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表即姑舅表兄弟姊妹,外表则指两姨表兄弟姊妹,所以中表婚也叫姑表婚,外表婚则称姨表婚。中外表结亲,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十分通行的,在民间就纷传着“姑舅亲,辈辈亲,砸了骨头连着筋”;又说:“姨做婆,到了老了也和睦”。清代的很多史料也记载着这样的习俗:
广西柳州府所属怀远县按例,“姑之女必嫁舅之子”,且“不论贫富,历来不易”;
四川潼川府:“甥舅之亲,婚姻之家虽由人合,实系天伦”
;
四川荣县:“中表之亲,经七八世犹殷殷相爱。”
在山东邹县,把姑舅兄妹成亲看成理所当然的习俗。
另外,很多地方志中谈到婚俗时有称:“喜结旧亲”“多因旧亲”等。
旧亲,实际上包含着表亲婚。
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湖南辰溪县和会同县,分别发生了两起因争夺表亲婚而引出的命案,内中很值得玩味。辰溪县的案子大体是这样的:凶犯龚辰崽的父亲龚文士,因妻弟龙玉章死了妻子,留下女儿龙窄妹,年幼缺人抚养,乃受托代为照管。待窄妹长大,龚文士沿袭表亲婚旧例,加上又有多年领养的感情,托媒请求龙玉章将窄妹配与儿子龚辰崽做妻子,不料被龙拒绝,且另择所配,结果引起命案。
会同县的案子是一对亲表兄弟为争夺表妹结婚而造成的恶性案件。朱六十的祖父朱伯祥生了两个女儿,大姑母有个儿子叫张老晚,也就是朱六十的姑表兄弟;二姑母则生有一女。后来,二姑母把她的女儿聘与张老晚为妻,结成外表亲。朱六十十分生气,认为“同是表亲,都可做得亲”,为什么厚此薄彼,结果将张老晚打死,以图达到婚娶表妹的目的。
这两起案子,从事情本身看,表亲关系似乎是一种偶合,但如果我们从深层加以探究,就会发现,像龚辰崽父亲龚文士之所以怨恨不平,其中一点,就是在他的头脑中认为,表亲结亲乃是理所当然的,不嫁给表兄而嫁给外人,这就是背理。至于朱六十说的,“同是表亲,都可做得亲”,更反映了表亲婚在会同等地,具有一定的认可性。
姑表、姨表结亲,不但在下层百姓里广泛流行,在中上层绅士中也非常盛行。在清代,我们就看到许多这样的例子:
(一)宋荦孙宋金伟娶妻叶氏。叶系宋荦妻侄孙女。
(二)思想家陈确娶海盐诸生王廷荣女。廷荣与陈确父亲陈颖伯是中表兄弟。陈确、王氏乃从中表婚。
(三)顺治初,大学士陈之遴子陈之长娶徐文琳为妻。徐文琳系之长母徐湘苹的侄女。
(四)桐城方佳与丈夫吴芃,系中表世姻。
(五)戏剧家《长生殿》作者洪昇元配黄兰次,系母舅女。
(六)洪昇表弟钱杏山与妻林亚清,中表结亲。
(七)考据学家阎若璩子阎训悫娶太学生陆志宽女,训悫子又聘陆志宽孙女贡生陆应麟女为妻,中表亲。
(八)女诗人江苏吴江沈宪英嫁叶世傛,中表结亲。
(九)鄂尔泰第六子鄂谟娶母兄弟女为妻,中表亲。
(十)雍正时,大学士大兴朱珪的姨母嫁与母兄;朱珪女又嫁与姨母之孙。
(十一)户部侍郎余杭严沆女曾杼,嫁与中表兄沈长益为妻。
(十二)杭州仁和县孙宗濂妻范氏,为母亲的侄女,中表亲。
(十三)乾隆时协办大学士湖南陈大受妻成氏。系舅父成茂章第二女,中表亲。
(十四)乾嘉时,历任藩臬和巡抚等职的李殿图妻边氏,系舅公的孙甥女;殿图的祖母董氏,又是母亲的姑母;随后,殿图又将第三个女儿配与妻堂兄子。三代都有表亲婚。
(十五)江苏阳湖人洪亮吉的妻子蒋氏,就是母亲的侄女。之后,洪亮吉又让长子洪饴孙娶了他姊姊的女儿。
(十六)乾隆时,协办大学士浙江钱塘人汪由敦妻陆氏,系母舅长女,中表亲。
(十七)重庆王恕娶外舅周瓒女儿为妻,长孙女许字妻周氏的侄孙。
(十八)乾隆时江苏巡抚闵鄂元妻毛氏,系母舅女。
