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日本制造业的“行与不行”

从1989年到2019年的平成30年间,日本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在1%左右。在这个大背景下,日本制造业经受了巨大的考验。但是,整体经济表现的低迷,并不意味着所有行业和企业表现的低迷。虽然日本制造业一些行业和企业相对衰退了,但是一些行业和企业保持了坚挺,甚至逆势增长。最近几年,中国经济也面临国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此时对日本制造业的“行与不行”进行认真分析,或者说对经济低迷的时代,造成日本行业或者企业业绩“明暗”的原因进行分析,对我们产业政策和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分析平成时代日本制造业的“行”与“不行”的时候,笔者认为可以选择以下几个因素作为参考的标准线。针对日本某个制造行业或者企业的时候,基本上用其中的三四条标准线就能够解释。(1)行业技术和竞争格局的重大变化;(2)企业自身的技术战略和经营战略;(3)核心专利的期限和技术的装置化;(4)产品的复杂性和长期的安全可靠性;(5)研发的重要程度和制造过程中的隐含技术的重要性;(6)技术和质量基础上的品牌化和奢侈品化;(7)劳动力成本;(8)国际化和本土化;(9)技术的深耕和持续发展;(10)技术加上利基市场的长期耕耘;(11)专注于日本国内市场的技术战略和经营战略。当然还有一些是国际政治因素,如日本的飞机制造行业就受到国际政治的影响。关于这一点,在此就不详细展开了。以下,将通过具体企业和行业的例子来具体说明平成时代日本制造业的“行”与“不行”。

因素1 行业技术和竞争格局的重大变化

当出现新的技术革命或者重大颠覆性技术的时候,传统的企业往往难以应对。平成时代,对日本经济影响最大的就是美国主导的信息革命。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依靠个人电脑、数码相机、手机、液晶面板、打印机等产品,得到了不少市场。但是2007年苹果公司的苹果手机的面世,彻底改变了竞争的格局。伴随着以苹果手机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日本传统优势产品逐步衰退。包括传真机、数码相机、家庭游戏机、电子手表、家用组合音响等。

因素2 核心专利的有效期限和技术的装置化

2000年以后,日本在很多细分的工业领域,迅速失去了产业的主导权,市场份额快速下降。比较代表性的有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DRAM)、锂电池、光伏电池、发光二极管(Light-Emiffing Diode,LED)、液晶显示屏、光纤等。背后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也有一些共同的理由。笔者认为,背后共同的原因就是核心专利保护期的失效和技术的装置化。

一般情况下,工业技术的专利保护期只有20年。如果一种工业产品市场化,往往意味着其核心专利已经生效5—10年了。通过专利来阻挡其他国家的企业加入产业竞争,往往只有10年左右的时间。

还有一个重要的关键就是技术的装置化。生产工业产品需要各种各样的生产设备。发达国家在某种工业产品面世的初期,往往需要不断地定制或者要求装备企业生产各种符合要求的设备。生产企业和设备提供企业不断地磨合,设备的生产效率、操作的便捷程度、设备的可靠性等方面会全面提升,而且设备的价格也会不断下降。到最后的结果就是,发展中国家只要购买了设备,进行一些简单培训,就能生产质量上乘的工业产品。后发展国家可以买到价格低、质量好的生产设备。而且,这些设备已经集成了发达国家过去的工业技术积累。

在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光伏电池、发光二极管,光纤、液晶等领域,这个现象特别明显。中国光伏面板的产量在2007年就成为全球第一。当时中国的光伏生产工厂中的重要设备,没有一个是国产的,全部都是进口的。事实上,一直是全球光伏第一生产大国的中国,到2020年左右才实现了全部设备和核心原材料的国产化。现在,液晶领域,韩国和中国在产量方面超过了日本。但是一部分液晶生产设备和原材料,依然需要日本供应。

为了证明笔者的这个观点,在这里想举两个反证的例子。目前高端电子产品中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MLCC)的生产被日本三家企业所把持:村田制作所、TDK、太阳诱电。在平成时代的30年间,伴随着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三家企业业绩年年上升。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基本科学技术原理和材料在过去的50年里就没有发生变化,但却做的越来越小和精细。里面的钛酸钡层现在能薄到几纳米的厚度。为什么一个小小的电容,其他国家也没能打败日本?最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企业持续的研发和技术的黑箱化。生产线的一些设备是企业自己设计和定制的。而且和制造企业签订有保密合同。市场上买不来他们的生产设备。

