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一出笔录的古戏?

1.四次暗杀事件

秦始皇一生,遭遇了四次刺杀。

第一次,就是荆轲刺秦王。

事情发生在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统一天下之前六年。这一年,秦始皇33岁。

当时,燕国濒临灭亡,太子姬丹主谋,以国使的名义送荆轲到秦王宫廷行刺。荆轲刺秦王,是弱国对强国的国家恐怖行动。

第二次,高渐离刺杀秦始皇。

事情发生在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前后。这一年,是秦统一天下后的第二年,秦始皇40岁。

高渐离是击筑 的名师,荆轲的挚友。荆轲刺秦王,高渐离送荆轲于易水上,那一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名曲,慷慨悲歌者是荆轲,击筑伴奏者就是高渐离。

荆轲死后,高渐离以筑艺进入秦宫,用失去双目的代价,得以接近秦始皇。他用重铅灌入筑中投掷行刺,失败被杀,以壮美的死回应了荆轲。这次刺杀事件,被太史公写在“荆轲刺秦王”的后面,是“荆轲刺秦王”的续篇。

第三次,张良博浪沙狙击秦始皇。

这次事件发生在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秦统一天下后的第三年。这一年,秦始皇42岁。

这次行刺出于张良个人的苦心谋划,是六国贵族亡国之恨淤积不散的宣泄。太史公叙述其事时说,始皇帝到东方巡游,张良与仓海力士狙击始皇帝于博浪,风沙中铁椎误中乘舆副车。始皇帝大怒,严令天下搜捕刺客,闹了十天,情势急迫而紧张。

第四次,无名刺客行刺秦始皇。

这是在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即皇帝位后第五年。这一年,秦始皇44岁。

史书上说,秦始皇夜里微服出行咸阳郊外,在兰池遇到刺客,情势非常危险,有赖随行四名武士的力量,终于将对方击杀。秦始皇恼怒至极,下令在关中搜捕刺客同党,闹了二十天,民间恐慌,物价飞涨,一石米的价钱涨到了一千六百钱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就是假托这次事件,作为装新酒的旧瓶。

以上四次刺杀,其中三次史书记载都非常简单,唯有荆轲刺秦王篇幅非常大,是《史记》中少见的长篇,内容也非常详细,有些细节精彩到使人难以置信。

2.《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刺秦王”之分段简介

由于这篇文章太长,首先分段对内容做一简单介绍。

(1)荆轲其人及其早年的一些事迹,他与燕国游侠社会的交往。

(2)太子丹与秦王嬴政、燕国与秦国间的恩仇利害关系。这种关系因秦国将军樊於期逃亡到燕国而加剧。

(3)燕国游侠领袖田光将荆轲介绍给太子丹,推荐他担当刺杀秦王的重任。为了激励荆轲,田光自杀。

(4)荆轲听取太子丹的策划,接受了刺杀秦王的重任。

(5)荆轲劝说樊於期自杀,用他的头作为求见秦王的礼物。

(6)荆轲整置行装出发,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送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之。

(7)荆轲刺秦王于咸阳宫。

(8)燕国灭亡。

(9)高渐离投筑刺杀秦王。

(10)鲁勾践和太史公评说荆轲。

以上各个段落都写得非常精彩,结构考究,前后呼应。为了方便读者朋友,我将全文分段附在书后(附录一),供大家方便时细细品读。

3.一出笔录的古戏

《史记》不但是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司马迁不但是历史学家,也是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评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中的精彩故事最受文学家们钟爱,“荆轲刺秦王”也被赞誉为太史公文学创作的神来之笔。在文学家们看来,神来之笔来自想象,精彩细节出于虚构,天经地义的事情,欣赏足矣,赞美足矣,美丽的神作无须做吹毛求疵的追究。

不过,以求真为己任的历史学家,实在是看不惯文学家们大而化之的空想。日本著名学者宫崎市定先生是学贯东西、博通古今的文史大家,他站了出来,运用历史考据的方法,对《史记》中诸多有趣的叙事做了精彩细致的分析,得出了有根有据的看法。宫崎先生发现,在《史记》诸多的生动叙事中,都可以找到当时的口语和身体语言的遗留。他由此大胆推测,这些生动的叙事来源于当时民间艺人的演出。

他以“荆轲刺秦王”为例,说《刺客列传》中有关荆轲的叙事重复的部分很多,用后世作文的眼光来看,显得啰唆冗长。其中一条明显的事例,就是燕国游侠领袖田光为策划刺杀秦王的事情先后与太子丹和荆轲进行的两次谈话。为说明起见,我将两次会见的文字全文引用,将宫崎先生所指出的重复的部分着重标出,并附译文如下。

首先引用田光见太子丹的文字: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 :“ 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 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 。”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

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

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 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俛而笑曰:“诺。”

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太子丹出来迎接,在前面倒退着走以作开路引导,入室以后,跪下用袖子掸去坐席上的尘土。田光坐定望去,左右皆无他人,太子丹离开自己的坐席请教说:“ 燕国和秦国已经不能并存于世,望先生关注留意。

田光回答:“臣下听说千里马壮年的时候,一日可以驰行千里;到了衰老的时候,却被劣马追赶超越。 如今太子听说的臣下田光,是壮年时代的田光,并不了解臣下已经衰老无力了。 如此的臣下田光,虽然是不敢参与国事,看重的友人荆轲却是可以托以重任的。”

太子说:“希望因先生的缘分结交荆卿,可以吗?”