(十九)祁韵士姊适吴井榆,乃姑母子,中表亲。
(二十)大学士、著名学者纪昀的母亲张氏系其祖母侄女,中表亲。
(二十一)《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娶陈氏,系母舅陈心余女。后来,沈复又将独女沈青君配与表兄王荩子王韫石为妻。
(二十二)阮元的元配江氏,为祖母的侄孙女。阮元和著名学者刘台拱结成儿女亲家,嗣孙阮恩海又娶刘台拱孙女、恩海母舅女。阮元女儿阮安适张熙,阮安遗腹女嫁阮元第三孙阮恩浩。
(二十三)江苏嘉定人瞿中溶元配钱敬,系母舅、著名学者钱大昕女。瞿中溶三女字金日灏、四女嫁许元镇,又将孙女配金姓,均属表亲婚。
(二十四)江苏吴县人、状元潘世恩妹嫁大舅谢奕楷子;孙女卫之适女婿汪理安子汪廷标,孙女祖芬嫁女婿汪桂子汪克昌,孙祖荫娶汪楏女。
(二十五)张金吾继室邵多福,系母兄女。子婿言忠慎,为元配言静玉弟言心香子。
(二十六)龚自珍元配段美贞是母亲段驯的侄女,著名学者段玉裁的孙女。
(二十七)张集馨原聘李氏,系姑丈李松舟女(婚前两月病故)。
(二十八)左宗棠第四女适湘潭周翼标,系左姑姑第二孙。
(二十九)学者汪梅村元配宗继兰,系外舅宗锦城女。
(三十)唐炯妻姚氏,外舅姚小山女。
(三十一)云贵总督岑毓英妻江氏,外舅江毓鲸女。
(三十二)林穗四弟娶母家著名学者梁章钜孙女,中表亲。
(三十三)彭季长女适妻兄弟李茂才子。
(三十四)陆宝忠妻廖氏系表亲婚,长子大坊娶继配殷氏侄女。
(三十五)江苏镇洋王祖畲孙王鸿栻妻李氏,其父即鸿栻母舅。
(三十六)无锡孙振烈长女字母舅冯培因孙,长孙女许字妻侄孙周锡蒲,长孙兆年聘妹丈李小谷女。
(三十七)山东福山王懿荣继配谢氏,母舅谢方平女。
(三十八)著名学者陈衍子声暨妻王氏,乃其外舅长女。
(三十九)康有为元配张云珠,母舅张玉樵女。
(四十)吴士鉴三姑嫁程韨,程系吴祖母内侄;长子秉澂娶郑氏,乃妻郑氏兄郑在中女。
上面罗列的40例中的多数人,都较为人所知,也可以说是一些名人。通过这些名人的婚姻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士绅阶层中选择中外表结亲的也相当普遍。
有关中外表亲婚,笔者曾就151种清人年谱中载有婚姻关系的957对次夫妻(包括继配,媵妾不在其内),做了一次统计,其中属于表亲婚的有102对次,约占全部婚姻人数的10.66%。应该说,这个统计存在一定的遗漏,因为相当部分年谱只记娶某氏,或嫁于某某,没有说明他们原来的关系。如果能把缺载的加以补充,或许还会增加些人。即使仍以10.66%为准,将其扩大到全国范围,也是个不小的数目。
中外表结亲尽管如此普遍,但无论如何,从遗传学和伦理学的角度,都是存在问题的。其道理,早在清代以前已被人发现,并得出了近亲婚配,“其生不蕃”的结论。表亲婚也不符合统治者所倡导的那套伦理道德的要求。刘榛在《答婚礼问》中就说:本来,父亲姊妹的子女,与兄弟的子女,关系的远近是一样的。可社会上人们都知道同姓兄弟子女不可婚,而不知异姓兄弟姊妹子女也不可婚,原因就是基于“疏而无服”,对礼法上的服制亲疏不明白。实际上姑舅两姨兄弟姊妹均“为服缌麻”,血缘关系很近,从伦理的角度,即不能“乱之以婚姻”
。一向注意行止的曾国藩,在谈到妻舅欧阳牧云要与曾家重订婚姻一事时也说:
渠(指欧阳牧云)与其妹是同胞所生,兄妹之子女,犹然骨肉也。古者婚姻之道,所以厚别也,故同姓不婚。中表为婚,此俗礼之大失。
曾亦是从伦理的角度,反对中表为婚。有的地方,男家在择婚时,有不成文的“避中表”的习俗。
福建永春县,鉴于中表婚有违古礼,特别在成亲之日立了一条规矩,“例以一牛前导”