现在大家都对芯片很有兴趣。芯片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的高纯度的化学品和化学气体有几十种。需要的纯度往往是6N(N是Nine,也就是9的意思,6N也就是99.9999%)到11N。这些化学品的基本制造方法并没有专利壁垒。需要的技术是纯度的保证和低成本化的技术。这些领域,欧美日的企业依然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往往把技术黑箱化。电子特气领域,法国的液空、德国的林德、美国的美空、日本的大阳日酸(日本酸素控股株式会社)等具有极强的存在感。化工企业往往都是自己设计生产流程,定制设备,自己设计生产控制程序。这些都是在市场中无法买来的。其他企业如果想生产同样质量的东西,除了从发达企业挖人之外,只能通过踏实地研发来进行追赶。

因素3 研发的重要程度和制造过程中隐含技术的重要性

在工业领域,有很多行业基础领域的重大研究突破或者研发能力决定了产业的竞争力。而且在很多时候,不能简单地通过逆向开发来进行模仿。这一特征比较明显的有两个领域,那就是医药领域和化工领域。

日本经常说自己“失去了10年”“失去了30年”,我们也爱强调这一点。但是我们有所不知的是,日本在一些领域从来没有说自己不行,那就是日语中的“素材”产业和超精密加工领域。所谓的“素材”产业在日本泛指各种工业原材料,主要是化工产品、钢铁、玻璃、工业陶瓷等领域。举一个大家都比较有兴趣的例子,直到今天,日本的半导体原材料行业也是全世界第一。

医药行业,是主要依赖研发的科学行业。这个行业,在平成时代的30年间,日本在全世界的相对地位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虽然不如欧美,但是并没有简单地被韩国和中国赶超。虽然电子行业被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赶超很明显,但是医药行业仍有不小优势。

我们都知道日本过去的支柱产业是电子产业和汽车产业,但其实日本一直有个隐形的大产业,那就是化工产业。这个产业在平成的30年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化工领域没有被其他国家轻易赶超。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化工领域需要不断地研发;二是化工企业很多时候把自己的技术“黑箱化”,并不申请专利。所谓的专利就是公开技术,来换取20年左右的技术专享权。今天,中国的化工产业与美国、日本、欧洲的化工产业技术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这里。不仅是日本,欧美的化工企业也采取类似的措施。很多生产设备由自己设计和单独定制,容易被抄袭模仿的技术申请专利,通过逆向开发或者成分分析不容易获得的技术就“黑箱化”。

医药行业中,有一种药品类型叫仿制药,就是某种药品的专利过期了,其他医药公司也可以仿制生产的药品。但是在行业内都知道,很多时候仿制药的效果不如原药,或者不同公司的仿制药之间,质量和效果也是有差距的。因为核心专利之外的一些技术和knowhow(企业内部的技巧和诀窍)也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国人对芯片产业都很关注。光刻胶是半导体生产原材料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平成时代的30年中,日本企业一直占据着光刻胶领域全球80%以上的份额。目前极紫外光(Extieme Ultra-Violet,EUV)光刻胶也只有日本的东京应化和JSR两家公司在生产。但是,光刻胶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的原材料却是业界人尽皆知的,都有公开的学术论文发表。知道了但是也不容易造出来一样效果的东西,这就是化工领域的特点。

我国在化工领域相对落后,反映在许多细分产业排名中。比如,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造船国家。但是在船舶涂料行业,全球前十大企业都是欧美日韩企业。前十大企业的产品占据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日本在大部分化工领域的细分领域,都有存在感。

日本的化妆品和生活卫生用品领域,在平成30年也在稳步上升。其原材料也是精细化工产品。

因素4 企业自身的技术战略和经营战略

很多时候,一个国家产业的“行”或者“不行”,往往是行业内的几家大企业所决定的。不仅是日本,其他国家也是一样的。行业内主要企业的技术战略和经营战略能够影响一个国家在全世界的产业地位。技术战略和经营战略非常精巧的日本企业在经济停滞的平成时代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在这里给读者介绍一个比较有趣的、具有日本地方特色的企业概念:“京都企业”。在日本,“京都企业”是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的、总部位于京都的优良企业。

在这里举几个典型的京都企业的代表:(1)任天堂;(2)京瓷集团(就是稻盛和夫创立的企业);(3)岛津制作所(日本最大的科学仪器企业):(4)华歌尔(日本最大的女性内衣生产企业);(5)村田制作所(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和声表面波过滤器制造企业);(6)日本电产(即尼得科——日本最大的电机生产企业);(7)罗姆(日本知名的半导体生产企业,平成时代也保持了稳健发展);(8)堀场制作所(汽车尾气检测装置全球第一大企业);(9)欧姆龙(生产工业自动控制、电子医疗产品);(10)基恩士(全球排名前十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公司);等等。

