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日本股市和土地价格持续上涨,再次吸引了对日本是否“失去了30年”的话题讨论。平成时代的30年间,日本整体的内外环境和经济形势并不好。但是这不意味着所有企业的发展都是停滞的。相反,有成千上万的日本企业在恶劣的竞争环境中保持了稳定地增长。日本股市上涨的一个原因是日本大型企业的稳定收益和充足的内部留存。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也到了一个内外环境发生巨变的转型期。在这里,给大家选取28家比较有学习和研究价值的,在平成时代也保持稳定增长的日本制造业企业,期望能够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有所启发和帮助。这些企业中有些并不为读者熟知,但是在业内却非常有名。
入选理由:在主业消失的大时代下,成功存活并且继续保持发展的杰出企业代表。
介绍和点评:20世纪90年代以前,富士胶片公司是仅次于美国柯达的全世界第二大彩色胶卷生产企业。伴随着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彩色胶卷的市场逐步萎缩,在2010年之后基本消失了。富士胶片公司是为了生产国产胶卷而诞生的公司,成立之后一直以柯达为老师,不断追赶。20世纪80年代左右,胶卷技术基本赶上了柯达公司。后来柯达公司破产了,但是富士胶片公司却顽强地生存下来,而且公司发展得很好。
我们所有人都知道“富士活下来了,柯达破产了”这个事情。但是其背后的原因国内鲜有人去分析报道。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有三点:一是富士胶片公司很早就开始了企业多元发展。比如和美国施乐公司(zerox)合资成立了富士施乐公司,从事复印机和相关的后续服务。二是富士胶片公司是一贯注重研发的科技公司。比如,富士胶片公司在1981年就推出了医用X光的电子诊断系统,这是全世界首个医用X光电子诊断系统,并且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占据领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富士公司也积极推出了数码相机等产品。三是富士胶片公司发挥在照片、胶片领域积累的化学和加工技术,很早就积极地拓展相关业务领域,如电子化工材料和化妆品等。目前富士公司也生产光刻胶等半导体生产用材料。
在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只有具有丰富积累(包括技术积累和现金积累),而且能够积极拥抱时代变化的公司才能生存下来,甚至能有一个更大的飞跃。
需要指出的是,类似富士胶片这样的公司,在日本并不是个案。其他行业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日立造船公司具有140多年的历史,高峰时期位居日本造船行业的前三名。平成时代,基本剥离了造船业务,实现业务多元化发展,也成功存活了下来。
入选理由:日本机器人行业和机床行业的最大贡献者。
介绍和点评:平成时代,日本的工业用机器人行业和机床行业都保持了相对的优势。这两个行业,发那科公司在全世界范围都具有极强的存在感。
发那科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工业机器人、工厂自动化和机床的控制软件。FANUC(发那科)的名字的来源是Fuji Automatic Numerical Control(也就是富士自动数控,富士的名字来自母公司富士通)。目前,全球工业用机器人最大的四家是发那科(日本企业)、ABB、安川电机(日本企业)和库卡(德国企业,后来被中国收购)。发那科公司主要为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机床生产企业提供控制系统,即企业的“大脑”。该公司也生产小部分机床产品,但是影响力不大。
