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李白
一生少年大唐仙,万难只随酒入喉

情绪需要出口,

诗仙释放情绪也有自己的帮手

关于李白,流传着数不清的故事。有这样一个传说,李白之母在生李白时,梦到太白金星落入自己的腹中,所以给他起名“李白”,字太白。或许是真的得到了上天的垂青,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唐朝有许多诗人都出生在官宦之家,祖上大多几代为官。李白却不然,他出生于商贾之家。当时重农轻商,有明确规定“商人子弟,不得于士”。因此,李白空有兼济天下的抱负,却没有考科举的机会。当时,拜谒名流入其门下也是一条为官之路,这让李白觉得自己未来的仕途仍旧光明璀璨。

李白在四川度过了童年时代。众人都觉得他“绣口一吐,气象万千”的才气是与生俱来的,但这令人钦羡的才华背后,其实是他无数个日夜的勤学苦读。李白生性豪放不羁、潇洒随意,但其实他从小就有很强的目标和志向。他十几岁时就立志要做一个大官,并没有因为自己出身商贾就放弃读书,而是在戴天山大明寺里静心学习。

此番静心苦读后,李白在文学上的造诣大有提升。读书之余,他还在大匡山中寻仙访道。后来,读书写诗和寻仙问道也成为李白一生的追求与热爱。唐朝时道教盛行,李白从小便热爱道教文化,十分钦羡那些传说中的得道高人,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羽化登仙。

二十四岁时,李白决定游历山川。此时,同样年仅二十多岁的王维已经在长安城中声名大噪,但李白的一生都有自己的步伐和节奏,他从未羡慕过他人,也从未效仿过他人。据载,李白一生游历过二百零六个州县,登过八十多座山。在交通匮乏的古代,李白几乎行了万里路,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这些脚印拓宽了他的诗路,也开阔了他的眼界。

李白在湖北江陵时,遇到了修道大师司马承祯。司马承祯深受唐玄宗器重,玄宗甚至多次将他接到皇宫中论道。能结识司马承祯,李白欣喜万分。

尽管此时的李白才二十多岁,司马承祯却评价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更是诗兴大发,写出了“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样豪气万丈的诗句。在那一刻,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志向简直攀到了顶峰,幻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同大鹏一般,借风飞到九霄云外。

开元盛世年间,李白前往金陵拜访各路名士,希望有人赏识自己的才华与志向,将自己引入官场,匡时济世。李白因家底颇丰,据说曾在短短数月里花费了数十万两银子来喝酒作乐。只有如此挥金如土地放纵过,才能作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嚣张”诗作吧?

在金陵期间,李白写了许多干谒诗以求引荐,却都石沉大海。当时,为别人引荐需要负连带责任,因此要小心谨慎,求引之人也多半毕恭毕敬。而李白的干谒诗里不但没有阿谀奉承,字里行间还透露着嚣张自傲。很多人不喜李白这样高傲猖狂的性子,也担心他做官容易出事从而牵连自己,所以,尽管李白的文章才华出众,却迟迟没有人引荐他。

李白对此不以为意,仍旧终日饮酒作乐,结交好友。他坚信自己终能一展宏图,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居住在金陵期间,他每天喝最好的酒,住最好的旅店,顿顿珍馐玉肴,家底很快就被挥霍得所剩无几。

此时,李白不得不消费降级,吃穿用度大不如前,且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他再也没有回过自己的家乡——绵州青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万千思绪只得向一轮明月诉说。月升月落,世事无常,但李白对入仕做官的热忱没有丝毫改变。

后来,李白来到安州(今安陆),娶了故相的孙女许氏。此一时期,他又写了许多自荐信,希望能得到引荐机会,可依然没有回音。

心气高傲的李白百思不得其解,纳闷才华盖世的自己为何就无人赏识?每每想到这些,他便约上好友喝个酩酊大醉,来抒发心中愤慨。“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纵观古今,无论文人还是侠客,总爱饮上几杯酒。但很多时候,无须应酬,大家为何还爱饮酒呢?其实很简单,因为饮酒能抒发感情。酒精会令人兴奋,也会麻痹神经。三杯两盏下肚,快乐会被放大,心中的苦闷也能被抒发。从古至今,酒杯为世人承载了太多的喜怒哀乐。

一转眼,李白二十七岁了,在仕途这条路上他依然踟蹰不前。这些年间,他基本上是以诗酒会友,其中就结识了比自己年长十几岁的孟浩然。李白十分崇拜孟浩然,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李白一生好友众多,杜甫、王维、岑参等著名文人皆是他的座上宾。李白热爱交友和聚会,大家都惊叹他鬼斧神工的诗作,也喜爱他豪迈不羁、浪漫洒脱的性格。尽管仕途渺茫,但能时常和友人吐露心中的愤懑,一起谈天说地,也让李白觉得自己的生活似乎没有那么糟糕。

在李白眼中,水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阔,山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雄奇。这些诗句的背后,藏着李白无限辽阔的心境。

后世诸人皆羡慕李白,羡慕他年轻多金,也羡慕他才华绝伦。但他的出身让他失去了考科举的机会,他的才华背后是潜心多年的努力与苦读。穷极一生,他所追求的一直未能实现,却始终乐观逍遥,或许这才是我们应该羡慕和学习的?

