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看不见的审查:来自内部与外部的阻力

如果说第一章揭示了电影《731》公映之路的困境,那么本章将深入剖析导致这一困境的幕后推手。这部电影所面临的阻力,并非仅来源于单一的官方审查机构,而是一个由多重力量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这其中包括来自体制内部的审查压力,来自社会大众的举报浪潮,以及在舆论场中发酵的激烈争论。正是这些看不见的、却又无处不在的阻力,共同将这部承载着历史使命的影片,困在了黑暗的审片室里。

首先,最直接也最强大的阻力,无疑是来自官方的审查。在中国,所有公开发行的电影都必须经过国家电影局的严格审查。对于像《731》这样涉及重大历史敏感题材的影片,审查的尺度更是异常严格。审查部门需要考量的因素极其复杂:它不仅要确保影片对历史的还原符合官方叙事,还要评估影片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包括国内观众的情绪反应,以及可能对中日关系造成的潜在影响。

电影《731》之所以陷入审查困境,很可能与它所采取的艺术手法和叙事角度有关。尽管赵林山导演曾表示,他的电影将避免像《黑太阳731》那样的血腥写实,但要真实地反映731部队的罪行,必然无法绕开残酷的场景。审查部门可能会认为,这些画面过于血腥、过于直白,可能不适合在大银幕上公映。此外,电影中对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刻画也可能是一个敏感点。如果影片对日军的暴行描绘得过于细致,可能会被认为是在渲染民族仇恨,这与当前追求“和平发展”的官方主旋律存在一定的张力。反之,如果影片对加害者的形象处理得过于“人性化”或“复杂化”,又可能引发公众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质疑。电影正是在这种进退两难的微妙平衡中挣扎。

除了官方审查,来自民间的举报浪潮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阻力。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观众都可能成为“审查者”。当电影《731》的制作信息和预告片流出后,网络上很快出现了各种争议和讨论。一些人可能会认为,这部电影在拍摄手法上是对历史的消费,是在利用731部队的罪行来制造商业噱头。他们可能会认为,对于如此沉重的历史,任何艺术加工都是一种亵渎。这些观点,一旦通过网络平台发酵,就可能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并最终以“举报”的形式,直接作用于电影的审查流程。

举报者的动机是复杂的,且并非全然出于恶意。有些人可能确实是出于对历史的深刻敬畏,他们担心电影无法以应有的严肃态度来对待这段历史。他们可能认为,731部队的罪行是无法用任何艺术形式来“美化”或“再现”的,因为它本身就是超越人类想象的邪恶。因此,任何试图将其搬上银幕的尝试,都可能被视为一种冒犯。另一些人则可能是出于对“政治正确”的过度解读。他们可能会以一种“爱国”的名义,对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苛刻的审视,一旦发现任何不符合自己期待的地方,就会立刻进行举报。这种自发的民间审查,虽然没有法律效力,但它所形成的舆论风暴,却足以让任何电影项目陷入瘫痪。

最后,舆论场中的争论也构成了对电影的巨大阻力。围绕着《731》的讨论,早已超越了电影本身。它成为了一个关于如何处理历史、如何进行历史教育的公共议题。支持者认为,让这段历史以电影的形式进入大众视野至关重要,它能够填补年轻一代对历史认知的空白,并起到重要的警示作用。他们认为,任何阻碍电影上映的行为,都是对历史记忆的背叛。反对者则认为,电影的艺术形式,无法承载历史的厚重与残酷。他们担心电影会引发不必要的社会情绪,或者因其艺术加工而歪曲历史。这种观点上的激烈冲突,使得电影在尚未上映时,就陷入了巨大的争议漩涡。

这种来自内外部、官方与民间交织的阻力,共同构成了电影《731》迟迟无法公映的根本原因。它反映出当下社会在处理敏感历史议题时的普遍困境:我们既渴望真相,又对真相可能带来的痛苦感到畏惧;我们希望铭记历史,但又在如何铭记的方式上存在巨大分歧。电影《731》的命运,也因此不再仅仅关乎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失败,它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个关于历史、记忆和自由表达的无声辩论。 mH2d2JhyWVtEQbL1FBsm74Np8cOPIMwfgubbxVRz4ItC/DTJw7yBjoo9O7laYMK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