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合同的特征

从民法原理角度分析,合同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一)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关系的行为,它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这是它与其他法律事实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民法典》第133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法律行为强调的是意思表示,不含有意思表示的行为或者事件也可以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者终止,如非给付型的不当得利、侵权行为等,但是合同作为民事法律行为,必须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没有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就没有合同。只有在合同当事人所作出的意思表示是自愿的、真实的且符合法律要求的情况下,合同才具有法律约束力,并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如果人们的行为不含有民法上的意思表示,不具有追求民法上或者私法上效果的目的,就不会具有法律约束力,也就不会是合同行为。例如,甲、乙相约某日某时在某饭店一起吃饭,甲如约前往,但乙因故未去,甲由此要求乙赔偿其路费、误工费等损失。此案中,似乎甲、乙之间达成了一种协议或者合意,即一起于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吃饭,但是,这种约定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其并不含有法律意义上的意思表示,不产生法律上的权利或义务后果,其形成的约束力也只是道德上或者道义上的约束力,与法律无关。

(二)合同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

民事主体订立合同,无论是以转移财产为目的的买卖合同、赠与合同等,还是以完成工作成果为目的的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合同等,抑或以提供劳务或者服务为目的的委托合同、中介合同等,甚至是以设立物权为目的的抵押合同、质押合同,以约定遗赠人与受遗赠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为目的的遗赠扶养协议等,都是为了在合同当事人之间形成具有法律意义的权利义务关系,形成相互之间的请求权,通过请求权的行使而实现合同当事人的缔约目的,进而顺利地安排企业的生产经营或者个人的生活、工作与学习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合同是民事主体实现意思自治的手段与法律工具,正是因为有了合同,有了合同法律制度,人们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意志安排自己的一切,包括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非营利法人的各种事业宗旨范围内的公益活动,自然人的学习、工作或者投资活动等,进而排除他人包括政府、其他第三人对自己各种行为的干预。换言之,当事人有权通过合同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进而实现自己在民事领域的自由。

(三)合同是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产物

由于合同是合意的结果,因此它必须包括以下要素:第一,合同的成立必须有两个以上的当事人。第二,各方当事人须互相作出意思表示。第三,各个意思表示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当事人达成了一致的协议。所以,合同排除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的欺诈、胁迫等干扰因素,排除当事人自己因为重大误解订立合同而受到的约束,排除仅凭单方的意思表示而设立或者变更合同的情形。 GiXKUoSqqkPcyjR5GvZudbhH+505Kgh8CCLBuSDt7+GdVeEQsGo2YgMOPXRa+yI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