京都企业在传统行业当中近乎完美:有科技含量、业界排名靠前、长寿。在这里介绍一个比较特色的企业:日本电产株式会社。日本电产株式会社成立于1973年,一直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其增长方式在日本企业中也比较特殊。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该公司进行了60多起国内外的并购。其并购的目标和基准非常明晰,从来没有动摇过。那就是“回るもの 動くもの”,中文的意思是“转的产品、动的产品”。而且其收购的公司往往是业绩陷入困境的公司,收购以后进行改造和整合,其中绝大部分业绩都有提高。

企业明确的竞争战略和技术的深耕,对企业的竞争力来讲极其重要。低经济增长率的平成时代,在保持高增长的日本制造业企业中,都能观察到这一点。在这里,再举一个例子。

迪思科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知名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全球前15名)。该公司20世纪70年代以前就是一个生产人工磨石的公司。后来进入材料的切割领域。在平成30年间,一直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全球市场份额占70%左右。该公司的战略也非常明确,那就是“切る 削る 磨く”,中文的意思是“切、削、磨”。该公司的产品就围绕半导体行业的需要来展开。从营销战略来讲,该公司不仅提供设备,而且注重提供问题解决方案。

因素5 产品的复杂性和长期的安全可靠性

在民生领域最复杂的工业产品是汽车。日本的汽车行业在平成时代,整体的地位也是稳步上升的。丰田汽车成为全球最大车企也是在2008年左右。目前,就传统燃油车来讲,我们国家距离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依然有一定的差距。在平成时代,日本在混合动力车、氢能源汽车等细分领域,走到欧美车企的前面。汽车是要求长期安全可靠,而且要舒适、性价比好的工业产品。2023年,丰田汽车创造了自己公司历史上的产销最高纪录,即制造量和销售量都创造了历史最高。

在工业领域,日本在两个非常重要的产业在平成时代保持了相对的坚挺,那就是机床产业和工业机器人产业。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的150年里,一直都是欧美产业的学习者和挑战者。挑战者在产业技术发生重大变化、产业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机遇期,往往更容易挑战既有的产业强者。现在国人都对芯片和光刻机产生了兴趣。半导体产业目前是所有行业中最重要的产业。在所有产业中排第二位的就是“数控机床”行业。机床被称为“工业母机”,是制造工业设备的设备。没有好的工业机床,就不可能制造光刻机。“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是日本平成时代依旧保持全世界领先和竞争力的行业。这两个行业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既要求硬件非常精密耐久,也要求内部的控制软件水平非常高。某种程度来讲,控制软件的好坏,更加左右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的性能。在日本这个领域的龙头企业是发那科公司(FUNUC),这个公司是从日本知名的电子计算机公司富士通公司中分离出来的,本身就是具有软件基因的公司。日本的工业机器人目前全球综合实力最强,以发那科公司和安川电机为代表,有多家全世界知名的机器人公司。高端机床领域,依然被欧洲美国日本企业占据。机器人中的核心零部件之一的减速器,日本公司纳博特斯克(Nabtesco)公司和哈默纳科(Harmonic)直到今天也保持了很高的市占率。

其实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日本的电梯行业在平成时代也保持了相对的稳健发展。电梯在民生产品中,是有多方面要求的:(1)必须安全可靠;(2)要保证长达几十年的稳定运行:(3)要尽可能地便宜。日本企业通过技术和国际化,满足了顾客这三个最重要的要求。现代的电梯产业是在美国兴起的。90年代以后,日资电梯公司超过了美国公司。

平成时代后期,日本还有一个领域在市场占有绝对的支配地位,那就是数码相机。在数码相机领域日本企业的产品自始至终占据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取得支配地位的背后也是技术的精密化、产品的可靠性以及产品的低价格化。

类似产品还有办公室必不可少的复合机(日语中把打印复印扫描一体的机器称之为复合机)。此类产品要求长期稳定和耐用。平成时代中,全世界的复合机市场也基本被日资企业霸占。

因素6 技术和质量基础上的品牌化和奢侈品化

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品牌方面日本企业明显输于欧美企业,在奢侈品领域日本企业存在感也基本为零。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一些领域,日本企业开始赶超,也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比较典型的是日本的威士忌酒行业。2000年之后,日本在各种国际威士忌酒品评大会上连续获奖,日本产威士忌价格不断攀升。目前日本威士忌酒在国际市场获得了和欧美企业同样的地位。2023年是日本生产威士忌的100周年。日本国内威士忌的消费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是下降的,但日本企业没有放松对品质的追求,再加上合适的营销战略,终于在2000年之后迎来了行业的黄金时代。