如何来理解发那科的巨大成功?笔者认为有三点。 第一,发那科公司的身上有机电公司和计算机公司的基因。 发那科公司是日本最著名的计算机公司富士通公司培养的企业,是富士通公司的子公司。今天,富士通公司也是日本超级计算机的主要研发公司。富士通公司的母公司是富士电机(古河电工和德国西门子合资成立的企业)。早在20世纪50年代,富士通公司的高管尾见半左右就高瞻远瞩地提出,3C(Communication,Computer,Control,即通信、电脑、控制)时代迟早到来。公司指派稻叶清右卫门负责控制领域的开发。当时美国MIT刚刚发布了全世界第一个数控机床系统。稻叶经过十年的不断努力,终于让业务走上正轨。 第二,发那科公司及时独立发展。 1972年,该业务从富士通公司脱离出来,成立了富士通发那科公司,1982年更名为发那科公司。稻叶一直是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第三,稻叶是技术型经营者。 既有对技术严谨的追求,也在开发的过程中充分认识了市场的苛刻。在这里通过一个小插曲来介绍稻叶的一些思想。稻叶认为“商品”和“制品”不是一回事。顾客愿意花钱去买的才是商品,制造出来的只是制品。20世纪90年代以后,稻叶清右卫门的儿子稻叶善治成为公司领导人。父子两代领导了发那科公司50年。
入选理由:日本机械零部件行业的杰出代表。
介绍和点评:纳博特斯克公司是2003年Nabco公司和帝人制机公司合并成立的。该公司的技术领域是“動かす 止める”,英语表述是“motion and control(动和控)”。该公司在机器人高端减速器、飞机传动装置、挖掘机油压装置、铁路列车制动装置、自动门开关装置等领域都有极强的存在感。最近几年,该公司在中国变得有名气主要是因为该公司的机器人精密减速器在中国市场占据了很高市场份额。
上面我们谈到了机器人产业中的重要企业发那科公司,从机器人产业的硬件来讲,伺服电机、减速器、传感器都是非常重要的零部件。产业如同一个完整的生态圈,终端产品和零部件是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关系。发那科和纳博特斯克这两家公司的关系也是这样。
入选理由:日本机床行业的杰出代表。
介绍和点评:日本机床行业从1981年到2008年一直是全世界第一。截至目前,在高端机床领域,日本依然是和欧洲、美国三分天下的重要生产国。我们国家高端机床领域目前依然需要从欧美日进口。在日本机床行业,有十多家全世界知名的机床生产企业,包括山崎马扎克、牧野、德马吉森、大隈、Sodic等。
山崎马扎克公司(以下简称山崎公司)创立于1919年,是百年企业了。该公司1931年开始模仿制造欧美的机床,战后初期依靠修理机床勉强度日,1950年之后稳步发展。机床又被称为工业母机,是一切制造的基础。如果没有全面且高质量的机床行业,就不可能发展出高质量的制造业。之所以在群星荟萃的日本机床行业把山崎公司列举出来有两个理由,一是山崎公司的生产量比较大,二是山崎公司的企业形态。
山崎公司直到今天,也是一个不上市的家族企业。山崎公司现在董事长和社长都是山崎家族的人在担任。一个家族在机床领域默默耕耘了百年。在欧洲知名的制造业企业中,长寿的家族企业也很多。一个家族企业是一个家族几代人的积累。一个国家,有很多几代人的积累的家族企业,就必然强大。
入选理由:日本电子零部件行业的杰出代表,京都企业的杰出代表。
介绍和点评: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电子行业日本整体的地位是缓慢下降的。但是在一些细分领域,日本依然保持着充分的竞争力。比如,在被动电子零部件产业,今天日本也是全世界第一。村田制作所就是电子零部件行业的最杰出的代表。村田制作所的主要产品就是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和声表面波过滤器等。目前,全世界高端智能手机和电脑中的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大部分都是日本三家企业在提供,也就是村田制作所、TDK和太阳诱电公司,其中村田制作所的市场份额最大。
日本的京都,有许多全世界知名的科技型企业和日本传统的长寿企业。包括村田制作所、岛津制作所、任天堂、尼得科、斯库林、京瓷、崛场制作所、欧姆龙、华歌尔等。被统称为“京都企业”。京都企业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特点:有自己明确的专业领域,有丰富的技术积累,经营稳健和长寿。
那么如何看村田制作所和京都企业的成功?可以从村田制作所创立时候的一个小故事管中窥豹。村田制作所的创始人是村田昭。二战结束前,他们一家在京都经营一家小型瓷器商店。村田昭想扩大业务范围,但是被其父亲阻止了,理由是:不要去抢夺周围同行的生意,最后只能打成价格战,对大家都不好。村田昭听从了父亲的话,战后寻找周围没有人涉足的领域,最终选择了工业陶瓷领域,之后以电容为主,一步步深耕技术到今天。
这就是所谓的京都企业成功的秘密,那就是坚守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技术,稳健经营。
入选理由:日本电机行业的杰出代表,京都企业的杰出代表,通过收购不断发展壮大的杰出代表。
介绍和点评:尼得科公司是永守重信在1973年设立
