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先谈谈什么是认知症。
有人说,认知症就是大脑生病了。也有人说,得了认知症,人就变得什么都不明白了。一般来说,认知症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人在成年后,由于与记忆、语言、知觉、思考有关的大脑功能衰退,而在生活方面出现问题。
换言之,这不是先天性的认知功能障碍,也不是正常衰老的表现,而是已经正常发育的脑神经细胞由于外伤、感染、血管损伤等原因而受损时引发的症状。
具体来说,认知症的特征有下面几点——
第一,脑部有器质性损害,认知功能下降。这里所谓的“器质性损害”指的是大脑神经细胞与其他神经细胞间的连接出现问题。构成大脑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组成了复杂精巧的网络,传达着包括语言在内的种种信息,可以说这种网络的构成方式决定了每个人的智力和性格。如果它受到损害,那认知功能就会下降。
第二,没有意识障碍。换言之,认知症跟对问话毫无反应、意识混乱的症状是有区别的。不过,患有“谵妄”这种轻度意识障碍的患者也会出现与认知症类似的健忘等症状。另外要注意的是,脱水、感染、服药过量等也容易引发意识障碍。
第三,随着认知功能下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困难,并且这种困难不是暂时的,会长时间持续。
第四,脑部的器质性损害会导致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发生改变,这是认知症的一大重要特征。例如,患者明明吃了饭,但由于器质性损害导致记忆丧失,会忘记吃过饭这件事,继续吵着要吃,甚至发脾气、动手打人,这都是器质性损害带来的变化。这种伴随认知症产生的愤怒、暴行、詈骂、多疑等被称为认知症的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
我多年来一直在认知症这个领域耕耘。在我看来,认知症的本质就是“无法继续之前的生活”。 [ii]
所谓生活,就是早上起床、洗脸、吃饭、准备出门,平时收拾屋子、打扫卫生、洗涤衣服等等。一个人患上认知症之后,这些从前轻而易举的事都会出问题,因此认知症的本质是“生活障碍”,是“日常障碍”。
变老是个自然的过程,所以要接受“原来我得了认知症”这一事实,学会带病生存。这时候,一个能让人承认“其实我得了认知症”的社会就非常重要了,因为一个人的生活会受到他与周围人之间关系的巨大影响。如果周围人掌握了与认知症患者相处的知识和技巧,那么患者的生活难度就会大幅降低。
最重要的是,周围人可以接受认知症患者的真实状态。当一个人说“我得了认知症”后,周围人说“是吗?不过没事,我们也会帮着想办法,你不要太担心”,然后提供一些帮助,这样就很好了。
具体来说,周围的人应该怎样对待认知症患者呢?
第一,要像往常一样对待。所谓“像往常一样”,意思是将认知症患者和自己同样是“人”这一点放在首位。哪怕周围人自以为提供了各种帮助,只要没有以患者为本,就毫无意义。提供帮助的人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认知症患者身上,而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自然而然地伸出援助之手。
第二,真正设身处地为认知症患者着想也很重要。人在不知道接下来要干什么时,就会非常焦虑。如果能设身处地感受一下认知症患者的茫然状态,你就会认真、耐心地告诉对方接下来要做什么。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与认知症患者相处,他们就会感到很安心。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平等地对待认知症患者,并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