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提到草莽天子,朱元璋是当之无愧的典范。
从乞丐到皇帝,朱元璋所做的其实很简单。
无非是得到夺天下的办法,然后去执行它。
从衣衫褴褛、奄奄一息的乞丐,到横扫八荒、统御天下的大明天子,翻遍历史,谁的发家之路比朱元璋更加传奇,更加气吞万里?而朱元璋的生存年代距离当下较近,关于他的事迹记载也更为详细。因此,他的逆袭之路并非无迹可寻,而是充满了成事干货和翻身智慧。可以说,朱元璋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演绎了一场生动的崛起教学。作为一个 寂寂无名的小角色,如何一步步成为叱咤风云的江湖大亨,你应该看看朱元璋的生存哲学 。
阻碍普通人成功的最大绊脚石,就是自视过高。明明什么都没有,却把自己看得比天还高。但一个扎心的真相是, 身段是最不值钱的东西。把不值钱的东西捧到天上,只是在自欺欺人。 当你连饭都吃不上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怎么吃饱;当你没地方安身时,应该先想办法找到落脚之处。身处低位时,必须低下头正视自己,寻找应对之法,才能一步步往上爬,让自己的身段真正升值。
朱元璋,本名朱重八,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朱元璋小时候的苦日子众人皆知。1328年10月21日,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家中排行第四,可以想象他的童年是多么惨淡。
然而,这种苦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接下来等着朱元璋的是更加艰难的日子。
至正四年(1344年),朝廷动荡,天灾人祸接连不断。朱元璋的老家濠州先是遭遇旱灾,接着又是蝗灾和瘟疫,仅仅十几天的时间,原本还算人丁兴旺的朱家,就只剩下了朱元璋和二哥相依为命。兄弟俩穷得连给家人下葬的棺材都买不起。朱元璋后来回忆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多亏邻居刘继祖提供了一块坟地,兄弟俩才得以安葬家人。
之后,兄弟俩为了生存,不得不各自分开。此时的朱元璋一无所有,还欠着邻居一块坟地。为了活下去,十几岁的朱元璋果断投奔皇觉寺,剃发为僧。为了在寺里站稳脚跟,他放下身段,包揽了所有苦活累活,忍受着僧人的刁难和责骂。正是这种低姿态让他平稳渡过了人生的第一道难关。而这种放低身段、积累人脉和资源的经历,在朱元璋未来的创业道路上,还会有很多次。
可能有些人觉得,放下身段其实并不难,反而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不那么简单了。千万别小看“面子”这两个字,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都栽倒在这上面,死要面子反而丢了面子。普通人想要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其实并不难,首先要 放下面子,不看不起任何人,去寻找那些你需要的人,并让他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价值。
有资源的人是我们的朋友,但有资源的人并不一定能成为我们的靠山。人在社会上闯荡,找到能让自己扬帆起航的合适码头非常重要。 如果你找错了码头,很可能刚上船就会搁浅,更不用谈什么未来。 拜码头背后,体现的是对时势的精准把控和敢于挑战的冒险精神。
朱元璋在皇觉寺的生活虽然清苦,但还算安稳。他在诵经劳作之余,学会了识字读书,这为他日后的崛起打下了重要基础。正如陈霸先的经历一样,想要从底层突围,多学些东西永远不会错。
然而,世道变了。做和尚的日子没维持多久,饥荒爆发,寺庙不得不遣散僧人。朱元璋再次流落街头,拿起破碗和竹竿开始乞讨,足迹遍布濠州、合肥、河南、汝州、陈州、亳州等地。仅数年时间,他见识了世事的残酷,也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朱元璋在流浪中,目睹了元朝的衰败和百姓的苦难,也看到了各地义军纷纷起义。至正十一年(1351年)5月,红巾军起义爆发,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起事,徐寿辉、李二、彭大、赵均用等人也相继响应。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定远县郭子兴起兵,吸引了大批百姓投奔。
此时,朱元璋收到了发小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加入郭子兴的义军。与此同时,他的师兄告诉他,有人知道此信并可能去告密。
朱元璋此刻也在纠结:是继续乞讨求生,还是冒险参加起义?乞讨虽苦,但至少还有生路;而参加起义,九死一生!但朱元璋对时局判断精准,他知道这场大规模起义很可能会成功,只有站在“船”上,才有机会分得最大利益。于是,25岁的朱元璋毅然投奔郭子兴,拜了他的码头。后来证明,他选择的这个码头是完全正确的,收益远超他的预期。
交朋友,是找有资源的人;而拜码头,是找更符合大势的人。 看清时势考验的是我们的综合能力,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要完成个人的逆袭和超越,就必须时刻把握时代脉络。用敏锐和谨慎的态度,去发现每一次时局变化背后的逻辑。唯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精准地拜对每一个码头。