的。该公司从创立到现在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该公司的业务范围非常明确,就是“回るもの、動くもの”,中文的意思是转动体和移动体,简单说大部分产品都是各种类型的电动机。
笔者之所以在众多的优质连续增长企业中,选择介绍尼得科,是因为该公司的成长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该公司从1984年以后,兼并了60多家日本国内外电机相关企业。而且,绝大部分收购都获得了成功。该公司的增长是通过公司内部不断研发加上并购不断获得新技术和新市场来实现的。过去尼得科主要是为电脑和产业机械提供电机,现在尼得科正在研发新能源汽车。
尼得科在收购的过程中,并不是从投资银行挖一些人才来开展。该公司收购的公司往往都是财务比较困难的公司。有一些优质公司是尼得科公司反复接触很多年之后才收购的,收购之后的整合往往也是发挥尼得科积累的工业管理的经验,通过生产过程和管理的改善来进行的。笔者也曾经从事过十多年的M&A(并购)相关的工作。在这里想说的是,并购是围绕企业战略所做的扎扎实实的工作,不是花里胡哨的资本游戏,尼得科公司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体现。
入选理由:长寿企业不断自我发展的杰出代表,京都企业的杰出代表。
介绍和点评:日本有2万多家创业超过百年的长寿企业。这里介绍的福田金属箔粉工业公司(以下简称福田金属)在京都创业发展有300多年了。在日本,有300年历史的企业并不稀奇。福田金属厉害的地方在于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围绕自己的核心技术进行研发,提供时代最新的产品。
福田金属创立于1700年左右,创立之后的300多年一直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制造金属箔。100年前开始利用技术拓展其他金属的箔粉制造。在现代工业社会金属箔有着广泛的用途。福田金属在印刷电路板,蓄电电子零部件,包装材料,建筑材料等领域,提供多种金属的金属箔。金属粉在现代工业中作为冶金材料、导电材料、颜料、催化剂、表面硬化材料、摩擦材料等有广泛的应用。
该公司的经营战略体现在该公司的名字上,也就是金属的粉和箔,在这一细分领域精耕细作。该公司也是日本为什么长寿企业多的一个很好的注解。长寿企业不仅需要在自己的领域深耕细作,也需要与时俱进。
入选理由:日本汽车行业的杰出代表。
说明和点评:丰田汽车成立于1937年。其源头是1933年在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内设立的“汽车部”。日本的汽车行业在50年代以后整体是顺利发展的,特别是1973年的石油危机给日本汽车行业在全球的飞跃提供了契机。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成为全球第一。1990年之后的平成30年间,日本汽车行业有明有暗,丰田和本田汽车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日产公司和三菱汽车出了一些问题,其他汽车公司处在中间位置。丰田汽车从1990年代到现在,除了次贷危机发生的2008年,都保持了相对稳健的增长。过去30多年,丰田汽车一直是全日本最大的制造业企业。
平成时代,日本汽车行业虽然也面临了一些困难,但都是市场变动的困难。现在日本汽车行业面临行业结构百年一遇的大变革,那就是汽车行业的低碳化(新能源车)和智能化(自动驾驶等),丰田汽车也在面临战后最大的考验。需要指出的是,丰田汽车虽然转型速度显得比较慢,但绝不是没有做任何的准备。丰田集团持有大量的固态电池专利和自动驾驶方面的专利。
入选理由:产品研发和国际标准化战略完美结合的典范。
说明和点评:我们现在每天都要用到的二维码,是日本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电装公司的发明。目前,二维码相关业务由电装公司的子公司电装wave公司在负责。