类似的现象在很多行业都能看到。从大的行业来讲,日本汽车行业的品牌影响力整体上升了。从小的行业来讲,日本化妆品、家庭常用药、母婴用品、运动用品、家庭用卫浴用品、高端自行车组件等行业的品牌影响力上升了。比如,亚瑟士跑鞋(ASICS)在中国跑步爱好者中的评价就有所上升。2000年以后,在高端运动自行车和山地自行车的变速组件中,日本的禧玛诺公司(Shimano)的品牌影响力一直在上升。在家庭用卫浴领域东陶公司的品牌影响力也是在上升的。

因素7 技术的深耕和持续发展

日本是长寿企业最多的国家。长寿的日本制造企业共同特点之一是,技术的深耕和持续的发展。在这里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日本碍子公司,英文简称为NGK公司。1919年5月绝缘电瓷部门从生产陶瓷餐具的森村集团分立出来,成立了日本碍子株式会社,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碍子公司围绕工业陶瓷,在百年的历史中开发出了多个在全世界有影响力的工业产品。公司成立初期,生产电网布设中使用的绝缘子,从普通的110伏电压中使用的绝缘子开始研发和生产,到20世纪80年代,成功研发了应对110万伏超高压的绝缘子。公司从30年代开始研发汽车用的火花塞,20世纪70年代碍子的子公司NTK(日本特殊陶业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火花塞生产企业。也是在这一时期,碍子公司成功研发了处理卡车尾气的蜂窝式陶瓷载体。通过在载体上面涂上催化剂,能够降低卡车的有害气体排放。20世纪90年代以后,公司利用陶瓷技术,成功研发了电网用的NaS储能电池(钠硫电池)。2000年之后,公司成功研发了可以检测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浓度的氮氧化物传感器。直到今天碍子公司在全世界范围都有重要的影响力。而且,日本特殊陶业公司目前还在生产用在半导体生产过程中用到的静电吸盘。该吸盘也是工业陶瓷产品。

在一些看似普通的产品领域,日本企业登顶业界顶峰也是在2000年之后。比如,日本的普利司通轮胎在轮胎领域全产品线全面赶超欧美竞争对手是在2000年之后。轮胎领域有两个最高端的产品,一个是F1赛车的轮胎,另一个是大型飞机的轮胎。普利司通公司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过十多年的研发和努力,成功跻身这一高端领域。

日本制造业当中,类似的公司有很多。一个领域的技术转化到其他领域的成功例子也非常多。比如,日本的味之素公司就生产了一种用在电脑中央处理器上的电子材料味之素积层膜(Ajinomoto Build-up Film,ABF),占据了全球市场100%的份额。这一技术是从氨基酸的相关生产技术中转化过来的。具有300年历史的日本第二大酱油企业山字酱油(YAMASA)从味道的研究中开发一种叫假尿嘧啶核苷(Pseudouridine)的物质。这种物质最近几年被大量用在新冠肺炎疫苗当中,全球也只有几家公司能够稳定高质量生产。

因素8 劳动力成本

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工厂劳动力的素质和成本是最重要的因素。典型的例子就是服装加工业。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销售的服装一半以上都是在中国生产的。基本模式就是日本企业负责服装设计、质量把控和在日本国内外的销售,比如大家熟知的优衣库。日本的农业也是类似的情况。目前日本的粮食自给率已经低于50%,普通蔬菜(大葱和香菇)也在大量进口。苹果公司第一代便携式数字多媒体播放器(iPod)背部金属板的抛光是日本一家地方小型企业小林研业做的。伴随着中国技术工人的成长,日本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没有办法保持竞争力,在平成时代大幅度退却。

因素9 国际化和本土化

平成时代的30年,是日本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大规模布局的30年。日本企业国际化的目的有两个:(1)利用当地廉价的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制造廉价工业品出口到日本。这也是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后长期通货收缩的重要原因之一。(2)日本国内市场饱和,于是在海外谋求更大的市场空间。应该指出的是,在平成时代,日本几乎所有的制造业企业都走出了国门。整体来讲,国际化给日本制造业带来了正面的效益。

吉田工业公司(YKK)是日本最大的拉链生产企业。有个基本问题就是:为什么拉链这样一个普通的轻工产品领域中国企业还没有能够超越日本企业?笔者提供的答案是:(1)吉田工业公司目前在全世界多个国家生产,成本已经控制得足够低。(2)吉田工业公司长期和世界知名品牌构筑良好的客户关系和信赖关系,在高端市场一直保持着存在感。(3)吉田工业公司一直保持了比较好的质量管理。