在职场中有一个残酷的真相,想要凭借资历与业绩完成阶级跃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优秀的打工人,经过十年的拼搏后,只会成为年长的打工人。我们要真正出人头地,就必须将自己积攒的资源利用到极致,并且在关键时刻,敢于迈出自立门户的决定性一步。 在社会上拼搏,别人答应给你的都不算数,唯有自己能做主的才算数。 所以,我们必须自己当家做主。
投奔郭子兴,或许是朱元璋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因为在皇觉寺读书时,朱元璋粗通文墨,且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他很快在红巾军中脱颖而出,成为郭子兴的亲兵。郭子兴看重他的才能,还将养女马氏嫁给了他。
朱元璋爱情与事业双丰收,但也因此遭人忌恨,甚至连郭子兴也对他心生疑虑。为消除郭子兴的猜忌,朱元璋主动交出兵权,最终赢得郭子兴的信任。然而,郭子兴病逝后,朱元璋的困境才真正开始。
等到郭子兴病逝,朱元璋面临的信任危机才真正爆发。这时,起义军名义上的领袖是小明王韩林儿。他任命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名义上,朱元璋只是军中的三把手,但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大多由朱元璋招募,而且他的能力远超郭天叙和张天佑。朱元璋能力与地位的不匹配,加上郭天叙一直对朱元璋嫉恨不已,导致朱元璋失去利用价值后,难逃“鸟尽弓藏”的命运。
朱元璋不甘于此,心中有了自立门户的打算。
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攻打江南元军,朱元璋抓住时机,亲自率军进攻集庆,不到十天便攻下城池。朱元璋进城后安抚百姓,将集庆改名为应天府,设立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并任命廖永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至此,朱元璋终于不再寄人篱下,开始在乱世中掌握自己的命运。
孙悟空虽然会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能飞十万八千里,但一旦落到如来佛祖的掌中,浑身本事也无法施展。作为草根子弟,我们凭什么认为以自己的能力,能够在一群能人定下的框架中,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因此, 自立门户是所有草莽翻身过程中的必经一步。 就像你在公司总部无法得到晋升,但如果公司创立分公司时,你能够加入其中,得到的机会肯定比在总部更多,出人头地的概率也更高。能够自己立规矩的人,才能登顶人生。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个字是朱升为朱元璋提供的战略箴言,也是朱元璋一统江山的核心思维。 朱元璋凭借这一策略,悄无声息地发展,最终成为元末争夺战的最大赢家。
“高筑墙”意味着要建设一道无法被突破的壁垒;“广积粮”意味着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积累持久作战的资源,以及争取人心的手段;而“缓称王”则告诫我们做事要先韬光养晦,避免过早显露锋芒。
盖房子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地基。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哪怕建得再辉煌,风一吹也会垮。朱元璋深谙这一道理—— 在夺取天下之前,先要建立一个稳固的根据地。
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坐镇的应天(今南京)被战略包围:长江上游有陈友谅水师封锁长江,下游有张士诚占据平江,东南有方国珍控制浙东沿海。面对此局势,朱元璋开始强化防御体系。
而后,朱元璋对南京城墙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城墙采用条石包砌内外墙,内层灌入糯米灰浆与块石,地基稳如磐石。
朱元璋同步推进军事改革,实行屯田养兵政策。他大举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这也是后来卫所制的雏形。
在人才整合方面,朱元璋展现出了罕见的包容性:名士刘基献策,被授为军事参谋,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成为战略方针。朱元璋收陈兆先部降军三万六千人,从中选了五百名精壮士兵编入亲军,这一信任之举使降军转化率大大提升。
如果忽视根基的重要性,将来就有可能被人连根拔起。所谓的东山再起、卷土重来,都是建立在仍有根基的基础之上的。大家都站在高处,有人稳稳站立,而有人却摇摇欲坠,原因就在于是否有稳定的根基。
所谓“高筑墙”,不仅是简单地防守,更是为未来的扩张创造条件。别人能够打赢你,是因为你给了他机会。只要你的“墙”够高,敌人就只能干瞪眼。
这一点在现代商业中同样适用,你的“护城河”可以是技术壁垒,可以是商业模式,也可以是团队优势。有了壁垒,竞争对手即使想动你,也需要掂量掂量成本。可见, 稳固的根基是长久成功的保障。先扎根,再扩张。
人饿了,就会没力气;军队没粮了,就会丢阵地。资源是所有战略和谋略的根基。无论要做成什么事,缺少资源都会导致发展停滞,甚至遭受损伤。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想要逆袭成事,就不要吝啬“磨刀工”。
至正二十年(1360年)春,朱元璋在应天府完成了关键的人才布局。浙东大儒刘基(字伯温)入幕,深入分析了天下大势,主张采取“先除陈友谅,后取张士诚”的战略,这与朱元璋“先南后北、逐个击破”的战略构想不谋而合,标志着系统性战略部署的开始。