我们目前使用的二维码在日本叫“QR Code”,QR是Quick Response(快速响应)的简称。该产品的发明人叫原昌宏,是1992年左右开始研发工作,1994年左右初步完成的。关于这个QR Code,笔者想做两点说明。第一点是这个产品诞生在电装公司不是偶然的。电装wave公司是隶属于日本丰田汽车集团的企业,是日本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提到丰田,大家都会联想到丰田生产方式。丰田生产方式对于零部件的管理要求非常高。电装wave公司在70年代就开发了叫ND码的条形码。20世纪80年代后,过去的条码管理系统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电装wave公司开始新的二维码的研发。丰田集团是日本最有影响力的制造业企业,能够满足丰田汽车的需求,其他的企业容易接受。第二点是电装wave公司在推广QR Code时候的策略非常成功。QR Code首先是在丰田集团使用,同时积极推广在日本超市和连锁商店使用。电装wave公司积极在各种国际标准化机构活动,促成了QR Code成为国际标准之一。电装wave公司非常成功的一点是免费开放QR Code的专利使用,通过读码器和QR Code生成芯片来赚钱。从推广的角度看,该策略非常成功。
入选理由:日本文具行业的杰出代表。
介绍和点评:百乐公司创立于1918年,它和三菱铅笔是日本最大的两家圆珠笔生产企业,而且这两家公司都是设立超过100年的长寿企业。过去十多年,日本的文具用品在全世界范围获得了高度的评价。日本圆珠笔的对外出口一直稳步上升。不起眼的产品,也为不断坚守的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最近几年,我们关注的对象聚焦到了芯片和光刻机等“卡脖子”领域。很多国人有一种误解和错觉,普通工业产品只要我们国家的企业掌握技术了,就立刻能打败外国同行。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看似普通的工业制品,很多时候并不普通,也在缓慢进化和发展,能够制造和能够比外国同行造的好是两回事。直到今天,还不能认为我们圆珠笔的质量水平超过了日本同行。
圆珠笔的上游有三个非常重要的产业,那就是机床、特殊钢材和油墨。很遗憾的是,上述三个领域,我们中国都还没有站在全球的顶点上。过去几年我们的媒体往往只谈到笔芯用钢和机床的问题,没提及油墨的问题。目前全球的高端油墨产品依然被美日欧国家的企业所把持。油墨的质量和颗粒度对圆珠笔的质量影响非常大。圆珠笔只是一个身边的例子。事实上,任何一种产品,往往都凝结着近代人类社会几百年的科学技术的积累。
入选理由:日本半导体材料行业的杰出代表,日本化学产业的杰出代表。
介绍和点评:信越化学成立于1926年,设立初期是生产化学肥料和电石的企业。后来随着时代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在过去40年,信越化学在两个领域一直是全世界第一大企业:电子级单晶硅(11N的高纯度单晶硅)和氯乙烯的生产。信越化学过去40年,利润率一直保持在20%左右,盈利能力非常好。
国人对日本的电子行业和汽车行业关注比较多。但是日本还有一个比较强大的产业,那就是化工产业。事实上,不仅仅是日本,欧美日的化工产业都很发达。化工产业是一个典型的研发型行业,而且,不容易被后发国家逆向开发。日本优质化工企业多如繁星,尤其在功能性材料方面有极强的存在感。
入选理由:日本半导体材料行业的杰出代表。
介绍和点评: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半导体的终端领域日渐衰弱,但是半导体材料行业一直在稳定发展和增长。直到今天,日本也是全球半导体材料第一强国。日本企业中,有十多家公司在半导体材料行业都有很强的存在感,在这里介绍JSR公司。
JSR公司成立于1957年,当时的名字为日本合成橡胶株式会社(Japan Synthetic Rubber Co.Ltd),1997年更名为JSR公司。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JSR公司和另外一家日本企业东京应用化工公司一直是光刻胶材料的龙头。JSR公司成立之初,是生产人工合成橡胶。20世纪70年代,公司利用积累的高分子技术,开始步入以光刻胶为代表的电子材料领域。20世纪70年代以后,光刻技术不断发展,加工精度不断提高,对光刻胶的要求也不断增加。JSR和东京应用化工公司紧盯研发和市场客户,一直保持了全球的领先地位。现在极紫外光光刻胶只有这两家公司可以生产。
入选理由:日本化工行业的杰出代表。
介绍和点评:东丽公司成立于1926年,公司成立时候的名字是东阳人造丝(東洋レイヨン)。是三井财阀为了生产人造丝而设立的企业。伴随着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展和变化,1970年更名为东丽公司。该公司从成立以来,一直处在日本化学纤维的头部。20世纪70年代以后,该公司的碳素纤维产品系列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有影响。截至目前,在聚丙烯腈(Polyacrylonitrile,PAN)系碳素纤维产品领域依然是全球第一。
