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问题,
学会接受生活的“礼物”
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纵览千古诗词,我们品过诗里的深情,阅过词中的豪迈,而像这样一首专为猪肉所作的词,实属少见。这首词为宋代大文豪苏轼(字东坡)被贬黄州时所作,大概他本人也未曾想到,这首词中的佳肴——东坡肉,也成了流传千年的美食,至今时不时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
其实,流传至今的古代佳肴很多,东坡肉之所以能成为许多人饭桌上的一道美食,除了它油而不腻的口感外,其背后的故事也值得品味。
公元1037年,苏轼在四川眉山出生。相传,苏轼诞生的日子是文曲星下凡之日。其中真假我们无从考证,但苏轼的才华确实如同明星一般,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至今,照亮了北宋的文坛,也照亮了一段历史。苏轼年少得志,幼年时便可吟诗作对,考进士时一举及第,就此开始了自己的宦海生涯。
但人生之起伏难以预料,这个初入官场的少年意气风发、壮志满怀,只觉自己有无限的抱负与才华,可以在属于他的天地之间施展,殊不知今后会面临怎样的变故。大抵每个少年得志之人都认为世间的种种都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吧。
初入官场的苏轼性子活泼、热爱交友,再加上满身的才气挡不住,这些都让他锋芒毕露。
当时,苏轼已经有多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初任凤翔府判官时,许多小吏都是他的迷弟,更有小吏称他为“苏贤良”。年轻气盛的苏轼受到了众星捧月的待遇,便开始有些飘飘然了。这一切被他当时的领导凤翔知府陈希亮得知后,下令杖打了这个小吏。这令苏轼很愤怒。
那个时候的苏轼还不是很懂人情世故,他认为陈希亮是在故意针对自己,因此对后者怀恨在心,还作出借古讽今的《凌虚台记》来讽刺他。
苏轼本以为陈希亮会大发雷霆,但后者不仅没有生气,还把此文刻在了凌虚台前的石碑上。因为陈希亮确实赏识苏轼的文采,杖打小吏其实是为了敲打他,希望他能够沉稳做事,戒骄戒躁。
虽然当时的苏轼与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年轻气盛,但他不是一个黑白不分的人。他懂得认错,也懂得感恩。此时,他明白了陈希亮的良苦用心,知道陈知府是怕自己过于高调,想挫挫自己的锐气,以免今后得罪更多的人。毕竟官场如战场,步步都是如履薄冰。自此以后,苏轼与陈希亮交好,陈希亮也成了苏轼十分感激的良师益友。
从这一事我们不难看出,苏轼虽有锋芒,但并不固执。苏轼一生广交朋友,他踏足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有人与他把酒言欢、互诉衷肠。按照现在流行的MBTI性格测试来分类,苏轼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e”人(从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获取能量的人)。但谁能想到,这样一个通透豁达之人竟也有过几次想了结生命的念头……
当时,北宋的官场表面看似一片太平祥和,实则早已暗流涌动。
宋神宗即位后,让王安石等人开展了变法。但苏轼认为变法有些激进,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和民怨。但苏轼的官位远不及王安石,他阻止不了变法,更阻止不了朝廷的种种决定,只能写一些诗词文章来表达对于时局的不满。
苏轼当时官位不高,朝廷中并没有太多人在意他写的那些讽刺意味十足的诗词。此时苏轼仍然过着豪放不羁的日子,经常与好友们把酒言欢、吟诗作对。尽管生活十分自由快乐,但每逢中秋佳节,看着圆月当空,家人却不在身旁,仍有失落感伤涌上他的心头。于是某一年中秋,他便大笔一挥,写出了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南宋初期文学家胡仔高度评价此作,说中秋词继《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作为一位文人,苏轼的前途广阔且平坦,他的每一次创作都让世人惊叹“中国诗词”所能触及的高度;但作为一名朝廷官员,他的为官之路上有惊涛巨浪。