。虽然人们对这一习俗的起始和所本的根据都不甚了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为了弥补因违礼而产生的过错。鉴于以上种种情况,清朝政府在制定“户律·婚姻”法律条例时,也沿用前朝的规定:
若娶己之姑舅两姨姊妹者(虽无尊卑之婚分,尚有缌麻之服),杖八十,并离异。
条例表明,国家对表亲婚持反对态度。可惜习俗使然,违犯者太多,法不治众,使条例事实上归于虚设。这样,清朝政府于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刑部在修订律例时,决定将禁止表亲婚配的条文,更定为“其姑舅两姨姊妹为婚者,听从民便”
。至少自金元以来,一直相沿近600年的表亲不得为婚的禁令,终于在清乾隆初彻底地被删除了。这是法律的原则屈从了人们的习惯要求,但是否也可以说,它反映了清朝政府在制订法律时摒去虚文,适应实际的一面。
中外表亲婚的起源,从民族学的角度追究,应该与人类社会早期婚姻形态中的对偶婚影响有关。但在中国,人们热衷于此种婚姻,主要是基于亲近感。在当时人看来,婚姻乃是终身大事,特别是女子受从一而终的道德熏陶,家长在择婚上更是慎之又慎。姑舅两姨之间,都是关系密切的至戚,知根知底,不至于有心中无底的感觉,而且亲上加亲,更能加深和延长双方的关系。相比起来,即使明知近亲为婚其生不蕃,或与伦理有悖,权衡之下,仍认为积极多于消极,所以颂扬之说一直不断,这从前面我们所举谣谚中业可略见端倪。一些文人学士亦常加以美辞。比如有人言戏剧家洪昇与表妹黄次兰结成眷属是“两家亲谊,旧本茑萝,二姓联姻,复称婚媾。婿即贤甥,仍从舅号;侄为新妇,并是姑称”
。又如袁枚称仁和(今杭州市)孙宗濂娶表妹范氏是“两重骨肉,一脉心情”
等。表亲婚虽带有强烈的血缘相连的色彩,但仍离不开门第这个基础,这在士绅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前面我们所举的40个例子,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这样的事实。
表亲婚的进一步发展,便形成世婚制。所谓世婚,就是两姓之间相对固定的世代互为婚配。世婚制主要流行于有一定身份的地主、绅宦之家,实际上是巩固和发展家庭、家族政治、经济权益的一种手段。世婚制在古代中国上层中很早就十分流行。魏晋乃至隋唐的门阀士族婚,均具有这样的内容。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权力架构已不像以前那样凝固少变,但是门第和门第婚的存在,便意味着仍有世婚制的土壤。有人说:“嫁娶必论氏族,或不相当,虽贵且富不移,其缔姻者屡世亲恤,颇有厚道。”
说明世亲与族望、家世是紧密相连的。至于说族望和家世不当,虽贵且富不移,这在相当程度上不过是故作清高的自我标榜性言词而已。
在清代的世婚制中,安徽桐城张姚两家的持续通婚,可说是一种典型。张家和姚家都是桐城望族。他们之间的联姻,至少可追溯到清初的张英和姚文然。张英是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进士,因入值南书房受到玄烨的重用,最后一直做到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退休后还不时受到皇帝的慰问,死后赐谥文端。姚文然是明朝崇祯年间的进士,入清后被推荐出仕,做官做到刑部尚书,谥端恪。张英和姚文然,虽然年龄稍有差距,但属同一辈分的人。姚文然的弟弟姚小山死后,张英写过一篇《祭姚小山》的怀念性短文,里面提到张英的一个堂姊是小山的妻子,姚文然则娶了张英的堂妹;小山有两个女儿,其中一人即配与张英子。
