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你不改变命运,命运就可能会毁了你

作为草根出身的你,最大的错误,就是在别人布置好的棋盘上跳跃。

马前卒与马后炮的命运本质上没有区别。

只有勇于跳出棋盘,尝试成为执棋者,才能实现阶级的跨越。

而以布衣之身开创汉家天下的刘邦,无疑是打破常规的高手。

一 亭长刘邦的向上社交之路

想要跨越自身圈层,必须勇于向上社交。 在四十七岁之前,刘邦的身份不过是一个“亭长”,连官职都算不上,属于最基层的小吏。而且,刘邦的工作,很可能是他父亲花钱为他买来的“临时工作”。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及壮,试为吏。”所谓“试为吏”,也叫“试补吏”,《史记·平准书》里解释道:“诸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意思是,那些花钱买职位的人,购买武功爵达到“官首”这一级别时,便获得了“试补吏”的资格。而之所以叫“试补吏”,其实还有试用的意思——如果不合格,随时可能被裁掉。

虽然刘邦只是一个小吏,身份低微,但他的“朋友圈”里却不乏大人物。因此,在刘邦“创业”的过程中,他总能得到贵人的扶持。这一切,归根结底都要得益于刘邦卓越的“向上社交”能力。

01.向上社交,重在执行

向上社交的道理很简单,难点在于执行。 再愚钝的人都知道与地位高的人打交道对自己有益,但多数人缺乏具体的执行能力,或者说缺乏勇气——大多数人一方面想要结识贵人,另一方面却畏惧向上社交。然而,刘邦不怕。

少年时,刘邦仰慕信陵君魏无忌。但等到他成年后,魏无忌已经去世。刘邦便将自己的仰慕之情转移到了魏无忌曾经的门人张耳身上,并决定主动去认识这位大人物。

张耳是何许人也?他年轻时,曾是魏国公子魏无忌的座上常客。后来不明原因犯了罪,流亡至外黄县(今河南省民权县)。当地有位富家女,她的丈夫是个庸奴,于是这位富家女想换个丈夫。有人建议她:“想找一个好丈夫,就跟张耳吧。”于是,富家女子改嫁给了张耳,并给予他大量财力资助。

张耳财富骤增后,开始效仿信陵君,招揽四方门客,并当上了魏国外黄县的县令。魏国灭亡后,张耳虽然失去了官职,但仍然不失为外黄县的豪强。

当刘邦主动去结交张耳时,他仍是布衣之身,但丝毫不惧,毫不犹豫地前往外黄县拜访张耳。之后,刘邦在张耳家长住了一段时间。直到前225年,秦灭魏后,刘邦才返回沛县。

这次出游虽然没有立即改变刘邦的生活现状,但从本质上改变了刘邦的认知,让他获得了跨越阶层的敲门砖。

一个人,永远无法获得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财富和权力。对于平民子弟来说,高维认知才是最珍贵的资源。刘邦和张耳,一个是默默无闻的农家子弟,一个是拥有门客、雄踞一方的豪强,二人的身份完全不对等。但刘邦仅凭果断的行动力,便成功完成了一次向上社交,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借鉴。

我们往往自甘平庸,并对那些成功者嗤之以鼻,有人会说:“在这个人情社会,没有贵人提拔,注定一败涂地。而有的人生来就在罗马,身边处处是贵人。普通人还是安稳度日就好,否则肯定会头破血流。”

但历史上以及当下那些逆袭而成、野蛮生长的成功者们,无一不在向我们演示: 其实,结交贵人并不难,关键是放下犹豫,拿起胆魄,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02.可以暂时没实力,但不能没潜力

人和人之间的交情很多时候是利益交换,而向上社交的利益交换逻辑是, “下位者”用当前的“潜力”去交换“上位者”的实力。 待下位者的潜力在未来得以实现后,再予以回报。

刘邦和萧何刚认识时,毫无疑问,刘邦是“下位者”——当时刘邦是“布衣”,而萧何是沛县主吏掾,算是县里的主要官员之一。

事实上,萧何的级别本来还可以更高。有一次,一位御史到沛县视察工作,其间萧何与这位御史有所接触。由于萧何表现出色,那位御史在短时间的接触后就觉得萧何能力很强,便提议提拔他。