与其说李白心态好,不如说他懂得如何释放情绪。难道这样一个才子多次干谒失败时,不沮丧吗?在名流中被当作笑柄时,不恼怒吗?千金散尽、衣食犯难时,不忧虑吗?

纵观李白的生平,我们不难看出,他很少将自己的情绪压抑在心中。情绪是一股无形而强大的力量,如同他笔下的江水,需要找到出口才能奔腾不息。李白深知情绪的力量,也明白其需要得到合理的引导与释放。每当心绪翻涌,无论是喜悦的浪潮还是忧伤的细流,他总能找到恰当的方式,为情绪找到一个又一个出口,让它们得以宣泄,得以转化。

诗歌成了李白情绪宣泄的主要渠道。无论是面对壮丽山河的豪情万丈,还是遭遇人生坎坷的悲愤交加,李白都能用诗歌将内心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每一句诗都是李白内心情绪的真实表达,在这些诗句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李白情感的波澜壮阔,更能体会到他那种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人生态度。

除了诗歌,酒也成了李白情绪调节的重要工具。在他看来,酒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他可以在醉眼蒙眬中忘却尘世的烦恼与束缚,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与解脱。酒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让他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佳作。

然而,李白并未将情绪的释放局限于诗歌与酒。他深知人际关系的力量,也懂得与朋友分享喜怒哀乐的重要性。因此,他广结天下英豪,与众多文人墨客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一起游历名山大川,共同探讨文学与人生的问题,彼此分享着内心的喜怒哀乐。在友情的温暖与关怀中,李白的情绪得到了更加全面的释放与调节。

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常压抑、隐忍负面情绪的人,身患癌症的概率会比时常表达情绪的人高出70%,且早死率也较高。人的内心就像是一个密闭的容器,外界环境和我们自己都会向其中灌注液体,这相当于压力,如果只进不出,日积月累,容器就会爆炸。人的情绪一旦被压抑得久了,最后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向外释放,严重时会表现出攻击他人的行为;另一种就是向内释放,表现为自责,严重时可能会出现自杀倾向。我们要时常关注自己的内心,看看它是不是快满了,是不是需要我们倾倒一下其中的“不良液体”。

对普通人来说,向家人、好友诉说烦恼,是排遣消极情绪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不是每个人的性格都像李白那样外向,能毫无顾忌地向身边的人吐露心声。有些人甚至觉得向他人吐槽烦心事会惹人厌烦,遭人看不起。但其实,只要在一个适宜的范围内,不给他人的生活造成太大困扰,你担心的一切都不会发生。

抒发不良情绪的核心,不在于能否得到反馈,而在于发泄的过程和动作。我们甚至可以不向任何一个具体的“人”诉说,而仅仅写在自己的日记或社交账号中,这些做法都有一定的效果。

当然,除此以外,还有许多方式能帮助我们清理内心的“不良液体”,比如运动。运动能帮助我们的大脑释放内啡肽,从而让我们感到快乐。并且,去户外进行有氧运动不但让我们亲近了自然,还可以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这无疑能让我们的身心都重新获得力量。

再比如美食。食物能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因为它们会影响神经递质的产生和大脑的工作方式。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可以制造脑内的幸福激素——多巴胺的前体。所以,不开心的时候,就奖励自己大吃一顿吧。

你还可以选择唱歌或大哭一场。从医学的角度讲,哭是释放不良情绪的好方法。这并不是懦弱的体现,而是心理保健的有效措施。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抒发情绪,我们都要记得,人生失意、情绪低落都是在所难免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勇于面对,并能妥善处理。生活总有坎坷,但一切都会过去。而且,我们总要求自己做一个体面且严谨的成年人,要求自己保持情绪稳定,期望生活有条不紊,就像被上紧的发条,绷得太紧,难免会崩溃。我们要允许自己在工作之余放松身心,允许生活中出现一些小差错,也允许生活偶尔有一些肆意与荒诞的时刻。

