我果然做不到”下自我论断,从而失去成长的欲望和自信。这样的认知在潜意识里常驻,会让人消极不行动,越不行动就越没有结果,越没有结果就越消极,进入恶性循环。因为这种认知不是人天生就有的,而是在过去的经历中一次次学习到的,所以被称为“习得性”认知。

“习得性”是这里最关键的词,既然人可以一次次学到这个,就也可以一次次学到那个。既然负面的自我认知可以习得,那正面的自我认知也可以习得。如果我们重新习得了正面的自我认知,我们拥有的从此便是“习得性自助”了。

那么,积极或消极的自我评价,到底是如何习得的呢?

心理学给出过确定的答案-产生自我认知感受差别的,是基因和环境。基因是与生俱来的,环境则分为早期原生环境和后天环境。早期原生环境就是常说的原生家庭,和基因一样,都属于无法选择的部分。但环境中还有可重建和可选择的部分,这部分就是后天环境。

习得性无助,通常是由缺乏积极解读的外部环境造成的。积极解读,也就是面对一切事件时,都能够以客观、正向的态度面对和处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接纳、鼓励、支持、理解,而不是和外界一起,对自己再次进行打压、批判。

如果你在成长中常被周围人打压和否定,即使表现好时,也会被挑剔和指责,你的自我意识就会逐渐走向消极,你的潜意识就会开始认为:“我做什么都不对,我什么都做不好。”在缺乏积极解读的环境下,你对新挑战缺乏期待,面对新任务时,你会感到恐惧。因为更多任务就意味着更多的谴责,你会因为自我保护的本能选择逃避任务,最终滑向习惯性拖延。

反过来,在积极解读环境下成长的人,面对拖延的自我认同会有很大区别-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明知拖下去不好,任务也还没做,但是主观感受上,却并没有像习得性无助拖延者一样消极。他们会倾向于认为“我事没做,但我人还行”,或者是“虽然我现在没做,但总有一天我还是会做的”,又或者是“既然我还是没做,就说明这事不重要,等足够重要的时候我就做了”。

简单说,就是积极解读的人面对困难和坏结果时,会习惯性地选择和自己站在一起去对抗困难,而不是选择和困难站在一起去对抗自己。

他们是一群客观上拖延但主观上并不消极的人,拖延这件事没有大到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也没有渗透进他们之后的行为模式中以造成恶性循环。这样的人有拖延现象,但没有成为习得性无助拖延者,他们的拖延问题就不算是大问题,也容易改善。

人和人的主观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同样的任务和环境,类似的拖延程度,受先天基因和环境的影响,有的人心情平静,而有的人会焦虑到影响健康。还有的人,哪怕已经有了可观的进展和完成度,依然充满巨大压力。从这个角度说,王阳明说的都对,世界是主观的。

如果你符合这部分关于习得性无助的描述,那么无论你有着怎样的基因基础,有过什么样的环境和自我调节方式,山洞四律都可以有效帮助你逐渐远离旧状态,进入新阶段,从习得性无助进入习得性自助。

焦虑的反面是专注和具体,当你习得了适合自己的准备和行动,获取了心力和能量,把事情一件一件启动,再一件一件推进,你就会发现,焦虑会随之消失,与此同时,愿望也一个一个开始实现。

焦虑不是在愿望实现时才消失的,在坚信它能消失的当下,在启动和推进的路上,焦虑就已经逐渐消失了。 9xmV3AUOnCFRea8T36PiUuK4jZ6uhQ3sUUA+JVTxeFvi3NFlG5cdUqAOtOp04zP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