能够与御史建立关系,并且得到御史的赏识,看来萧何也是一位向上社交的高手,而御史看重的正是他的“潜力”。不过,萧何却拒绝了御史的提拔邀请,坚守自己的岗位。

在沛县工作期间,萧何认识了刘邦,两人的关系一直不错。但奇怪的是,萧何和刘邦的相处方式似乎有些“倒反天罡”。史书记载:“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意思是,刘邦还是个平头百姓时,萧何就处处维护刘邦。等刘邦当了亭长后,萧何经常伴随刘邦左右,看起来更像是刘邦的“小弟”。

要知道,即便刘邦当了亭长,级别也仍然比萧何低,萧何为何要在刘邦面前放低姿态呢?原因或许只有一个——萧何在刘邦身上看到了“潜力”,而且是那种很容易变现的潜力。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人明明只会吹牛,出身一般,能力也不突出,人品甚至说不上好,但偏偏能获得贵人的赏识,受到异性的青睐。为什么?因为他们根本不把所谓的条条框框放在眼里,他们只相信自己。所以他们为人处世毫无顾忌,事业和生活往往胜人一筹。用一个流行的词来概括,那就是信念感。

“信念感”可以理解为个体对某种信念的强烈感知与体验,它体现了人们对某种观点、原则或目标的坚定信仰和深刻认同。 这种信念感通常来源于个人深刻的经历与认知,能够激发人们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信念感在多个领域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个人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它是支撑人们前行、克服困难的重要力量。一旦信念感足够强烈,就会成为改变命运的关键力量。

刘邦身上的信念感,不是一般的强,正是这一点吸引了萧何的目光,也由此推动了命运的齿轮。历史向来偏爱那些拥有强大信念感的人。

03.“钝感力”,是向上社交的铠甲

敏感的人往往不善于向上社交,因为敏感意味着脆弱,他们难以承受伤害自尊心所带来的“可怕后果”。而那些向上社交的高手,往往是钝感力超强的人物,他们通常遵循“ 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的处事原则。

刘邦就是这样一个“厚脸皮”的人物,正是凭借这张脸皮,刘邦也像张耳一样,成为巨富之家的一员。

向上社交给刘邦带来的好处远不止于此。当初,吕太公为避祸来到沛县,县令设下宴席招待。县里的名流们都来庆贺,萧何负责在门外拦人,送礼少的只能在门外吃流水席。虽然那天刘邦一分钱没带,但他信誓旦旦地说:“贺万钱!”这次向上社交不仅让刘邦吃了一顿饱饭,还让他获得了吕太公的赏识。后来,刘邦迎娶了吕雉,得到了吕家这个大家族的势力支撑,为他日后的起事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钝感力是向上社交的核心。它能够帮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交环境中保持冷静和理智,无视负面信号,坚持自己的目标和原则。顾名思义, 钝感力是指对周围事物不那么敏感,拥有较强的耐受力和抗击打能力。它使我们对他人的言行举止不过度解读,对批评和指责能够泰然处之。

向上社交,即与比自己地位高、能力强的人建立联系并寻求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如果缺乏钝感力,我们可能会因为对方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而过度焦虑,甚至因此放弃。然而,拥有钝感力的人则能够无视这些细微的负面信号,坚持自己的目标和原则,从而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钝感力在向上社交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更加稳固的人际关系。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意见不合、利益冲突的时刻。如果我们过于敏感,很容易因为这些小问题而与他人产生矛盾。而拥有钝感力的人则能够包容他人的观点和行为,以更加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摩擦,从而建立起更加稳固和长久的联系。

只有学会忽略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和负面信号,我们才能在社交场合中更加自信、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二 刘邦的用人棋局:一个草根怎样打造精英战队