后来,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依照当时的传统,每位官员初任某地时都要写一封谢恩公文,感恩皇帝赐予机会。苏轼大概怎么也想不到,他的一封《湖州谢上表》犹如一把利剑,差点要了自己的性命。
其他官员写谢上表,几乎通篇都是对皇帝的感恩和对朝廷的赞颂。而苏轼这篇却向皇帝发了不少的牢骚,他指出了宋神宗治理朝政的一些问题,以及自己的不满。但皇帝需要威严和面子,苏轼此举让宋神宗极其不满,加上之前变法时,苏轼也写了不少诗词反对,主张变法的新党抓住这次机会,想要置他于死地。
朝廷派人到湖州捉拿苏轼回京审问,此时苏轼终于看清了眼前的形势,认为自己此次回去必死无疑。尽管苏轼豁达乐观,但在生死面前,任何人都会变得胆怯。
差役们带苏轼回京途中,某一晚船停靠在太湖岸边。苏轼趁夜偷偷来到太湖芦香亭,想投湖自尽。都说人的成长与变化往往就在一瞬之间,大概就是这一夜,让苏轼的心境与思想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风平浪静的太湖下,是苏轼一颗绝望与破碎的心。
苏轼最终没有自尽,被押回了御史台。在牢狱之中,他知道自己此次凶多吉少,便给自己最牵挂的弟弟苏辙写下了绝命诗,打算再次自杀。但此诗没有被送到苏辙手里,而是被送到了皇帝面前。宋神宗一下被诗中真挚的情感所打动。对这个案件的处置,宋神宗本就有些犹豫不决,因为他实在太欣赏苏轼的才华了。但身居帝位,他也不能无视苏轼所犯之问题。最终,在王安石等人的求情与劝说下,宋神宗把苏轼贬到了黄州做团练副使。
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可以说是苏轼一生中所经历的最大的风波与坎坷。尽管在大家印象中苏轼是那样的豪放不羁、乐观豁达,但面对绝望,他也曾两次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或许有人生来便是乐天派,但没有人能永远保持乐观。有人之所以能豁达、从容地面对一切,是因为他已经饱尝了委屈和坎坷,学会了坦然。
每个人生来都有喜怒哀乐,但处理情绪的种种能力是后天培养的。我们畏惧苦难,害怕坎坷,认为那些会让我们的人生变得糟糕。但磨难坎坷与幸运顺遂一样,都是生活给予我们的“礼物”。勇敢地应对磨难,我们会收获阅历和经验;认真感受生命里偶尔出现的小幸运,我们会品味到生活的美好。
你可能会觉得,自己何其不幸,竟有如此糟糕的境遇,从而抱怨、焦虑,甚至抑郁。但真正可怕的并不是糟糕的境遇本身,而是我们用想象将其放大了无数倍。不仅如此,我们还时常把自己想象成苦难的唯一经历者,觉得只有自己如此不幸。实际上,世上的困苦千千万万,大多数人都只经历过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用一颗平常心去直面困苦,也允许自己有各种情绪。化解不良情绪的第一步,不是对抗它,而是接纳它。当困苦来临时,我们可以允许自己难过一会儿,而不是反复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更不要强迫自己:“我不可以难过,我要尽快走出这样的情绪。”不良情绪犹如污水,我们只有先将污水排尽,才能注入新的干净的水。
通过读书、学习,还有不断地经历生活的种种,才能变得通透、豁达。苏轼便是这样一步步从困境中走出来的。
回到苏轼刚刚被贬的那年冬天,大雪纷飞,家家户户都在团圆热闹地准备过除夕,而苏轼正饥寒交迫地赶往黄州。那时的黄州一片荒凉,团练副使更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官。顶着风雪,怀着对未来的迷茫,苏轼抵达了黄州。而真正属于苏轼的时代才正式开始。
朝廷没有给苏轼安排住所,他便找了个寺院暂时安顿下来。那个短暂为苏轼遮风避雨的小寺庙定慧院如今已为人熟知,因为苏轼在那里留下了许多深入人心的诗词。这一时期的苏词少了从前的狂放不羁,多了些许落寞与寂寥。
