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白居易
与光同尘,福祸茫茫未可知

如何从容地

面对各种抉择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长恨歌》一诗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旷古之恋一并流传至今,而少有人提的是,《长恨歌》的作者白居易也有过一段哀婉忧伤的爱情。

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据传,他三岁识字,五岁成诗,九岁通声韵。仿佛从咿呀学语之时开始,他的人生就注定会不凡。

白居易少年时随母亲搬到了安徽符离,在此地遇到了自己的一生挚爱——湘灵。

当时,白居易与母亲住在东林草堂,并结识了邻居家的小女孩湘灵。湘灵天真无邪,且略通诗词音律,两人很快成为朝夕相伴、青梅竹马的玩伴。

随着年岁渐长,爱情在他们的诗情画意间悄悄地萌芽。白居易也无法再掩饰自己的心意,于是,他告知母亲自己想去湘灵家提亲,但当即遭到了母亲的反对。白母觉得白居易出身官家,而湘灵家境贫寒,两人门第相差甚远。最终,白居易听从了母亲的意见。

尽管当时大唐很开放,但门第观念仍然深深伫立在人们心中。白居易不甘心,但也无可奈何。在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里,他的脑海里满是与湘灵吟诗作对、嬉戏玩闹的画面,可惜世俗的声音、门第的成见无一不在告诉他:他们二人并不合适。

白居易很难过,也很纠结,他不想放弃自己的真爱,也不想违背母亲。无奈之间,只能逼自己做出抉择。

正如此时的白居易一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面对无数的抉择。我们渴望独立,渴望自由,渴望生活能两全其美。但有所渴求,就一定会有所束缚。在白居易这里,若与心爱之人结成佳偶,就要背不孝之名;若获得母亲的认同,就要放弃自己心中所爱。

白居易并没有在这样的抉择中犹豫太久,更没有因此消沉难过。但白母怕白居易仍对湘灵念念不忘,便让他以求学之名离开了符离。

就这样,湘灵两眼噙泪地送白居易到了渡口。而白居易在离别之际于濉河旁为湘灵所作的《南浦别》,仿佛带我们回到了千年之前他们俩分别之时的场景中。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此次一别,白居易更加发奋图强,他相信,若能金榜题名,自己必定还能与湘灵重逢,与她长相厮守。

后来,二十九岁的白居易考中了进士,是同年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位,但几经波折后,白居易在三十五岁时才正式开始了他的宦海生涯,担任周至县县尉。被选入语文课本的诗作《观刈麦》正出自白居易担任周至县县尉时期。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酷暑下,劳作中农民汗如雨下,白居易看到人民在繁重赋税的压迫下过着困苦艰辛的日子,而自己无功无德却俸禄三百石,心中深感羞愧与愤懑,当即写下了这首诗,字里行间浸满了对百姓艰苦劳动的心疼和对当时赋税政策的不满。

不久后,此诗传遍京城。朝中一众大臣对白居易此举十分不满,纷纷厌恶起这个说真话、不与大家为伍的年轻人。当时的县令则更是变本加厉,竟然命令白居易去拷打百姓来征收赋税。白居易怎会愿意?他再一次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一边是自己的仕途,一边是自己内心的坚持,再遇难以抉择的境地让他十分痛苦。最终,他称病避开了这次工作。当时的县令也不希望白居易给自己的工作再添阻碍,便给他放了长假,甚至鼓励他去游山玩水,以便自己顺利开展征税工作。

由此,白居易开启了一段闲适的时光。

古代,朝中大臣大多分两种:一种为求高官厚禄而不择手段,另一种则高风亮节,为了百姓的幸福可以不惜自己的乌纱帽。而白居易用中立的态度避开了如此两难之选,与其说这是一种逃避,不如说这是一种做人处世的智慧。

人的一生中会面临无数抉择。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应该顺应外界、随波逐流,以此来保全自己,还是坦荡直面内心最真实的自己。但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很多两难境地,以及因此产生的烦闷困苦的情绪是生而为人必须面对的,并不是因为你运气差或能力不足,才要面临这些状况。

诗人白居易有着比常人更加丰沛、细腻的情感,但他同时又十分清醒和通透明白人生少有圆满,遇到取舍与抉择都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在每一次面对抉择时,他都平静地应对,并没有因此而怨天怨地,意志消沉。面对两难的境地,他知道自己无力抗争,但并没有因此做出违背本心的事情,而是选择了折中处理。因为他内心深知,只有自己变得更好、更强,才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选择权。无论是对待事业,还是对待爱情,白居易总是充满希望,坚定不移。

在面对生活的选择题时,我们可能会太过绝对,总想找出一个正确答案。但有时,放弃选择,避开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在自己的为官之路上,白居易始终在找寻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这一次的长假也让他对此有了更多思考。

