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精神依赖,像长不大的孩子
请发自内心地去探索和追求自己的价值

有一次在我的直播间里,一位50多岁的女士带着哭腔和我连线。她哽咽着说,父母要求她卖掉自己唯一的房子,为那个一直无所事事的弟弟买房娶妻。弹幕瞬间炸开:“大姐,你都50多岁了,还这么怕父母?”“你自己都过不下去了,还要当‘扶弟魔’? 直接拒绝不就好了?”她自然做不到这一点。从小到大,她的价值观就围绕着一个核心:只有通过照顾弟弟,才能获得父母的爱。她虽已年过半百,却依然活在父母评价的阴影里,在“好女儿”的角色中小心翼翼,从未真正长大。她的价值感从未属于自己。如果我们总是在追求他人的认可,那我们自己的生活又何时能够真正开始呢?

内在力量不足的人,往往在亲密关系中找不到立足点。他们渴望被接纳,又害怕真实地表达自我;渴望靠近,却又时常感到格格不入。他们习惯于依赖家人的精神支持,甚至将自我认同建立在满足家人的期望之上。为了不失去关系,宁愿失去自我。他们害怕冲突,怕一开口就破坏了脆弱的联结。于是,委屈自己、保持沉默、压抑自我,成了他们维系关系的方式。长此以往,他们失去了自我,也丧失了平衡关系的能力。

若一个人长期精神上依赖别人,他就会像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永远在等待一个“可以”的许可。在家庭、职场、爱情中不断寻找“依附”,一旦失去依靠,就陷入焦虑与不安。他们习惯于被安排、被引导、被认可,甚至连日常的选择都要由他人来做决定。这不仅削弱了他们的行动力,更慢慢侵蚀了他们内在的勇气与判断力。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与理查德·弗拉斯特在《内在动机》中指出,个体如果长期陷于外部依赖,将难以激发内在动机,逐步丧失自我驱动力与成长能力。这些人在人格发展上往往停留在童年,从未真正踏上独立的旅程。

生命的意义,从不是讨好与附和。我们终其一生的功课,是从依赖中醒来,回归自我。唯有当你开始发自内心地探索“我是谁”“我想要活出怎样的人生”,你才真正踏上了成长的道路。 FM+T66VnOjcYGWyWY9HN2v0FwIwaHVLeIbnsglt3qms/hXN/bDEKydIGBOvlSDR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