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四五”规划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9月考察黑龙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根据前不久在深圳市举办的第25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发布的数据:深圳市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从这6个90%可以看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产业界有很多事可以做,也有很多工作需要加快推进。在理论研究与创新方面,赵俊湦博士所带领的团队就走在了前面,这为大家深化开展新质生产力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此,我表示祝贺。
希望产业界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快新技术应用和安全产业建设、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集群。
放宽视野,新质生产力的壮大,是一次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的过程。“政、产、学、研、用”各方应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沈昌祥
202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