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平定西北 (注57)

导致19世纪中叶西北地区爆发大规模回变的根本原因,从表面上看主要有两个:(1)清政府的地方官对当地回民存在歧视态度;(2)发端于18世纪末某些回民聚居区的新式传教(新教)的狂热影响。其中,第一个原因尤为重要。 (注58) 按照清政府的官方政策,通常都要求平等对待汉民与回民,但随着最初清王朝的日益汉化, 清政府在处理汉、回这两个文化群体之间出现的争端时,变得越发难以保持中立态度了。

中国内地的回民汉化程度很深。虽然他们信奉伊斯兰教和宗教婚俗,憎恶猪肉、饮酒及不洁净之物,但他们在许多方面都与汉人保持着更为密切的联系,而与玉门关外的那些与他们信奉同一宗教者之间的联系,则要相对疏远一些。 (注59) 他们曾在历史上留下一段长期反抗当地汉人政权的记载,连同那些广为流传的关于反清英雄们的传说,其中的许多英雄都是参加了明末李自成起义的回民。 (注60) 然而,由于回民中可能还有一部分人并非新教的信奉者,所以发生于19世纪中叶的这场大规模起义,与其说是一场反抗儒教国家的叛乱,不如说是一次回民对于当地政府歧视性政策所产生的抗议情绪的累积与爆发。

时至今日,人们还是没有完全理解新教的教义。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无论它传播到哪儿,总能与当地民众的不妥协心理及叛乱事件产生因果联系。新教最早发源于甘肃河州以西的十二个与世隔绝的撒拉族村庄,这些村庄地处黄河右岸,被喻为“中国的麦加”,在整个清政府统治时期的历次武装对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61) 西方学者对于新教看法各执一词,有的认为新教与苏非教派(Sufism)及卡迪尔教派(Kaderism)有关,传到中国以后,之所以修改了教义,是因为它的支持者不能充分理解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 (注62) 反对的看法认为,新教属于正统的逊尼教派(Sunni),只不过免除了与中亚逊尼派团体相关的神秘冥想; (注63) 还有的认为,新教属于瓦哈比教派(Wahabi)。 (注64) 日本方面对于该问题的研究 (注65) ,直到最近仍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当他们从清代历史文献中获取了进一步的证据,他们便通过引用这些文献,来支持一个认为新教领袖是苏非派教徒的观点。 (注66) 显而易见,无论是中东地区的专家 (注67) ,还是中国的学者,他们的研究视野都没有触及新教问题。对当时真实情况了解甚深的兰州地方行政长官,发表评论认为旧教与新教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产生一切麻烦的根源,但他也无法解释这两个教派之间的区别究竟何在。 (注68)

新教第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在1762年。当时,新教与旧教的领袖在西宁附近的撒拉族聚居地,当着中国地方官员的面互相控告对方。结果,新旧两派领袖均被判定有罪,并被驱逐出该地区。1769年,两派之间的控告卷土重来,而这一次,清政府对新教一方的处罚更重一些。

撒拉族聚居区内部郁积已久的动乱因素持续升温,终于在1781年酿成变乱。其组织者是一个名叫马明心的撒拉族宗教改革家,此人早年时期曾游历中亚,回国后在传播布道他的所谓真信仰(即新教)的过程中,领导了这场与旧教的争斗。清政府闻讯后即派人到该地区进行巡视。在巡视期间,一名在附近河州供职的地方官由于向巡视人员举报了新教的罪行,结果他当晚就被绑架并杀害了。而且兰州城内的旧教信徒也遭到了暗杀,一场反抗清政府统治的武装骚乱由此爆发。为了平息这场骚乱,清政府发动了一场大规模军事行动,并且对骚乱参与者实施了凶狠的报复。1783年爆发的第二场规模更大的骚乱,同样也被清政府平息了下去。清政府加强了对该地区的驻军和警戒,并要求驻军与当地民众保持密切协同,共同维护当地治安,同时,清政府还下令禁止传播新教。 (注69)

可是,新教仍继续培植反抗清政府的势力,并且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规模武装斗争中充当了主力军。关于当前日益紧迫的平乱行动,左宗棠深知,自己在军事方面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瓦解新教教徒的狂热抵抗;而在政治方面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实施战乱地区的战后重建。