上文也指出,化工产业在平成时代保持了稳定发展。在半导体材料和电子材料等领域,日本企业保持了高速的发展。
入选理由:日本半导体装置行业的杰出代表,京都企业的杰出代表,传统行业成功转型的杰出代表。
介绍和点评:在半导体生产设备行业,日本目前和美国、欧洲并列,是全世界三强之一。目前,日本半导体设备第一大公司是东京电子,并不是斯库林公司。笔者在这里列出了斯库林公司,而没有列出东京电子,是因为该公司有趣的历史。
斯库林公司可以追溯到石田才次郎1868年在京都设立的石板印刷作坊。之后通过研究和学习外国技术,开始生产玻璃丝网印刷版,并在1943年设立了大日本斯库林制造株式会社。简单说,该公司原来是一家从事印刷玻璃板生产的企业,但是现在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半导体制造设备和液晶制造设备。斯库林集团目前拥有三大核心科技,也就是“表面处理技术”“直接绘图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多项半导体设备全世界份额第一。
日本的半导体设备行业,类似的企业还有多家。比如生产化学机械抛光(Chemial Mechanical Polishing,CMP)装置的荏原(Ebara)。荏原公司原本是一家生产水泵的企业。一条半导体生产线需要有上百台各种高质量的泵。荏原公司从泵进入半导体行业,扩展了自己的业务范围。目前在化学机械抛光领域,为全世界第二大企业。
入选理由:日本传统工业零部件企业的杰出代表。
说明和点评:日本精工公司简称NSK,是日本最大的轴承生产企业,也是全世界第三大轴承企业。日本精工公司成立于1914年,1916年开始生产轴承。在此之前,日本的轴承需要从欧美进口。该公司主要产品是各种轴承、汽车转向助力装置和滚珠丝杆等。其中滚珠丝杠的市场份额占世界第一。
全球第一大轴承企业是瑞典的斯凯孚,第二大轴承企业是德国舍弗勒,第三大轴承企业是日本的日本精工公司。目前全球的轴承四大强国为瑞典、德国、日本和美国。国人往往有一些乐观的误判,以为现在除了一些“卡脖子”的产品之外,我们生产的其他产品很容易超过外国同行。但实际并不是这样。轴承是最基本的工业零部件之一,我们可以看到轴承强国直到今天也是欧洲、美国和日本。我认为这里面有两个基本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技术的积累。 我们在技术上,依然有不如人的地方。 第二个原因是这些企业都已经高度国际化,在全世界开展生产和销售活动。 我们总以为中国的生产成本很低,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老牌的跨国企业早已在比中国成本更低的地方开展生产了。
入选理由:日本饮料行业的杰出代表。
说明和点评: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民众的生活不断西方化。日本饮用啤酒、葡萄酒、威士忌、牛奶等产品已经超过100年了。伴随着日本的不断发展,一些生产西方食品的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在这些企业当中,三得利公司是一个极其具有特色的公司。三得利公司创立初期的名字叫“寿屋”,是以进口和仿制葡萄酒和威士忌起家的。2023年是日本生产威士忌的100周年。日本最早开始生产威士忌的企业就是三得利公司。2000年以后,日本威士忌在各种国际威士忌评比大会中频频获奖。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有几点,一是三得利公司长期是一个家族经营的非上市公司。正是因为是非上市公司,才做到了一些上市公司比较难做到的事情。比如,三得利的啤酒业务部门一直亏损了40年左右,在不断坚持下,终于扭亏为盈。二是威士忌在日本的消费,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战后20多年,随着西方化不断加深,威士忌消费量不断攀升。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日本的人均威士忌消费量在不断下降,以三得利为代表的日本相关公司并没有放弃对品质的追求和对市场的柔性对应。终于在2000年以后,迎来了业界的历史性大繁荣。三是三得利公司在国际拓展上也做的非常好。1983年就收购了法国波尔多地区的一家酒庄。1994年,收购了英国的威士忌制造公司莫里森·鲍摩尔。2014年,以16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的金宾公司。
入选理由:依靠明确的经营战略获得高收益的杰出代表。