苏轼把家人都接到了黄州,没有俸禄和住所的苏轼很快就花光了积蓄,生活逐渐变得拮据窘迫。好在他还有一个常年追随他的“铁粉”——马梦得,支撑着他的生活。
马梦得年少时惊叹于苏轼的才学,便认苏轼为自己的偶像,一直追随着苏轼。但马梦得的仕途也不顺畅,一直担任着微小官职。他以前常和苏轼打趣说,如果有朝一日苏轼做了大官,一定要分自己一笔钱财。但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偶像竟沦落到如此下场。
经历了种种不公,又过着这样艰苦卓绝的日子,苏轼却不再像从前那样有那么多的抱怨和哀叹了,反而经常思考自己的这些经历,从中体悟生活和生命的意义。他回想起自己年轻时,最想过的其实是陶渊明那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隐居避世,自给自足,不问世间的一切纷纷扰扰。
如今官场失意,虽不再有佳肴玉饮相伴,却恰恰是开始种地农作、回归最本真生活的好契机,就像自己的偶像陶渊明那般。想到这些,苏轼心中的阴霾也逐渐淡去。
带着新的期许,苏轼在申请下来的一块土地上安家,并开始辛勤地耕作起来。务农的这些时光让苏轼的思想境界又一次得到了升华,他感受到了不同以往的幸福和快乐。每一次耕种,每一滴汗水,都能收获粮食,这是前所未有的踏实。且这种只要付出就有回报的感觉不像从前身处官场那般变幻莫测、虚如泡影。
开始田园生活的初始,苏轼忘却了过去的磨难和惨淡的遭遇。历史上有许多被贬的官员终日郁郁寡欢,自怨自艾。但苏轼并没有因被贬而就此消沉,他认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酸甜苦辣都是生命的“馈赠”。
万事万物,以及生命中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如果人人都能像苏轼这般,坦然应对所发生的一切,发现事情积极的一面,那么生活就会日日常新,总有收获。
比如我们不会被一次考试失利所打击,而是及时反思总结,查缺补漏,就可能在下一次考试获得更好的成绩;在工作中遇到了难题,我们把它看作一次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恋爱或婚姻中的一次争吵,也会让我们有机会看清自己在感情中的不足和问题,从而改善双方的关系。糟糕的事情既已发生,无论我们用何种心情去面对都无法阻止,但乐观积极的心态可以让我们更快地从中走出来。
苏轼便是用积极的心态让原本阴暗艰苦的贬谪时光逐渐变得美好起来。在黄州期间,没有精细的粮食可吃,苏轼便灵机一动,把大麦与小红豆蒸在了一起。从没有人尝试过如此吃法,大家都觉得这两种食物蒸在一起一定难以下咽。但当苏轼把蒸好的饭端上桌时,满屋尽是粮食的醇香,而且色泽鲜美,令人垂涎。苏轼十分欣喜,并为其起名“二红饭”。
此外,苏轼还研发了许多新菜式。他发现黄州虽是穷乡僻壤,但物价极其便宜,尤其是猪肉。但黄州百姓似乎都不怎么会烹饪猪肉,于是苏轼自己潜心研究,用独特的做法烹饪出了流传千年的“东坡肉”。
众人皆叹黄州穷苦,但苏轼认为这是他苦中作乐、认真生活的好机会。此后,苏轼的诗词中也时常提到自己所做的美食,生活气息十足。
乌台诗案虽然是苏轼生命中的一次劫难,但也正因为这次贬谪,才成就了真正的苏东坡。无数人从苏轼的这段经历中受到了鼓舞和启发。如若没有这一遭,苏轼或许仍于宦海之中每天提心吊胆,那些惊艳后世的众多诗词,那些值得深思的智慧,都将不复存在。
生活里的风风雨雨敲打着每一个前进的行人。有的人因为风雨而畏缩不前,有的人总想等雨过天晴。而苏轼深感,风雨兼程,才是人生的常态,正如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所写的那样: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苏轼心中,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们的感受而已。不要执着,也不要为外物所系,坦然接受一切,坦然面对一切,只要心中宁静,外界是晴是雨又何妨呢?
