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故事02
从云端掉到泥里,如何不厌学?

有人说,真正的悲剧不是从头到尾都悲伤惨烈,而是将美好的、幸福的、成功的一切都当面一片片撕碎给你看。相比一直待在泥里,从云端跌到泥里的痛苦更让人难以承受。就像失明的人,若是从小就看不见,悲伤就不会那么强烈,而当一个人从拥有光明到不得不终日面对无休止的黑暗的时候,扑面而来的绝望会将人彻底淹没。

而对孩子而言,学习成绩的下降,在学校处境的彻底改变所带来的打击,可能会瞬间将他们击垮,让他们一蹶不振。

我接待过一个高中的女孩子,她第一次见我的时候就明确跟我说:“我不想好起来,稍微好一点我就会很恐惧,稍微好一点我就会害怕要回去上学,就会做自己坐在教室里的噩梦,然后被吓醒。”不想上学的孩子,或者说通过生病来逃避上学的孩子很多,但是毫不掩藏地说出来的并不多,按照人们一般的交流习惯,可能会回怼一句:“既然你都知道自己生病是为了逃避学习,怎么还不改正,还不好起来,还这么自甘堕落?”当时的我,更想知道的是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她如此害怕学习和去学校,要知道,她不单是情绪抑郁,她还尝试过自杀,换句话说,在她眼中,上学在某种程度上比死还要痛苦和折磨。然而,据我了解,她并不是那种不求上进的孩子,她的父母都是老师,她的成绩在班上也并不算差,班级的老师和同学也都很关心她,不时鼓励她回学校,表达对她的想念。但这一切都丝毫不能消减她对学习的恐惧。

她告诉我,她小学时成绩一般,初中很努力学习,成绩一直维持在班级前几名,老师对她很欣赏,同学甚至有些崇拜她,认为她各方面都很优秀,还会弹钢琴,父母又是老师,教养又好。初中三年,是她过得最开心的三年,尽管学习压力很大,但每天都干劲十足,完全感觉不到累。不承想,她中考发挥失常,没有考进理想的高中,只进了普通高中的重点班。虽然接受起来有点困难,但一段时间之后,她还是调整好状态,正常投入高中生活,在这个班级中崭露头角,是她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高一时她的成绩在班上不错,她也交到了几个朋友,当时她信心很足。高一下学期考试分班,她选了文科,进了文科的尖子班,跟原来所在的重点班不一样,这个班几乎集中了整个年级最优秀的文科生,她发现班上的同学都很厉害,从而压力陡增。第一次月考前,她几乎花了所有的时间来准备考试,反复背诵可能要考的内容,就差不眠不休了,结果成绩只是班上的中等水平,而且没有具有明显优势的学科。这次月考像一个转折点,她突然不知道自己的成绩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能力到底是强还是不强,还能不能提高成绩。她每天都反复问自己同样的问题,不断自我怀疑,时时刻刻处于焦虑状态,无法安心学习。每到考试前她就更加紧张,睡不着觉,严重的时候甚至通宵失眠,明明背得很熟的知识,一上考场就什么都想不起来了,手抖到根本写不了字。

在新班级中没有朋友,她将原因归结于自己的成绩不够好,她很多时候会不吃饭,一个人安静地待在宿舍发呆,有时候哭,静静地流眼泪。这样的状况持续一段时间之后,有一次她被班主任发现在教室里用刀片割手,学校通知家长,父母才知道她这段时间的状态,觉察到她的抑郁,带她过来治疗。

她告诉我,从小到大,只有自己身体不舒服才能不做不想做的事情,才能请假不上学。其他时候,无论自己多么不想做、不想上学,她都会坚持上学,努力学习。父母都是老师,对她的成绩期待很高,自己也觉得只有成绩好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自从发现她有抑郁的问题之后,父母彻底改变了对她的要求:“没关系,只要你开心就好,学习的事情先不要想。”她确实觉得自己轻松了很多,每天玩玩手机,刷刷视频,很放松。另一方面的改变是自己控制不住地想买东西,跟父母提很多要求,想要很多东西,一旦父母不答应,她就会忍不住大发脾气,但买了之后又觉得愧疚,她知道父母不容易,觉得拖累了父母。除了父母,她中断了和所有人的联系,同学给她发消息她都不回复,她几乎不出门,用她的话说:“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其他人,我谁都不想见。”

愧疚、丢脸,以及弥漫在生活中的焦虑,所有的情绪都让她措手不及,她不知道如何应对,只想往后逃,往后退。

奇怪的是,两个星期后,她又完全变成了另一种状态,似乎完全想通了,说想马上就回学校,而且已经完全接受成绩不是人生的全部,也不能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以前都是自己太执着了。她淡定地说:“回校后我不打算学习,尽情地穿时尚的衣服和鞋子,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直觉告诉我,这么快的转变和“想通”,甚是蹊跷,毕竟“顿悟”发生的可能性其实并不高。

果然,下一次见我的时候,她完全换了样子,不住地叹气,说自己现在其实完全看不进去书,以前看书是一目十行,而且天生记忆力好,看几遍就能完全记住。现在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而且那些字只是在眼前飘,根本进不了脑袋。她一点都不想思考,也思考不了,只想看手机,一个接一个地刷视频、看朋友圈,当然并不觉得开心,只是无聊地打发时间。待在家的日子就像躺在一个“软垫”上,什么都让妈妈帮忙做,她暂时不用面对压力,很舒服,但内心也很恐慌,不知道这个“软垫”某一天被拿走了,自己该怎么站起来。她做梦都没有想到,有一天成绩会成为自己无法面对的困难,从小到大的考试,她基本都是只要定下目标就都能达到,没有受过大的挫折。高二这一年,她不断体会自己对学习的无力感,无论怎么努力,成绩都没有起色,不只是学习,她甚至觉得自己对整个生活都完全失去了兴趣。她很想快点抓住一个东西做寄托,但却绝望地发现什么都抓不住。

