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权激励制度,在国外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实践中的运行也非常成熟。我国对于现代意义上的股权激励模式的探索和应用则起步较晚,主要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股权激励,是市场经济主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途径和形式之一。用好股权激励,能够将优秀人才与企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企业与激励对象的双赢,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股权激励机制。
随着股权激励制度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不可避免地导致相关民事纠纷大量增加。该类案件,往往涉及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劳动法等诸多民商事法律领域甚至交叉领域,还可能涉及法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知识的交织。而且,涉股权激励纠纷作为较为前沿的新类型案件,虽然案件数量逐年攀升,但其绝对数量在浩如烟海的民商事案件中占比并不高,作为名副其实的“小众”案件,很难说能引起司法实务界的充分重视。同时,国内理论界对该类问题的关注程度并不高,研究成果寥寥,研究也不够充分。在立法层面情况也是如此,缺乏较高位阶的法律法规对此进行比较完善的规定。这就导致涉股权激励纠纷成为法院审判中最为疑难复杂的案件类型之一。在不少具体问题上,司法审判中的认识存在诸多分歧,裁判尺度不统一现象也较为常见。比如,个案中,案由的确定这一基本问题就常常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涉股权激励纠纷是属于劳动争议?还是属于合同类纠纷?或是属于公司类纠纷?抑或属于证券类纠纷?案由如何确定,很可能会导致审判程序的大相径庭,例如,劳动争议案件依法要适用一裁两审程序,与普通民商事案件的审理程序差别很大。在进行实体审理时,如何准确选择所应适用的法律及确定当事人的请求权基础,也常常给当事人、律师乃至承办法官带来困惑。
该类案件虽然只是众多民商事案件中的极少一部分,但和其他民商事案件一样,都事关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事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能否真正实现。而且该类案件的标的相较于一般劳动者的收入来说常常颇为可观,甚至有的案涉金额还非常大。同时,该类案件的公正审理,对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的重要指示精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利,积极构建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均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六庭,作为劳动争议专业审判庭,在审判实践中对于涉及股权激励等新类型案件一直非常关注。
2022年,该庭组成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形成了题为《涉股权激励民事案件调查研究——以劳动争议为视角》的调研报告。后以该调研报告为基础,整理的两篇调研文章,分别在《人民司法》杂志2023年第4期和第13期刊发。中国法制出版社的编辑关注到上述两篇文章后,与我们课题组进行了沟通,认为涉及股权激励的相关问题和争议以及相关研究成果较为匮乏,如果在课题组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最终形成一本兼具学术性和实践性的专业书籍,将会更加提升已有成果的价值。对于出版社同志的肯定和期许,我们欣然应允。这既是对他人给予信任的回馈,更是以此为契机,督促我们对该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研究的动力。为增强本书的理论水平,在该庭五位原课题组成员参与撰写的基础上,我们还有幸邀请了范围教授加入。范围教授作为知名社会法和劳动法学者,为本书稿的完成,作出了积极贡献。
如前所述,与股权激励相关联的法律问题和案件,类型多样且非常复杂。本书主要以劳动争议案件作为切入点,以裁判者的视角对案件中涉股权激励的相关问题和争议展开调查研究,探索纠纷的司法处理路径和争议解决的裁判规则。书中选取目前实践中案件较为集中且争议较大的若干问题进行分章探讨,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选取大量真实司法案例及笔者亲自承办的案件,帮助读者深入浅出地阅读和理解。
当然,本书作者主要从事劳动法领域的研究和审判,自然更多地秉持劳动法思维,加之水平有限,对相关问题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当和失之偏颇之处。我们真诚欢迎各位读者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这不但是鞭策我们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更是推动股权激励制度不断完善、发挥出更大价值的强大推动力。如果本书能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启发,为相关案件的裁判尺度统一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劳动者权益保护、企业合规管理和律师等法律实务人士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士开展业务工作等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指引,那将是对我们努力的莫大褒奖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