在这段时间里,他与好友一起游历了许多山川湖海。可是每当他独自一人时,他总会想起心爱之人,与湘灵的嬉笑玩闹仿佛就在昨天。很多人都会遇到感情挫折,但有的人可以妥善处理,继续认真地生活,有的人却可能因为这份不顺遂而垂头丧气、消沉很久。显然,白居易是前者。

在一次出游中,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来到仙游寺,谈起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凄美的爱情故事,不禁感慨万千。他决定写一首诗来记录这一旷世奇恋,这正是传世之作——《长恨歌》。

……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与其说这首叙事诗写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不如说这是白居易在抒发和纪念自己的感情。他把自己对湘灵的思念和爱恋全部融入了诗中。

直至三十七岁,白居易都未再爱上任何一个女子。在古代,一个男子三十七岁还未娶妻纳妾,是一件不得体,甚至落人口舌的事情。母亲以死相逼,白居易不得不妥协,最后娶了自己的表妹为妻。至此,白居易与湘灵的感情暂告一段落。

纵观白居易这些年,有成就,也有遗憾,但很少有非常沮丧,甚至想要放弃的时刻。对于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取舍和选择他都从容以对:在感情上他听从了母亲的意愿,但也未放弃争取与真爱在一起的机会;在工作中,他既没有硬碰硬地与同僚发生正面冲突,也没有违背自己的本心。

我们每个人一生中也会面临无数次取舍和选择: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还是就业形势好的专业?选择更加清闲的工作还是报酬更高的工作?选择先立业后成家还是先成家后立业?仿佛我们每走一段路,就会有一个岔路口在等着我们做选择。而且在大众眼中,每个岔路口的选择都至关重要。

“高中选文理科,是人生的关键时刻。”“高考很关键,决定孩子的未来。”“大学选什么专业至关重要。”“女人的婚姻就是第二次投胎,要认真选择。”“三十岁是人生重要的分水岭。”“孩子的教育要从学前开始抓,不然就会落后。”这些说法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我们觉得自己不能做错任何一个决定,否则未来就会完蛋。

这让许多人无比焦虑,让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变得慌乱,不能接受自己的人生偏离“轨道”哪怕一点点。但当我们真正做出了选择,经历了各种事情后会发现,人生的容错率其实是非常高的,而且人的一生也很难按照规划去生活。

人生并不是一张考卷,许多选择没有对错,更没有好坏之分,我们更需要关注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和感受。

所以,当我们面临选择时,无须焦虑,也无须畏惧,提醒自己注意以下几点,也许就能从容应对。

第一,明确自己的目标。我们要明确自己最大的需求或是最想实现的目标,面临抉择时只围绕最大目标进行取舍,不过度纠结,无贪念之心。

第二,勇敢做出选择。很多时候我们不敢做出抉择,害怕面对取舍,是因为生活可能会有所改变。而面对未知的变化时,每个人都会有恐惧。但我们不该把未知和困难画等号,新的境遇或许会有新的收获。

第三,坚定信念,给予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我们时常在做出选择后产生担忧、不安的心情,害怕选择错误造成损失和影响。但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我们应该做的是把自己的选择变得正确。我们要坚定自己的目标,并相信自己的选择,在迟疑和不安时,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神经科学研究表明,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够激活大脑的奖赏区,从而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这样不仅能让人心情愉悦,还能降低焦虑和抑郁的风险,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事半功倍。

不必畏惧人生中的选择与取舍,因为选择只是一个开始,努力经营好选择之后的生活才更为关键。人生的每一次分岔路口,都能让我们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而且只有经过选择与取舍,我们才能把自身精力汇聚于一处,从而在自己所选的道路上更有力量地前行。

允许一切发生,

找到内心真正的想法

除了想与真爱长相厮守,白居易也立志做一个为百姓造福的好官。因为幼年时经历过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所以他更能体会和理解百姓所经历的疾苦。

白居易看到一位卖炭翁两鬓斑白,穿着破旧单薄的衣裳,扛着重担,走了很远的路赶到集市,想用卖炭的钱买些衣服和食物。但他在路上遇到了两个骑着马的宦官,宦官手里拿着文书称是皇帝的命令,强行低价买走了他的炭。

此情此景让白居易愤怒至极,他便挥笔写下《卖炭翁》一诗。此诗一出,很快在京城中传开。当时,宦官在朝廷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白居易此番又得罪了许多人。

别人都利用职务之便为己谋利,白居易却为百姓之苦挺身而出。这本是正义之举,可惜在恶行当道之时,正义就成了罪过,大家都把白居易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再加上白居易文采过人,他的诗篇广为流传,更让他的“敌人”们容不下他。白居易的仕途从此开始变得坎坷万分。