另,张英本人和他大哥克俨,也都是姚家的女婿,他们之间的关系已十分亲密。
张姚两家的相互婚配,到张英的儿子张廷玉时达到高潮。张英一共生了四个儿子,都是进士出身,其中张廷玉历事康雍乾三朝,雍乾之际与鄂尔泰齐名,隐然成为汉族大臣中的领袖性人物,由子爵晋位伯爵,死后谥文和。就是这个张廷玉,娶了姚文然的六闺女为妻。他还让他的两个儿子(长子若霭和次子若澄)、两个女儿与姚家联姻(长女嫁姚孔
、次女嫁姚
)。另外,他的姊姊女诗人张令仪和侄辈中人,也与姚家有着姻亲关系,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张姚婚姻圈。
张姚世婚制,在当时是很出名的。有人在给乾隆皇帝上疏时特别提到:
动云桐城张姚两姓,占却半部缙绅。今张氏登仕版者有张廷璐(廷玉弟)等十九人,姚氏与张氏世姻,仕宦者有姚孔
等十人。虽二姓本系桐城巨族,得官之由,或科目荐举,袭荫议叙,日增月益,以至于今,未便遽议裁汰。惟稍抑其升迁之路,使之戒满引嫌,即所以保全而造就之也。
本来,张廷玉的地位已是够突出的了,又加上因婚配联结起来的政治网络,不能不引起人们的侧目。上疏者建议稍抑其升迁之路,那是从政治避嫌角度说的,但从中看到,门第越高,官做得越大,这种世婚制所显示的权力气息也越浓。
在张姚世婚中,如果张英和姚文然,属于顺康时期的人物,张廷玉及其子女是雍正、乾隆年间人,那么直到嘉庆、道光之际,两家的婚姻关系还在继续。清代著名文学家姚鼐是姚文然的玄孙子。包括他在内,中间已隔了五代。当时,姚鼐的一个姑姑嫁给了张家,成为太守夫人,接着这位太守夫人相中了她的侄女、姚鼐的堂妹,也就是浙江嘉湖道布政副使的女儿,聘娶为儿媳妇。姚鼐自己也不例外,元配夫人是张家的女儿,继配又是张英的玄孙女、本人的姑表妹。为此,姚鼐特撰文说:“张氏与吾族世姻,其仕宦贵显者固多姚氏婿也。然余以为吾族女实多贤,岂待其富贵而后重耶!”他还说:张门“子女皆婚姚氏,女嫁母侄,子娶姑女,邕然门第之间日浸以盛”。
姚鼐的言论表明,张姚两家的婚姻关系还会继续下去。
类似张姚那样的世婚家庭,清代还有不少。例如:
乾隆初被举为博学鸿词科的陈兆仑,他的家与同里汪姓,两家自通姻至今五十余年,自称“相知深” [1] ;
诗人朱彝尊,浙江秀水(今嘉兴)人。他们家与相邻的项家,亦“世为婚姻”
;
江苏仪征县廪生李龙川和张履两家,也是“张李世世婚姻,凡姑丈皆舅舅,母皆姑云”
;
苏南沈叶二氏,“俱系松陵望族,而互为婚娅事,事尤绝类朱陈”
;
在江苏山阳县(今淮安市),“有徐钱二姓,世姻如朱陈焉”
;
浙江萧山方家和毛家,“故世婚,比之羊邓”
;
直隶大兴县朱珪家与外祖徐家,亦“世为婚姻”
;
雍乾之际出仕过多个省份藩臬官的王恕,四川安居县(后并入重庆府合州)人,与妻族周氏,同为县中望族,两家“世婚媾”
;
川东云阳县(今属于重庆市),南土门薛姓与同里彭姓,都是清初由湖北大冶县迁来,耕凿起家,日益兴裕,这两家即“世为婚姻”
;
四川简州知州黄文阑,福建龙溪县人,他家从祖上起,便与同县林家,“世以中表相亲厚”
;
浙江青田韩锡胙,其家与同邑巨族杨姓,“累世通家”,相互婚配;
浙江人严辰,从其祖先移居嘉兴时候起,便与海宁望族马氏有婚约,到他时止,已“延及四世”,有“五娶十嫁”的历史;
浙江余杭县的严孙两家,“世有亲亲谊”。户部侍郎严沆的女儿刚出生,为实践前约,便与他姊夫沈家,“于襁褓订婚姻焉”;
贵州思南府婚姻,例有“老亲”“生亲”的分别。老亲,即指“两姓世为婚姻”者;
此外,还有像安徽桐城刘、左二家,“世有姻联”
;方姓和吴姓,“中表世姻玉镜台”
等。