粮政改革随即展开。兴修水利提高了粮食产量,减少了对“寨粮”模式的依赖。朱元璋还颁布铁律:屯田军士须缴纳规定的屯田子粒,对无法完成的屯田军士进行处罚,对超额完成任务的军士给予奖赏。
礼贤馆的建立标志着另一场变革。朱升、宋濂等名士入驻礼贤馆,负责战略推演。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应天府幕僚中儒士大幅提高。逐渐壮大起来的人才储备,为朱元璋定鼎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只有资源在手,才有谈判的筹码。而资源,不仅仅指金钱和物资,时间、空间、人脉、人才、精力、专长等,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仅仅积累金钱和物资,并不意味着拥有一个坚实的大后方。只有积累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并合理运用,才能不让自己成为人人可取的“肥肉”。
在现代商业活动中,这个逻辑同样适用:现金储备、技术专利、人才储备,都是“粮草”。当市场不景气时,谁能撑得住,谁就能熬到最后。 资源是你活下来的底气。战略再好,没有资源支持,也是空谈。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许多成功者都要经历闷头发展、厚积薄发的过程。 真正的大佬,在成长之前,都是懂得隐藏锋芒、稳步布局的。
小明王韩林儿已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安丰(今安徽寿县)被张士诚部将吕珍围攻。
当刘基极力劝谏时,朱元璋却亲自率兵救援,将韩林儿救出,安置于滁州。朱元璋名义上仍是龙凤政权的臣属,继续尊奉韩林儿为帝,使用龙凤年号。
朱元璋用意有三:牵制张士诚;误导元廷以为江南义军分裂;以“尊王”名义整合江淮势力。据记载,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打着“宋”字旗收编了大量的流民武装。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设立中书省,并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宣布第二年改为“吴元年”,为称帝奠定了正统基础。次年正月初四,他正式登基,完成了自己的的权力布局。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古话,道尽了“锋芒毕露”的危险。朱元璋的“缓称王”策略,正是对这句话的深刻诠释: 真正的聪明人,不是逢人就炫耀自己的优势,而是在局势尚未明朗时,隐藏实力,积蓄力量,静待最佳时机,一击制胜。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低调积累、厚积薄发”的智慧,也是许多成功者的必修课。
很多草根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不够聪明、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成功来得太快,没能守住;锋芒露得太早,被对手围攻;心态过于急躁,战略布局不完整。
真正的高手,要能忍住“显摆”的冲动,在局势未定之前保持克制;在局势明朗之后,毫不犹豫地登顶。不着急、不炫耀、不逞强,积累到位,时机成熟,重拳出击——这,才是真正的赢家心法。
在历史的烽烟中,朱元璋从食不果腹的放牛娃,一步步走到执掌天下的洪武大帝,用一生诠释了“知行合一”的终极形态。他的逆袭并非依靠天降奇遇,而是把每一个念头都锻造成凿穿现实的利斧——这世间本无传奇,只有凡人用行动劈出的通天之路。
很多人之所以无法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也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没有真正走完这三步:想到→做到→达到。
思维的高度,决定了你能看到怎样的机会。
很多人以为成功靠的是运气,但实际上,成功往往是认知提高的结果。现实中,你会发现有些人总能提前预测行业风口、精准布局;有人能在低谷期仍果断行动,实现突破;还有人在人际关系中总能找到关键节点,并迅速搭建资源网络。
为什么他们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因为他们具备更高层次的认知和判断力。你能洞察多少局势,决定了你能走多远。因此,成功的第一步,不是盲目出手,而是先看清方向,再行动。
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从来不是“想法”,而是“执行力”。
想到了却迟迟不动手,等于空想;开始了但半途而废,等于白费。现实中,很多人做事情卡在了“想到”和“做到”之间,其原因无非是:怕失败,怕麻烦,等所谓的“完美时机”。
而真正的成功者从不为自己找借口。他们不会等到“万事俱备”才开始,因为机会从不等人。他们也不惧失败,因为行动本身就能带来调整与成长。越早迈出第一步,就能越快掌握主动权。快,有时就是最大的红利。你不开始,永远没有结果;一旦开始,就可能迎来转机。
很多人能够“做到”,却迟迟无法“达到”,关键在于他们只是“跟随者”,而非“规则的制定者”。
真正的赢家,是那些能掌控局势、制定规则的人。他们具备三项核心能力:资源掌控力、影响力、主导力。
在职场上,最具话语权的是能设定制度与标准的人;在商业领域中,最有前景的是能引导市场需求的企业;在社交圈里,最受尊敬的是那些搭建平台、整合资源的人。你能制定多少规则,决定了你能站在多高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