境随心变,心若喜悦,何处都是阳光;心若苦闷,无论何时,总觉阴雨。陷入困境时,是沉沦还是奋进取决于自己的认知,郁郁不前只会有痛苦和磨难,积极乐观才能看到转机和希望。坦然地接受生活,豁达面对命运馈赠。深陷泥泞时换角度思考,之后再继续前行,或许会有不一样风景。
常怀一颗平常心,
时刻都有生活乐趣
六十四岁时,苏轼从海南赦免北归,在镇江金山寺看到了好友、著名画家李公鳞所绘的画像,不由得心生感慨。此时的苏轼已逾花甲,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程,看到还有人记得自己,并为自己作画像,心中不禁泛起了涟漪。
一生为官几十载,几经沉浮,失意坎坷。这一生,自己究竟做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此时苏轼写下了人生的绝笔之作——《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以调侃的语气作了这首诗,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他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于他那些顺遂的为官时期,而在于他被贬到黄州、惠州、儋州之时。尽管已经年迈,但苏轼的幽默与豁达丝毫不减。在他心中,所经历的那些坎坷都是自己独一无二的宝贵经历。
苏轼的大半生几乎都在被贬中度过,但他仍用自己拥有的权力为百姓谋求了最大的福利。
《徐州志·山川·苏堤》中记载:“宋苏轼守徐时,河决为患,因筑以障城,自城属于台,长二里许,民赖以全,活着众,今尚存。”现在的徐州人民依然能感受到苏东坡的壮举。后来苏轼调任杭州,以及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之时,对两地的西湖都进行了疏浚,并筑了苏堤。在惠州之时,年近六旬的苏轼甚至自掏腰包,捐助疏浚西湖,并修筑了一条长堤。
许多人因为世道不公,就对世界充满失望。但苏轼从未因受到朝廷的苛责与折辱就改变自己要做好官的准则。而且,比起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对功名利禄的一味渴望,苏轼十分擅长在自然山水中思考人生的哲理与真谛。
他不止一次游历于赤壁之下,观察这千年之前留下的遗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人生短暂,自然却是永恒的。宇宙浩瀚,瞬息万变。渺小的我们,就算有再多的悲喜,在天地间也如苍茫一粟。
我们时常忘了宇宙和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礼物,总是为写字楼里的工作而烦闷,为书桌前的学业和考试忧心,困顿于人际关系,为同事的几句闲言碎语和上司的几句批评而难展欢颜。也许这时我们都应该放下手机,远离电脑,走出房间,去外面看看天空、树木、花草。自然万物是如此美好,我们能从自然环境中感知到世界的本真,静下心来,让大脑重新焕发活力。英国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每周花两小时亲近自然的人,身心都会更健康。大思想家王阳明更是在庭院中观竹七天,来参透圣人“格物致知”的真理,留下了守仁格竹的典故。
人生的乐趣和理想并不一定要身居高位或者经过艰苦的奋斗才能获得和实现,它们可能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中。正因为对世间万物葆有兴趣和热爱,所以那些浮于表面的名利和官场的沉浮无法将苏轼困于其中。
宋哲宗即位后,司马光被委以重任,他废除了新政,打压以王安石为首的新政党派,将许多当初因反对新党而被贬的官员复职。苏轼的仕途迎来了转机,几个月内官职多次升迁。
而此时的苏轼在与底层的百姓朝夕相处后,感受到了许多从前居于高堂之中难以体察到的民情民意。因此,他认为新政之中也有可取之处,可以为百姓造福,还认为司马光不应该一举推翻新政中的所有建议。司马光得知苏轼反对自己后十分不满,以前那些反对新政的保守势力也把苏轼视为眼中钉。不久后,苏轼又遭到了诬告陷害。
新旧两党之中,都已没有苏轼的容身之处。苏轼也知道自己在朝中的艰难处境,于是自求外调,远离这一切。
之后,苏轼再一次调任杭州,帮助杭州人民解决了饥荒、瘟疫和水利等问题。苏轼的政绩和无私为民的精神至今仍被杭州人时时提起。之后新党重新被启用,守旧派再次被打压,苏轼又一次被牵连。苏轼一生的命运,仿佛一直被他人牵动着,不由自己做主。但他始终用一颗平常心,平衡着生活中的一切动荡和变迁。
苏轼再度被贬到了惠州。北宋时惠州比黄州更加贫苦,但我们在苏轼的词作中几乎找不出半点对当时艰苦生活的抱怨。苏轼来到惠州后,粮食紧缺,但他发现这里的荔枝十分鲜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觉得,能天天吃到美味的荔枝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无论何时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积极发现生活中的幸运和美好之处,是苏轼的快乐秘诀。生活中的许多境遇我们无法左右,但如何在既定的境遇中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其实取决于我们自己。
