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盛行的夷夏之辨思想观念中,“夏”并非指夏王朝,也非指建立夏王朝的姒姓部族——夏后氏,而是中原地区一个较大的族群共同体,传说他们都是黄帝的后裔;“夷”一般专指东夷,是对生活于山东、江苏等东部地区非华夏部族的泛称。1933年,傅斯年提出“夷夏东西”说,对当时的史学界、考古界产生重大的影响。经过了近百年的考古学研究,人们普遍认为,夷夏关系既有东西对峙的一面,也有互化融合的一面。而夷夏互融的结果是,华夏部族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东夷则越滚越小,逐渐融合于华夏部族之中,他们共同缔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