精通管理艺术,普通人才能摆脱“暴发户”的桎梏。时代浪潮澎湃,草莽英雄层出不穷,他们在时代的长河中曾绽放光芒,但多如流星,转瞬即逝。这些草根创业者失败后,常常会被人奚落为“暴发户”。“暴发户”这三个字,成为大众对草根成功者的普遍定义。如果普通人不突破思维局限,学会管理和用人,即使短期内取得成功,也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01.不妒才忌才,才能人尽其用

普通人在创业的路上很容易陷入瓶颈,大多时候是因为自身眼界与成长环境的限制,落入了“嫉贤妒能”的桎梏中,导致人心离散,团队步入困境。 普通人想要创大业,出身不够,就必须用格局来凑,要能与不同的人和睦相处,并与他们拧成一股绳。 “我不牛,但我能带领一群牛人”,这就是领导力。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汉高祖刘邦确实是一个人才。他的个人能力虽然并不出众,却能管理一干手下,将大汉江山治理得井井有条。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在一次大宴群臣的宴会上,刘邦自己给出了答案。他说:“若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若论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若论集结百万雄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任用他们,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

刘邦之所以能够得天下,是因为他懂得用人,从不介意自己的手下比自己能力更强。他善用贤才,吸引了众多优秀之士,从而彻底与竞争对手拉开了距离。在今天的社会中,一个好的企业管理者,必定有一套高明的用人之术。就像刘邦一样,他有张良为其献计,萧何为其管钱粮,韩信为其掌兵,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如此,才是真正高明的管理者。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其实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本领,都有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地方。所以,作为管理者,就应该想方设法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鱼儿在水中才能自由游动,鸟儿在天空中才能尽情飞翔,合适的位置才是对自己有利的位置,才能最大化地发挥自身力量。

普通人成为领导者后,在用人上一定要转变思维。要清楚认识到,自己不是员工的竞争对手,而是他们的领袖。 只有这样,才能站在制高点,统筹全局,让员工各司其职。做到这一点后,我们才能对症下药,从细节处入手。要真正把人才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我们还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了解员工的性格特点,二是了解员工的爱好与特长。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自然也不存在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而性格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效率。优秀的管理者应学会根据下属的性格特点合理安排岗位。比如,让有权力欲望的下属担任适合他们能力的管理职位;让有成就欲望的下属承担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在他们完成任务后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等。显然,这样的安排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能力。不过,管理者一定要把握一个前提——那就是足够了解员工的性格特点,才能对症下药。

俗话说得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的兴趣和眼光不同,在工作中也是如此。例如,有的人喜欢与人沟通,在与客户的谈判中获得成就感,而有的人则喜欢站在幕后,研究和开发新产品。如果把前者安排到幕后,或者把后者推到台前,结果可想而知,效果肯定不好。因此,管理者必须了解员工的爱好与特长,让他们“术业有专攻”,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强的力量。

02.想让普通人信你,千万别在“利”上犯错

普通人创业,最大的拦路虎是短视,只在乎蝇头小利,舍不得让利。 领导者不愿意与手下分配利益,结局只能是团队怨念丛生,人心离散,最后各奔东西。如果你志在四方,那就放眼天下;如果你永远只看脚下,自然会停滞不前。

当初,九江王英布原本是项羽手下的一员大将,后来双方发生矛盾,英布立即率领残兵败将投奔了汉王刘邦。英布抵达汉军驻地后,稍作休整,刘邦便亲自召见了他。在召见时,刘邦正坐在床边舒舒服服地泡着脚,英布看到这一幕,气得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

英布非常后悔,自己为什么会选择投奔刘邦,甚至觉得还不如死了算了。英布愤怒至极,想要自杀,却没有勇气,最终作罢。接见结束后,英布回到自己的营帐,发现帐御、饮食、从官刘邦都给他安排得和自己一样,英布又大喜过望,知道自己没有跟错人。

史书中记载,项羽待下属很好,平时关心体贴,下属如果生病,他甚至会担心地哭泣。但一旦到了要论功行赏、给下属加官进爵时,项羽又常常装聋作哑,一言不发。反观刘邦,虽然言语行为上对下属有时显得冷淡,但该给的利益从未含糊过。