根据清代遗存的历史文献,据说有一个名叫马二的人继承了新教领袖穆大阿訇的“白帽子” 和“红袍子” ,穆大阿訇在弥留之际,要求他的子嗣及所有信徒都必须支持马二。后来,马二被官府抓住并判处凌迟极刑,而他的儿子,就是马化龙,后来成为与左宗棠作对的众多回民军事首领中最难对付的一个。 (注70)

导致19世纪这场大规模变乱爆发的直接背景,完全是由一系列微不足道的小事件构成的。在1858年陕西的一个汉人集市,卖水果的回民儿童在交易中与当地汉人发生争吵。当地的汉人官员拒绝出面调停此事,当回民代表第三次向他提出请愿时,汉人官员失去了耐心,命令手下把回民代表殴打了一顿。结果,数千名回民气势汹汹地洗劫了一个汉人村庄,回汉双方在这起事件中均有人员伤亡。后来,这名汉人官员被召回西安,清政府派军队介入,恢复了当地秩序,但是,所有回民却都认为清政府在整起事件的处理上并没有做到公正中立。 (注71)

在1861—1862年间,反清的回民在陕西、甘肃两省的不同区域间歇不断地挑起事端, (注72) 当太平军的一支部队于1862年在行军途中经过西安附近的陕南地区时,回民借当地受到太平军袭扰之机发动了一场大规模武装暴动,但很快遭到了镇压,河南巡抚将一支约有六百人的回民队伍遣散回乡,准备让他们返回甘肃老家。结果在途经陕西华州的过程中,这伙回民闯入一户汉人村舍的花园,在未经房主同意的情况下,砍了花园里的一些竹子。汉人房主召集了一群人,就连民团乡勇也被动员了起来。回民方面宣称,有两名回民被殴打致死,附近的回民住宅也于当晚被付之一炬。而官方对这起事件的报道是,这是政府掌握的关于回民企图发动大规模叛乱阴谋的第一手证据,政府将派出军队去协助当地的民团乡勇。 (注73)

回汉之间的战事沿着渭河迅速蔓延扩散,一支由回民普遍参与的军队迅速组织起来。回民军队杀死了民团首领,并且包围了西安。白彦虎及其他骨干很快就成长了起来,他们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回民首领,战至1862年秋,他们还与太平军取得了联系。 (注74)

不久之后,整个西北地区的全体回民群起响应,纷纷加入反清行动之中,陕西巡抚瑛棨向朝廷请求增援。他最初的首选是,援军主帅由多隆阿担任,而朝廷也是这么认为的,但由于多隆阿忙于镇压太平军,无法脱身,故朝廷只能任命胜保去全权负责指挥那些最近在陕西集结完毕的清军。经过实战检验,胜保根本不能胜任指挥,于是,在1863年初,他的指挥位子被年富力强的清廷名将多隆阿取代 (注75) 。多隆阿到任之后,发动了一场迅猛有力的战役,收复了多处据点,击毙了两名前来援助回民的太平军将领,余众均被俘获,并且彻底击溃了盘踞在陕南地区的回民军队。据说,就在白彦虎及其他首领率领回民残部向甘肃撤退的过程中,清军对回民根据地展开了扫荡,方圆二公里范围之内皆被洗劫一空。 (注76)

然而,清军取得的首场胜利是暂时的。多隆阿在1864年的一场战斗中阵亡,回民军队的势力范围迅速壮大。作为新教的主要倡导者,马化龙开始实际控制从宁夏到秦安,包括平凉和他的老家金积堡在内的这一片广阔区域。目光移往西部,马占鳌控制了河州地区,马桂源盘踞在西宁,而马如龙则占领着肃州以西地区。在此后的几年中,回民武装相继攻占了宁夏府、肃州、兰州,以及多座规模较小的城市,局势日趋恶化。 (注77)

1866年的局势非常明朗,清政府必须刻不容缓地对作战策略进行根本性的调整,但是,正如直到1864年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之后,清政府才能把全部注意力投入平定捻军的战争之中一样,在捻军被平定之前,清政府也无法做到全力以赴地集中精力用兵西北。1866年底,作为中兴事业的主要领导人物之一,左宗棠被任命为陕甘总督,并且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就是平定回变,但是,这项任命计划直到1868年9月才得到皇上的批准, (注78) 一直等到这一年的11月份,他才抵达西安赴任。