介绍和点评:2000年之后,全日本制造业平均工资最高的企业一直没有变化过,就是基恩士公司。该公司历年的平均利润率一直保持在40%—50%。员工的平均年薪一直保持在1200万日元以上。该公司的主要产品是传感器、工厂自动化、显微镜等用品。
该公司的巨大成功主要是因为一贯明确的经营战略。该公司的研发和技术水平虽然不低,但并没有全世界高科技企业或者同行都羡慕的高科技。该公司的经营战略非常明确,那就是深入顾客当中去,了解到顾客的潜在需求(不是顾客明确说出来的需求,而是顾客需要但是还没意识到的需求)。销售人员了解到潜在需求之后,回公司进行商品企划和研发。基恩士公司内,如果一个商品企划的毛利润率不超过80%,公司就不会通过。值得赞赏的一点是,该公司并没有自己的工厂,而是设计之后找合适的厂家进行生产,原因有两个,一是公司轻资产运营。二是营销人员和研发人员不用考虑本公司的生产能力的问题,专注高附加价值产品的研发就好。该公司创始人有一个理念,那就是:如果一个产品没有高的利润率,只能说明该产品没有给客户提供高的附加价值。
入选理由:日本地方科技企业的杰出代表,日本纺织机械行业的杰出代表。
介绍和点评:岛精机制作所公司在中国并没有知名度,但是并不代表我国和这个公司没有关系,可能90%以上的中国人都穿过用岛精机公司的纺织机械生产的衣服。
该公司是一个叫岛正博的人于1961年在和歌山县设立的。岛正博是一个初中毕业生,但是非常热爱发明创造。公司创立初期的主要产品是手套的半自动编织机。之后不断改良提高。1995年该公司开发成功了完全无缝制横编机,也就是我国现在称为电脑横机的产品。之前,毛衣之类的产品都是身体部分和袖子部分分别编织,之后缝合。岛精机公司凭借电脑横机,横扫全世界细分市场,目前占据全球80%的市场份额。
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在20世纪80年代就是全世界第一了。但是从纺织机械的水平来讲,恐怕现在也不是全世界第一。欧洲和日本的一些纺织机械公司今天还保持着很大的影响力。日本企业中的丰田织机、岛精机、JUKI、兄弟工业公司在行业中影响很大。中国纺织机械企业后来技术水平也慢慢赶超上来了。
入选理由:传统行业迈向高端和品牌化的杰出代表。
介绍和点评:说到岛野公司,一些人可能不知道。但是如果说“禧玛诺”,很多人都知道。禧玛诺正是岛野的日语发音“SHIMANO”的音译。
该公司是岛野庄三郎于1921年创立的,当时生产自行车的飞轮。该公司的主要业务领域有两个,一个是高端运动自行车和山地车的变速器组件,另一个是钓鱼竿。20世纪90年代以后,公司在自行车变速器领域地位不断上升,在日本其商业模型被称为“自行车行业的英特尔”。也就是该公司并不生产销售自行车的整车,而是专注在变速器组件上。目前,美国速联、日本禧玛诺、意大利坎帕尼奥洛(Campagnolo)都在生产类似产品。
入选理由:技术和经营战略完美结合的杰出代表,日本专精特新企业的代表。
说明和点评:马尼公司是生产医疗用的手术缝合针和牙科用的根管治疗器的企业。该公司成立于1959年,公司原名为株式会社松谷制作所,1996年更名为现在的名称。现在公司也只有300多名员工。2011年成功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
该公司几十年来一直有比较清晰的技术和经营战略。产品的技术方面,明确提出了全世界第一的目标。在经营战略方面有4个明确的取舍标准:(1)医疗相关以外的产品不碰;(2)所有产品的目标都是全世界第一的品质;(3)寿命短的产品不碰;(4)不是细分市场(每年的销售额在5000亿日元以下的市场)的产品不碰。整体来讲,该公司在细分领域做高品质的产品,秉持缓慢但稳步发展的战略。
入选理由:日本医疗检测设备领域的杰出代表。
介绍和点评:该公司成立于1968年。目前在血球计数(hematology)、血液沉淀、尿沉淀等检查设备领域全球市场份额第一。该公司在平成时代的30年间,保持了非常稳定的增长。该公司的成功在于技术,也在于营销战略。也就是“替え刃戦略 プリンター戦略”,即所谓的替换刀片和打印机商业模型。公司在向全世界医院销售检测设备的时候并不赚钱,而是以后依靠稳定的耗材消费来赚钱。
入选理由:传统饱和产业通过国际化逆势发展的杰出代表。
介绍和点评:目前大金工业公司在中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大金工业公司是百年企业,1924年创立时候的名称为大阪金属工业所,大金就是这个名字的简称。
1990年大金工业公司的销售额只有4千亿日元左右,2022年大金工业公司的销售额达到了3万亿日元。在1990年之前,大金工业公司不仅在国际上没有影响力,在日本国内的空调行业,也没有很大的存在感。2006年,大金以2320亿日元的价格收购了OYL公司。2012年,以2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空调巨头古德曼公司。