因为利益而投奔刘邦的,除了英布,还有陈平、韩信等人。“无利不起早”,这是凡人普遍的心态。大家朝九晚五,辛辛苦苦地打拼,为的就是一个“利”字。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物质利益的刺激下,必定会有人奋勇争先。 反之,如果没有利益的驱动,谁会拼命为你工作呢?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来往。从某种意义上讲,你的下属为团队赚钱,实际上是在为你加薪。如果不愿意给下属分配利益,本质上最受损的是你的个人利益。

员工的积极性是团队活力的源泉。对员工来说,能看得到的物质奖励才是真正的激励。这种激励方式非常有效,领导可以得到员工的支持,企业也能通过员工的努力获得成绩。这样的“你情我愿”的“交易”,是员工最喜欢的交换方式。如果没有看得见、摸得到的利益,再激情四射的豪言壮语,说出来都会大打折扣。

恰当的物质奖励不仅能帮你更好地管理下属,还能激发员工的上进心和积极性。优厚的福利待遇,不仅能吸引人才,还能留住人才,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这样的效果,值得管理者用心体会,了解利益的强大作用,让员工看到前途,你个人的未来也自然会更加光明!

03.服众的本质是公平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 当你的团队越来越大,手下人员越来越多,面对心思各异的成员,你又凭什么服众?又凭什么指望他们都愿意为你卖命?如果一个管理者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能力,事业的崩塌也就为时不远了。

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大汉主要的二十余位功臣封侯之后,其余将领却日夜争论功劳大小,互不相让,导致论功行赏迟迟无法完成。

在此期间,刘邦在宫中时常见到一些将领聚在一起窃窃私语,议论纷纷。刘邦感到疑惑,便问张良:“他们在说些什么?”张良故作惊讶地说:“陛下竟不知?他们是在密谋造反啊。”刘邦大惊:“如今天下已定,为何还要谋反?”张良答道:“陛下从布衣起家,带领这些人打下江山。如今您登基称帝,所封之人多为萧何、曹参等旧日亲信,而所诛之人,都是您过去的仇敌。如今这些将领计算战功,自觉功勋卓著,却因天下之地有限,未必人人有封,他们担心您不能将功劳一一封赏,又害怕因往日过失遭到清算,所以聚在一起,心生疑虑,甚至图谋不轨。”

刘邦忧心忡忡地问:“那该如何是好?”

张良沉思片刻,说道:“陛下平生所憎之人,群臣皆知,谁最甚?”

刘邦咬牙切齿地答道:“雍齿与我有旧怨,曾多次羞辱于我。我本想杀他,只因他功劳不小,一直未忍下手。”

张良立刻说道:“那就先封雍齿,以此安抚众人。群臣若见连雍齿都能封侯,便都会心安了。”

于是,刘邦摆下酒宴,郑重其事地封雍齿为什邡侯。群臣见状,纷纷欢喜地说道:“连雍齿尚且封侯,我们自然也就无忧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人心常态。想要拥有服众的领袖气场,就必须协调好团队的平衡。 成为领导者之后,你有责任协调下属之间的关系,加强团队成员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作,化解彼此矛盾,推动事业良性发展。

如果管理者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便会打击下属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引发内耗,导致员工之间不团结,最终影响整体的事业发展。

虽然从表面上看,“一碗水端平”似乎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尽可能做到一视同仁。

第一,摒弃偏见,不要对员工区别对待。

如果管理者对表现突出的员工格外优待,对平庸的员工则心存偏见,就会使团队产生隔阂和不满。被偏爱的员工可能会受到排挤,而其他人则会因为嫉妒、憎恨而消极怠工,从而影响整体效率。比如,有人可能会想:“既然领导那么偏心,觉得他最厉害,那就让他一个人干到底好了,我才不费这份力。”这种消极情绪一旦扩散,管理难度会直线上升。

对于表现出色的员工,管理者应当表扬与奖励,但要把握尺度:该表扬时表扬,该奖励时奖励,其他时候则需一视同仁。表现出色的人因为努力而获得应有的回报,其他人若也表现出色,也可以获得同等认可。这种管理方式以能力为导向,突出公平与激励的正向循环。