田光说:“遵命。”当即起身退出。

太子送到门口,告诫说:“丹所告知的, 先生所谈到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

田光俯身还礼,微笑答道:“遵命。”

其次,引用田光见荆轲的文字如下:

田光 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幸而教之曰 ‘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

荆轲曰:“谨奉教。”

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 ‘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 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田光弯腰慢行见到荆轲,说道:“我田光与你互重交往,燕国没有不知道的。 如今太子听闻田光的壮盛时代,却不知道我已经力不从心了 ,有幸被太子见告:‘ 燕国和秦国已经不能 并存于世,望先生关注留意。 ’我心中不将足下当外人,已经将你推荐给了太子,愿你前往太子宫面见太子。”

荆轲答道:“遵奉指教。”

田光说:“我听说,长者的为人行事,不会使人不信生疑。如今太子告诫我说,‘ 所谈到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 ’,这是太子生疑于我。为人行事使人生疑,不是有气节的游侠。”田光打算以自杀来激励荆轲,说道:“愿足下马上去见太子,告知田光已经死去,自明不会言语了。”于是自刎而死。

对于两次会见中田光谈话的重复,宫崎先生解读说,这段文章中的重复绝非无用,而是口说表演中不可缺少的精彩经过笔录而留下的特点。

宫崎先生推想说,口说荆轲刺秦王故事的表演者,混合着身体语言,不时变身为太子丹,不时变身为田光,不时变身为荆轲,随着故事的推进,用不同的身份面对观众边说边演。在这场表演中,田光如何说服荆轲是剧情的高潮,重要的话必须前后呼应,反复强调,否则精彩度将大大缩减。这种情况与今天日本的落语(单口相声)非常类似。

顺着这条思路,宫崎先生继续深入考察说,这种配合身体语言的口说表演,在荆轲刺杀秦始皇的叙事中也有鲜明的体现,那就是三个字的三次重复,即表达时况紧急的“时(卒)惶急”。

这三字,第一次出现是在秦王拔不出剑时。原文写道:“(秦王)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惶急 ,剑坚,故不可立拔。”说的是,荆轲将地图献给秦王,图穷匕首见。荆轲一剑刺秦王不中,切断了秦王的衣袖。秦王跳起身,拔自己的佩剑,剑很长,秦王一手抓住剑柄,一手抓住剑鞘,情况紧急,剑身坚硬,所以一时拔不出来。

第二次出现是在群臣慌乱、束手无策时。原文写道:“而 卒惶急 ,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说的是,事出意外,情况紧急,手无寸铁的群臣只能以手去搏击荆轲。

这三个字第三次出现是荆轲在殿柱间追击秦王时。原文写道:“秦王方环柱走, 卒惶急 ,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说的是,荆轲手持匕首在殿上追逐秦王,秦王围绕着大殿的木柱逃跑,情况紧急,不知如何办才好,左右高声呼喊:“大王背剑!”

宫崎先生解读说,“时(卒)惶急”是表演中插入的口语,相当于观看体育表演在高潮时插入“加油,加油”的呼喊。他以日本的大相扑为例具体说明:赛台上两位力士对峙搏斗,一位行司(台上裁判)跟近监战。这位行司身穿古装,手持扇子,口中念念有词,主持整场赛事。两位力士搏斗到相持不下的紧要阶段时,行司不断地高声呼喊:“还有,还有,还有……”直到某位力士身体着地,他才举扇宣判胜负。

宫崎先生形象地比喻说,荆轲刺秦王中的“卒惶急……卒惶急……卒惶急”,与大相扑行司的“还有,还有,还有”类似,都是表演至高潮时插入的口语,正当观众鼓掌叫好处。

宫崎先生的解读真是石破天惊、闻所未闻,不但精彩有趣,而且发人深思。不管你是点头称是还是含笑不语,是击节叫好还是不敢苟同,只要仔细读过,你就不得不佩服宫崎先生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大家就是大家,哪怕是奇谈怪论,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的道理来,令人不得不服。

我曾经顺着宫崎先生的思路,将荆轲刺秦于咸阳宫这一段文字当作舞台剧的剧本加以分析。确确实实,这一段叙事栩栩如生,宛若亲临其景,情节精彩曲折,宛若戏剧上演。在这场舞台剧中,有名有姓登场的角色一共有四位:秦王嬴政、燕国使者荆轲、燕国副使秦舞阳、秦国御医夏无且。这四位角色中,主角是荆轲和秦王,他们二人有一场追逐格斗的武戏;配角是秦舞阳,他的失态被用来衬托荆轲的沉勇。这些都是舞台演出的要素,合情合理,合于剧情的安排。不过,按照戏剧的思路解读这段文字时,始终有一个疑问困扰着我:在太史公的这段叙事中,御医夏无且两次出现,字数不少,分量不轻。如果将这段文字当作戏剧的笔录来看的话,夏无且算什么角色呢?如果从演出的角度来看,这个角色完全多余。所以,改编上演的影视作品都把夏无且删掉了,嫌他碍事。

太史公啊太史公,你为何要写夏无且?夏医生啊夏医生,你为何要在这出舞台剧中高调登场? QNc94r6LEqXQOOc21xkwyTFh7Jupy+CU/gENVyJA28e2zKyNhP8rj/9DLyHVDGU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