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俊湦同志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做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时,我在院里研究心理学,由于专业不同,跟他接触并不多。当他送来还留有墨香的《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样书并邀请我为其作推荐序时,我着实有些为难,我一直从事心理学研究,对经济学略懂,谈不上专业,但老同事相托,我谈谈从心理学角度如何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在当代社会中,提高生产力是很多国家、组织和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的动机和行为,并以此来提升生产力。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可以看出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那么,社会心理健康与新质生产力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呢?答案是必然的。一方面,社会心理健康的提高有助于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因为心理健康的人更容易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更能够有激情地迎接挑战与创新。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改善社会心理健康。因为新质生产力会促进经济的繁荣,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物质和资源,让人民获得更多的满足感。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心理健康与新质生产力并不完全是正相关的关系。事实上,有时两者之间会出现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一方面,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对新质生产力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工作压力过大、心理负担过重导致缺勤或工作效率下降,从而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和困扰。例如,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和职场压力,可能会导致人们产生焦虑情绪,严重时还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社会心理健康与新质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关联、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要塑造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和社会氛围,为社会、个体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进而促进新质生产力良性发展,最终让社会心理健康与新质生产力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研究者,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力的模式,探索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希望青年学者们在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关注社会心理健康问题,让社会心理健康与新质生产力同步发展与提高。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IPEN)中国理事
彭凯平
202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