左宗棠及其他清政府的领导者都充分认清了当前形势,对战乱地区民众发动政治攻势必须遵循这样一句传统格言,即“不论汉回,只辨良莠”——当然,在他们眼中新教追随者都是坏人。因此,当前的迫切任务是,修订那些不适当的税款征收条例,公平地听取所有民众发出的不满声音,以及从快惩治那些在民众当中引起骚乱的军纪不严的部队及士兵。因为,按照左宗棠的话说,那就是“执行一项基本的平叛计划,不能仅仅依赖军事策略”。 (注79)

然而,左宗棠却不得不优先考虑军事方面的问题,而且他还面临着一项特别棘手的任务——漫长的补给线需要穿越土地贫瘠、人烟稀少、敌对势力嚣张的地区。沿线地区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供调集的资源。而他的对手,不仅是驾轻就熟的游击队首领,而且还是拥有一群狂热追随者的宗教领袖,他们处在一个能够充分利用汉回之间由来已久的种族、文化及宗教仇恨的有利位置上。从1864年至1871年,他们持续不断地进攻这唯一的一条在历史上维系着新疆与内地之间联系的交通线。沿着这条穿越蒙古与西藏之间众多沙漠、山脉的狭窄的交通走廊,爆发了最惨烈的战斗。 (注80)

按照左宗棠的预期,清军有能力在五年之内平定陕、甘两省,而结果是,他的预期成功实现了。 (注81) 他于1868年11月抵达西安,上任伊始,便集中全部兵力,对反清的回民军队发动三路围攻。北路军由刘松山统领,从陕北出发,穿越黄河,直取绥德,最终目标是马化龙的要塞金积堡。南路军由周开锡统领,沿泾州向河州方向发起攻击。中路军由左宗棠本人及刘典负责指挥,沿官道向前开进,从陕西出发,直取甘肃。

实践证明,北路军的进攻行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刘松山的第一项任务,是彻底铲除董福祥领导的“地方”回民军,这股力量正在持续骚扰陕西、甘肃、绥远三省交界地区。董福祥这个人后来曾在义和团运动中颇有名望。当刘松山率军进抵绥德后,他发现董福祥把他的据点分散配置在延安与榆林之间的中途地带上。刘松山发起攻击并取得完胜,随后,对逃跑的残敌实施追击,一直追到敌军的老巢——位于鄂尔多斯以南的陈井堡。董福祥的父亲请求投降,后来董福祥也加入了投降行列。从那时起,他们都变成了对朝廷忠心耿耿的清军将领。董福祥的队伍是一支独立性很强且很少固定驻防的游击武装。刘松山打了胜仗之后,为了表示对董福祥拥护清军行为的奖赏,搜刮了这一地区所有与朝廷顽抗到底的回民的家庭财产,将其中的大部分都赏赐给了董福祥。这也就奠定了董福祥在此后数十年间所拥有的雄厚家产。 (注82) 仍在顽抗的陕西回民军向西转移进入甘肃,战至1869年秋,陕西从表面局势上看已经基本实现了平定。接下来,左宗棠便着手将其注意力全部投向甘肃和宁夏。

1870年初,刘松山对反清回民军队的主要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进攻,该根据地位于宁夏的金积堡——这里被喻为“新教的摇篮”“革命的堡垒”“中国伊斯兰教的麦地那”,而且还是马化龙的大本营。清军在这次进攻中所取得的胜利,加之对战斗幸存者所实施的残酷无情的斩草除根行为,成为平定西北整场战役的转折点。

这是一场残酷而又血腥的战役。刘松山对金积堡发动的首轮攻击以失败告终,且损失惨重,包括刘松山本人都成为众多阵亡者中的一员。马化龙得以改善其防御阵地,而且能派部队进入陕西去偷袭左宗棠的交通线。当白彦龙赶去增援马化龙时,北京方面的领导层顿时感到惊恐万状,命令李鸿章亲赴一线指挥反击行动。然而,左宗棠还是成功地夺回战场主动权。他任命刘松山之侄刘锦棠去指挥金积堡前线攻击部队。刘锦棠采取凶狠残酷的战术,决意要为叔父报仇,他迅速切断了黄河大堤,借助水攻之力,对该镇实施了严密包围。最终,金积堡于1871年初被清军攻陷。马化龙的投降到底是不是为了拯救那些留在金积堡内忍饥挨饿的灾民?个中原因尚不清楚。无论如何,清军都不可能对守城人员实行大赦。马化龙全家都被以“凌迟处死”的方式施以极刑,他的家宅被夷为平地,并且从此以后,清政府不准回民到金积堡定居。在首先查明黑龙江不存在新教的蛛丝马迹之后,清政府将马化龙的远房亲属流放到黑龙江,这实际上等于是宣判了某种死刑。 (注83)

