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声语言是演讲活动和语言交际中的一个主要媒介,对演讲效果、沟通效度和主体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演讲中,如果演讲者的声音悦耳、音量适中、语调优美,能使整个演讲活动以声夺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增强演讲的艺术效果。
有声语言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自然语言,也指能发出声音的口头语言。它由语音和语义两部分组成,其中语音是语言的表达工具,而语义是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容。表达者依靠每个字的字音,整句话的语速快慢和各种语调来表情达意。有声语言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信息传递媒介,主要由用什么说(载体)、说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说(目的)、怎么说(方法)等四个要素构成。可以说,离开了有声语言,就谈不上演讲活动和语言交际行为。
从声、韵、调等角度对有声语言进行分析研究,其主要有直接性、突发性、暂留性等特点。
(1)直接性。直接性是指说话者在与人进行语言交流时,其外部语言表达与内部语言思维同步,不需要借用其他的物质(如文字、图表等载体)就能表达思想情感。如物业管理员单刀直入地对业主说:“年底了,该交物业管理费了,今天交费还能领一袋大米呢。”班主任直截了当地对班上同学说:“今天晚上7点开班会,走读生也要来参加哦。”
(2)突发性。突发性是指说话者遇到事情或问题,无须深思熟虑打完腹稿再说,而是既可以现想现说,涉及多个话题,也可以采用多种句型、多种语调进行交流,方便快捷。如上班路上与朋友偶遇的交流、购物不满意与客服的交流、乘坐火车与邻座旅客的交流等都具有突发性特点。
(3)暂留性。暂留性是指说话者的声音瞬间即逝。后面的话刚出口,前面的话已消失殆尽;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想收也收不回。有心理学家做过测试,发现在倾听过程中,人们能够精准留在记忆里的话语,时长不会超过8秒。
有声语言与演讲口才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因此要想成为一位出色的演讲者、一个优秀的口才高手,就必须对有声语言进行有意识的研究和分析,深入了解其规律,娴熟掌握其技巧,使自己的声音达到清脆、圆润、悦耳的要求。
(1)有声语言是演讲口才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拥有良好的有声语言表达能力,既能增强演讲艺术的音义美、情感美、艺术美,也能使口语交际具有恰当美、灵活美、实用美,使听众在听演讲,或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受到“德”的熏陶、“智”的启迪、“情”的感染、“美”的洗礼。如曾担任《新闻联播》播音员的李瑞英老师,创造了现场直播28年零失误的奇迹,这与她十年磨一剑的积累、刻苦练习普通话、反复训练发声技巧等密不可分。
(2)演讲口才训练是规范有声语言的有效途径。演讲是艺术,要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演讲者在演讲时容易暴露自己的语音缺陷,如果引起足够重视,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训练,正音效果往往特别明显。某学院有一位学工处处长,德才兼备、年轻有为,由于分不清普通话的平舌音与翘舌音,在给学生做演讲时,常常把“老师”说成“老斯”,把“站住”说成“赞助”,闹出了不少笑话,被学生笑称“白音处长”。为了扭转这一尴尬的局面,这位处长不耻下问,拜普通话标准的学生为师,积极参加演讲协会的演讲活动,并请同事、学生在演讲现场帮忙纠错正音。通过一年多的努力,这位处长终于掌握了平舌音与翘舌音的发音技巧,并且拿到了普通话水平能力测试一级甲等证书。在以后的演讲中,他凭借良好的政治素养、文化底蕴、心理素质以及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和雄浑饱满的声音,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学生对他的称呼由“白音处长”变成“范音处长”,笑称成了尊称。
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来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英语、汉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普通话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语言,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