后来,六十二岁的苏轼再一次因为政局变动被贬到了海南儋州。海南十分湿热,瘴气氤氲,毒蛇猛兽遍地。在当时被贬到海南,不亚于被判了死刑。
年迈的苏轼自知此去凶险万分,做好了死在那里的准备。海南的确如苏轼想象中那般艰苦,但他仍然不放弃为自己的生活寻找乐趣。在黄州时发明东坡肉,在惠州尝荔枝,身处海南岛时,苏东坡发现了这里一种新奇的木头——沉香。
闻香品茗是中国古代文人热衷的雅事,苏轼也不例外。在中原时,苏轼没有见过沉香,如今在儋州遇到了这看似普通、闻起来却沁人心脾的沉香木,这令他兴奋不已。于是,寻找上好的沉香便成了苏轼乐此不疲的事。他甚至还写信给朋友,分享自己在海南寻觅到沉香时的喜悦。那些原本担心苏轼的友人见状也感到了欣慰和安心。
除了寻香品香,向当地居民学习新奇的风俗事物,苏轼还在儋州大办学堂。
在苏轼到来之前,儋州没有出过一位进士,很多人对中原文化一无所知。教育的落后严重阻碍了儋州的经济发展。在苏轼的教导下,儋州出了第一位乡试解元,儋州人民都对他感恩戴德,尊敬有加。
当时朝堂上没有一个人能想到,年过花甲的苏轼不仅能在海南生活下去,甚至把那里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生活得有滋有味。苏轼自己也调侃:“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每一次九死一生的贬谪,苏轼总能快速适应新环境,将一切逆境变为平常,并在平常中寻找乐趣。
每个人都会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如何才能让自己快速在新环境中转逆为顺,转忧为乐呢?
首先,我们要用一颗平常心坦然地迎接新的挑战,不要慌乱紧张,尽量做好充足的准备。就像苏轼得知自己要去海南时,先为自己做足了心理建设,甚至为自己准备了棺椁。
其次,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时,我们要多多观察。刚转学的学生,以及刚入职新公司的职员,可能会因为不熟悉而把自己困在座位上,但这样只会让我们对新环境更加警惕。我们可以像苏轼那样,大胆地走出去,把自己慢慢融入新的环境之中,适应了环境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最后,我们要学会从周围的环境中寻找新的乐趣。苏轼在黄州时研究烹饪,在惠州时享受荔枝,在儋州寻香品香、教书育人。当我们将时间都花在认真地生活、认真地做事时,就不会一直沉浸在苦闷与低沉中了。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固然重要,但我们更要学会脚踏实地地过好眼下的每一天,更要学会对生活抱有足够的耐心和热忱。有的人学习工作能力超群,但打理起生活却如同一团乱麻,这也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苏轼总能把一切平衡得很好,他既是一位耀眼的才子,又是一位善于创造乐趣的生活家。而他又将自己丰富的苏氏生活智慧写进词作,成为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苏轼眼中的聚散,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处之淡然;面对不可追的往事,他告诉我们“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面对波澜坎坷,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风雨不足为惧,时间洗礼后终归“也无风雨也无晴”;面对人生的迷惑与是非,他告诉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最终未能回到故乡,于北归途中病逝。正如他所写:“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把人生当作一场经历、一次修行。我们皆是这世间的匆匆过客,每个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一场修行?万事皆有利弊,我们总能从每一次经历中有所得。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短短一生中,得到的、失去的终将化作梦幻泡影。我们只是苍茫天地间的匆匆过客,一时的好与坏又能如何呢?我们能做的就是怀抱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