日本家电产品在2000年以后影响力大幅度下降。第一个原因是韩国和中国家电产品的出现。第二个原因是日本企业的本土化做得不是很好。日本企业相对比较保守,不愿意对海外分支机构放权,在任用本土化的高管团队方面,也比欧美企业稍逊一筹。在海外市场方面,日本家电产品的本土化市场战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家电的海外销售。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平成时代的30年间,日本企业通过海外收购实现进一步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平常现象。在很多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饱和的传统产业,一些企业通过跨国收购实现了进一步的成长,在这里举三个例子。

白色家电领域,日本企业在2000年以后影响力下降。但是大金空调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却不断上升。大金空调主要是通过海外的收购成为全世界空调领域的巨人。

在传统的烟草领域,只有日本烟草公司一家公司。日本的吸烟人口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下降了。烟草在日本也是长期严格受限制的专卖行业。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逐步对日本烟草业进行了民营化改造,日本烟草公司开始有更多的自主权。日本烟草公司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收购其他企业,其收购对象主要是三个领域:外国的烟草公司(也包括电子香烟等)、食品和医药。十多年后,日本烟草公司成了全世界第三大烟草公司,其海外总部设在了瑞士。

日本平板玻璃公司和旭硝子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艾杰旭公司)是日本最大两家玻璃公司。2006年,日本平板玻璃公司通过收购英国的皮尔金顿公司扩大了规模和业务区域。

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产品上,国际化也给日本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比如酱油产业。日本国内酱油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就饱和了。日本最大的酱油企业龟甲万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拓欧美市场,在日本国内不断萎缩的情况下,企业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

因素10 技术加上利基市场的长期耕耘

这个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说的隐形冠军或者“小巨人”企业。不仅是日本,欧美国家此类的制造企业也非常多,技术加上细分市场的垄断或者寡占地位,保障了企业拥有丰厚的利润和继续研发的资金。日本的中小制造业企业中,这样的企业就非常多。在这里举三个企业的例子。一是THK公司,主要是生产线性导轨的。产品广泛用在机床、机器人、产业机械、计算机断层摄影机(CT机)等各种工业机械上面。二是美德龙公司(メトロール),成立于1976年,是专门从事精密位置传感器的企业。在机床行业,该公司生产的“对刀仪”已在全世界17个国家被70多家机床生产商采用,有助于提高汽车、机床、半导体、机器人、医疗器械、智能手机制造等各种工业机械的精度并降低成本。三是古屋金属(株式会社フルヤ金属)。该公司主要聚焦铱(iridium)等铂族元素的回收和使用。目前在铱坩埚领域,该公司的产品全球市场份额第一。上面三家公司,在低成长的平成时代,都保持了相对稳健的发展。

因素11 专注于日本国内市场的技术战略和经营战略

现在,绝大多数日本制造企业都和国际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也有极少数的日本制造企业专注于日本国内的市场,通过技术+细分市场的方式获得稳定的收益。这些企业大部分是给大企业提供零部件的小企业,依靠的是稳定的质量和快速交货。特别是试制某个新产品的时候,日本国内的小企业就有充分的机会。很多时候,一些小用量的产品,没办法到国外去采购,即使便宜,考虑到质量稳定性和交货的时间以及开发的保密需要,也会在日本国内采购。在这里举两个企业的例子。一个是A-One精密公司,主要生产加工机械零部件时候用的各种夹具。这些夹具用量少,但是要求交付速度快。A-One精密公司在产品质量和交付速度上充分满足了客户的要求。该公司在平成时代的30年间,平均净利润率一直在30%左右,远远高于日本制造业平均水平。另外一个例子是东海弹簧公司。这家公司只做弹簧,但是只接小批量的订单。基本上都是1—100个左右。弹簧的重量从几克重的到一吨重的都有。东海弹簧公司储备了大量的不同的弹簧材料,积累了丰富的弹簧加工技术。加工数量少,但是利润率非常高。

平成时代的日本制造业有得有失。总体来讲,日本制造业拿到了一个合格的分数。从技术的提升、国际化的扩展、品牌化、企业的经营战略等角度看,大部分企业还是做得不错的。以上列举了11个因素,某个行业或者企业的成功或者失败,基本可以从其中的三四个因素来解释。2020年以后,人工智能和碳中和成为全球新一轮竞争的重要领域。日本企业是否能够更好地面对这个新的时代挑战,我们拭目以待。 I34GxdMFAq66cxHSjK/FyFZlJW5EJ+H1BcUXKwVUvNvrdtYbmR+oBGUezPV6jZH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