第二,摒弃私心,不偏袒亲友。

有些草根出身的人,虽然已成为管理者,但心胸未能同步成长,私心依然很重。有时为了稳固自身地位,或照顾亲友,便千方百计将其安排在手下,甚至授予重要职位。这种做法短期内也许有效,但从长远来看,却极其愚蠢。

真正的智慧不是任人唯亲,而是唯才是用。 管理者不应借助权力为亲友谋取职位,而应让他们接受历练,凭自己的本事争取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公正的用人机制,提升团队整体战斗力,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 世界就是一个草台班子,谁敢翻台谁称王

世界本就像一个草台班子,面对它时不妨大胆一些。 细数刘邦一生的所作所为,在大众眼中,他完全是不讨喜的。在那个大多数人以种地为生的年代,刘邦不事农耕,理想是做个游侠。《史记》里有一句话:“侠以武犯禁。”意思是,游侠通过武力手段违反国家的禁令。你说,哪个正常的老百姓愿意和这种不安分的分子打交道呢?

然而,现实恰恰相反,刘邦不仅没有被人讨厌,反而在县里的人缘极好。可刘邦对待朋友的态度并不是彬彬有礼,他功成名就后曾说了一番话,充分说明了武将朋友在他心中的地位。他说:“打猎的时候,猎狗负责狩猎,但指挥猎狗的是人。你们不过是奉命捉兔子的狗,所以你们是功狗。”

这就是成大事的底色!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培养我们的成事底色。

01.人际关系断舍离,做社群关系的领导者

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道理是,告诫我们在与朋友交往时,要平等待人、相敬相爱,只有这样,关系才能长久。然而,现实往往让人扎心。当我们越是小心翼翼地呵护一段感情,说话办事都滴水不漏时,所谓的情谊反而会变得越来越脆弱,所谓“真心喂了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而当你越不在乎对方时,对方反而会变得越忠诚。因为,人都是慕强的。

在为人处世中,无论与下属相处,还是向上社交,我们都不妨采用领导者的思维方式来与人打交道,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02.敢于打破常规,绝不给自己人为设限

所谓的礼法规矩,实际上是强者为弱者设定的牢笼。循规蹈矩的人容易原地打转;而敢于打破常规的人,才有可能逆天改命。

善于跳出世俗的边边框框,表现出来的就是敢为人先,这也是领袖品质的体现。在处理劳役逃跑事件时,刘邦虽然只是简单地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却引得一部分劳役誓死追随,这也为刘邦后来的起义反秦打下了基础。

果敢、志向高远的成事品格固然重要,但在能成就一番事业的豪杰中,这种品质并不稀有。真正让刘邦在天下群雄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品质,还是“不拘一格”。

所谓不拘一格,就是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刘邦不仅不局限于常规,他眼里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规矩,所以他用人办事才能天马行空。如果我们一直在别人画好的框架里跳动,跳得再高、再远,又有什么意义呢?

03.认清世界脆弱的本质,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为什么说世界的本质是脆弱的?因为大众眼中的世界,不是我们居住的地球,而是由人所构建的社会。既然是人,就必然有缺点,全是人的地方肯定漏洞百出。不理解这一点的人,永远无法成功。

再举个例子,说说刘邦如何用韩信。刘邦知道韩信是大才后,拜其为大将军,结果韩信如猛虎下山,帮助刘邦统一了天下。这个过程可以形容成你玩一款游戏,得到了一个顶级数值的角色,然后将所有资源都倾注到这个角色身上,最终通关。

过于“拘小节”的项羽没能胜利,贵族出身的田横也没有赢,而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刘邦成功了。

你以为井然有序、威严沉重的世界,其实它的严肃性或许还不如一款游戏。所以,做事说话不妨大胆一点儿,人生的上限绝不取决于你的出身,而是取决于你对世界的认知。 YxVO4TIcs/DbgPednwiu0bjZlQ4B8mHBbSUglYx3uIhlk78+IYCVOLUmdM/PX3u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