金积堡的收复是西北平定战役取得的首场重大胜利。左宗棠用栩栩如生、扬扬得意的语言,向朝廷汇报该镇已被彻底摧毁、匪首已被悉数处决。崇高荣誉和赞美之词纷至沓来,全部涌向左宗棠,朝廷还给所有在这场战役中有立功表现的人员颁发了奖赏。 (注84)

很明显,自从收复金积堡之后,清军已在西北地区全面掌握了主动权,北京方面急不可耐地期待平定战役取得最终胜利。左宗棠向朝廷报告,部队已朝甘肃通贵堡方向先期展开侦察搜索作战,他目前正在努力将至今仍未放弃抵抗且不甚强大的对手争取过来。朝廷对此一再下达谕令,反复警告他不要在招降这件事上浪费时间,不要只考虑用抚慰手段实现统治,而要抓住天赐良机,夺取军事上的全面胜利。 (注85)

如果都能从这一地区的地形条件着眼,那么,朝廷就不应该指责左宗棠在那里闲逛、磨洋工。1871年4月22日,当获悉通贵堡已被收复之后,朝廷此刻发出了一份措辞相当温和的上谕。虽然朝廷已经掌握当时有一些回民首领跑到附近层层设防的回民定居点里找到了藏身之所,却并没有采取大规模的劫掠及屠杀行动,而是发布了一个公告,敦促那些“品行良好的回民”把他们正在提供庇护的“顽固不化的叛乱分子”交给朝廷。 (注86)

一系列新的胜利接踵而至, (注87) 河州成为左宗棠的下一个主要目标。几年来,关于以谈判方式解决河州地区被围回民的争论一直存在。 (注88) 那里的回民首领马占鳌,虽然成功地抵挡住了清军将领周开锡的进攻,但他已经不再相信回民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朝廷方面,左宗棠也想避免再次出现像金积堡那样的惨烈围攻。他开出了大赦条件,于是马占鳌接受了投降。朝廷对待投降的回民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惩罚措施,但在河州,毕竟没有出现像金积堡那样的处决、放逐,以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部分河州回民领袖接受了清政府赏赐的头衔和官职。马占鳌全家后来成了甘肃回民社会中最显赫的家族。 (注89) 西宁的马桂源甚至没等刘锦棠的部队于1872年12月抵达西宁,就开始仓皇撤退。留在西宁没来得及逃跑的回民一部分被处决,一部分主动投降。 (注90) 马桂源及其剩余支持者逃到了马燕戎格城,后被清军俘获,马桂源被俘的消息于1873年4月7日公布。 (注91)

平定中国领土西北诸省的战役最后阶段,始于进军收复肃州,该地自从1865年起就一直被马文禄占领。按照推测,乌鲁木齐提督成禄的部队这么多年以来一直都在朝着肃州开进,可事实上,朝廷每次针对回民叛乱问题下达谕令时,总是要指派一名骑手去给成禄传达命令,要求他拿下该城。最终,成禄被朝廷召回并被宣判死刑。为了夺回肃州,左宗棠于1872年夏发动了一场新的战役。1873年秋,他亲自来到城墙边进行指挥,肃州城终于在11月被攻陷。清军入城以后,放火焚烧,对回民执行死刑,还实施了大规模屠杀,其凶残程度甚至超过了清军当年在金积堡的行径。 (注92) 肃州城内的少数回民包括白彦虎在内纷纷逃往新疆,尔后进入沙俄境内。 (注93)

在中兴时期发生的这几场最惊心动魄的战役中,俄国想提供援助,但都被清政府拒绝了,除了由左宗棠谈判的某些贷款, 清政府并不需要西方国家提供任何援助。

肃州的收复,不仅标志着朝廷完成了对西北地区的平定,还标志着全国领土均已实现了平定。太平军、捻军、西南回民以及各种形式的地方反清行动, 都早已被镇压了下去,这个中央帝国终于迎来了和平。 Crg5DhPwRgYoITzAryZSelh7+DNBiVgBuQyTYlnF1VxZdlkz/ISkG3yynWqZMNV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