需要指出的是,1985年之后日本很多企业走上了海外收购的道路,有很多失败的案例。大金工业公司的成功并不是凭借简单的收购,应该说是凭借semi-organic(指自我研发与外部收购并重)的发展模式。收购成功的很大原因是大金工业公司具有比较强的空调核心技术。大金工业公司有三个主要的业务板块:一个是空调业务;一个是以冷媒为代表的化学品业务,大金工业公司在氟相关化工品上有很强的技术实力;还有一个是油压相关产品,大金工业公司在机械加工方面具有很强的技术积累。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企业中类似大金工业公司这样的成功案例不是个案。日本的香烟生产企业日本烟草公司也是类似的。
入选理由:传统调味料行业的杰出代表。
介绍和点评:中国是酱油的故乡,酱油传播到日本之后扎根在日本饮食文化中。目前日本的酱油企业大部分都是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企业。龟甲万公司在过去几十年,一直是日本酱油的龙头企业。伴随着日本民众生活的西方化,日本的人均酱油消费量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见顶了。酱油的总消费量在20世纪80年代也见顶了。但是龟甲万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仍保持了稳定增长。其主要原因是龟甲万公司在20世纪60年末就开始海外市场的拓展,初期是开拓美国市场,之后是欧洲市场。
最近几年,我国讨论“卡脖子”的事情比较多。笔者想在这里说的是,“卡脖子”很重要,但高科技产业以外的产业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来讲。高科技产业以外的产业稳定的发展和经营,对于普通民众稳定的生活收入和生活质量也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最近几年我们谈创新也比较多,科学家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很重要。但是对企业和民众来讲,不断地进行微创新和改良也是非常重要的。对酱油和其他食品行业来讲,让消费者放心的长期可靠的品质保证才是最重要的。
入选理由:日本传统行业中谋求发展的成功典型。
说明和点评:90年代以后日本消费开始全面下滑,但是对一些日本传统产品来讲,人均消费量的下滑早就开始了。比如,日本米酒、酱油等产品。伴随着日本人生活的西方化,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均消费量就开始下降了。可以想象,这些行业的企业,日子早就不好过了。
日本传统的米酒生产企业,往往是小规模和季节性的,日本全国各地都有。传统的日本“酒藏”(造酒的米酒作坊),往往是在冬天,聘请“杜氏”(酿酒师)和附近农闲的农民,进行3—4个月的酿造,之后一年慢慢销售。
旭酒造公司创立于1948年,公司位于日本山口县岩国市一个偏僻的山区。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多次面临破产的危机。1984年,樱井博志接班,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改革和摸索。20世纪90年代以后公司开始步入发展快车道。简单来说,该公司在传统的日本酒行业进行了两个大的创新。第一个是改变传统的冬季制造为全年制造。通过导入空调和把传统酿酒技术人员的knowhow(企业内部的技巧和诀窍)数字化,实现了全年稳定生产。第二个是精细打造了“獺祭”品牌。在日本酒制造工艺中,是要把大米的表层磨掉,只使用剩下的大米胚芽的部分。磨掉的部分越多,米酒的味道越好。旭酒造公司通过一系列的研发,实现了其他酿酒工坊没有实现的23%的精米比例(也就是77%的大米都被磨掉了)。2000年以后,伴随着日本料理在全球的地位爬升和外国观光客人的涌入,传统的日本酒行业又重新迎来了春天。
上面从各行各业选取了一些收入稳定增长、净利润也稳定增长的企业。如果总结其共同的特点,应该是: 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化+明确的经营战略(包括市场战略和资本战略)。
技术的不断发展是企业的基本竞争力的维持,国际化意味着日本企业的市场的扩大,经营战略整合了企业资源,构筑了企业的竞争优势。这样的企业其实还有非常多,其他章节再继续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