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认知症,我想大多数人马上就会想到阿尔茨海默病。当我发觉自己得了认知症,首先怀疑的也是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一个病例是由德国精神病学家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1864-1915)报告的,因此这种疾病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世界上首个确诊病例是一位生活在德国的叫奥古斯特·达特的女性,她有嫉妒、妄想等激烈症状,认为丈夫有外遇,对丈夫和邻居家女性动手,坚定地认为有人想伤害自己,还认为周围人都在议论自己。据说奥古斯特·达特在50多岁时住进德国法兰克福的一家医院,约五年后死于肺炎。
阿尔茨海默博士在对奥古斯特·达特的大脑进行解剖和病理学检查时发现了一些具有特征性的改变:显著的大脑萎缩、脑神经细胞脱落、被称为“老年斑”的斑点以及神经元上的纤维缠结。这份病例报告极为详尽,为了纪念这一成就,此后该病被命名为阿尔茨海默病,并为大众所知。
在阿尔茨海默病案例中,被称为“老年斑”的斑点状异常结构很常见,它由β淀粉样蛋白在脑神经细胞外部沉积而成。老年斑形成后,就可以观察到神经细胞中积蓄的异常纤维(这种病理变化称为神经元纤维变化),这会最终导致神经细胞的死亡。一般认为,认知症会在β淀粉样蛋白开始累积后的10-15年里缓慢发展,不过即使出现β淀粉样蛋白积累,也未必会发展为认知症。
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后,患者会出现各种认知问题,比如忘事等记忆问题、不知时间地点等定向问题,让生活充满困难。随着时间推移,患者的病情会逐渐发展,严重时不能自己进食、换衣、沟通,甚至无法坐着,只能卧床,最终意识下降,陷入昏迷,直至死亡。
但需要注意的是,病情发展是因人而异的,有的患者即使病情严重也能进行简单对话,有的患者会有使用暴力和独自外出等症状。据说,现在约60%的认知症患者患上的是阿尔茨海默病。
以前,日本认知症患者中最多的是血管性痴呆的患者。
血管性痴呆是由脑梗死或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引发的认知症。脑梗死是由脑血管堵塞引发部分血流不畅,导致该部分脑功能出现障碍的疾病;脑出血则是脑血管破裂出血,导致该处脑细胞受压迫引发的疾病。脑血管堵塞或出血后,脑细胞会因氧气和营养供应不足而坏死,导致其原本负责的脑功能失调,于是引发了认知症。
引发血管疾病的主因是动脉硬化,动脉硬化的高危诱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及吸烟等。日本人喜欢吃咸的东西,所以从前血管性痴呆的患者比较多。好在对生活习惯类疾病的预防措施,在预防血管性痴呆方面也发挥了作用。
血管性痴呆患者除了记忆问题外还常有行走问题,有时也伴有排尿问题。此外,有的患者有情绪失控的症状,一点儿小事就会大哭或发火。该病的症状表现很有特点,常常是症状突然出现,或是刚刚平复又突然恶化。据说,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得血管性痴呆。
有些人可能听说过“路易小体痴呆”这个词。路易小体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如果这种蛋白质大量聚集在大脑皮层和脑干中会导致神经细胞受损,进而引发认知症。大脑皮层在我们思考问题时起到中枢作用,脑干则负责呼吸、血液循环等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功能。
路易小体大量聚集的情况也会在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脑中出现,因此路易小体痴呆的症状与帕金森病相似:手脚发抖、动作迟缓、肌肉僵硬、难以保持平衡等。患者很容易摔倒。
这种认知症的最大特点是患者会出现幻视,比如会说家里有虫子或陌生人。虽然周围人看不见,但毕竟患者本人能看见,所以不要马上否定、嘲弄,而要认真听患者说话,这点很重要。
因为很多路易小体痴呆的患者在早期阶段并没有记忆问题,而是出现幻视,所以许多人不认为这是认知症的表现。毕竟说到认知症,大家最强烈的印象就是记忆问题。然而要注意,认知症的症状并不都一样。
顺带一提,证实路易小体痴呆存在的是日本的精神科医生小阪宪司。1976年,一位认知症患者的大脑皮层中被发现有路易小体,这种病也由此为世人所知。
我还想谈谈另一种代表性认知症——额颞痴呆。
额颞痴呆是一种由于大脑额叶、颞叶萎缩,供血减少而引发症状的认知症。额叶负责思想、情感的控制与判断,与人格、理性行为、社会能力等关系很大。颞叶负责语言理解、听觉和味觉,与记忆、情绪有关。额叶和颞叶都在大脑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它们的功能衰退会对人产生巨大影响。
额颞痴呆的症状包括出现人格变化、做出不合常识的行为等。曾有一人偷东西被抓住,在调查其作案动机时发现此人就患有额颞痴呆。患者由于缺乏社交性而常挑起事端。如果大众不能理解这种认知症的特征,患者本人和家人都会非常痛苦。除了无法控制自己、重复同样的动作外,有些患者还会出现情感钝化,比如无法与他人共情、无法移情等。这类认知症的患者多在65岁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