有清的世婚制,还常常表现为一家同时与几家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姻亲关系。素以博闻强记著称的乾隆朝学术界巨擘纪昀,直隶献县人。他们家既与沧州张姓保持着“世姻”关系,同时又与本县戈家有“世婚”之谊。
前述桐城张氏与姚氏婚姻频繁,另外姚氏又与同里王氏世有“姻亲”。
陕西富平县北乡有李、王、石、路四著姓,他们“世相婚姻,他族不得与”
,属固定的婚姻圈。四川云阳县西彭、薛、邬、涂,并称四大姓,“家世富厚、田亩相接”,故“互为婚姻”,连绵不绝。
山东滨州杜家,早从明代起,就簪缨相传,系鲁西望族,乾隆至嘉庆、道光间,杜堮、杜受田又出人头地,先后做了当朝一二品大官,触目乡里。他们家就同时与相邻的海丰张氏、利津李氏和乐陵史氏,保持着几代相沿的婚嫁关系。仅从杜堮的《杜文端公自订年谱》和杜受田的《杜文正公年谱》所见,杜堮的曾祖杜亮曾、祖父杜鼒隆和父亲杜彤光,都与张姓有过亲事,后来杜堮又为子受田娶张氏,此乃杜堮表兄南一公之女,曾祖母的侄玄孙女。接着杜受田也让长子杜翰娶了夫人张氏的侄女,让孙子庭琛(次子的儿子)娶表叔张怡庵的曾孙女。杜家与利津李氏的联姻,至少也延续了三四代,即杜彤光的继室、杜堮妻和杜受田的女儿等。至于杜家与乐陵史家的婚姻,从杜堮父辈起业已存在,随后杜堮的一个侄女和杜受田的次子杜
,也都与史家结了亲。由于年谱只记录与谱主有关的事,远不能窥见杜家和张、李、史三姓通婚全貌,我们举出的只能是一个局部,但从这个局部中,已可看到他们的亲密关系。
世婚制的延续时间,据我见到的资料,最长的连绵几百年、几个朝代。扬州的滕石两家,“由宋、元、大明迄今(指清代),为村旧族,两姓婚娅者类古朱陈”
。湖南湘潭张曾两家,原来都是明朝的武官,“占籍”湘中后,由相识而结亲家,从此“世为婚姻”,直至清中叶仍在继续,从年代算,约摸超过150年。
安徽休宁县有这么一种情况:
婚礼合二姓之好,上承宗庙,下继后嗣,无贵非偶也。邑中姓多故族,世系历唐宋以来,两姓缔盟,必数百年婚姻之旧,倘族类异等,即家巨万,列朝绅,蹇修不得通好焉。
这种具有排他性的世代婚姻,在皖南山区中,亦持续了数百年。
诚然,世婚制在清代官绅中,仍有人热衷不废,但比起以前各朝代来,已处于尾声阶段了。世婚制的基础是相对不变的门第。清代的世家中,尽管不乏几代保持兴盛的势头,可从整个社会看,变化无疑在加剧,有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
。那是说,很多家庭的地位常处于变动之中,上升和下降的频率远超过以往,连名门世家也不例外。以世婚自诩的家庭,假设有一方发生较大的变故,原来比较均衡的关系被打破了,形成一高一低的状态,那么世婚制亦因失去基础,随后便会发生动摇,乃至解体。而这种情况又是确实存在的。施闰章在谈到他妹妹的婚事时提到,施家和张家本属“世讲”,故相约为姻亲,却因两家父兄相继过世,家又中落,婚嫁关系亦陷于困顿之中。幸得闰章的叔叔竭力排解,才得合婚议迎娶。可其妹在张家的日子也不好过,用施闰章的话说:“所谓计有无而持门户者,虽百其口弗能悉也。”一直到施闰章有了功名、做了官,社会地位提高了,重得置身名门,这才使“妹稍有宁宇”。
一衰一盛,如此影响着婚姻的进退。
世婚是传统等级制在婚姻关系中的具体体现,反映了中国旧婚姻中保守、陈腐的一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变化的加剧,人们交往的拓宽,它的衰落和消失乃是必然的。
[1]
陈兆仑:《紫竹山房诗文集》卷18《
赠儒林郎考授州同汪朝旭先生墓志铭》,嘉庆年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