我还接待过一个高考失利的孩子。

她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省重点小学、省重点初中、省重点高中一路读上来,学习对她来说简直是易如反掌,她并不觉得自己比其他人努力,但成绩一直非常好。高考前,她虽然有些紧张,但还是自信满满的,觉得可以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没想到最后她只被录取到一个比专科稍微好一点的本科学校,学校位置很偏,周围环境也不好。看学校的时候,她都不愿意去,是父母代她去的,用她的话说:“如果我去了,就代表我接受去这个学校了,我是死也接受不了的。”要知道,她高中读的学校是省重点,一个不入流的本科,对她而言是难以启齿的。

她反复跟我说:“班上有很多成绩比我差很多的同学都考上了比我好很多的学校,我都不知道以后如何面对他们。”她有意隔绝老师和同学,不想跟任何人联系。她坚信人是分三六九等的,去到不同的学校就代表不同的等级,去了这个不入流的学校,从此之后就跟同学们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了。

于是,她坚持选择复读。没想到去了复读学校才一周,便坚持不下去了。复读班的进度非常快,气氛紧张得让她窒息,她突然发现,自己一直以为学得很好的科目跟其他人比起来,完全不值得一提。更为严重的是,她发现自己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对她而言,这是一次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赌注:下一届高考就要改革,她没有退路。她发狠说:“如果不是高考改革,我一次考不好就考第二次,一直到考入理想的学校为止。”然而,不知是不是上天故意跟她作对,她没办法这么任性地一直考下去。

复读了两周之后,她实在读不下去,只能休学在家。

她每天一醒来就哭,一哭就是好几个小时。她不断自责,抱怨自己高三的时候没有全力以赴,有时候学累了,或者觉得学习没有进展的时候,会玩一会儿手机,放松一下。她理科综合成绩不好,有一段时间她放下其他科目专门来学习理综,花了很多时间,却收效甚微。她不断假设:如果当时不偷懒玩手机,如果把全部的时间都用来学习,结果可能会不一样,我就能跟其他同学一样,去理想的学校。

我没办法回答她的这些假设,也不可能开口劝她要振作起来,要接受现实。从云端跌落的打击到底有多痛,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这样的打击,并不会等你准备好的时候才来到,也不会因为你年龄还小就心慈手软。

我接待过一个在四年级就严重厌学的孩子,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他叹口气,无奈地说:“我以前还是很优秀的。”看着这个满脸稚气的孩子在心事重重地追忆往事,我心里莫名地“咯噔”一下。

在上四年级之前,他的成绩一直很好,在班级名列前茅,学习对他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他只要稍微用点心,很轻松就能学会。再加上他运动很好,是学校足球队的主力,经常代表学校到各地去参加比赛,学校的绿茵场上时常都有他驰骋的身影。那时候,他是同学艳羡的对象。老师看他的眼神里都是温柔和疼爱,并且常常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对那时候的他来说,上学是最开心的事情,生活没有烦恼,时间过得飞快。

这一切,在上四年级之后戛然而止。四年级时课业变难,开始要写长作文,有着“随便学学”习惯的他,慢慢有些力不从心,成绩直线下降。以前从来不管他学习的爸爸,开始每天蹲守,督促他完成作业。莫名地,他觉得自己好像变笨了,有时候爸爸一道题讲十几遍,他还是不会,换来的当然就是一顿臭骂:“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每天回到家,看到爸爸等着自己做作业,他就开始紧张,有时候拿笔的手都有点抖。当然,爸爸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总是气不打一处来:“就是你自己不认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随着成绩下降,老师对他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变化,点到他名字的时候,不再是表扬,而变成了:“×××,认真点,你看看你最近的成绩!”十来岁的小学生当然是看老师的态度行事的,原本关系很好的同学,都有意无意地疏远了他。

短短几个月里,他经历了坐过山车一般的落差,他接受不了,解释不通,也消化不了:“我觉得大家都嫌弃我了,都希望我从这个世界消失。”他想了想又追忆过去:“我以前其实挺不错的,挺优秀的。”不知是为了自我安慰,还是为了给我留下一个好印象。十来岁孩子的小脑袋,大概很难想通世界和人们的态度竟然会变化这么快,他以为生活会一直如自己喜欢的样子过下去,没想过有意外,没想过有一天会从云端掉下来。

是世界变了还是他变了?他回答不了。

成年人经历“锦上添花”和“雪中无人送炭”“落井有人下石”的落差时,尚且会怀疑人生,更何况涉世未深的孩子。遗憾的是,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只在乎“掉到泥里”这个事实本身,着力于用尽全力把孩子从泥里拉起来,或者让他自己从泥里爬出来,至于掉下来的过程中,他经历了什么,我们都无暇顾及。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整个教育过程中都弥漫着焦虑,“孩子落后了”永远比“孩子难受了”更让家长关注。于是,落差带来的影响就只能由孩子自己慢慢消化,将这个新的经历整合到他的认知体系中,包括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对周围人的信任程度,对自己价值的认识。这是个复杂的工作,也是个高危的工作,出现偏差的概率非常高。

我很想对各位父母说,相比于是否快速提高成绩,处理情绪、处理感受,永远应当优先于处理事情,告诉孩子:“没关系,爸妈相信你。”告诉孩子:“成绩不是一切。”

学校是孩子由家庭向社会过渡的地带,面临不少现实的挑战,家长无法左右;但在家里,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支持与接纳。 9jAO4oeqyuunsnPmx1o38b6B1lTkBOw1yGFLoXT8XKY1uFrMc9FZ6YOSxj4Z8xT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