宪宗即位后,十分看重白居易的才华,命他为翰林学士。次年,白居易又右迁为左拾遗。白居易的仕途似乎又重燃起希望之光。

左拾遗是皇帝身边的言官,白居易担任此职时,一直恪尽职守、勇于进谏。好的想法和谋略无一不言,皇帝有任何过失之处他也全都直言不讳,逐一指出。但皇帝是天之骄子,总被一个言官劝谏,时间长了难免觉得有失威严。

后来,宪宗让宦官去带兵平定战乱,这样离谱的事情可谓前所未有。不出所料,很快便战败了。白居易当即就写了讽喻诗来讽刺这种荒唐之事。他的好友元稹劝他冷静一些,不要随意抒发不满,但是他丝毫听不进去。至此,宪宗再也无法忍受了,甚至让丞相给白居易定罪。还好丞相为白居易求情,此事才作罢。

此时白居易已经人到中年,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他始终认为人性本善,做人也应该善良正义,为正义发声,为正道努力。可惜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而在当下社会的职场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做得太好或做得不好都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很多人都会因在职场中受到的排挤和孤立而感到沮丧、焦虑。此时的白居易,也正处于这样的情绪旋涡中。

母亲去世后,白居易守孝三年。再次回到朝廷后,皇帝让他担任太子左赞善大夫一职,相当于太子的老师。

此时的唐朝藩镇割据、动荡不安,当朝宰相武元衡也因势力斗争在上朝途中被人谋杀,这件事情震惊了朝野。但当时藩镇势力早已壮大,无人敢言此事。白居易再一次铤而走险,将此事上报给了皇帝,并就藩镇割据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此前他已经三番五次地挑战了朝廷的掌权势力,站在了众多官员的对立面。此时的群臣再也容不下他,上书以越职言事之名将其贬职并赶出了京城。

白居易为官多年,因直言不讳得罪了许多宦官。他们想将白居易置于死地,便杜撰白母是落井而死,让白居易背负了个大不孝的罪名。白居易再度被贬,由江州刺史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简直如跌入了谷底一般,被贬期间,他在心里反复问自己是不是不应该那样莽撞,那样露出锋芒,那样不管不顾,与众人为敌。也许不仅是白居易,我们每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可能都会问自己:“那件事我那样做对吗?”“如果当时没有……会不会一切都变得不同?”

在浔阳江头,白居易遇到了一位琵琶女。琵琶女的遭遇让白居易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两人一见如故。白居易再也无法压抑心中的苦闷与惆怅,将所有的情绪倾注在了诗作中,旷古名篇《琵琶行》喷薄而出,流传至今。

唐宪宗暴毙后,唐穆宗李恒即位。白居易曾当过穆宗的老师,所以得到了提拔,而这一次的仕途之旅也比之前顺遂了许多。一方面是因为他与皇帝之间有师生情,另一方面,白居易此时的心性发生了变化。

自此之后,他很少再写诗抨击朝廷现状,更没有再为什么事强出头过。朝廷中牛党、李党争斗最激烈之时,他也没有站队在任何一方,而是一直保持着中立的态度,学会了谨言慎行,明哲保身。

他不再渴望改变世界、改变他人,也不会因为世界与自己想象的不同而与内心的自己对抗,不再与外界苦苦抗争。

此后的白居易很少在朝廷中树敌,收起了自己的锋芒,平和地应对一切。《道德经》写道:“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大意是顿挫自身的尖锐而不受任何损害,化解各种纷扰不被其扰乱心灵,能够懂得含蓄自己的光耀,能够混同尘垢而不污染自己,借助一切力量,哪怕是对立方的势力,因势利导,让自己壮大。

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呢?首先,我们要尊重自己,接纳自己的现状和所有想法,不和自己较劲。有时我们会因为自己的一些不足和暂时落于人后的境况就厌恶自己,但认识到自己的平凡,承认自己的普通,才能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其次,坦然接受外界的样子,接受世界与自己预想的不同,也要允许一切发生。人随着不断成长会发现世界包罗万象,不同人也各有各的想法。我们可能会因为别人的想法和行为与自己预期的不符合,就质疑自己或他人,因此与他人产生强烈的矛盾和冲突。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让自己的想法变得更有影响力。

最后,我们还要学会屏蔽外界过多的声音和意见。在评判一件事情的好坏与价值时,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询问他人:“这样做你觉得好吗?”“你觉得对不对?”或者在各类社交平台上浏览大家的观点与看法。其实人生中的大多数事情并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如果一味地用外界主流的价值观、大多数人的评判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与选择,那我们只会在他人的目光中迷失,无法找到自己真正的想法。

白居易晚年为自己起名“乐天居士”,来自《易经》中的“乐天知命故不忧”,这句话涵盖了他晚年的思想态度,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 3q3cjffigdDcj5/JcsvpU+/ANAbFgIKD3u4QLEe3YXba7rg/fg0E/CFQMeUa4Bc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