相传,李白曾与好友在采石江畔赏月饮酒。彼时一片乌云飘来,遮住了那轮明月,李白情急之下竟纵身跳入江中,欲捞起水中之月,最终溺水而亡。还有传闻说,李白醉酒后误闯入一片墓地,待他次日酒醒,发觉自己身处陌生之地,四周一片荒寂。他怎么也寻不到出口,后来循着声音找去,在一座坟墓前看到了一个啼哭的女子。

这些荒诞之事,若发生在别人身上,或许会令人瞠目,但发生在李白身上,却毫无违和之感。李白自由不羁,活在当下,时常逾越规矩甚至出丑,可他却总能拥有快乐,令人羡慕不已。

其实,人活于世,诸多规矩与束缚都是我们自己以及固有观念所造成的。倘若想要获得真正的快乐,我们必须弄清楚自己的快乐源自何处,而不能盲目地遵循世俗的定义。

自信是远离焦虑的第一步

和李白同期的许多诗人早已位高权重、官运亨通,这让李白很是羡慕。当时隐居之风盛行,“隐士不到终南山,隐上千年无人管”,很多文人雅士因为隐居引起了皇帝的关注与器重。李白也决定去隐居。

李白满怀信心地来到了终南山。山间云雾缭绕、山色苍翠,至今都是许多求仙问道之人向往的佳地。李白在这里遇到了一位姓张的官员,他愿意把李白引荐给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九女,也是唐玄宗李隆基同母的妹妹。她深受唐玄宗宠爱,且饱读诗书,酷爱文学与道法。当时许多文人雅士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受到玉真公主的关注,从而被公主引入朝中做官。

李白也想抓住这个机会,来实现自己的做官梦,于是写了一首《玉真仙人词》,极尽文采来赞美公主。“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遗憾的是,此般仙气缥缈之作未能送到公主手中。原来玉真公主早已游于华山,很久未来过终南山的别馆了。但李白并不知晓此事。

李白一直在玉真公主的别馆中等待,可是过了一日又一日,都没看到公主的半点踪影。本来晴空万里的天气也逐渐整日间阴雨连绵。李白又开始终日饮起酒来。

雨季的山路极难行走,渐渐地,没有人上山给李白送吃食和衣物了。李白不仅酒壶空空,甚至开始食不果腹。无奈之下,他最终只得下山。

此后的数年里,李白一直在外游历,将名山大川、秀丽奇景尽收眼底。可他这满腔抱负依然无法实现。

但李白没有怀疑自己,也没有责怪命运的安排,他只是放声吟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李白心中,似乎从来都不曾出现自己不好、不行之类的想法。李白是一个拥有超凡自信的诗人。他认可自己的才华,更笃定一定会有人赏识自己。

李白在外游历期间,是他的妻子为他提供了主要的经济支持。他没有因此觉得自己丢失了男人的尊严,反而更加渴望可以早日成功,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与未来。岳父母过世后,李白带着妻女迁至山东济宁。此后他仍然经常游历在外,很少归家。

一转眼,李白已经四十多岁了。都说男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但四十有余的李白,依然没有踏入官场。不过年纪并没有成为李白的顾虑,也没有让他感到焦虑,他的作品一如既往地充满了豪迈与潇洒之情。

人生的旅途本没有终点,直至死亡才算结束。只是世人的眼光与评价让我们的人生划分出了一个又一个年龄阶段,让我们时常焦虑、畏首畏尾。

女性要在差不多的年纪结婚生子,男性要在差不多的年纪成家立业。这不是法律的条款,也不是道德的约束,只是众人大多如此,不这样生活,会被旁人耻笑、议论。但世间万物都有不同的韵律与节奏,春有杜鹃夏有莲,秋有金菊冬有梅,各有各的绚烂,各有各的时节。

其实,我们无须顾虑太多世俗的眼光,坚定自己的想法远比遵从旁人的声音与目光重要得多。就像许多人觉得李白继承家业去从商或许会比追逐仕途更加顺遂,但他本人志不在此,且对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

尽管多次干谒失败,甚至家财散尽,李白仍觉未来的高堂之上一定有属于自己一展宏图的位置。始终如一的坚定与自信是李白的铠甲,命运的子弹从未将其穿透。只有拥有绝对的自信,才能在失败中习得经验教训,并快速走出失败的打击。

每个人,或许都曾满怀希望地展望未来。但有的人因为上学时成绩不够好,就质疑自己不够聪明;有的人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觉得自己的将来会一塌糊涂;有的人则因为一次恋爱遇人不淑,就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这些都是不自信和消极的表现。

缺乏自信会让我们怀疑自己,甚至责备自己。而我们每质疑一次自己的能力,我们的能力就真的会大打折扣一次。不妨回想一下,你是否有过在某次考试、演讲比赛或汇报工作前,尽管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却因为不自信、害怕失败从而紧张焦虑,导致没有发挥出自己真正水平的情况?成功,能力和运气很重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也很重要。

除了因为一些切实发生的事而担忧,我们有时还可能会莫名其妙地产生焦虑。生活中也没出现什么大问题,但就是会莫名地感到焦躁和担忧。从心理学上解释,焦虑是一种对于可能发生的危险、威胁或困难的担心和忧虑。许多科学研究表明:缺乏自信的人,更容易对困难和挑战做出过度的负面评估,从而产生过多的焦虑。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焦虑的不是眼下的处境,而是在潜意识中,过于忧虑未来即将发生的种种事情。

萧伯纳曾说过:“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自信或许有些抽象,但若能使用好这种能力,将其与我们的天赋或努力配合起来,可以帮助我们事半功倍。

正因为李白拥有超凡的自信,才让他拥有决心、勇气和毅力,多年来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在颠簸的岁月里,李白一转眼就到了知命之年,当时他的诗名已经传遍了天下。有一位名为魏万的书生非常仰慕李白,遍地寻访李白的踪迹,终于与李白相识。后来魏万考中了进士,将李白的众多诗作编成了一本《李翰林集》,这是李白的第一本诗集。尽管现在仅有序言保存了下来,但我们还是能从中找到李白如何入朝为官的蛛丝马迹。

对李白如何入朝为官历史上众说纷纭。而从《李翰林集》留下的史料中可以看出,李白能入仕,他的好友元丹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载,在李白游历期间,与元丹丘相识成为挚友,二人曾一起隐居过一段时间。在《李太白全集》中,李白专为元丹丘所作之诗就有十几首。唐朝时,道教是最受推崇的教派,元丹丘作为玄宗时期著名的道教徒,与皇室关系密切。元丹丘也与修道的玉真公主相识,所以后世有一种说法认为,李白能走入仕途,是受到了元丹丘的举荐。

据说,玉真公主有一次参加道教活动,正好由元丹丘负责篆刻记录公主言行的石碑,元丹丘借机给玉真公主推荐了《玉真仙人词》。此时玉真公主才看到了李白的作品,并对之赞叹不已。

此时的李白已经声名大噪,皇宫中也已传遍了他的诗篇。唐玄宗很赏识李白的才华,加上玉真公主的举荐,于是下令诏李白入宫。此时的李白正游历于江南,醉心于山水之间。收到诏令后,李白立马动身奔往南陵,迫不及待地给住在南陵的妻儿们带回喜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过往几十年的追寻与企盼,终于能实现了。

就这样,李白没有经过科考,坐到了皇帝面前。这一时期李白彻底成了皇帝眼前的红人,皇帝命他为翰林供奉。虽然李白只为官三年便被赐金放还,但他的为官梦还是终得实现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带着妻子宗氏南奔逃难。当时的李白仍然渴望着可以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便投靠了永王军,并且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来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这一次李白站错了队。永王擅自引兵东巡,导致征剿,后兵败,之后,李白也在浔阳入狱。后来虽被宋若思、崔涣营救出狱,但几经辗转,李白还是因参加过永王东巡而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过了几年,朝廷大赦天下,李白这才重获自由。

收到赦免的消息后,李白欣喜万分,天蒙蒙亮便告别白帝城,乘舟东下江陵。行路间,他听着猿啼,望着两岸快速向后而去的连绵山峦,不禁吟诵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些颠沛流离的沉痛之日已经随着两岸流过的景色一同消逝,此时的小船载着李白的轻快之情驶向新的旅程。

岁月的蹉跎仿佛没有在李白心上留下任何印记。人生几经辗转,李白也从未对自己的人生丧失信心。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让我们感受到李白对未来的期盼。

晚年的李白因为没有收入,依靠好友的接济生活。六十出头时,李白因为病重返回了金陵,后又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此后,他再也没能返回官场,六十二岁时长辞于世。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正如上文已述的那则传说,骑鲸抱月而去这样极富浪漫色彩的结局似乎是众人心中最符合李白的结局。李白的一生尽管没有如他自己期许那般,在朝堂中绽放光芒,但他的自信伴他洒脱地走过了生命的每一段旅程,也让他的诗作更加洒脱烂漫。他的一生无拘无束、洒脱自在,既无过多规划,也鲜受规矩束缚,却尽享诸多快乐与极致体验。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我们偶尔不妨活得如李白那般,以积极自信的心态去面对未知的一切挑战。 S81AahyC+NoCqoNNKsZelyOQK/Xmhw2DN17qs7NO0h5B4ZM8ydcvrWbg282jvJf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